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5 毫秒
1.
目的观察双侧腹横肌平面复合双侧腹直肌鞘阻滞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5~9月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90例,男35例,女55例,年龄19~79岁,BMI 18~30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双侧腹直肌鞘阻滞组(TR组)、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组)和静脉镇痛泵镇痛组(P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TR组在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分别注射0.22%甲磺酸罗哌卡因20ml,双侧腹直肌后鞘分别注射0.22%甲磺酸罗哌卡因10ml;T组在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分别注射0.22%甲磺酸罗哌卡因20ml,双侧腹直肌后鞘分别注射生理盐水10 ml;P组在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分别注射生理盐水20ml,双侧腹直肌后鞘分别注射生理盐水10 ml,P组术后使用PCIA(配方:舒芬太尼50μg+生理盐水50ml)。记录三组患者入室后5min(T_1)、腹腔穿刺导入器置入前2min(T_2)和和置入后2min(T_3)的SBP、DBP、HR、SpO_2,术中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的用量,术后2、6、12、24h患者腹腔穿刺孔静态和动态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同时评价术后镇痛满意度,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和P组比较,TR组患者在腹腔穿刺导入器穿刺前后血压波动较小(P0.05);术后2、6、12hTR组剑突下穿刺孔的静态和动态VAS评分明显低于T组和P组(P0.05);术后2、6hTR组脐穿刺孔的静态VAS评分和术后2、6、12hTR组脐穿刺孔的动态VAS评分明显低于T组和P组,术后12hTR组脐穿刺孔的静态VAS评分明显低于P组(P0.05);术后2、6、12hTR组右侧肋缘下穿刺孔的静态和动态VAS评分明显低于P组(P0.05),术后24h三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R组术后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T组和P组(P0.05)。结论双侧腹横肌平面复合双侧腹直肌鞘阻滞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有助于术中循环稳定,术后镇痛效果好,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腹股沟直疝修补术中,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SB)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股沟直疝修补术老年患者46例,均为男性,年龄65~82岁,BMI 20~27 kg/m~2,ASAⅡ或Ⅲ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APB联合RSB组(TR组)和TAPB组(T组),每组23例。TR组患者接受TAPB联合RSB,T组患者接受单纯TAPB,所有神经阻滞采取的局麻药均为0.25%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0.7μg/kg。记录麻醉诱导前(T_0)、手术开始时(T_1)、手术开始后20 min(T_2)、手术结束时(T_3)、术后12 h(T_4)、术后24 h(T_5)两组HR、SBP、DBP,并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记录T_1—T_3时静息时VAS评分,T_4—T_5时活动时VAS评分。记录围术期补救镇痛情况和神经阻滞失败、恶心呕吐、血压升高或降低幅度基础值30%、心脑血管意外、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_0时比较,T_1—T_3时两组HR均明显增快(P0.05),SBP、DBP、RPP均明显升高(P0.05)。T_1—T_3时TR组HR明显慢于T组,SBP、DBP、RPP明显低于T组(P0.05)。T_1—T_3时TR组静息时VAS评分明显低于T组(P0.05),T_4—T_5时TR组活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T组(P0.05)。TR组术中补救镇痛和围术期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明显低于T组(P0.05)。两组术后均不需要补救镇痛,围术期均未发生血压升高或降低幅度基础值30%、心脑血管意外、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腹股沟直疝修补术,麻醉效果确切,术后镇痛完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在腹膜透析置管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终末期肾病患者90例,男49例,女41例,年龄45~65岁,ASAⅢ或Ⅳ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局麻,B组采用0.5%罗哌卡因25 ml行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C组采用0.5%罗哌卡因25 ml行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记录麻醉前(T_0)、阻滞完成后30 min(T_1)、切皮时(T_2)、置管时(T_3)、打隧道穿刺出皮肤时(T_4)和缝合切口时(T_5)的MAP和HR;记录舒芬太尼追加例数,记录T_2—T_5时VAS评分和围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T_3—T_4时C组MAP明显低于A组和B组,HR明显慢于A组和B组(P0.05),B组MAP明显低于A组,HR明显慢于A组(P0.05)。T_3—T_4时C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B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C组舒芬太尼追加例数明显少于A组和B组(P0.05),A组舒芬太尼追加例数明显多于B组(P0.05)。三组下肢乏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均无一例其他不良反应。三组围术期均未发生明显的穿刺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麻醉应用于终末期肾病患者腹膜透析置管术中效果确切,可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的使用,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术前给予超声引导下三点法阻滞(低位前锯肌阻滞、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和腹直肌后鞘阻滞)或单侧胸椎旁阻滞对肝胆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及相关围术期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右上腹部切口行肝胆手术的患者95例,男69例,女26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点组(n=48)和椎旁组(n=47)。三点组患者入室后采用0.375%罗哌卡因行超声引导下低位前锯肌阻滞(10 ml)、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15 ml)复合腹直肌后鞘阻滞(15 ml),椎旁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20 ml行超声引导下T_(7-9)椎旁阻滞。