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针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疗法早期干预对改善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对72例急性期脑卒中后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体针联合PNF疗法组(早期干预组)和Bobath疗法组(对照组),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进行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经过4周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体针联合PNF疗法组对脑卒中后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更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可更有效地防止并发症及废用综合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得以明显提高,幸存的脑卒中患者会遗留肢体运动等各种功能障碍,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选择不当,则会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我们将中西医康复技术结合起来,采用体针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治疗的方法,观察其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下肢偏瘫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 0.05),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下肢偏瘫患者采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技术(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均接受早期药物治疗、良肢位摆放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PNF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均拍摄双肩关节X射线片并进行指诊,测定两侧肩峰至肱骨头的间距( AHI)评价肩关节脱位恢复情况,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 FMA)评价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1月后AHI评分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 P<0.05)。结论 PNF技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显著,其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早期使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通技术(PNF)对于预防脑卒中后肩半脱位发生的临床效应。方法164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干预措施,治疗组增加PNF技术,利用患侧的PNF肩胛带模式和患侧的上肢运动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结果4周末共发现肩半脱位者24例,其中对照组21例,治疗组3例(P<0.0001),4周末治疗组Fugl-Meyer(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早期积极的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脑卒中后肩半脱位的发生率,在传统方法中增强PNF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在中风后偏瘫患者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中风后偏瘫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一般康复训练,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统计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生活质量(GQOLI-74)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研究组上肢、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4周后研究组BBS、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应用在中风后偏瘫患者辅助治疗中,可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许佳  胡世红  凌晴  陈丽丹 《中国康复》2012,27(4):260-262
目的:观察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在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组各20例。3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B组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C组加用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双侧肩关节X线片及肩关节指诊评价复位情况;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中上肢部分评定上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6周后,C组复位率明显高于A、B组(45%、15%、25%,P<0.05);3组FMA的分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C组更高于A、B组(P<0.05)。结论: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优于单纯常规治疗方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相似文献   

8.
目前大约有30% ~ 36%的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后6个月遗留有上肢功能障碍[1-2],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技术是通过对本体感受器进行刺激以促进神经、肌肉反应能力的一种常用易化技术[3].大量文献报道已证明针刺疗法能有效地改善患者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PNF技术也可以恢复患者运动功能[4],但目前关于针刺结合PNF技术改善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相关临床研究较少见报道.笔者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中应用针刺结合PNF技术,观察其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收到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充气式肩吊带对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8例脑卒中偏瘫伴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技术治疗肩关节半脱位,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佩戴充气式肩吊带。治疗前后根据X线片测量双侧肩峰与肱骨头间距(AHI),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肩痛。结果治疗8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复位率及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肩痛发生率、VAS评分、患侧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充气式肩吊带治疗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可减少肩痛的发生,减轻肩痛程度,有利于提高偏瘫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康杰  叶川东  朱英 《中国康复》2010,25(5):340-342
目的:研究环状加压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急性期阶段偏瘫上肢恢复的影响。方法: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加强组和对照组各20例,均按脑血管病常规处理,并接受PNF治疗。加强组在PNF治疗的同时进行环状加压治疗。均于治疗前、治疗3及6周、随访6及12个月时对2组患者进行Fugl-Meyer(FMA),Action Research Arm和Barthel评分评定患侧上肢功能。结果:治疗后的各时间点,以上各项指标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明显提高;加强组在随访的6~12个月,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中病情程度严重的患者,其各项指标评分对照组均明显低于加强组(均P0.05,0.01)。结论:环状加压结合PNF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有显著促进作用,Fugl-Meyer评分在1年后仍持续上升。提示脑卒中早期给予最佳干预措施有潜在的益处。  相似文献   

11.
