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氨磺必利组(研究组)和利培酮组(对照组)各36例,观察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经8周治疗,两组PANSS总分均较治疗前低(P均0.01)。氨磺必利组与利培酮组有效率分别为88.9%和8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氨磺必利组阴性症状评分减分与利培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磺必利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疗效与利培酮相当,而对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的疗效优于利培酮。  相似文献   

2.
赵燕 《四川精神卫生》2016,29(6):534-537
目的比较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诊断标准,在山东省泰安市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院收集63例老年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将入组患者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氨磺必利(氨磺必利组,n=31)和利培酮(利培酮组,n=32)治疗,氨磺必利起始剂量50~100 mg/d,第7~10天逐步增至100~600 mg/d,利培酮起始剂量0.5~1 mg/d,第7~10天逐步增至1~4 mg/d。两组均有28例完成研究。分别于基线期和治疗1、2、4、6周后进行血压、脉搏、体重、血常规、心电图检测,于基线期和治疗6周后进行肝、肾功能、空腹血葡萄糖检测,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采用Simpson锥体外系副反应评定量表(SEPS)评定锥体外系副反应。结果氨磺必利组脱落率为9.7%,利培酮组脱落率为12.5%,两组脱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7,P0.05)。治疗6周后,氨磺必利组和利培酮组有效率(92.9%vs.89.3%,χ~2=0.186,P0.05)及显效率(67.9%vs.67.9%,χ~2=0.179,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周末,氨磺必利组PANSS总评分与基线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末,利培酮组PANSS总评分与基线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磺必利组和利培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0%vs.57.1%,χ~2=0.462,P0.05)。结论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总体疗效和安全性相当,但氨磺必利比利培酮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利培酮和齐拉西酮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的成本-效果。方法 78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齐拉西酮治疗;观察组给予利培酮片治疗。结果 2组治疗前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组内PANSS评分各项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成本-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锥体外系反应多于观察组(P0.05)。结论利培酮和齐拉西酮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疗效均安全有效,但利培酮的成本-效果优于齐拉西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将6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分别给予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8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评定疗效,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氨磺必利组显效率83.3%,有效率89.9%;利培酮组显效率73.3%,有效率86.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磺必利不良反应发生率16.6%,利培酮2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小,患者依从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氨磺必利及利培酮对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8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分别给予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疗8周。治疗前后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分;测量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口服糖耐量实验2 h血糖(2h PG)、血清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密度脂蛋白(HDL)、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结果:治疗后两组PANSS评分明显下降(P均0.05),两组间PANSS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6%)明显低于对照组(62.8%)(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糖脂代谢指标(BMI、FPG、2h PG、FINS、HOMA-IR、HDL、TG和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BMI、FPG、2h PG、FINS、HOMA-IR、TG和TC水平较治疗前及研究组明显增高(P0.05或P0.001)。结论:氨磺必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与利培酮相似,不良反应少,短期治疗不影响患者的糖脂代谢。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富马酸喹硫平片、丙戊酸镁缓释片分别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135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分为3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碳酸锂单独治疗,观察1组行富马酸喹硫平片联合碳酸锂治疗,观察2组采取丙戊酸镁缓释片联合碳酸锂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躁狂量表(BRMS)评分、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及认知功能情况。结果观察1、观察2组治疗28d BRMS评分、PANSS评分、CPT评分较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与观察2组治疗7d BRMS评分、PANSS评分分别比较显著差异(P0.05)。观察1组、观察2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8.9%、8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马酸喹硫平片、丙戊酸镁缓释片分别联合碳酸锂均能明显改善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症发作患者躁狂症状,疗效明确,能有效促进患者部分认知功能恢复,且富马酸硫平片联合碳酸锂治疗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氨磺必利和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2例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随机分为氨磺必利组和奥氮平组治疗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于治疗前后评定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两组PANSS总分减分及一般病理学减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氨磺必利组PANSS阴性症状减分明显高于奥氮平组,奥氮平组PANSS阳性症状减分显著高于氨磺必利组(P均0.05)。氨磺必利组和奥氮平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5%和9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氮平组体质量增加、镇静嗜睡和血糖升高发生率明显高于氨磺必利组(P0.05或P0.01)。结论: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奥氮平相当,但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对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为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天津市安定医院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100例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氨磺必利组和利培酮组各50例,分别给予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疗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采用词汇流畅性测验(VFT)、数字广度测验(DST)和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WCST)评定认知功能。结果共78例患者完成研究,利培酮组与氨磺必利组脱落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30,P=0.054)。