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对乌梢蛇的名称变化、基原、产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加工、真伪鉴别等内容进行本草考证。方法:考证历代古籍本草,并结合现代的文献报道。结果:基本厘清了乌梢蛇的名称、基原、产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加等的源流变迁。结论:考证出乌梢蛇名称、基原、功效主治、炮制加工和毒性,古今记载一致;而归经方面,本草记载为归肺、脾、肾经,而2015版《药典》记载为归肝经,与本草记载不符,有待进一步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泻黄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由石膏、栀子、防风、藿香和甘草5味药物组成,用于治疗小儿脾热弄舌之证。随着后世医家临证使用,逐步扩大该方病证范围,包括口疮口臭、唇口干燥、目黄、口甘等,现代医家运用该方治疗小儿厌食、便秘、过敏性紫癜、抽动障碍等多种疾病。目前对于经典名方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关于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申报,必须要进行古籍文献研究和考证,故从古籍出发,考证方剂的源流,梳理分析文献,研究主治衍变规律、制剂、服法、禁忌等成为经典名方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通过检索多种中医古籍数据库,搜集中医古籍中泻黄散的相关文献相关记载,共获得相关古代文献数据242条,涉及中医古籍131种。通过对历代文献相关记载的梳理,分析和考证泻黄散的历史沿革、方剂源流及组成、主治病证、用药剂量、中药本草考证和基原确定及方剂制法服法等,详细论述泻黄散的历史变化及其内在联系,以期为泻黄散的现代开发研究提供文献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地龙作为常用的动物药,历代本草古籍对其均有收录。地龙在临床实践中已经使用了几千年,但是由于朝代更替、古籍版本的缺失以及地龙本身品种的庞杂,致使其药用品种混乱。为了溯本清源,理清其正统药用品种,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并结合现代文献著作,对地龙的名称、基原、性味归经、主治功效和炮制方法等进行详细考证。通过考证,发现地龙的名称、基原、炮制和主治功效、古今记载基本一致,而在归经、毒性方面,历代本草均没有详细记载,尤其是对于地龙的毒性,历代记载不一,需要通过开展药理、毒理实验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对枸杞及地骨皮药材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进行本草考证,为包含该类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历代本草文献记载枸杞的主流基原为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及宁夏枸杞L.barbarum L.,最早记载其产于河北,唐代确立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为枸杞道地产区并为历代认可,至清朝道地产区转移至宁夏地区。古代对枸杞子的性味认识由最初的苦、寒演变为甘、平,地骨皮则由早期的苦、大寒转为甘淡、寒。历代本草典籍记载枸杞子的炮制方式以酒浸为主,而地骨皮主流炮制方式则为甘草汤浸泡后焙干。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涉及枸杞药材以宁夏枸杞L.barbarum为基原,地骨皮以枸杞L.chinense为基原,药用部位分别为果实、根皮,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进行炮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厘清经典名方所用药材白芍的药名(包括别名)、基原、产地、药性、采收炮制、证候禁忌、功效主治。方法 通过超星数据库、中医智库、国学大师、CNKI等数据库或网站,查阅、收集、整理历代本草、方书、医籍资料中关于白芍的文献记载,结合现代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白芍别名有11种之多,现临床应用中常用名只有“白芍”“白芍药”“芍药”三种。白芍的产地今多以杭、川、亳为道地产区。炮制加工多以煮制之法,毒性作用记载为无毒或有小毒。其性味归经相关记载与现代权威中药材记载差异较小。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妇科和内科。结论 考证结果为白芍的的种植采收、炮制及应用提供文献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陈蒙  林龙飞  刘宇灵  邵金鑫  王春民  李慧  杨宇杰 《中草药》2019,50(13):3237-3245
中药经典名方的研发是促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和提高临床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经典名方中药材基原的确定对其研发尤为重要,是保证质量、药效及安全性的源头。"术"入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为经典名方中常用中药。但南北朝以前"苍术""白术"均可作为"术"入药,未做明确区分,致使本草考证是含"苍术""白术"经典名方研发中的难题。结合历代本草,从植株形态、产地、性味、功效等方面梳理"术"的历史变迁,以期为"术"的本草考证以及经典名方的研发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梳理历代医学专著,对红花的形态性状、别名源流、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药物剂量以及用药禁忌进行了本草考证,旨在为红花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8.