记录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记录切皮前、切皮后1和5 min时HR和SBP的变化、麻醉后恢复室内和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以及患者过敏、局麻药中毒、穿刺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8±0.33)μg/kg vs (0.95±0.28)μg/kg]。患者麻醉后恢复室内和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椎旁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31例(66.0%) vs 11例(22.9%)和去甲肾上腺素用量[(3.5±1.6)μg/kg vs (1.2±0.4)μg/kg]明显高于三点组(P0.01)。两组患者均未见过敏、局麻药中毒、穿刺损伤等不良反应。结论低位前锯肌阻滞、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三点阻滞复合可以产生与单侧椎旁阻滞相当的术中和术后镇痛作用,而且前者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椎旁阻滞,是一种可供临床选择的上腹部神经阻滞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LB)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在成人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纳入腰方肌阻滞(QLB组)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AP组)在成人腹部手术后镇痛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VAS疼痛评分,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术后24 h内补救性镇痛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9项RCTs,共1412例患者。与TAP组比较,QLB组术后8 h静息(MD=-0.29, 95%CI-0.52~-0.06,P0.05)及运动状态(MD=-0.47, 95%CI-0.80~-0.14,P0.05)和12h静息(MD=-0.30,95%CI-0.48~-0.13,P0.05)及运动状态(MD=-0.68, 95%CI-1.03~-0.33,P0.05)时VAS评分均明显降低。QLB组术后24 h内补救性镇痛率明显低于TAP组(RR=0.27, 95%CI 0.17~0.42,P0.05),同时恶心呕吐、眩晕的发生率明显低于TAP组(RR=0.37, 95%CI 0.24~0.56,P0.05; RR=0.29, 95%CI 0.14~0.57,P0.05)。结论腰方肌阻滞用于成人腹部手术术后镇痛效果优于腹横肌平面阻滞,且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横平面阻滞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者40例,男35例,女5例,年龄70~83岁,BMI 18.2~26.4kg/m2,ASAⅢ或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腹横平面阻滞组(TAP组)和局部浸润麻醉组(LAI组)。TAP组:于腹内斜肌和腹横肌间隙注入0.4%罗哌卡因30ml。LAI组:于切口位置皮下和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深部、耻骨结节上、腹股沟管、腹横筋膜与腹膜之间、疝囊与精索间分别注射0.4%罗哌卡因10、5、3、5、2、5ml。记录切皮时(T1),打开腹外斜肌腱膜时(T2),游离疝囊时(T3),分离腹膜前间隙、置入补片时(T4),缝合腹横筋膜时(T5),缝合腹外斜肌筋膜(T6),皮肤切口闭合时(T7)VAS评分;记录术后即刻、术后12h和24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记录术中追加的舒芬太尼总量、手术时间、麻醉费用、术后恢复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和术后4周神经损伤、腹腔脏器出血、腹膜穿孔、注射部位血肿或感染等并发症。结果 T2-T7时TAP组VAS评分明显低于LAI组(P0.05)。术后即刻和术后12hTAP组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LAI组(P0.05)。与LAI组比较,TAP组补救追加的舒芬太尼总量明显减少,麻醉费用明显升高,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活动时间明显缩短,满意度评分明显升高(P0.05)。两组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横平面阻滞作为主要的麻醉方式应用于老年高危患者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相较于局部浸润麻醉更加实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用于腹膜透析导管置管术时患者术中、术后镇痛效果及并发症。为腹膜透析置管术寻找一种安全、并发症少,且能提供良好的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患者40例,将患者分为局部浸润麻醉组、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组,进行临床对比研究。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麻醉效果、腹直肌紧张程度、麻醉维持时间、并发症、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结果: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麻醉诱导时间短,术中麻醉效果确切,术后镇痛持续时间长。术中腹直肌较松弛,手术视野好、操作方便。未发生麻醉相关并发症。局部浸润麻醉组术中患者疼痛较明显,需频繁加用局麻药。术中腹直肌较紧张,术后镇痛持续时间短。结论: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应用于腹膜透析导管置管术,麻醉诱导时间短、术中麻醉效果好、腹直肌松弛好,操作方便,术后镇痛效果好。能克服局部浸润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的缺点,是一种安全、并发症少,且能提供良好的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的麻醉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费用低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剖宫产术产妇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于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8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组)和对照组(C组)。T组于术毕行超声引导双侧TAP阻滞,每侧注射0.5%罗哌卡因20ml,C组不阻滞;两组均行PCIA,于术后2、4、6、8、24h时行静息、运动时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BCS舒适度评分。记录术后24h内PCIA中舒芬太尼用量;记录产妇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计算术后24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与实际按压次数比(D1/D2)。结果与C组比较,术后2、4、6hT组静息及运动时VAS评分明显降低,BCS舒适度评分明显升高(P0.05)。