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7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直视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12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心脏直视术后并发ARF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脏直视术后并发ARF 30例,发生率为2.96%。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心功能、心脏射血分数、肾功能;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氧血症、感染以及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属二次手术等与心脏直视术后并发ARF有关(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心功能、肾功能、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及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为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脏直视术后并发ARF的危险因素较多,术前心功能、肾功能、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及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为其独立危险因素,必须认真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发生心脏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针对性预防其发生提供临床指导依据。【方法】收集194例进行肺癌手术治疗的老年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指数、术前有无高血压、术前有无心律失常、手术方式、手术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有无肺部感染、术后有无胸腔积液、术后有无气胸等因素与术后发生心脏并发症的相关强度,推测可能导致术后发生心脏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术前合并心律失常、手术切除范围大、手术时间>3 h、术中出血量≥500 ml、术后肺部并发症,5个因素与术后心脏并发症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纠正术前心律失常、减少全肺切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等是预防和减少术后心脏并发症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3.
心内直视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手术后连续3例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方法对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1999中可能影响SSI发生的危险因素和病原菌进行分析,找出导致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后SSI的危险因素,以求为减少心脏直视术后的手术部位感染提供借鉴。结果3例患者自身因素和术前准备方面存在较多的感染危险因素,术中的无菌术由于涉及环节多是最易引起SSI的危险因素,病房和ICU护理中有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结论3例SSI的发生与手术前基础心脏病变严重和术前准备欠充分有关;术中无菌术是手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相关手术人员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对预防SSI至关重要;要重视医务人员手卫生,防止发生院内感染与交叉感染。耐药表皮葡萄球菌作为SSI的病原菌近年来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160例接受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周围血管病、脑血管病患者术前1周内进行过冠状动脉造影以及是否口服过ACEI/ARB类药物进行分析,利用回归分析法判定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并发ARF的术前危险因素。结果:①本组30例患者术后并发ARF,发生率为2.59%;②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前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心力衰竭以及术前1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与术后并发ARF相关;③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尿酸、术前1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心衰是并发AR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众多,术前1周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高尿酸、心力衰竭为独立的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应适当延长冠状动脉造影与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间隔时间,术前纠正心功能衰竭,治疗高尿酸血症,可降低并发ARF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急性肺损伤(AL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60例肝移植患者术后分ALI组和非ALI组,对11项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肝移植术后急性肺损伤危险因素.结果 16例患者发生ALI,发生率为26.67%.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低氧血症、术中无肝期≥60 min、输液量≥8000mL,血制品输入量≥4000mL、气管带管时间≥72 h以及肺部感染,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低氧血症、术中无肝期≥60 min是AL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低氧血症和无肝期长是发生ALI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发生率及其围手术期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5 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AKI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围手术期危险因素。结果:5 100例患者中有340例发生AKI,总发生率为6.7%。年龄、术前血肌酐水平、术前射血分数、术前&bgr;2微球蛋白蛩崴?术中心肺转流时间、大动脉阻断时间及甘露醇使用量为术后AKI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而术前肌酐水平、左室射血分数蛩崴健I?bgr;2微球蛋白、术中心肺转流时间、术中大动脉阻断时间为术后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术后AKI的发生与多种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提示对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应进行更全面的评估与监测,从而预防AKI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心脏直视手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风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2011年1月~2014年10月进行直视下心脏手术患者1623例,其中术后手术部位感染83例,与同期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按1∶2配比法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涉及的风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糖尿病、手术时间等,数据使用SSPS 22.0软件分析.结果 全部1623例心脏直视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患者83例,感染率为5.11%,其中切口浅表部位、深部及纵隔内感染率分别为80.72%、18.07%及1.2%.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认为,手术时间(>2.5 h)、术后ICU时间(>2 d)、术后发热(术后3d,≥38.5℃)是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 强化无菌操作、减少手术时间、改进术后患者ICU治疗与护理可减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增加和术后发热可能成为手术部位感染的预测或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老龄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龄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3月~6月期间,年龄≥65岁择期非心脏手术患者共226例,术前访视病人,手术结束当日、术后1、2、3 d密切随访患者,用谵妄评定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CAM)进行谵妄评估.