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研究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残(NSSI)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16例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NSSI行为问卷表结果将患者分为伴NSSI组(n=80)与不伴NSSI组(n=36),比较两组的人口学和临床资料。结果伴NSSI组在性别、共病抑郁、学习压力、网络成瘾、遭受校园欺凌与不伴NSSI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而在年龄、年级、病程与不伴NSSI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伴NSSI组中NSSI行为发生频率较高,女性NSSI行为6次或以上的发生频率为44.44%,明显高于男性的19.23%(P<0.05);Logistic多元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共病抑郁、学习压力、网络成瘾、遭受校园欺凌是NSSI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NSSI行为发生率较高,且女性高于男性,性别、共病抑郁、学习压力、网络成瘾、遭受校园欺凌是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安徽省某精神病专科医院符合《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第五版》中青少年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共131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童年创伤问卷、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问卷进行评估。结果 1)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占总人数69.5%,NSSI行为按频率高低依次为:故意掐伤自己、故意割伤自己(如用刀片、玻璃等)、故意用拳头打击硬物;NSSI行为功能依次为:缓解压力或焦虑的心情、应对悲伤或失望的情绪、有伤害自己的欲望且无法停止;2)伴NSSI组和不伴NSSI组在性别、父母婚姻、抑郁得分、童年期创伤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与抑郁严重程度、童年期创伤呈显著正相关(r=0.513、r=0.356,P<0.01);4)抑郁严重程度在童年期创伤与青少年抑郁障碍NSSI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 童年期创伤会影响青少年抑郁障碍抑郁严重程度进而增加出现NSSI行为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我伤害(NSSI)行为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69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将其划分为伴NSSI行为组209例及不伴NSSI行为组60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基本信息及儿童抑郁量表(CDI)、儿童青少年多维度焦虑量表(MASC)评分等。筛选出自变量(P<0.05)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各自变量与患者NSSI行为的关系。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年级、既往疗效、自杀未遂史、伴精神病性症状、CDI评分、MAS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自杀未遂史、既往疗效、抑郁严重程度为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预测青少年抑郁障碍NSSI行为方面,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0,95%CI为0.761~0.879,约登指数为0.48,灵敏度为0.938,特异度为0.542。结论:性别、自杀未遂史、既往疗效、抑郁严重程度为伴NSSI行为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各危险因素建立的模型检验效能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伴与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青少年抑郁障碍的焦虑情绪、应对方式的差异及其相关性,从而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有利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9年12月期间就诊的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8~18岁抑郁障碍患者,根据有无NSSI分为两组,其中伴NSSI的71名为研究组,不伴NSSI的59名为对照组.两组均使用宗氏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症状,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估焦虑症状,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评估应对方式.分析两组患者应对方式及焦虑的差异性,并对其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伴NSSI组的积极应对评分显著低于不伴NSSI组(P<0.05),伴NSSI组的消极应对评分显著高于不伴NSSI组(P<0.05).伴NSSI组患者无论在状态焦虑情绪还是在焦虑特质方面均显著高于不伴NSSI组患者.患者的状态焦虑与其消极应对方式具有相关性(P<0.05),但与其积极应对方式并无相关性.而其特质焦虑无论是与积极应对方式还是消极应对方式均无明确相关性.结论 在相同抑郁状态下,伴有NSSI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在面对负性生活事件及抑郁、焦虑情绪时更容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焦虑更为明显的患者也更容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提示早期培养积极应对方式,可能减轻焦虑、减少N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抑郁与焦虑共病障碍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调查抑郁与焦虑共病障碍的发生率,探讨其特点及预后.方法:对150例抑郁障碍患者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3个月后进行随访.