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通道减压融合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步临床效果及手术方案选择。方法收集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运用微创通道减压融合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并获得随访的64例腰椎退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Quadrant、Pipeline或Luxor通道系统,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TLIF)或后路TLIF(PTLIF)入路,行髓核摘除或椎间处理并植入椎间融合器,通道内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安装连接棒。于对侧相应椎体处行椎弓根经皮植入Sextant、vipor或Mantis螺钉固定。微创策略的选择:(1)单侧通道下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常规椎弓螺钉内固定;(2)一侧通道下减压植骨融合通用螺钉固定 + 对侧通道下通用螺钉固定;(3)一侧通道下减压植骨融合通用螺钉固定 + 对侧经皮螺钉固定;(4)一侧通道下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双侧经皮螺钉固定。融合方式包括单节段融合、双节段融合和跨节段融合。观察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内固定位置以及术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随访3~22 个月(平均 16 个月)。术中出血量 70~230 mL(平均 90 mL)、手术时间 70~210 min(平均 100 min)、下床活动时间为术后3~10 d(平均5 d)、住院天数5~15 d(平均7 d)。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腿痛VAS分别由术前的(9.2 ± 1.4)分和(7.4 ± 1.2)分减少到末次随访的(2.6 ± 0.5)分和(2.2 ± 0.6)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由术前的(57.4 ± 6.4)%降至末次随访的(25.8 ± 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中、术后X线片和/或 CT 检查显示内固定及融合器位置良好。结论一侧采用微创通道 TLIF 或 PTLIF 入路行单节段或双节段椎间处理融合,或在此基础上行对侧通道下通用螺钉/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或双侧经皮螺钉固定等个体化方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可早期下床进行功能锻炼,初步临床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双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17年8月—2022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采用PELD治疗双节段LDH患者40例(双节段组),并按照年龄、性别和手术节段匹配同期采用PELD治疗的单节段LDH患者80例(单节段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临床疗效。结果 双节段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高于单节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双节段组和单节段组末次随访时疗效优良率分别为87.5%和85.0%。2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再手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均无腰椎不稳、术中神经根损伤或术后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PELD治疗双节段LDH疗效确切,且不会影响术后脊柱稳定性或增加术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3.
楼宇梁  全仁夫  李伟  韩雷 《中国骨伤》2020,33(5):459-464
目的:探讨单节段或双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26例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58~72岁,平均65.6岁。骨折至手术时间(8.2±1.5)年。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单节段PSO组(A组)和双节段PSO组(B组)。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资料,通过比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影像学数据及术后并发症分析两种术式矫形效果,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析临床疗效。结果:2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5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总引流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节段PSO组术后矫正角度为(33.3±9.4)°,矫正率为85.3%;双节段PSO组术后矫正角度为(41.0±13.5)°,矫正率为9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及ODI、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节段PSO组出现圆锥损伤1例,经治疗后恢复;双节段PSO组无脊髓损伤并发症。单节段PSO组3例患者术中螺钉松动,双节段PSO组为1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例患者均使用骨水泥强化钉道后再次置入螺钉,随访未发现螺钉松动。两组患者均无脊柱前方血管及神经损伤、截骨未融合等并发症。结论:单节段PSO与双节段PSO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质疏松骨折伴后凸畸形均可取得较好的矫形效果和临床疗效。对于矫正角度>40°的患者,双节段PSO可提供更好的矫正角度,且安全性更好,但双节段PSO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更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因单节段胸椎结核接受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内固定术的患者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23~69岁,平均40.3岁。合并脊髓功能障碍者22例,ASIA分级B级2例,C级8例,D级12例。术前CT和MRI提示胸椎病灶均存在明显的骨质破坏。术前给予规范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治疗2~3周。术中于后路清除病灶,椎体间植入局部减压获取的骨颗粒和自体髂后上棘松质骨颗粒,以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胸椎X线片及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及胸椎生理曲度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21.7±2.3)个月。手术时间110~190 min,平均(167±35) min;术中出血量350~700 ml,平均(490±160) ml。椎体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6.5±2.4)个月。神经功能均改善,改善1级19例、2级3例。术前、术后胸椎后凸Cobb角分别为47°±11°、41°±9°,末次随访时43°±10°。结论 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和坚强固定的基础上,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在16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分为两组,分别行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扭矩为4Nm的疲劳载荷共2000次,加载频率为0.5Hz,经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正常、损伤、固定和周期性加载后固定节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时固定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单节段固定组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稳定指数(SPI)分别为0.78、0.80、0.92、0.83,双节段固定组SPI分别为0.88、0.89、0.95、0.85,在前屈方向单节段固定组明显小于双节段固定组(P<0.01);疲劳后,单节段固定组SPI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方向分别降低0.05、0.03、0.05、0.11,降低值均大于双节段固定组,且在旋转和侧屈方向有显著性差异(旋转:P<0.01;侧屈: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重建脊柱骨折即刻稳定性,效果无明显差异。在旋转、侧屈方向,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抗疲劳载荷效果优于单节段固定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技术要点,评价并探讨该术式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24例采用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39~72(59.6±9.5)岁;腰椎间盘突出伴椎间隙退变15例,腰椎轻度滑脱伴或不伴节段性不稳定9例;22例为单节段融合,2例为双节段融合;单节段融合的节段L2,3 1例,L3,4 3例,L4,5 18例,2例双节段融合均为L3,4及L4,5。