T组术后24h内PCIA中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5),D1/D2及产妇满意度明显高于C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胸闷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TAP阻滞减少了产妇在剖宫产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的使用量,增强了术后镇痛效果,提高了产妇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路阻滞(QLB-LSAL)和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开腹子宫切除术患者镇痛效果及术后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开腹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年龄35~64岁,BMI 21~29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QLB-LSAL组(Q组)和TAPB组(T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Q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QLB-LSAL,T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TAPB,两组每侧均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术毕两组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阻滞后5 min、6、24、48 h的阻滞平面节段,阻滞后6、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和阻滞后48 h静息时VAS疼痛评分大于4分的发生情况,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阻滞后5 min、6、24、48 h Q组阻滞平面节段明显多于T组(P<0.05)。阻滞后6、24、48 h两组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阻滞后48 h时,两组静息时VAS疼痛评分>4分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 h内Q组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T组(P<0.05),补救镇痛率明显低于T组(P<0.05)。Q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T组(P<0.05)。两组术后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腹横肌平面阻滞比较,超声引导下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路阻滞能有效缓解开腹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用量,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横肌平面阻滞(TAP)技术在腹式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择期行开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50例,分为两组(n=25),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AP组)和对照组。TAP组患者在全麻插管后实施B超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对照组患者不行阻滞,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相同静脉自控镇痛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项监测指标的差异。结果 TAP组患者术毕清醒时间,术后VAS疼痛评分、排气时间、早期下床时间、出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腹横肌平面阻滞(TAP)技术在开腹全子宫切除术中能使患者早期苏醒,减少术后疼痛,提早下床活动及减少住院时间等作用,有益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平面(TFP)阻滞与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效果。
方法 择期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剖宫产术产妇60例,年龄20~35岁,体重50~75 kg,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腹横筋膜平面阻滞组(TFP组)和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AP组),每组29例。术毕TFP组行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筋膜平面阻滞,TAP组行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两组均每侧注射0.375%罗哌卡因1.25 mg/kg。术后均行曲马多PCIA,若VAS疼痛评分≥4分,肌肉注射曲马多100 mg行补救镇痛。记录术后6、12、24、36、48 h PCIA中曲马多累积用量;记录术后48 h内曲马多补救镇痛情况;记录镇痛期间恶心呕吐、局麻药中毒、呼吸抑制、穿刺部位血肿、穿刺部位感染、腹膜刺穿造成腹腔内注射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TAP组比较,TFP组术后6、12、24、36、48 h PCIA中曲马多累积用量明显减少 (P<0.05),术后48 h内曲马多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 (P<0.05)。两组镇痛期间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与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比较,腹横筋膜平面阻滞可减少剖宫产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镇痛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在腹膜透析置管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在TAP阻滞下行腹膜透析置管手术患者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35~60岁,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罗哌卡因(R组)和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组(DR组)。R组以0.375%罗哌卡因45 ml,DR组以右美托咪定1μg/kg+0.375%罗哌卡因复合液45 ml行腹横肌平面阻滞。记录入室后10 min(T1)、手术开始即刻(T2)、术中分离腹横肌(T3)、术毕(T4)时的MAP、HR、SpO2、Ramsay镇静评分。