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临床表现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小病变肾病(MCD)、IgM肾病(IgMN)和非IgA、IgM系膜增殖性肾炎(MsPGN)病理改变(微机定量图像分析)和临床表现的联系。发现:(1)3种疾病以IgMN发生率最高(48.89%),一过性肾功损害、激素依赖比例以MsPGN为高,IgMN、MsPGN存在明显血尿;(2)病理定量分析表明:IgMN和MsPGN的系膜细胞数、系膜基质增宽及间质改变较MCD明显增  相似文献   

2.
对20例单纯性蛋白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肾功能性蛋白尿9例(45%),其中直立性蛋白尿(OP)、胡桃夹现象(NCP)各3例,OP并NCP3例;肾料质性蛋白尿11例(55%),其中肾小球性蛋白尿9例(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3例,IgA肾病(IgAN)1例,特发性膜性肾病(IMN)2例,局部性节段性小球硬化(FSGN)、轻微病变(ML)、Alport综合征(AS)各1例),肾小管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类型与临床治疗的关系,对肾小球疾病131例行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其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20例,继发性肾小球疾病11例,前者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居多,占29.2%,其次是IgA肾病(IgAN),占25.8%。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57.2%。治疗后,随访6个月至6年,总痊愈率和好转率为76.7%,病理类型中的微小病变(MCNS)、轻度MsPGN、IgM肾病(IgMN)、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nPGN)等的疗效及预后好,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重度MsPGN及组织损害严重的IgAN等疗效差。提示治疗效果、预后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分析临床表现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微小病变肾病(MCD)、IgM肾病(IgMN)和非IgA、IgM系膜增殖性肾炎(MsPGN)病理改变(微机定量图像分析)和临床表现的联系。发现:(1)3种疾病以IgMN发生率最高(48.89%),一过性肾功损害、激素依赖比例以MsPGN为高,IgMN、MsPGN存在明显血尿;(2)病理定量分析表明:IgMN和MsPGN的系膜细胞数、系膜基质增宽及间质改变较MCD明显增高(P<0.01),MsPGN系膜区增宽比IgMN更明显(P<0.01);(3)IgMN、MsPGN间质病变越重,越易伴有高血压、血尿、一过性肾功损害和激素依赖,其中以MsPGN更明显。表明IgMN肾病预后相对较好,而MsPGN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5.
对20例单纯性蛋白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肾功能性蛋白尿9例(45%),其中直立性蛋白尿(OP)、胡桃夹现象(NCP)各3例,OP并NCP3例;肾实质性蛋白尿11例(55%),其中肾小球性蛋白尿9例〔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3例,IgA肾病(IgAN)1例,特发性膜性肾病(IMN)2例,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N)、轻微病变(ML)、Alport综合征(AS)各1例〕,肾小管性蛋白尿2例。对两类蛋白尿的临床特征及鉴别要点和病因进行了讨论,建议应先初筛有无OP和NCP,然后再酌情进行肾活检。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试图了解尿免疫复合物(UIC)检测能否反映肾小球所发生的免疫病理改变。结果表明UIC主要出现于肾小球病变严重的病人,如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EnPGN),膜性肾病(MN),弥漫增殖性肾炎(DPGN)或免疫复合物(IC)介导致病的临床类型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APSGN),狼疮肾炎及部分肾炎性肾病(NNS)患儿尿液之中。UIC阳性病人肾小球多伴有IgG及C3沉积,分析表明IgG类UIC检测能提示IgG类IC所致肾病变,长期使用激素治疗的迁延性肾病变不易检出UIC。  相似文献   