针刺夹脊穴配合推拿治疗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夹脊穴配合推拿对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夹脊穴配合推拿组和传统康复组,治疗后2个月测定患者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1),且针刺夹脊穴配合推拿组在缓解疼痛和治愈率方面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针刺夹脊穴配合推拿应用于治疗偏瘫患者的患侧上肢,可改善患侧肩关节半脱位和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头针配合促通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促通技术对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45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15例。A组针刺健侧顶颞前斜线(运动区)治疗;B组采用Brunnstrom促通技术训练;C组两项结合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定临床疗效;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和Barthel指数(BI)积分评定上下肢运动功能和ADL。结果:治疗21 d后,FMA及BI积分与治疗前比较3组均有明显提高(P0.01),其中FMA积分,B、C组上肢高于A组(P0.05);A、C组下肢高于B组(P0.05);BI积分,C组高于A、B组(P0.01)。3组临床疗效比较,C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A、B组(40.0%与13.3%、13.3%;86.7%与73.3%、66.7%,P0.01)。结论:头针配合促通技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ADL,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偏瘫肩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组和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CCFES)组,每组各2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NMES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常规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CCFES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均每次20min,每天1次,每周治疗5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统计肩关节疼痛及半脱位发生率,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肩关节主动活动角度(AROM)、Fugl-Meyer量表上肢运动功能评估量表(U-FMA)对患者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CCFES组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半脱位例数比治疗前减少(P<0.05);2组AEMG值、肩关节AROM 、U-FMA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CCFES组各指标改善程度优于NMES组(P<0.05)。结论: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可用于防治脑卒中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半脱位,改善患者肩部及上肢的功能,且优于常规的神经肌肉电刺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技术(PNF)对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40例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PNF组和对照组各20例,均按常规康复治疗,PNF组加用PNF技术,包括徒手接触、简短口令、牵伸、拉挤等方法刺激关节,反复收缩与节律起动激活伸屈肌等。结果:上肢功能Brunnstrom分级和肩关节半脱位复位率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提高,治疗30d时,PNF组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60d时,对照组也明显提高,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PNF对偏瘫患者早期有明显疗效,但远期疗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结合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运动再学习方法、推拿技术、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肌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物理治疗、电针等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接受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运动再学习方法、推拿技术、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肌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物理治疗、电针等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综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进行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评定两组患者下肢功能和平衡功能.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患者下肢功能和平衡功能改善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可改善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6.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在偏瘫上肢康复训练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在偏瘫上肢康复训练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并观察其疗效。方法:36例脑血管意外后的偏瘫患者被随机分成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组(治疗组)与一般康复治疗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7例,对照组19例,两组均接受每日1次、每周5次的治疗10-40次。采用Fugl-Meyer评价法的上肢主动运动功能积分及Barthel指数作为评定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Fugl-Meyer上肢主动运动功能积分和Barthel指数积分经治疗后都有明显提高(P<0.001),但治疗组的改善情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或<0.01)。结论:本文所介绍的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在偏瘫上肢康复训练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及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尤其是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PNF对偏瘫肩半脱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PNF方法对偏瘫肩半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3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12例和治疗组23例。对照组维持原来的治疗计划不变,治疗组则在原有治疗基础上选择性地使用PNF运动模式和技术。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4周后,对照组在相对应的4周前后,分别拍摄坐位双侧肩关节正位片。根据野田氏方法,通过计算机测量肩峰下缘与肱骨头关节面之间的最短距离以及肩峰下缘中点与肱骨头中心之间的距离。采用Office 2000统计软件包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前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健侧和患侧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两项指标P双侧均为0.001)。患侧分别在治疗3周后、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双侧均小于0.01)。治疗3周后触诊发现9例肩峰下与肱骨头之间间隙变为小于1/2横指(0.75cm)。结论:依据偏瘫肩半脱位发生的机制,有选择性地使用PNF运动模式和技术对偏瘫肩半脱位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不同病程的患者有不同的疗效,病程短者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早期神经促进技术和感应电治疗对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10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神经促进技术加感应电治疗)和对照组(单予神经促进技术治疗)。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定(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巴氏指数(BI),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0周,由同一医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上、下肢的FMA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ADL评定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配合感应电治疗能提高神经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