按设计调查表祥细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合并症、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库存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及谵妄的发生情况,建立数据库、根据是否发生谵妄分为谵妄组和对照组.结果有42例术后发生谵妄,发生率为18.58%.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术前合并肺心病、全身麻醉、手术时间≥3 h、术后疼痛评分=4分为谵妄的危险因素.结论老龄、术前合并肺心病、全身麻醉、长时间手术、剧烈疼痛是老龄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缩短手术时间、有效的术后镇痛可能会降低老龄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常温心脏不停跳 (非停跳组 )与低温停跳 (停跳组 )心内直视手术两组病历围术期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综合征发生程度比较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非停跳组 2 1例及停跳组 2 3例术前、体外循环 (ECC)转流 10 m in、停 ECC10 m in、术后 2 ,2 4,48h血清 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 (T4)、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r T3)及促甲状腺素 (TSH)的浓度变化 ,分别与术前以及两组之间各时点进行比较。结果 :围术期两组均发生低T3综合征 ,但非停跳组发生程度比停跳组减轻。结论 :ECC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呈现低 T3综合征 ,常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低 T3综合征发生程度较低温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减轻。认为常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机体损伤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用急性肾损伤网络(acute kidney injury network,AKIN)标准诊断心脏术后AK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所有行心脏手术的住院患者资料,根据AKIN诊断标准,对心脏术后AKI患者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48例心脏手术患者中,用AKIN标准诊断心脏术后AKI的发生,其中81例发生AKI,发病率为14.78%,死亡患者3例;统计学分析表明:年龄、左室射血分数、高血压、术中甘露醇使用量、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停跳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前Scr、术前尿酸是心脏术后AKI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而术前血肌酐(P<0.01)、年龄(P<0.01)、CPB时间(P<0.01)、机械通气时间(P=0.026)是心脏术后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KI是心脏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术前血肌酐、年龄、CPB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是心脏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前后低氧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4 年9 月—2017 年10 月河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28 例。根 据是否存在术前低氧血症将研究对象分为术前低氧血症组和术前非低氧血症组;根据是否存在术后低氧血 症将患者分为术后低氧血症组和术后非低氧血症组。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术前动脉 血氧饱和度、术后24 h 内氧合指数及血红蛋白浓度等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与低氧血症的关系。 结果 术前低氧血症组和术前非低氧血症组患者术后24 h 内患者氧合指数、体重指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 及术前超敏C 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低氧血症组和术后非低氧血症组患者慢性 阻塞性肺疾病史、术中输血总量、术中体外循环转流时间及术后24 h 内患者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Ol ^ R=1.306(95% CI :1.038,1.643),P =0.024]、慢 性阻塞性肺疾病史[Ol ^ R=1.278(95% CI :1.024,1.594),P =0.043] 及超敏C 反应蛋白[Ol ^ R=1.257(95% CI : 1.116,1.417),P =0.039] 是影响术前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输血总量[Ol ^ R=1.322(95% CI :1.068, 1.637),P =0.008]、术中体外循环转流时间[Ol ^ R=1.458(95% CI :1.208,1.760),P =0.029] 是影响术后低氧血 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超敏C 反应蛋白对于术前低氧血症发生有预测价值,而术中输血量、术中体外循 环转流时间对于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前急性自体血小板(Plt)分离回输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 36名择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ASAⅡ~Ⅲ级,年龄24~60岁,体重53~71 kg。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18):对照组(A组)和急性Plt分离组(B组)。A组行单纯术中自体血回收,B组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回输及术中自体血回收,整个Plt分离过程在肝素化之前完成。于麻醉诱导前(T1)、肝素化前(T2)、术后1 h、24 h和48 h(T3、T4、T5)各时点记录相关血液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记录ECC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1 h、24 h引流量和异体输血量。结果 B组急性Plt分离处理的全血容量为(1150±168)ml,采集富Plt血浆(177±32)ml,其中Plt计数(1 060±255)×109/L,占全身血容量Plt总数(25±4)%,Plt分离时间(38±11)min。与A组比较,B组术后1 h时Plt计数明显升高,术后1 h、24 h引流量、异体红细胞、Plt输注量和异体Plt输注率降低(P<0.05或0.01),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可改善心脏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并降低术后出血量和异体血的输注。  相似文献   

13.
麻醉手术后低氧血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崇法 《医学综述》2009,15(5):769-771
术后低氧血症是麻醉手术后患者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可能涉及的因素:术前因素包括年龄、吸烟、肥胖以及术前心肺功能障碍等;术中因素包括麻醉中高浓度吸氧、术中输液和输血过量等;术后因素包括术后伤口疼痛、胸廓运动受限、气道不畅和机体氧耗增加等。术后低氧血症对患者心、肺、脑等重要器官有很大的临床副效应,并可导致严重的围术期意外发生,有效的预防并及时发现和处理是将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reoperative ischemia and postoperative cardiac event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ipheral arterial surgery. DESIGN--Prospective cohort trial. PATIENTS--One hundred fifteen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vascular surgery who met predefined eligibility criteria and were thought to have acceptable cardiac risk as assessed by independent cardiologists. INTERVENTIONS--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ic monitoring preoperatively, intraoperatively, and up to 72 hours postoperatively. MEASUREMENTS--Preoperativ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boratory data were collected. Predefined adverse cardiac events were identified by an investigator who was "blinded" to monitoring results. Monitor recordings were interpreted for ST-segment depression by investigators blinded to patient information. MAIN RESULTS--Intraoperative ischemia was present in 21 patients (18%), and postoperative ischemia was present in 35 (30%). There were 16 postoperative cardiac events. The relative risk of suffering a cardiac event was 2.7 in patients with intraoperative ischemia and was 16 in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ischemia. Preoperative ischemia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ischemia.