柴胡桂枝干姜汤临床疗效确切,自汉代至今广为流传记载,是一首被历代医家推崇的柴胡类方,已被收录于2023年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并纳入明确记载方名及药物组成的柴胡桂枝干姜汤相关古籍文献数据共有37处,涉及中医古籍34部。该文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源方名、组成、药物基原、剂量、制法用法、古今主治功效及临床应用分析等方面进行梳理考证。考证结果显示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药物基原古今基本一致,古籍中药物剂量大多数与《伤寒论》所载用量一致,柴胡桂枝干姜汤功效为和解少阳,温化水饮。主治病证范围广泛,但总以太阳少阳枢机不利为主。该方现代应用范围涉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科、神经系统等,对于疑难杂症亦有良效。通过对柴胡桂枝干姜汤古籍文献的挖掘梳理,确定其关键信息,以期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娟  刘美  李先宽  张坚  马琳 《中国现代中药》2017,19(9):1318-1321
通过本草考证的方法,整理现存本草与历代古籍文献,对侧柏叶的植物名称、资源分布、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药剂选方进行了考证。在本草中多以侧柏叶记载,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性味苦、微温、微寒,主归肺、肝、脾经。具凉血止血、祛风利湿、生发乌发等药效,现代临床多沿用其凉血止血的功效进行选方配伍。  相似文献   

10.
蛤蚧是我国名贵中药材,也是我国医学历史上治疗疾病的常用药。为了明晰蛤蚧在史料及现代文献中的记载,本文将古代文献中关于蛤蚧产地分布、采集加工、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方面介绍进行梳理考证;对在考证过程中发现的蛤蚧毒性方面存在的分歧提出合理解释,为蛤蚧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泻白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临床疗效确切,是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的经典名方之一。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收集了相关古籍数据118条,涉及中医古籍75部,归纳分析发现泻白散历代主治病证有所扩展,例如其方证的适应人群从小儿扩展到了妇人、成人,病证范围也从儿科延展到了内科、妇科等,与此同时,病名、病机、证候也不断有拓展性描述;其剂量比例虽有差异,但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的配伍比例相对恒定,煎服法也多沿用了煮散法;同时,明清医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方义论述,但鲜有争议。  相似文献   

12.
枸杞叶资源利用古今源流考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枸杞叶是茄科枸杞属植物宁夏枸杞或枸杞的干燥嫩叶,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系统整理了古代本草、方剂、农书、食谱等著作中枸杞叶的应用记载,梳理了枸杞叶古今药用与食用历史,以期正本清源,为枸杞叶药食两用价值挖掘、枸杞叶药用地位恢复、宁夏枸杞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产业链延伸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枸杞子Lycii Fructus与菊花Chrysanthemi Flos均为药食两用中药,两者配伍组成的枸杞子-菊花在疾病治疗与养生保健中应用广泛.从应用历史与药性理论角度系统梳理考证了枸杞子-菊花的配伍历史渊源,并通过搜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枸杞子与菊花同方配伍方剂以及含有该药对中成药,总结了该药对应用主治、配伍比例...  相似文献   

14.