7.
66例成人原发肾病综合征临床治疗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然  田松 《北京医学》1995,17(4):217-220
本对66例原发肾病综合征患进行病理类型与临床疗效分析。最常见病理类型为系膜增殖性肾炎,占42.5%,其次为膜性肾病,占32.5%,IgA肾病占15.0%。微小病变型及系膜增殖性肾炎对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好,膜性肾病治疗效果差。不同病理类型患病理损害程度与疗效相关。伴肾小管间质病变治疗效果差(P〈0.05)。NSⅠ型疗效明显优于NSⅡ型(P〈0.05)。50岁以下原发肾病综合征(PNS)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急性肾炎(AGN)、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SNS)及良因尿(BHU)三咱肾小政治协商会议疾病患儿急性期血清9种补体成分及免疫球蛋白含量,并做了比较,AGN时C3降低,IgG、IgA升高;SSNSC3、C4、C5、IgM升高,Clq、C9、B、IgG降低;BHU时IgA升高。依此可以辅助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43例IgA肾病,通过光镜(LM),电镜(EM),特别是免疫荧光(IF)检查,显示肾小球系膜区存在IgA或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征而患者无肾外体征。LM检查IgA肾病表现各种形态学类型。本组43例首次肾活检病理形态表现为弥漫系膜增生性肾炎(55.8%),局灶增生性肾炎(27.9%),轻微病变(9.3%)及弥漫硬化性肾炎(2.3%),未见有膜性及膜增生性改变;有C3沉积占93%,IgM沉积占69.8%,IgG沉积占11.6%;EM发现系膜基质增生并有团块状电子致密物沉积。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任国辉  叶任高 《广东医学》1995,16(11):761-763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肾内科(510260)任国辉中山医科大学肾病研究所叶任高原发性膜性肾炎(MGN)是引起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常见病理类型,但对其治疗方面,目前尚争议不一[1],我们对...  相似文献   

11.
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与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病理变化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对87例经肾活检的成人PNS患者进行临床与病理观察。结果: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系膜增生性肾炎,占69.0%,其次为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占9.2%,膜增生性肾炎占5.7%。轻、中度系膜增生性肾炎对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较好,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及膜增生性肾炎治疗效果差;对治疗前后的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及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测定结果显示大量蛋白尿易造成肾小管损害。结论:临床疗效与病理类型相关,病变累及肾小管及间质者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2.
探讨尿NAG、β2-MG,α1-MG、Alb、IgG、Pro、SIg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DN)和确切判有脏病变部位及损伤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比色法和放射免疫法对8例糖尿病(DM)患者新鲜尿中NAG-β2-MG、α1-MG、Alb、IgG、Pro、SIgA的排泄率进行联合检测。结果早期DN尿NAG、β2-MG、α1-MG、Alb、IgG、Pro、SIgA增高;DNA早期肾损害并非局限  相似文献   

13.
辽宁地区成人MSPGN50例临床与病理特点张玉侠周希静李雅洁(第一临床学院肾内科,沈阳110001)关键词系膜增生性肾炎;病理学对辽宁地区成人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50例临床与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地区、种族、性别、年龄等差异。1材料与方...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所致的肾小球肾炎,其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1]。自从1971年Combes等首次报道1例HBV-GN之后,随着肾活检技术的广泛开展及肾组织HBV的检测,对HBV-GN的研究日益深入。我们通过22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膜性肾病(HBV-MN)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及病理特点。1 临床资料选择1993~1998年肾活检确诊为HBV-MN22例。男18例,女4例;18~60岁15例,3~15岁7例…  相似文献   

15.
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205例病理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5例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活检结果显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最常见,占40.5/,其次是微小病变肾病(MCD),占14,6%,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占12,7%。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共102例,占50.0%,其中以MsPGN和MCD居多,分别占36.3%和29.4%。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IgM肾病(IgMN)与微小病变肾病(MCNS)是否为同一性质疾病。方法对40例成人IgMN与20例MCNS进行临床、病理对比分析。结果IgMN血清IgM水平较高,蛋白尿选择性低,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敏感性差,复发率高,治疗反应和病理损伤程度相关,其临床和病理表现存在显著差异。结论IgMN是一组区别于MCNS的独立性肾小球疾病。  相似文献   