结果:45.3%的抑郁障碍患者共病焦虑障碍,共病以广泛焦虑障碍与惊恐障碍为最多(分别为22.0%、13.3%);入组时及3个月末,共病组HAMD、HAMA、CGI及SDSS总分均显著高于抑郁组(P<0.05),3个月末共病组HAMA减分率显著低于抑郁组(P<0.05),HAMD减分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抑郁与焦虑共病障碍发生率高,具有抑郁及焦虑症状重、社会功能损害重,焦虑症状不易缓解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老年期痴呆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老年期痴呆患者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将100例老年期痴呆患者分为两组,阿尔茨海默病(AD)组和血管性痴呆(VD)组。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Hamilton抑郁量表(HAMD)、Hamilton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定。结果:AD组有焦虑20例,伴抑郁17例;VD组有焦虑17例,伴抑郁15例。共病28例,AD组与VD组各14例。AD组与VD组在HAMD因子分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期痴呆患者抑郁和焦虑共病率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肥胖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抑郁障碍儿童青少年患者757例,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数据;评估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测量体质量及生化指标。结果: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肥胖率为10.4%。肥胖组与非肥胖组比较,发病年龄、首次住院年龄、总病程、住院次数及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NSSI行为、使用抗抑郁药物种类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与总病程、住院次数、空腹血糖、TG、TC、LDL-C及NSSI呈正相关;与年龄、首次住院年龄、HDL-C、使用几种抗抑郁药物及抗抑郁药物剂量呈负相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OR=2.114,P=0.007)、TG (OR=2.086,P=0.001)及NSSI行为(OR=2.103,P=0.010)是抑郁障碍患儿伴肥胖的危险因素,而较高剂量的抗抑郁药(OR=0.970,P=0.015)是肥胖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肥胖率较高,且与空腹血糖、TG、NSS...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沉香熏香疗法对失眠障碍患者中失眠、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20例失眠障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晚睡前接受沉香熏香治疗,对照组接受不影响睡眠的丙三醇熏蒸治疗。连续干预3 w后评估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入睡前觉醒量表(PSAS)、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量表、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GAD-7)和患者健康问卷量表(PHQ-9)得分,比较两组患者失眠、焦虑、抑郁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在3 w时,实验组PSQI得分、PSAS得分和ISI得分显著降低(所有P 0. 05),睡眠效率显著增加(P 0. 01),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P 0. 001),GAD-7得分和PHQ-9得分均显著降低(GAD-7:P 0. 05,PHQ-9:P 0. 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沉香的临床疗效在不同的性别和年龄分层中无明显差异。结论沉香熏香治疗能显著改善失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失眠严重程度,同时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抑郁发作患者静息态下脑区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 ALFF)的特征。方法:招募58例伴NSSI的抑郁发作患者,62例不伴NSSI的抑郁发作患者,及84名健康对照者。将3组受试进行3.0 T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计算全脑ALFF,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使用高斯随机场(GRF)的方法进行多重比较矫正,在有差异脑区的基础上两两比较。结果:3组ALFF有显著差异的脑区是右海马旁回、左枕中回、左后扣带回、右额上回、左中央后回和左额上回(P0.05,GRF矫正)。伴NSSI的抑郁发作患者较不伴NSSI的抑郁发作患者左枕中回、左后扣带、左缘上回、左额上回和左中央后回ALFF增高;伴NSSI的抑郁发作患者较健康对照者左枕中回、左中央后回ALFF增高;不伴NSSI的抑郁发作患者较健康对照者在右海马旁回、右额上回ALFF增高,在左后扣带、左额上回ALFF降低(P0.05,GRF矫正)。结论:伴NSSI的抑郁发作患者静息态脑活动特征在左枕中回、左后扣带、左缘上回、左额上回和左中央后回局部脑功能存在异常,支持伴NSSI的抑郁发作患者在基础状态下执行控制相关脑区存在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诊断性预测模型,以期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的早期识别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深圳市康宁医院儿少科住院的抑郁障碍患者(n=366)临床资料。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伴NSSI行为组(n=289)和不伴NSSI行为组(n=77)。将366例患者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n=258)和验证集(n=108)。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训练集和验证集模型的区分度,使用校准曲线评估训练集和验证集模型的校准度,使用Homser-Lemeshow(HL)检验评估模型的拟合优度,使用临床决策分析(DCA)曲线评价模型的临床获益情况。