该技术主要包括局麻加基础麻醉下,行穿刺及椎间孔镜下减压、椎间隙处理及取自体骨植入、融合器植入并撑开,以及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 d及1、3、6、12、18个月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行CT平扫及三维重建、MRI检查评估内植入物稳定性及融合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单节段融合手术时间(192.3±22.7)min,双节段融合(272.5±24.7)min。估计术中出血量每节段<50 ml,所有患者未输血。术前VAS(7.4±1.1)分,术后改善至(2.3±0.8)分(t=-19.65,P<0.000 5);术前ODI(41.2±3.3)%,末次随访时改善为(12.3±2.5)%(t=-35.76,P<0.000 5)。术后共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2例术后出现对侧神经根性症状,于对侧椎间孔镜减压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1例出现经皮螺钉置入相关神经症状,予拆除该侧钉棒内固定后,症状缓解;1例出现手术切口感染,予清创缝合术后好转。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未出现融合器及钉棒系统的移位和松动,14例出现融合迹象。

结论:采用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势,临床效果显著,但其远期结果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随访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皮质骨通道(CBT)螺钉内固定技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2016年8月~2018年5月间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53例,均行经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23例应用CBT螺钉技术,30例应用传统椎弓根螺钉技术,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JOA评分和改善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有无并发症等,综合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平均(12±4)个月。手术置钉过程中均未出现螺钉把持力不足、峡部或椎弓根劈裂以及在置钉过程中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等情况。两组患者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JOA评分[CBT组:(23.7±2.3)分,传统组:(23.9±2.0)分]和VAS评分[CBT组:(1.2±0.7)分,传统组:(1.3±0.8)分]均较术前降低[JOA评分:CBT组:(9.1±2.7)分,传统组:(10.3±2.0)分;VAS评分:CBT组:(5.3±1.2)分,传统组:(5.4±1.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比较手术时间[CBT组:单节段为(2.0±0.3)h,双节段为(2.8±0.4)h。传统组:单节段为(2.1±0.3)h,双节段为(3.0±0.2)h]、术后VAS评分[(CBT组:(1.2±0.7)分,传统组:(1.3±0.8)分]和JOA评分[(CBT组:(23.7±2.3)分,传统组:(23.9±2.0)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CBT螺钉组的术中出血量[(单节段:(297±48)ml,双节段:(367±41)ml]少于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单节段:(347±44)ml,双节段:(427±46)ml](t=-3.209,t=-2.692,P<0.05)。术后影像学随访均未见螺钉松动、尾冒脱落、钉棒断裂、椎间隙高度丢失、椎间融合器位移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结论应用CBT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是一种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且安全可靠、固定有效的置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单侧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混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不放置引流管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6月5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资料,前24例(A组)采用双侧切口行MISTLIF手术,双侧置入椎弓根螺钉,并放置引流管;后31例(B组)采用单侧切口置入单侧椎弓根螺钉和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不放置引流管.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等指标及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92.2 ±25.1)ml,术后引流量(44.1±21.0)ml,引流管放置时间(1.1±0.2)d;B组术中出血量(56.3±22.8) ml,明显少于A组(t=5.543,P=0.000).2组术后3天超声或MRI均未见手术部位血肿或积液.2组伤口感染、血肿压迫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1天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优于A组(t=2.204,P=0.032),术后下地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t=9.368,P=0.000;t=9.541,P=0.000).结论 单节段腰椎MIS-TLIF采用椎弓根螺钉结合经椎板关节突螺钉的双侧混合内固定术后不放置引流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背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但长期随访发现坚强内固定可导致相邻节段应力增加,退变加速。目的:比较腰椎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单枚融合器植入术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将在我院治疗的腰椎单节段病变行手术内固定的60例患者分为两组:单侧固定组27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单枚融合器植入;双侧固定组33例,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单枚融合器植入。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进行JOA评分和VAS评分评估,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JOA评分及VAS评分、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结果:两组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6个月。两组JOA评分和VAS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但单侧固定组术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双侧固定组(P<0.001)。两组在临床疗效满意率、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方面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腰椎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单枚融合器植入可以达到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同的手术效果,但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和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常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单纯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0年10月20例单节段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均无神经受压情况,分别行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实验组,n=10)和常规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常规组,n=10)。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术后1周和3个月骨折复位情况(Cobb角),以及3个月后骨折复位再丢失情况。结果2组均未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实验组术中出血量(58.0±19.3)ml显著少于常规组(80.0±14.1)ml(t=-2.911,P=0.009),手术时间(58.0±7.1)min显著短于常规组(65.0±6.2)min(t=-2.348,P=0.030),术后VAS评分(5.6±1.0)分显著少于常规组(7.1±0.7)分(t=-3.886,P=0.001)。实验组术后1周、3个月Cobb角以及丢失Cobb角分别为(13.5±5.8)°、(15.8±5.6)°、0°(0°~10°),常规组相应指标分别为(12.5±7.2)°、(15.0±3.3)°、0°(0°~10°),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单纯单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常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临床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1.