17.
用阿霉素(ADR)和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分别诱导大鼠ADR肾病和原位性肾炎模型,发病率各达100%。前者血及肾皮质丙二醛(MDA)明显增高,后者血及肾皮质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明显增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明显降低。选用抗氧化剂SOD及具有抗*化作用的中药脚剂阿魏硬钠、赶盖灵芝、敢双醋钠、人参皂苷等分别对模型进行干扰,结果显示治疗组大鼠模型尿蛋白、血生化指标、肾病理损害明显改善,特别是血和肾皮质MDA、GSH明显降低、SOD明显升高。说明ADR肾病和C-BSA原位性肾炎的发生、发展与氧自由基(OFR)及脂质过氧化(LPO)密切相关。这些药物的治疗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清除OFR,抑制LPO而实现的。这为临床中西医结合防治肾小球肾炎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临床提供新的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IgA肾病(IgAN)患儿血浆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IgAN患儿血浆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38例IgAN患儿根据按临床表现分为3组:血尿蛋白尿(HP)组(14例),急性肾炎(AGN)组(7例),肾病综合征(NS)组(17例);按病理分级分为3组:病理Ⅲ级组(22例),病理Ⅳ级组(10例),病理Ⅴ级组(6例);按初次就诊时是否曾接受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分为2组:初发组(28例),非初发组(10例);其中,初发组IgAN患儿根据是否早期联用ACEI治疗随机分为2组:ACEI组(10例)和非ACEI组(18例)。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2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别采用Witko-Sarsat法、硫代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和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浆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IgAN组血浆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升高,表现为AOPP和MDA水平明显升高[AOPP:(99 ± 27) vs (53 ± 21)μmol/mL,MDA:(5.3 ± 2.1) vs (2.5 ± 1.4) nmol/mL,均P < 0.01],SOD水平明显下降[(67 ± 21) vs (95 ± 20)U/mL,P< 0.01]。②血浆氧化应激水平在肾病综合征组和病理V级组最高,且与IgAN患儿的肾脏Katafuchi评分密切相关。③与非ACEI组相比,ACEI组治疗后血浆氧化应激水平明显降低(P< 0.05)。【结论】 IgAN患儿存在血浆氧化应激水平的升高,表现为血浆AOPP和MDA水平升高,且血浆SOD水平下降,氧化应激与IgAN患儿的进展及预后有关,早期联用ACEI治疗可以改善IgAN患儿血浆氧化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IgA肾病(IgAN)超微结构变化和各项免疫组化反应的病理意义及在本病演化进展中的作用,以寻找导致本病恶化的影响因素和反映预后的早期指征。方法对122例IgAN患者肾活检组织,进行系统的超微结构观察,其中60例运用SP法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维连接蛋白(FN)的免疫组化染色,以半定量的方法对各项超微结构病变及免疫组化反应结果进行分级,并和组织病理上肾小球损伤程度、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临床分型、免疫学类型相对照,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肾小球系膜旁区半球形沉着或大量沉着、系膜基质溶解、旁区病变、基膜异常、沉着物出现于基膜内皮下或上皮下,以及系膜细胞插入,都是病变进展过程中较早期的重要事件。它们和组织病理上肾小球损伤程度呈正比,相互影响,最终可导致肾小球节段性或球性硬化的不可逆损伤。(2)系膜区α-SMA免疫组化反应可反映系膜细胞的机能状态和增殖情况。PCNA反应和肾小球的损伤程度呈正相关。系膜区FN反应增强,表明系膜基质增多,亦与肾小球损伤程度呈正相关。(3)肾小管损伤程度、间质细胞α-SMA和PCNA表达增强均和肾小球损伤程度密切相关。结论(1)肾小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NS)患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水平的因素,并比较不同病理类型NS的LP(a)。方法:分析57例原发性NS和65例肾炎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NS患者的LP(a)为(743±537)mg·L-1,较对照组(208±161)mg·L-1明显升高(P<0.001);10例NS患者在缓解后LP(a)水平明显下降。NS组患者的LP(a)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正相关(r=0.38,0.43,0.33,P<0.001),与血浆白蛋白浓度负相关(r=-0.34,P<0.001)。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或IgA肾病患者的LP(a)(942±690)mg·L-1较膜性肾病患者的LP(a)(566±311)mg·L-1明显升高(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血LP(a)明显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合成增加,LP(a)不仅被动升高,可能也是加重肾小球损伤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