T1-T4时抽取静脉血样,测定血浆皮质醇(Cor)、血浆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记录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镇痛时间、患者满意度、术中舒芬太尼补救用量及围术期心动过缓、低血压、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R组比较,T2-T4时DR组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Ramsay评分明显升高,血浆Cor、E、NE浓度明显降低(P<0.05),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患者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两组阻滞起效时间、SpO2及心动过缓、低血压、恶心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1μg/kg复合0.375%罗哌卡因行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腹膜透析置管术,可有效减轻应激反应,延长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时间,改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连续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开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及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开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45~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连续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组)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C组),每组30例。T组麻醉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分别注入0.25%罗哌卡因20 ml,术毕双侧分别输注0.25%罗哌卡因5 ml/h。C组术毕采用舒芬太尼1μg/ml行PCIA。记录首次下床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1 d、术后3 d采用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量表)评估患者恢复质量。结果与C组比较,T组首次下床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补救镇痛率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T组未见腹横肌平面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术后3 d T组的情绪状态评分、身体舒适度评分、心理支持评分、疼痛评分及总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满意,提高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与连续硬膜外阻滞在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年龄18~70岁.ASA分级Ⅰ、Ⅱ、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组(R组)、连续硬膜外阻滞组(E组),每组60例.R组患者手术缝皮后行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并连接静脉自控镇痛泵;E组患者于T8~T9或T9~T10间隙行硬膜外置管,术后接硬膜外镇痛泵.在术后2、6、12、24、36、48 h,以疼痛VAS作为首要指标,同时观察术后72 h补救镇痛的比例、副作用发生率、尿管拔除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早期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结果 与E组比较,R组术后各时间点疼痛VAS、补救镇痛比例、胃肠功能恢复、恶心呕吐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尿管拔除时间[2.0(1~4)d]、早期活动时间[5(2~11)d]、术后72 h低血压发生率[8例(13.56%)]以及暂停镇痛泵例数[4例(6.78%)]均低于E组[3.5(3~4)d、9(6~12)d、25例(43.10%)、16例(2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与连续硬膜外阻滞镇痛在胃癌术后具有相似的镇痛效果和术后康复时间,但副作用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用于肝癌切除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肝癌切除术患者100例, 年龄30~64岁, 体重指数18~30 kg/m2, ASA分级Ⅱ或Ⅲ级,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或B级,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组(S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S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前锯肌平面阻滞(20 ml)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10 ml), T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T7和T9椎旁神经阻滞(各15 ml)。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诱导麻醉, 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 术中维持BIS值40~60。术毕采用舒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行PCIA, 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5 mg补救镇痛。记录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操作时间;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用量和切皮后30 min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和48 h时行40项恢复质量量表(Qo...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神经阻滞在终末期肾病患者腹膜透析管植入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膜透析管置入术终末期肾病患者75例,男38例,女37例,年龄18~65岁,BMI 18.5~24.0 kg/m2,ASAⅢ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A组:全身麻醉组,麻醉方法为全凭静脉麻醉;B组:腹直肌鞘神经阻滞组,手术侧腹直肌鞘内注射0.5%罗哌卡因15 ml;C组:局部浸润麻醉组,1%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在手术切口和手术路径进行局部浸润麻醉。记录入室时(T0)、麻醉诱导后10 min(T1)、手术开始即刻(T2)、手术开始后20 min(T3)、手术结束时(T4)的HR和MAP。记录患者术后2、4、8、12、24 h运动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手术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与T0时比较,T1~T3时A组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T2、T3时C组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B组不同时点HR和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1时比较,T2、T3时C组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与T2、T3时比较,T4时C组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术后2、4、8、12、24 h B组运动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和C组(P0.05)。