清胃散最早记载于金元大家李东垣所著《兰室秘藏》,全方由升麻、黄连、当归、地黄、牡丹皮组成,功效为清胃凉血,主治胃有积热、火气上攻而致牙痛,是治疗脾胃病的有效方剂之一,被列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根据《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准的申报资料要求(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要求,通过系统梳理该处方在历代医家记载中的临床使用情况,确定处方原文出处、剂量、功能主治及相关药材的基原信息等。通过古今文献考证,从处方来源、历史沿革、方义衍变及方中各药味的本草考证方面对清胃散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综述及简要分析,为该方临床应用价值的充分发挥及复方制剂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中国古代文献中香佩类辟疫方防治疫病的用药规律,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传染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中华医典》《中国基本古籍库》和《瀚堂典藏》古籍数据库,整理古代文献中佩戴香囊防治疫病的选方用药,采用文献学方法与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相结合,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对古代香佩防治传染病的方药进行研究。[结果] 共有相关著作56部,方剂47首,药物193种。历代转载10余次的方剂有务成子萤火丸、老君神明白散方和太乙流金散,所有药物中以辛、温药居多,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为雄黄、朱砂、鬼箭羽。并得到9个公因子和4个聚类方。[结论] 古代香佩防治传染病历史悠久,有诸多传世之方,药物以辛、温药居多,用药以清热、祛湿、攻毒及安神解毒药为主,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泽泻汤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治疗支饮冒眩的经典名方,被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通过梳理经典名方泽泻汤历代文献,系统考证其处方来源、组方特点、功能主治等的历史沿革和研究现状。结果发现,泽泻汤原方功效主治历代变化不大,多用于心下支饮、苦眩冒等证。历代医籍中记载了大量泽泻汤同名方和加减方,其加减方主治病机多围绕水湿内停等,涉及多种疾病的治疗,如痰饮、妇科、呕吐、霍乱等。现代泽泻汤在古代应用基础上有所拓展,在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眩晕、脑血管供血不足等疾病时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薛长松 《中草药》2020,51(11):3090-3096
药性四气为中药的基本属性,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是目前中医药研究热点之一,也是中医药自身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客观要求。由于各单味药药性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归纳、总结、变化的最终结果,因此明确各单味药的药性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是中药药性科学内涵研究和共性特征归纳总结的基础条件。通过考证历代古籍文献,结合现代中医药科学研究成果,梳理金银花药性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其药性最终确立的影响,总结金银花药性成因及其科学内涵。即金银花单味药药性形成是其药效物质基础、临床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药效作用和历代临床用药倾向3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首次提出单味药药性成因假说,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拟对符合要求的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流程,制备方法及给药途径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是获得政策优惠的一大前提。由于经典名方多为清代及清代以前医籍所记载的方剂,在历代沿用过程中,药材炮制、药味用量、煎煮方式等可能发生了变化。若研究人员只是简单的采用现代方法对经典名方进行研究,容易偏离政策要求。加强前期资料调研,明确处方组成及所属朝代的用药情况能够给予经典名方研究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基于此,笔者以《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收载的泻白散为例,通过遵循古法原则,从药材基原、药材炮制、标准煎液的制备、泻白散颗粒剂的质量标准等方面阐述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研发思路,为经典名方的开发与研制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中医古籍数据挖掘探讨治疗哮喘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古今医案云平台及中医药数据智能分析平台中的古代医案进行检索,将符合要求的古典方剂纳入数据库。采取频数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的方法对古典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主要功效以及关键药物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古典方剂574首,使用药物共计410味,使用频次最高的前3味为杏仁、麻黄、半夏,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辛、甘、苦为主,归经以肺、脾、胃、肾为主,最佳常用药物组合为麻黄与杏仁,关键核心药物组合为麻黄、杏仁、桑白皮、紫苏子、桔梗、陈皮、茯苓、半夏。结论古代治疗哮喘的方剂以止咳平喘、燥湿化痰为主,其用药针对性强且具有规律性,为现代临床用药的传承及发展起到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挖掘从《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优选出的581首方剂组方规律。 方法: 规范药物名称,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581首优选古方的组方规律。 结果: 对581首优选古方的分析,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和核心组合。 结论: 得出了581首优选古方的用药频谱,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参照系,并且显示这些优选古方的常用药物比较集中。通过初步比较看出"传统药对"与计算机统计得到的"高频用药组合"是有差别的,所以应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