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染色在胃粘膜病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性质和形态均可发生一定变化。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是某些染色体上特殊部位的核仁组成区(NoRs)产生的核仁嗜银性非组蛋白。晚近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徐康宁 《新疆医学》1995,25(3):193-194
核仁组成区(nucleodar organ/zer regio,NOR)是位于人类第13、14、15、21和22号5对染色体短臂上的核糖体基因,与之相结合的酸性非组蛋白可用银染方法显示,这种结合蛋白被称之为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AgNOR)。AgNOR可以作为观察NOR及其rDNA转录活性的标志,反映出细胞分裂活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分带技术,对水貂做了G带、C带和银染核仁组织者的分析。结果表明,水貂染色体G带带纹丰富,每条染色体上均显示出数量不等的明暗相间的2种带纹,中期相单倍体组G带共有154条。染色体C带染色显示了水貂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分布较均匀,每条染色体均呈C带阳性,主要分布于着丝点区域,在具有随体的第2、7二对染色体上,C带由着丝点区向臂部伸展呈现C带强阳性。水貂染色体的核仁组织者,有2对,分布于第2、7对染色体长臂。  相似文献   

4.
核仁组成区(NucleolarOrganizerRegions,NORs)是位于细胞核仁内的DNA环,其具有转录rRNA及参与合成核仁的功能由于NORs蛋白具有嗜银性,用胶银染色技术显示染色体核仁组成区(AgNORs)的计量技术诊断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已有不少的文献报道。本文报道利用KL一型肿瘤免疫图像分析系统,分析肿瘤病人外周血T一淋巴细胞核仁区酸性非组蛋白转录活性,探讨其在肿瘤诊断、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类核仁组织者区(Nucleolar orga-nize regions)即(NORs),位于人类染色体D组第13—15及G组第21—22对短臂次缢痕或随体柄区,该区可被硝酸银所染色简称Ag-NORs。该位点是18s和28s核糖体基因(rDAN)所在部位。在间期细胞核仁中  相似文献   

6.
1概况细胞的核仁是一个周期性变化的动态结构。在细胞分裂的早期核仁开始分解,中、后期消失,末期重现并逐渐增大、融合成一个或几个较大的核仁,在间期中则持续存在。1931年,He他首先注意到核仁的重现与某几对染色体上的次缢痕有关,并将这些区域称为核仁组成区(N见证d朋o纽一山。Bop硼,NOR)”‘。ITh年(;‘x-c:lpasl:lll等【“发现NOR能被氨化硝酸银染色,指出与银结合染色的是一种蛋白质,并称之为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山如叩allpboen。tatalwithNOR,AgNOR)。以后的研究表明,AgNOR是存在于核仁内的高度磷酸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硝酸银染色方法,检测35名在工作中国接触带菌羊毛而感染发病的布鲁氏菌病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仁组织区的活性,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患者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且Ag-NORs大小、形态亦无明显差别;同时在两组中均未发现有双核仁组织区(dNOR)携带者。认为羊布鲁氏杆菌对人淋巴细胞染色体上rRNA代谢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硝酸银染色方法,检测35名在工作中因接触带菌羊毛而感染发病的布鲁氏菌病患进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仁组织区的活性,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患者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且Ag-NORs大小、形态亦无明显差别;同时在两组中均未发现有双核仁组织区(dNOR)携带者。认为羊布鲁氏杆菌对人淋巴细胞染色体上rRNA代谢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组胚教研室刘暖琴综述陈蔼眉审校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简称AgNOR,核仁组成区简称NORs(Secondaryconstriction)。银离子可特异性与NORs相关蛋白结合显示NORs。通过分子水平的研究表明,核仁组...  相似文献   

10.
核仁组成区与肿瘤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有关研究肿瘤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 (AgNOR)的表达的报道很多 ,即根据AgNOR变化可推测出细胞中rRNA变化 ,进而推测出rDNA转录活性 ,因此研究AgNOR变化可为研究细胞增生、分化的基因调控机理提供信息。本文就NoR的生物学特征、染色、观察及AgNOR颗粒分型与肿瘤的良恶性关系、预后加以综述。1 核仁组成区的生物学特征核仁组成区 (NOR)存在于细胞内特定的染色体次缢痕处 ,含有主要rRNA(18S和 2 8SrRNA)基因的一个染色体区段。人类的rRNA基因家族位于 5对染色体 (13、14、15和2 1、2 2…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无尾两栖类——虎纹蛙(Rana tigrina rugulosaWiegmann)的染色体组型。用骨髓作实验料材。其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6条(2n=26)配为13对,由5对大型染色体和8对小型染色体组成,分成A、B、C三组。都是中央着丝点和亚中央着丝点染色体,而无端部或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类型简式为9m+4sm。次缢痕出现固定在第6对染色体的长臂上,核仁组织区也位于次缢痕的位置。雌、雄个体之间未见异型染色体。作者认为虎纹蛙是较为原始的蛙种。  相似文献   