治疗前两组PANSS、VFT、DST及WCS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6周后,两组PAN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VFT及DS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两组PANSS、VFT及DS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利培酮组的持续性错误数和氨磺必利组的正确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均较治疗前改善,但利培酮组的非持续性错误数较治疗前变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氨磺必利组的正确应答数评分高于利培酮组[(61.79±5.50)分vs.(65.86±5.19)分,t=-3.129,P=0.002]。结论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对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疗效相当,但氨磺必利对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略优于利培酮。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氨磺必利治疗晚发性分裂症的疗效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晚发性分裂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氨磺必利和利培酮,进行为期12周疗效、不良反应以及生活质量变化的观察.结果 治疗前氨磺必利组和利培酮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4,12周末,两组PANSS量表总分、阳性症状量表分、阴性症状量表分及一般病理量表分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第12周末,两组阴性症状量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2周末,氨磺必利组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改善优于利培酮组(P<0.05);氨磺必利组较利培酮组不良反应轻微(P<0.05).结论 氨磺必利有助于晚发性分裂症提高长期疗效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利培酮相比,喹硫平治疗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不明确。目标:探讨喹硫平治疗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48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3例,观察组给予喹硫平治疗,每日口服3次,平均维持剂量为151.2(27.3)mg/d,治疗周期为6周;对照组予以利培酮口服治疗,每天口服1次,平均维持剂量为2.3(0.9)mg/d,维持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用PANSS量表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情况,并观察两种疗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2周后PANSS量表评分为71.9(10.2)分,较治疗前(82.6(11.4))分明显好转,且优于对照组的76.5(12.8);治疗4周、6周后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有效率(94.7%)优于对照组(90.4%);痊愈率(33.3%)明显高于对照组(24.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分别为13.3%,1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喹硫平治疗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优于利培酮,其可快速改善患者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低,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利培酮相比,喹硫平治疗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不明确。
  目标:探讨喹硫平治疗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148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3例,观察组给予喹硫平治疗,每日口服3次,平均维持剂量为151.2(27.3) mg/d,治疗周期为6周;对照组予以利培酮口服治疗,每天口服1次,平均维持剂量为2.3(0.9) mg/d,维持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用PANSS量表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情况,并观察两种疗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2周后PANSS量表评分为71.9(10.2)分,较治疗前(82.6(11.4))分明显好转,且优于对照组的76.5(12.8);治疗4周、6周后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有效率(94.7%)优于对照组(90.4%);痊愈率(33.3%)明显高于对照组(24.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分别为13.3%,1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喹硫平治疗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优于利培酮,其可快速改善患者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低,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氨磺必利合并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8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4例,研究组采用氨磺必利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照组单用氨磺必利治疗,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8周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经8周治疗,两组PANSS总评分均较治疗前低(P均0.01)。研究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8.6%和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阴性症状评分减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磺必利合并r TMS对首发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疗效与单用氨磺必利相当,而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的疗效优于单用氨磺必利,两组不良反应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氨磺必利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疗效,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氨磺必利组有效率93.3%,利培酮组有效率90.0%,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末起,PANSS总分和各因子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或0.01),且随着治疗的持续进行各分值继续下降;2组间同期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2组不良反应均较少、较轻,氨磺必利组主要表现为失眠、恶心、头晕、静坐不能等;利培酮组主要表现为恶心、嗜睡、EPS(肌强直、静坐不能、震颤)、直立性低血压、心电图异常等。结论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疗效相当,安全性高、耐受性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剂量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残留难治性阴性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8例以难治性阴性症状为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保持原有的抗精神病药物种类及剂量不变,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剂量氨磺必利治疗,2组均治疗1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12周末分别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并于治疗前后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定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有效率78.6%,对照组为17.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17)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难治性阴性症状的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合并利培酮埘难治件精神分裂症(TRS)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对69例符合TRS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4例和对照组35例,前者给予利培酮合并MECT治疗,后者单用利培酮治疗,观察12周.分别于入组前、治疗4周末、8周末和12周末时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大体功能评定量表(GAF)评定疗效,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治疗前后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定认知功能.