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经肛门局部切除直肠绒毛状腺瘤及癌变5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肛门局部切除直肠绒毛状腺瘤及癌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我院1991年1月—2006年6月经肛门局部切除直肠绒毛状腺瘤及癌变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中绒毛状腺瘤36例,绒毛状腺癌20例;肿瘤距齿状线距离1~10 cm,肿瘤直径<3 cm 40例,≥3 cm 16例;绒毛状腺癌病例中T010例,T17例,T23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访,肿瘤直径<3 cm者3例复发,≥3 cm者5例复发,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0例腺癌当中T0期无复发。T1期2例复发,T2期2例复发,三者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组织细胞类型:高分化腺癌13例中有1例复发,中分化腺癌5例中有1例复发,低分化腺癌3例中有2例复发,三者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经肛门局部切除低位直肠绒毛状腺瘤及癌变具有低并发症和保持良好的术后功能优点,能应用于直肠绒毛状腺瘤及经选择的早期绒毛状腺癌的治疗,也能应用于治疗不能耐受大手术的病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患者中全系膜切除结合双吻合器技术在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距肛缘4~7 cm的低位直肠癌患者60例行结直肠吻合保肛手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2例(3%),吻合口狭窄5例(8%),术后盆腔复发1例,局部复发率为2%。结论全系膜切除结合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直肠脱出单吻合器技术在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运用直肠脱出单吻合技术行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的16例低位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无中转开腹手术者;手术时间89~179(120±25)min,术中出血48~147(75±26)mL,患者术后住院5~12(8.3±1.5)d。肿瘤距下切缘(2.2±0.2)cm。无严重术后并发症。随访6~24个月,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直肠脱出单吻合器技术运用于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安全有效,可作为低位直肠肿瘤保肛术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控讨管型吻合器在套叠外翻肛门外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05-20011年于惠州协和医院胃肠外科治疗的25例低位直肠癌在套叠外翻肛门外切除术中彻底切除直肠肿瘤的患者,使用管型吻合器做盆腔内结肠直肠残端吻合。结果:25例患者在手术期无死亡,未发生吻合口漏、出血及盆腔感染,无其他并发症,半年后控便能力正常及良好,1~3年后复发率少。结论:对合适病例应用吻合器外翻拖出式肛门外直肠癌切除术不失为一种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的中低位直肠肿瘤保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6年9月~2011年9月36例距肛缘5~10cm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吻合口狭窄1例,吻合口漏2例,术后1年控便能力均达优良级,1例患者出现肝转移,1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保肛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对低位直肠癌(距肛缘5~10m)患者,选择正确术式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直肠下段癌向远段肠壁内扩散及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方法对33例直肠癌患者远段扩散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体形态、大小、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纤维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手术后短期随访结果等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以寻求导致局部复发的有关因素。结果本组5例(15%)有远段扩散,距离为0.1~2.4 cm。远段肠壁内扩散与细胞分化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相关(P<0.05),而其他病理因素则无相关性。14例(42%)有淋巴结转移,其中5例(15%)只有1枚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远段扩散相关(P<0.01或0.05),而与其他因素无相关性。结论对距离肛门5~6 cm的低位直肠癌,如能争取到肿瘤下方肠管的2 cm安全区和肛周3 cm的清除范围,保留括约肌切除手术(SSR)应属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腹腔镜下行直肠癌的直肠全系膜切除(TME)保肛手术可行性进行探讨。方法:对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50例在腹腔镜下行TME保肛手术的直肠癌患者进行分析研究。50例中成功进行了47例的腹腔镜下TME保肛手术,这其中前切除有13例,低位的前切除(吻合口在距离齿状线2.0 cm以上)有18例,超低位的前切除(吻合口和齿状线之间的距离小于2.0 cm)有15例,结肠与肛管的吻合(吻合口位于齿状线上)有1例。