12.
广西黑斑蛙的染色体组型及Ag-NORs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对广西黑斑蛙的染色体组型及Ag-NORs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片及用核仁形成区的一步染色法进行银染。结果:本实验蛙的二倍体染色体2n=26。可配成13对同源染色体,其中大型5对,小型8对。在第8号染色体长臂中央具有明显次缢痕。Ag-NORs亦是在No.8,数目为2个。结论:广西黑斑蛙与国内其它地区同种蛙的染色体结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采用改进的银染技术观察到:褐斑大蠊中期染色体的核仁形成区主要有一个,位于1号染色体短臂上近着丝点处;减数分裂前期Ⅰ的的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及双线期均存在着银染阳性的核仁组织区:所有中期染色体上都存在着骨架结构.  相似文献   

14.
细胞核的核仁是由位于某些染色体上特殊部位的核仁组成区(nucleolar organizerregion,NOR)所形成的。NOR 中含有核糖体基因(rDNA),通过其转录而合成核糖体RNA(rRNA)故核仁实际上是组装核糖体的工厂。NOR 可用银染方法显示,银是与rRNA 相关的酸性非组蛋白结合的,这种蛋白  相似文献   

15.
采用骨髓细胞染色体直接制片法,以及染色体G-分带和银染技术,对日本大耳白兔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大耳白兔核型为:2n=44,18m+7sm+10st+9t;染色体G-带型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银染核仁组成区定位于12、14和20号染色体的短臂端部,单个细胞染色体银染颗粒范围为1~6个,平均2.93个。  相似文献   

16.
核仁组成区(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s简称NORS)是位于某些染色体上特殊部位的核糖体基因(rDNA),与核仁形成密切相关。在石蜡切片上用嗜银染色可显示NOR(AgNORS)。至今国内外已经用于胃肠道、皮肤、涎腺、前列腺、膀胱、甲状腺、胶质细胞等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或分化级不同的恶性肿瘤。现已证明AgNORs  相似文献   

17.
恶性肿瘤的发生与染色体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是当今肿瘤基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许多学者对不同恶性肿瘤的研究表明:肿瘤患者外周血染色体结构畸变在某种程度上可反映肿瘤细胞在生物学特性、肿瘤病程演变和发展。近年来研究表明:核仁组成区(NORs)是细胞周期一定时期细胞核中出现的环型卷曲的DNA,主要由核糖体RNA基因(rDNA)组成,在RNA聚合酶Ⅰ作用下转录核糖体RNA(rRNA)。Ag—NORs蛋白对核糖体形成和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至关重要,是rDNA转录活性的标志,反映核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T淋巴细胞不仅是机体参与抗肿瘤免疫应答的主要免疫活性细胞。而且是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其核仁组成区的酸性非组蛋白代表着T淋巴细胞内核仁形成区的rDNA转录活性。即T淋巴细胞的免疫活性。近年来,不少学者将Ag—NOR用于肿瘤研究,发现肿瘤进展时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下降;反之,肿瘤得到控制时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上升。本研究对正常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及其常见瘤谱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Ag—NORs进行对照检测,以探讨恶性肿瘤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酸性非组蛋白表达活性的变化关系,为恶性肿瘤的预防诊断与预后观察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核仁组成区(NOR)存在于细胞核内某些染色体上,与核仁的形成密切相关,它包含着合成 rRNA 的基因。嗜银染色技术可以显示与 NOR 相关的酸性非组蛋白,即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近来,国外有人将此种染色应用于肿瘤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以区分良、恶性病变,对肿瘤的分级、分型具有一定价值。我们对耳鼻咽喉部位38例鳞状细胞性肿瘤观察 AgNOR 数目及形态变化,探讨AgNOR 在耳鼻咽喉良、恶性鳞状细胞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耳鼻咽喉科近年的38例活检标本,其中鳞状细胞癌(包括乳头状  相似文献   

19.
核仁组成区(NORs)是细胞某些染色体上携带着可转录核糖体的DNA(rDNA)。1975年Goodpas-ture和Bloom首次应用氨银染色显示哺乳动物染色体上的NORs[1]。1980年Howel和Black[2]应用明胶、蚁酸配制的硝酸银染色—...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大肠癌的发生机理和防治机制,选用二甲基肼作为昆明种小鼠大肠致突(癌)物,将二烯丙三硫作为阻断剂,应用大肠隐窝上皮细胞核异常检测法和嗜银核仁形成区检测法技术,观察二烯丙三硫对二甲基肼引起大肠癌早期突变作用的影响。实验证明:用二烯丙三流处理组小鼠与单纯用二甲基肼处理组小鼠的隐窝上皮细胞核异常和核仁形成区变化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核仁形成区的形态上也有显著不同。表明二烯丙三硫在二甲基肼引起小鼠大肠癌变的早期致突作用时起到抑制作用,同时提示大肠隐窝上皮细胞核异常的检测可用于检测致突(癌)物和抑制物,而核仁形成区的观察亦可反映化学物质对染色体的损伤或修复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