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67例,研究组脱落2例.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4周、第8周、第12周末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GAF评分分别与自身治疗前相比,除第4周末对照组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分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第12周末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PANSS总分、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因子分的减分率、GAF评分的增加值及WCST的总测验次数、持续错误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研究组PANSS减分率(45.34±15.23)%,临床总有效率56.25%,埘照组PANSSS减分率(37.14±17.19)%,临床总有效率31.43%,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点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一的利培酮治疗比较,利堵酬合并MECT能提高TRS的疗效,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及吸烟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血药浓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ICD-1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36例,根据单纯随机方法分为利培酮组(对照组)66例,利培酮+丙戊酸钠组(研究组1)70例;将有吸烟史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入利培酮+吸烟组68例(研究组2)。3组均给予利培酮4mg/d治疗,研究组1在应用利培酮同时即使用丙戊酸钠片,剂量1周内加至400~600mg/d;研究组2每日吸烟量控制在6~20支。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2、4、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于治疗2、4、8周末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中不良反应并测定利培酮血药浓度。结果 3组组间利培酮血药浓度在治疗4、8周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照和研究组1组间利培酮血药浓度在各周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较对照组、在治疗4周末(P0.05)、8周末(P0.01)均下降;3组组间PANSS评分在治疗4、8周末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8周末3组显效率分别83.33%、80.00%、60.00%,研究组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组间TESS评分在治疗2、4、8周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组组内各时点PANSS和TE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利培酮血药浓度与PANSS减分率在4周末与8周末、利培酮血药浓度与TESS评分在4周末均具有弱相关性(r=0.211,P0.05;r=0.259,P0.05;r=0.245,P0.05)。结论小剂量丙戊酸钠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血药浓度、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无明显影响,吸烟会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血药浓度、疗效,但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和安全性,为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纳入关于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效果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评价文献质量和提取数据,采用Rev 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1)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疗后2周、4周、6周、8周的PANSS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后4周、8周阴性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后4周、8周阳性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氨磺必利组和利培酮组失眠、心动过速、震颤、头晕、头痛、静坐不能、肌肉强直、胃肠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磺必利和利培酮在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和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高龄老年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8例年龄≥75岁的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服用奎硫平[(150±45)mg/d;32例]或利培酮[(1.8±0.8)mg/d;31例],疗程均为6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及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6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 (1)奎硫平组的有效率为72%,利培酮组为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6,P>0.05);(2)2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P<0.05或<0.01);(3)奎硫平组PANSS总分减分率在治疗第1周末高于利培酮组(t:2.46,P<0.05),治疗第2,4,6周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w=0.43,t4w=-0.73,t6w=-0.24,P均>0.05);(4)2组间EG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w=0.57,Z2w=0.74,Z4w=0.68,Z6w=-0.61,P>0.05);(5)TESS评定,2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格表精确检验法,P>0.05).治疗期间利培酮组合用苯二氮革类药者多于奎硫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24,P<0.05).结论 奎硫平和利培酮均对高龄老年人的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有效,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并探讨氟哌啶醇与利培酮改善痴呆患者行为症状和精神状态(behaviou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的临床实效性。方法选择2011-08-2013-10我院接诊的痴呆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使用利培酮(risperidone,RPD)治疗,对照组使用氟哌啶醇(haloperidol,HPL)治疗。以PANSS-EC和PANSS评定量表作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结果 2组给药6周PANSS总分和PANSS-EC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给药6周后与治疗前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观察组、对照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2.5%、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6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PD口服对改善BPSD与HPL疗效相当,但RPD的临床实效性更好,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喹硫平与利培酮对老年人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南充市身心医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4例老年人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研究组行喹硫平治疗,对照组行利培酮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变化情况、临床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BP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BPRS评分均较治疗前低(P0.05);两组治疗后BP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95%、8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口干、嗜睡、头晕、便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吞咽困难、锥体外系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培酮与喹硫平对老年人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相当,喹硫平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