另3例中转为开腹;其中2例因为Dukes C期肿瘤已经大于6 cm,浸润了肠管的周围,改为采用开腹术。另1例男性因为肥胖,骨盆狭小,肿瘤距离肛缘7 cm,难以进行腹腔镜的操作。结果:47例腹腔下TME的患者手术顺利。20例手术后应用了止痛剂。患者术中术后没有发生并发症。随访了47例手术后患者,时间在6~36个月。无操作孔种植以及肿瘤复发的情况发生。结论:腹腔镜的直肠癌TME保肛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其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是一项具有发展前景、微创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优化使用弧形切割闭合器完成低位直肠吻合术的效果。方法:完成全直肠系膜分离后术中再次肛检确认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利用弧形闭合器符合骨盆解剖的特点,确保直肠切割线距肿瘤下缘2cm,完成低位结肠-直肠吻合术。共行手术42例。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吻合口漏2例,吻合口出血5例。结论:优化使用弧形切割闭合器可使直肠切割线接近分离平面,改善直肠残端血供,提高低位直肠吻合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直肠脱垂俗称脱肛,是直肠粘膜、直肠全层、或并有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的疾病,多见于小孩及年老体弱者。治疗该病,临床方法较多,笔者自1985年4月~1997年8月,采取针刺肛门四穴治疗该病,获取良效。1 一般资料治疗36例病人,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5~68岁;病程3月~11年。按脱垂程度分(参照1994年6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属不完全性直肠脱垂17例,完全性直肠脱垂14例,重度脱垂5例。2 治疗方法取穴:肛门四穴,分别在肛门上下左右各旁开05寸(肛缘黑白皮肤交界)处,即膀胱截石位3,6,9,12点位处。操作:病人取侧卧位,暴露肛门,常规肛缘皮肤消毒,将…  相似文献   

10.
内外并治低位肛痈7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肛痈系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间隙急性感染所形成的化脓性病变,又称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现代把其发生于肛提肌以下间隙者,称为低位肛痈〔1〕。因其容易复发,易遗留肛漏,故治疗颇为棘手。1987年3月~1998年10月,笔者对住院的71例低位肛痈进行内外并治,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在T2期中、低位直肠癌中的疗效。方法:分析39例行新辅助治疗的T2期中、低位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新辅助治疗,完全缓解病例5例,肿瘤降期27例,行局部切除,4例复发,再次手术,28例三年内无复发,7例无变化,6周后,手术治疗。结论:新辅助治疗对多数T2期中、低位直肠癌病人有效,可以使肿瘤缩小,降低分期,能够行局部切除,为此类病人提供了一种创伤小,且效果好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方法:对80例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使用双吻合器的患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有72例患者的肿瘤下缘与齿状线之间相距5到8cm,8例患者是4到5cm。结果:手术中没有患者死亡,术后有3例患者发生了吻合口瘘,经治疗后均得到痊愈,另有3例患者的吻合口出现了狭窄,扩肛后得以痊愈。结论:双吻合器的使用,可以提高低住直肠癌保肛术的吻合成功率,并且可减少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双层注射加肛门缩紧术综合治疗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的疗效。方法:用6%复方明矾液注入脱垂状态下的直肠黏膜下,复位后再注射直肠周围问隙,然后加肛门缩紧手术的方法治疗38例直肠脱垂。结果:38例患者全部临床治愈。出院后获随访35例,随访时间6个月~5年,均无复发,失访3例。结论:应用复方明矾液双层注射加肛门紧缩术治疗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单、痛苦小,且远期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评价叶绿素光敏剂光动力疗法(CPD-PDT)预防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32例浸润性膀胱癌术后患者接受叶绿素光敏剂光动力疗法,并均接受随访。结果: T期组与 T期组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 42.1%和 69.2%, P> 0.05)。单发肿瘤与多发肿瘤复发率亦无显著性差异(44.4%和 64.3%,P>0.05)。T2期和T3期组患者无瘤生存时间(月)分别为19.80±14.80和22.67±19.72(P>0.05)。病理分级为Ⅰ级与Ⅱ、Ⅲ级组的复发率(0和66.7%,)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叶绿素光敏剂光动力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地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低位直肠癌予以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外照射、近距离后装治疗,并予天马颗粒剂保留灌注及腔内外微波加温治疗低位直肠癌30例。结果本组病例4年随访期间,4例局部复发,5例远处转移,4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6.67%(26/30例)和83.33%(25/30例)。