C组术中总体补救镇痛次数明显多于B组(P0.05)。A组和B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三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神经阻滞在终末期肾病患者腹膜透析管植入术中麻醉效果确切、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麻联合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对促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的疗效评估。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研究纳入80例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AP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麻醉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其中TAP组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对照组注射无菌生理盐水20 mL。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及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的动脉压、心率、Ramsay评分、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不良反应、术后满意度等。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过程及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后的动脉压、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后5 min、10 min、15 min腹横肌平面阻滞组患者的镇静Ramsay评分低于对照组,出麻醉后监测治疗室时、术后4 h、术后24 h在静息或咳嗽状态下TAP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嗜睡、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颤抖、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AP组术后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麻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能加快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苏醒,减轻术后疼痛,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用于剖宫产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30例腰麻下行剖宫产手术产妇随机均分为两组.术后双侧TAP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1.5 mg/kg(R组)或等量生理盐水(S组).所有产妇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比较两组术后2、6、12和24 h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和镇痛满意度.结果 两组产妇不同时点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S组相比.R组镇痛泵按压次数减少(P<0.05),镇痛满意度较好(P<0.05).两组均未见TAP穿刺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 TAP阻滞用于剖宫产手术后镇痛能明显减少静脉镇痛药的需要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连续腹横肌平面阻滞(CTAPB)与单次腹横肌平面阻滞(STAPB)用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纳入拟行LC患者90例,分成对照组、S组和C组,每组30例,S组和C组患者气管插管后分别行STAPB和CTAPB,术毕三组患者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三组患者术后1,6,12,24,48,72 h切口部位及腹部深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后72 h内PCIA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术后镇痛的满意度。结果 S组和C组患者术后1、6和12 h切口部位和腹部深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S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24、48和72 h切口部位和腹部深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后24、48和72 h切口部位和腹部深处VAS评分显著低于S组和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72 h内S组和C组患者PCIA按压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C组患者术后PCIA镇痛泵按压次数显著少于S组患者(P0.05)。S组和C组患者术后恶心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S组和C组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C组患者满意度高于S组患者(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CTAPB可有效增强LC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减少患者阿片类药物使用,降低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可作为LC术后较为理想的镇痛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胃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以本院择期进行胃癌根治术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两组术后均进行自控泵镇痛,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术前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统计两组麻醉药物用量、麻醉恢复情况及术后镇痛药物用量,比较两组术后VAS评分差异,观察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结果研究组术中麻醉药物舒芬太尼用量、术后自控泵有效按压次数和吗啡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麻醉后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各时点静息和咳嗽V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研究组麻醉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8.57%)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24.28%)(χ~2=6.295,P=0.012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可有效降低麻醉药物用量,缩短麻醉恢复时间,缓解术后疼痛反应,降低术后镇痛药物用量,减少麻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