结果 性别(β=1.734,OR=5.561,95%CI:2.678~11.964)、受教育程度(β=0.864,OR=2.737,95%CI:1.174~4.795)、自杀未遂史(β=0.932,OR=2.53...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抑郁障碍伴混合特征(DMX)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 2021 年 5 月 4 日至 2022 年 7 月 29 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门诊就诊的 100 例 DMX 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我伤害行为问卷中近 1 年是否发生 NSSI 行为将患者分为 NSSI 组 (n=39)和非 NSSI 组(n=61)。采用 17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杨 氏躁狂量表(YMRS)和哥伦比亚自杀量表(C-SSRS)4 个他评量表评估患者的抑郁、焦虑、躁狂严重程 度和自杀意念风险等级。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斯奈 思 - 汉密尔顿快感量表(SHAPS)3 个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的抑郁、焦虑和快感缺失严重程度。采用多因 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 DMX 患者发生 NSSI 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居住方式、起病年龄、 HAMD-17 得分、PHQ-9 得分、SHAPS 得分以及自杀意念风险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小(OR=0.900,95%CI=0.829~0.977,P=0.012)、HAMD-17 得分高 (OR=1.361,95%CI=1.013~1.829,P=0.042)、SHAPS 得分高(OR=1.147,95%CI=1.078~1.215,P< 0.001) 是 DMX 患者伴 NSSI 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小、抑郁程度重、快感缺失程度重是 DMX 患者 NSSI 发生 的危险因素,在临床中应关注伴有此特征的 DMX 患者,尽早干预,以减少 NSSI 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黑质高回声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经颅超声(TCS)技术检测黑质回声强度。根据回声强度将81例PD患者分为高回声组和正常回声组,并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与正常回声组比较,高回声组男性比率显著升高(P 0. 05),年龄、发病年龄、病程及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与正常回声组比较,高回声组患者吸烟比率显著降低,嗅觉障碍、快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RBD)比率显著升高(P 0. 05~0. 01)。两组间有家族史、毒物接触史、过度日间嗜睡、体位性低血压、便秘、排尿障碍、焦虑、抑郁、认知功能障碍比率及运动症状的进展和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不吸烟、嗅觉障碍、RBD可能与黑质高回声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伴有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在冲动性方面的特征,分析NSSI行为与冲动性的关系,以便早期识别有NSSI行为风险的患者并及时干预.方法 采取顺序入组的方式,选取在深圳市康宁医院首次住院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共53例,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评估患者有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者的抑郁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调查2014年3月~12月上海龙华社区60岁以上高血压病和(或)糖尿病患者1189例,采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筛查有无抑郁症状并运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标准第四版(DSM-Ⅳ)作出诊断,采用 Logistic 分析可能影响抑郁的因素.结果高血压病共病糖尿病者的抑郁障碍发生率为26.4%,阈下抑郁为42.2%,均明显高于高血压病组(20.3%和29.1%)和糖尿病组(18.0%和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有并发症(OR =2.715,95% CI =1.802~4.924)、血糖控制不佳(OR =2.045,95% CI =1.754~6.378)、血压控制不佳(OR =1.704,95% CI =1.537~4.758)、女性(OR =1.383,95% CI =0.998~1.916)是高血压病共病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高血压病共病糖尿病患者具有较高的抑郁发生率,危险因素包括并发症、血糖/血压控制不良及女性.  相似文献   

15.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血脂水平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血脂与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法检测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 2 5例、30例重性抑郁症、2 0例焦虑症患者和 4 0例正常人的血清总胆固醇 (CHO)、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结果 共病组患者的血CHO浓度显著高于抑郁组、焦虑组和正常对照组 ;共病组的血TG浓度显著高于抑郁组和正常对照组 ,与焦虑组无显著性差异 ;共病患者的血HDL C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与抑郁组和焦虑组无显著性差异 ;共病组的血LDL C浓度显著高于抑郁组、焦虑组和正常对照组。结论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存在更严重的血脂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6.