结论低位直肠癌的保守治疗,可通过单项减量、综合治疗以降低局部并发症和复发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改良痔上黏膜环切(PPH)手术治疗Ⅲ期、Ⅳ期内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Ⅲ期、Ⅳ期内痔204例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鞍区麻醉,治疗组103例采用改良PPH手术方法,常规扩肛至4指,用4把组织钳分别于3、6、9、12点向外牵拉,直接插入缝扎器,在齿状线上3 cm进行第1圈直肠黏膜常规荷包缝合,在齿状线上2 cm处与齿状线平行进行第2圈黏膜荷包缝合,使用一次性肛肠吻合器完成切割、吻合。对照组101例采用常规PPH手术方法。观察并记录2组手术前后症状、体征,统计证候积分,12个月后随访。结果脱出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20%,对照组总有效率83.17%;疾病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7.38%,对照组总有效率74.26%。2组脱出症状疗效、疾病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术后12个月随访,治疗组未见复发,对照组复发率14.89%。结论改良PPH手术治疗Ⅲ期、Ⅳ期内痔疗效优于传统PPH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合四磨汤加减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OC)吻合器经肛门直肠切除术后(STARR)的临床疗效。方法:124例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芪蓉润肠口服液,20 mL/次/,3次/d;观察组术后给予四君子汤合四磨汤加减内服,1剂/d。两组疗程均连续治疗4周,并进行8周随访。分别于手术前、治疗后2周,4周、随访8周进行便秘主要症状评分和Longo ODS评分;于手术前和治疗后4周,进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便秘患者生存质量自评量表(PAC-QOL)评价,并进行肛门直肠测压,记录肛管静息压(ARP),肛管最大收缩压(MSP),直肠排便压力(RSP),初始感觉阈值(FSV),排便感觉阈值(CRS)和最大耐受容量(MTV)等指标;随访记录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和排便正常率;术后4周进行满意度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后4周,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2.096,P0.05);治疗后2周,4周和随访8周,观察组便秘主要症状积分和Longo O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ARP,FSV,FSV,CRS均低于对照组(P0.01),MSP和RSP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分别为20.97%(13/62)和4.84%(3/62),分别低于对照组的39.71%(24/62)和16.13%(10/62)(P0.05);观察组排便正常率为91.94%(57/62),高于对照组的80.65%(50/6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AC-QOL总分和各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未发现干预中药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四君子汤合四磨汤加减用于出口梗阻型便秘STARR术后患者,可进一步减轻便秘症状和病情程度,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并可改善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和氧化应激指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早期临床表现——角膜上皮修复不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太胬肉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情况,方法:用裂隙灯显微镜对太胬肉术后2天,8天,15天,1月,3月,6月和12个月的患眼进行角膜上皮修复及胬肉复发情况的检查,对可疑者进行荧光素钠角膜上皮梁色检查,结果:对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63例(79只眼)患者观察中均发现了角膜上皮修复不良的表现,复发发生的时间为术后4个月至1年,结论角膜上皮修复不良是翼状胬肉状术后复发的早期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腮腺区良性及恶性肿瘤的手术过程,总结其治疗方法。方法:94例腮腺肿瘤患者,均采取腮腺区“S’’型切口,其中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采用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腮腺深叶良性肿瘤采用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全叶及肿瘤切除术;腮腺恶性肿瘤除1例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患者采用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其余12例均采取全腮腺切除术,术中保留未粘连的面神经,对部分粘连的面神经分支不予保留。结果:所有患者创口均一期愈合,其中5例患者术后出现面瘫,术后半年均不同程度恢复,随访半年至1年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腮腺良性肿瘤应采取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全叶及肿瘤切除术,对恶性肿瘤最好采取腮腺全叶及肿瘤切除术,尽可能保留面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