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ischemia preceded cardiac events in 14 of 16 patients. CONCLUSIONS--Preoperative ischemia appears to identify high-risk patients, and subsequent perioperative monitoring detects silent ischemia that commonly precedes clinical events and that may be treatable with anti-ischemia therapy.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先天性先脏病患者CPB(体外循环)后低氧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接收的9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病例资料,所有患儿均行手术治疗,CPB后有45例出现低氧血症,其余53例未出现低氧血症,经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CPB后低氧血症危险因素.结果:低氧血症组患儿术后2h、6h以及12h和24hPaO2/FiO2水平均显著低于非低氧血症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单因素分析可见,低氧血症组和非低氧血症组患儿的年龄、体重、术前存在右向左分流、术前肺动脉高压、术中机械通气模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小、肥胖以及术前合并右向左分流及肺动脉高压是诱发先天性心脏病CPB后低氧血症的高危因素.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CPB后低氧血症的发生和患儿的低龄、肥胖以及术前合并右向左分流及肺动脉高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包含颈动脉超声参数的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住院手术的491例成人患者资料,选择其中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为病例组(脑梗死组),诊断为非脑梗死的患者为对照组(非脑梗死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风险因素。结果 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在住院期间脑梗死的总发生率为1.8%,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住院存活率约为77.8%。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European System for Cardiac Operative Risk Evaluation, EuroSCORE) Ⅱ高(OR=1.585,95%CI:1.043~2.409)、双侧颈+椎动脉均有斑块(OR=14.513,95% CI:2.538~82.978)、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辅助(OR=112.518, 95% CI:8.967~1 411.907)和术后新发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OR=20.800,95% CI:3.639~118.902)是心脏手术后脑梗死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EuroSCORE Ⅱ高、ECMO辅助和术后新发房颤之外,颈动脉超声发现双侧颈动脉和椎动脉斑块是心脏外科术后并发脑梗死的风险因素,有必要实施心脏术前颈动脉超声筛查并对有风险的患者严格术中、术后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方法 选择衢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9月间收治的74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患者为谵妄组,198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未发生谵妄的患者为未谵妄组。对2组患者性别、既往谵妄病史、入院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助听器使用、骨折类型、术前准备不充分、吸入麻醉、手术时间、术后有无低氧血症、术后发生剧烈疼痛等情况进行统计,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显示既往谵妄病史、入院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助听器使用、骨折类型、术前准备不充分、吸入麻醉、手术时间长、术后有低氧血症、术后发生剧烈疼痛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谵妄病史、入院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助听器使用、骨折类型、术前准备不充分、吸入麻醉、手术时间长、术后有低氧血症、术后发生剧烈疼痛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既往谵妄病史、入院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助听器使用、骨折类型、术前准备不充分、吸入麻醉、手术时间长、术后有低氧血症、术后发生剧烈疼痛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临床中要重视危险因素,做好治疗和护理,预防术后谵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麻醉科OPCABG围术期数据库,回顾性分析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自2007年11月至2009年2月2 379例OPCABG患者围术期资料,将与术中及术后10 d内死亡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组围术期死亡患者32例,病死率为1.3%。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后应用透析(P<0.01,OR=23.791)、术前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EF)<40%(P<0.001,OR=6.903)、术中室颤(P<0.025,OR=5.292)、急诊手术(P=0.009,OR=4.539)、术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n pump,IABP)(P=0.009,OR=4.488)、性别(P=0.018,OR=2.312)、术前心肌梗死史(P=0.025,OR=2.180)与年龄(P=0.027)为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女性病死率高于男性(男性19/1 830,女性13/54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应用透析(P<0.001,OR=26.141)、术前射血分数<40%(P<0.001,OR=8.436)、急诊手术(P=0.003,OR=5.039)与性别(P=0.026,OR=0.418)为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应用透析治疗、性别、术前EF<40%和急诊手术是OPCABG患者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围术期肾保护、积极维护心功能、提高急诊和女性OPCABG患者围术期处理水平,有利于控制OPCABG围术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唐渊    王伟  宋昱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21,(3):247-251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96例择期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111 例)和非AKI组(585例)。对术后患者AKI发生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进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结果:与非AKI组比较,AKI组年龄更大(t=6.020,P=0.003)、合并糖尿病的更多(χ2 =11.941,P=0.001)、术前心功能更差(t=5.911,P=0.014)、同期行搭桥手术的更多(χ2 =19.399,P=0.000)、体外循环时间更长(t=4.518,P=0.000)、主动脉阻断时间更长(t=3.115,P=0.000)、呼吸机应用时间更长(t=10.141,P=0.000)、肺炎发生率更高(χ2=76.872,P=0.000)、术后输血率更高(χ2=38.954,P=0.000)、ICU住院时间更长(t=4.577,P=0.000)、术后30 d内死亡率更高(χ2=42.520,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OR=4.338,95%CI:2.149~8.753)、呼吸机应用>72 h(OR=8.846,95%CI:4.621~16.933)、术中输血(OR=3.774,95%CI:2.024~7.040)、术后肺炎(OR=3.302,95%CI:1.152~9.467)是心脏瓣膜手术后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LVEF<40%、术中输血、术后肺炎、呼吸机应用时间延长是心脏瓣膜术后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显著增加术后30 d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