围绝经期情绪障碍与雌二醇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雌二醇(E2)在女性围绝经期情绪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对抑郁为主伴或不伴焦虑的围绝经期女患者57 例(病例组)及37名无抑郁焦虑症状群的健康女性(正常组)进行更年期症状量表(Gr)、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检测血雌激素(E2)。结果病例组的Gr、HAMD、HAMA 评分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病例组的E2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病例组E2与Gr中血管因子呈负相关(P<0.05),而其情绪障碍与E2无直接相关,但与Gr中血管因子的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Gr中性因子的评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 E2在女性围绝经期情绪障碍的发生、发展中可能通过血管舒缩功能和性相关功能方面的改变而发挥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女性复发性抑郁症患者共病心境恶劣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复合性国际诊断用检查访谈(CIDI)将301例女性复发性抑郁症患者分为共病心境恶劣组(共病组,26例)及非共病心境恶劣组(非共病组,275例);对两组的人口学资料、抑郁症临床特征、父母亲情关系量表(PBI)、艾森克神经质量表、生活应激事件量表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人口学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共病组的临床资料相比,共病组抑郁症总病程更长[(14.1±9.5)年vs.(10.4±8.3)年;P=0.032],起病年龄更小[(30.9±8.3)岁vs.(36.1±9.4)岁;P=0.003],发病次数更多[(5.8±5.3)vs.(4.1±4.9);P=0.047],阳性家族史及有自杀行为比率更高(34.6%vs.18.5%,P=0.049;38.5%vs.20.4%,P=0.033);艾森克神经质评分明显增高[(13.3±6.0)vs.(10.6±5.7);P=0.02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BI母亲保护评分、共病焦虑障碍及生活压力事件是共病心境恶劣的因素(P0.05或P0.01)。结论:共病心境恶劣的女性复发性抑郁症患者其抑郁症病情更为严重;母亲过度保护、共病焦虑障碍及生活压力事件是其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患者的自杀危险因素。方法将参与调查的患者分为伴自杀风险及不伴自杀风险两组,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以自杀风险为因变量,分别以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伴自杀风险组的BPD患者出现焦虑症状的比率多于不伴自杀风险组(P0.001),伴自杀风险组有发病诱因多于不伴自杀风险组(P=0.001),伴自杀风险组患者伴精神病家族史的比率高于不伴自杀风险组(P=0.016)。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PD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有伴焦虑症状(P0.001),及发病前诱因(P=0.005)。结论 BPD患者中伴有焦虑症状、发病有诱因的患者自杀风险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具有自杀风险的抑郁障碍患者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方面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早期识别具有自杀风险的患者,有针对性地给予干预。方法选取117例来自北京回龙观医院门诊、经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5. 0中文版筛查符合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未治疗抑郁障碍患者,根据MINI 5. 0中文版自杀模块的访谈结果,将患者分为自杀风险组(n=52)和无自杀风险组(n=65)。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C)进行认知调节策略的测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抑郁障碍患者自杀风险发生率为44. 4%(52/117)。与无自杀风险组相比,自杀风险组患者更多见于女性、未婚、平均年龄更小、发病年龄更早、HAMD-17总评分更高、伴精神病性症状率较高,自杀风险组自我责难、接受、沉思、灾难化4个认知调节策略维度及消极认知情绪调节评分均高于无自杀风险组(P均<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3. 539,95%CI:1. 383~9. 057)、发病年龄(OR=0. 931,95%CI:0. 895~0. 968)、HAMD-17总评分(OR=1. 207,95%CI:1. 063~1. 370)和灾难化(OR=1. 143,95%CI:1. 002~1. 305)与抑郁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相关(P均<0. 05)。结论女性、发病年龄早、抑郁症状严重和灾难化可能为未治疗抑郁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儿童青少年焦虑与抑郁障碍共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焦虑和抑郁障碍患儿中焦虑与抑郁共病的发生率和行为特点。方法在门诊收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5~17岁儿童青少年,其中单纯焦虑障碍41例(焦虑组),单纯抑郁障碍31例(抑郁组),焦虑与抑郁共病31例(共病组)。由父母、儿童、医师分别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和儿童大体评定量表,评定三组儿童。结果(1)焦虑障碍患儿有16%(8例)合并抑郁;抑郁障碍患儿有42%(23例)合并焦虑。(2)CBCL焦虑组的活动情况及社会能力总分[(15.74±3.65)分]优于共病组[(12.98±4.00)分]和抑郁组[(14.02±3.67)分],均P<0.01和<0.05;共病组行为问题总分[(61.74±28.96)分]高于焦虑组[(43.44±22.54)分]和抑郁组[(47.74±25.99)分;F=4.62,P<0.05]。(3)SCARED共病组的总分高于焦虑组和抑郁组(P<0.05)。(4)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抑郁组和共病组总分高于焦虑组(P<0.01)。(5)儿童大体评定量表焦虑组[(67.71±9.54)分]优于抑郁组[(58.55±8.08)分]和共病组[(61.16±7.60)分;F=11.10,P<0.001]。结论儿童焦虑、抑郁共病现象常见,共病患儿比单纯焦虑或抑郁患儿的内化性问题、外化性问题更严重,社会功能损害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