Mast Quadrant可扩张管通道微创手术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Mast Quadrant可扩张管通道微创手术系统局部"开窗"减压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2月~2009年6月本院52例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26例接受Mast Quadrant可扩张管通道微创手术系统辅助下椎管减压术,26例接受开放椎管减压术。结果微创组和开放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0~110min和35~120min,平均76min和80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0~230mL和80~320mL,平均110mL和150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平均随访7.2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微创组优良率为92.3%,开放组优良率为93.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Mast Quadrant可扩张管通道微创手术系统辅助下局部"开窗"减压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可以获得相同的临床疗效,但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组织损伤轻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DELTA内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广东省中医院骨科自2018年1月~2019年6月手术治疗的60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DELTA组和MIS-TLIF组,DELTA组采用DELTA内镜下单侧椎板间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MIS-TLIF组采用微创管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并比较微创通道辅助下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术(ACCF)与常规开放ACCF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4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中采用微创通道辅助下ACCF手术治疗者32例,常规开放ACCF手术者2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等一般指标;采用VAS评分、JOA评分及NDI指数评估并比较两组手术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微创通道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小于常规开放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微创通道组和常规手术治疗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JOA评分及NDI指数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VAS评分、JOA评分及NDI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微创通道组在随访期间内未见并发症,常规手术组有4例出现轻度吞咽困难,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有显著性(P<0.05)。结论:微创通道辅助下ACCF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与常规开放手术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纵行及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0年9月分别使用纵行及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并获随访的93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资料。按手术入路将患者分为两组:纵行微创入路组(A组)50例(51足),男47例,女3例;平均年龄38.22岁;Sanders Ⅱ型27足,Ⅲ型18足,Ⅳ型6足;术前B?hler角平均-1.1°。跗骨窦微创入路组(B组)43例(45足),男42例,女1例;平均年龄41.40岁;Sanders Ⅱ型23足,Ⅲ型17足,Ⅳ型5足;术前B?hler角平均2.6°。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Sanders分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并发症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差异。结果 A、B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平均28.2个月和27.6个月。A组平均手术时间、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AOFAS踝与后足评分分别为40.78 min、3.92%(2/51)、85.96分,B组分别为60.67 min、8.89%(4/45)、88.60分。A组手术时间较B组更短,两组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AOFAS评分无差异。结论 纵行微创入路与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无明显差异,但纵行微创入路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少,是治疗跟骨骨折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Wiltse入路椎管减压Dynesys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2例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经Wilt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Wiltse入路组15例,男9例,女7例,年龄42~65岁,平均51岁;后正中入路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40~62岁,平均53岁。通过对两组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患者术前术后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腰背下肢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比较,评价Wiltse入路椎管减压Dynesys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结果 32例患者得到6~9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对比研究显示经Wiltse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后正中入路组;术后3 d及14 d腰痛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后正中入路组;术后1个月ODI优于后正中入路组,术后6个月ODI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Wiltse入路植入Dynesys系统,椎管减压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患者恢复更快等特点,是符合微创理念的一种实用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比较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接受的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法将其分为MIS-TLIF组(n=30例)和TLIF组(n=30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差异、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差异,采血测定手术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肌酸激酶(CK)及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及出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研究组患者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研究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IL-6、IL-10、CK及CRP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MIS-TLIF术在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应用安全性更高,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并改善其腰椎功能及疼痛症状,减轻术后肌肉损伤程度,促进患者炎症指标恢复。  相似文献   

17.
李永军  陈棉智  庞祖才  杨鸿川 《骨科》2021,12(2):132-136
目的探讨辅助经皮胸腰椎弓根螺钉置入激光定位仪(简称激光定位仪)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方法前瞻性地纳入32例拟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单椎体腰椎压缩性骨折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例。观察组采用激光定位仪引导置钉,对照组采用正侧位透视置钉。记录并比较两组的置钉时间、辐射量、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差值;术后通过腰椎CT扫描评价置钉准确度。结果随访时间为3~10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置钉时间分别为(13.33±2.22)min、(17.81±5.01)min,辐射量分别为(295.28±48.61)μGy、(396.34±89.77)μGy,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钉准确度方面,观察组42钉Ⅰ级、22钉Ⅱ级;对照组23钉Ⅰ级、39钉Ⅱ级、2钉Ⅲ级,观察组的置钉准确度更高,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42,P=0.001)。结论辅助经皮胸腰椎弓根螺钉置入激光定位仪引导下经皮椎弓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方法可行,效果满意,可缩短置钉时间,减少术中辐射量,提高置钉准确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Quadrant微创通道系统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MIS-TLIF)手术与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7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4例患者采用MIS-TLIF手术(MIS-TLIF组);36例采用PLIF手术(PLIF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术后输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手术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MIS-TLIF组手术后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PLIF组(P0.05)。MIS-TLIF组手术时间显著高于PLIF组,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术后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低于PLIF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JOA评分较术前1 d升高,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1 d降低(P0.05)。MIS-TLIF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较PLIF组术后6个月升高,VAS评分、ODI评分均较PLIF组术后6个月降低(P0.05)。MIS-TLIF组术后感染发生率、硬囊破裂发生率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PLIF组(P0.05)。结论从当前的资料反映出Quadrant微创通道系统下MIS-TLIF手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效果显著、创伤小且恢复快。  相似文献   

19.
背景:传统开放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由于剥离肌肉广泛及长时间牵拉,可导致部分患者持续性腰背痛。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采用微创手段实施TLIF技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小切口经扩张通道系统的微创TLIF仍不可避免存在肌肉剥离,需探索更加微创的手术方式。 目的:探讨显微内镜辅助经皮微创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7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接受了单节段TLIF手术,腰椎失稳症36例,腰椎管狭窄症25例,复发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1例。采用VIPER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结合椎间盘镜下TLIF手术32例(微创组),传统开放TLIF手术40例(开放组),对两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并发症、术中射线暴露指标等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应用镇痛药剂量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1);微创组术中射线暴露时间及剂量高于开放组(P〈0.01);微创组术后疼痛(VAS评分)及ODI功能指数较开放组明显降低(P〈0.01)。微创组出现术中减压错误1例,置钉位置错误1例,导针穿透椎体前壁1例,硬膜撕裂1例;开放组出现术中硬膜撕裂3例,术后伤口浅表感染1例。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损伤并发症。 结论:显微内镜辅助经皮微创TLIF较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是治疗腰椎失稳症值得推荐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胸腰椎微创定位器在胸腰椎手术术前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自2013-01—2014-01诊治的94例胸腰椎疾患拟行手术治疗,均采用微创定位器法、脊柱定位尺法、解剖定位法(髂嵴定位法或肋骨定位法)和克氏针定位法进行术前体表定位,并对4种不同定位方法的定位时间、透视次数及定位准确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应用微创定位器法、脊柱定位尺法、解剖定位法和克氏针定位法的准确率分别为100.00%、79.79%、45.74%、41.49%;定位时间分别为(1.50±0.35)min、(1.90±0.28)min、(1.20±0.13)min、(2.60±0.24)min;透视次数分别为1.00次、(1.90±0.26)次、0次、(3.00±0.31)次。结论定位器定位后的手术靶点穿刺偏差率小,提高定位穿刺的准确性以及穿刺的成功率,并且减少手术操作者和患者的X线接触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