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了解口服拉米夫定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P区发生YMDD变异的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HBV YMDD变异株的方法,对214例用拉米夫定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CHB)患者血清进行HBV P区YMDD变异检测分析。结果:214例慢性乙肝患者YMDD变异率为32.7%,其中YIDD变异34例,YVDD变异30例,混合变异6例。YMDD未变异组治疗前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显著高于变异组;而YMDD变异组治疗前HBV DNA含量显著高于未变异组;YMDD未变异组与变异组之间治疗前的患者性别、年龄和HBeAg状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V YMDD变异可能与患者治疗前ALT水平和HBVDNA含量有一定关系,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血清HBeAg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2.
朱少明  龚婷婷  吴锋  朱彪 《浙江医学》2013,35(7):513-515
目的分析拉米夫定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酪氨酸(Y)、蛋氨酸(M)、天冬氨酸(D)、天冬氨酸(D)变异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69例经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后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YMDD变异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和PCR产物测序等方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治疗前、治疗后HBV基因型、HBV DNA水平、HBeAg状态、ALT水平等指标.结果在169例患者中,基因型B共76例(44.97%),基因型C共93例(55.03%).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后,46例(27.22%)患者发生YMDD变异,其中,基因型B变异27例(35.53%),基因型C变异19例(20.43%),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YMDD变异组患者治疗前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YMDD未变异组[(7.26±0.58 vs6.44±0.65)log拷贝/ml,P<0.05].HBeAg阳性患者YMDD变异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患者(38.10%vs20.75%,P<0.05).YMDD变异组与未变异组在治疗前ALT水平上无明显差异[(136.09±28.21 vs 124.15±26.52)U/L,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发生YMDD变异与HBV基因型、HBV DNA水平、HBeAg状态等密切相关.拉米夫定治疗前,检测HBV基因型、HBV DNA水平,HBeAg状态等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未经拉米夫定治疗HBV YMDD变异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未经拉米夫定治疗的HBV病毒YMDD变异出现的情况,探讨HBV病毒YMDD变异出现可能的机理,了解以YMDD自然变异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肝损害情况。方法对140例HBVDNA阳性,未经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进行YMDD检测,同时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发病年龄、HBeAg与抗HBe等临床相关指标。结果140例未经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20例自然发生YMDD变异,YMDD变异组与未变异组引起的肝损害无显著性差异(P>0.05)。YMDD变异与HBeAg与抗HBe的阳性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BV病毒YMDD变异株作为一个准种与野毒株同时存在感染个体,YMDD变异对肝损害严重性无关,YMDD变异与HBeAg阳性率与抗HBe阳性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苦参碱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96例血清转氨酶ALT大于正常值2.5倍以上、HBV-DNA均为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拉米夫定和苦参碱联合拉米夫定的治疗,50例单用拉米夫定,46例苦参碱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每一例均接受肝功能、HBV病毒学指标及HBV-DNA的检测,28例患者作了YMDD检测.结果 单用组ALT在疗程第3周时逐渐出现下降趋势,24周时恢复正常范围内HBeAg阴转、HBeAg/抗HBe血清转换、HBV-DNA阴转,单用组与联合组分别为16.0%、2.0%、80.0%、36.9%、23.9%、87.5%.28例中有6例出现YMDD变异,均发生在单用组.结论 苦参碱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有协同作用,可提高对HBV的清除率和HBeAg/抗HBe血清转换,减少YMDD变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观察其对慢性乙肝病人HBV复制和变异的影响。方法:(1)用一种以拉米夫定为基础的拉米夫定+干扰素α-2β+黄芪注射液+“三联叠加疗法”,对慢性乙肝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并与单独应用拉米夫定的抗HBV效果进行比较;(2)疗效观测指标:①ALT复常率;②HBV-NDA阴转率和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③血清HBV-DNA浓度;④HBV-DNA的YMDD变异率和前C区BCP变异率。结果:(1)三联叠加药组ALT复常率在治疗后第4、12及48周显著高于拉米夫定单药组(P<0.05),特别在治疗第36周,单药组ALT复常率为63.38%,而叠加组达84.21%;(2)两组的HBV-DNA阴转率在第12、36及48周有显著差异(P<0.05),HBeAg阴转率在36、48周亦有显著差异(P<0.05),而抗HBe阳转率仅在第48周出现差异(P<0.05);(3)治疗后第4周,两组患者的血清HBV-DNA浓度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1),治疗12周时叠加组HBV-DNA滴度下降较对照组显著,至36.48周时两组有显著性差异;(4)治疗后12周,叠加组出现前C区BCP变异,疗后24、36和48周,两组均出现YMDD和前C区变异。但48周时,单药组YMDD变异率明显增加,前C区变异率降低,而叠加组YMDD变异略有增加,前C区变异无变化。结论:与拉米规定单独用药比较,三联叠加疗法可增加慢性乙肝患者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和HBeAg抗HBe血清转移率,进一步降低血清HBV-DNA浓度和减少YMDD变异,故其抗HBV疗效优于拉米夫定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6.
姚湛  王丽娅  李丽莎 《海南医学》2014,(24):3613-36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后YMDD变异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90例慢性乙肝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拉米夫定,观察组应用拉米夫定及干扰素,测定并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过程中的HBV DNA载量,血清ALT水平,并分析ALT水平与HBV DNA载量与YMDD变异率的相关性。结果①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YMDD变异的累计发生率明显高于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的患者(P〈0.05);②未联合应用干扰素、ALT水平〈80 U/L、HBV DNA载量〉1.0×10^3 copy/ml是影响YMDD变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③ALT水平与YMDD变异率呈负相关(r=-0.62,P〈0.05),HBV DNA水平与YMDD变异率呈正相关(r=0.85,P〈0.05)。结论未联合应用干扰素、ALT水平低以及HBV DNA载量高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YMDD变异的影响因素,并且ALT水平及HBV DNA载量与YMDD变异率成相关性;临床医师应当通过ALT水平及HBV DNA载量进行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1讨不同治疗方法对HBeAg慢性乙型肝炎血清ALT、HBVM、YMDD变异株的影响。方法:治疗组只用拉米夫定治疗,对照组仅用甘草酸制剂,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年时检测血清ALT、HBVM、HBV YMDD变异株。结果:治疗组ALT复常率70.01%,HBeAg阴转率52.23%,对照组ALT复常率41.18%,HBeAg阴转率19.61%,X^2分别为9.95、13.07,P均〈0.01;在抗HBe阳转率及HBVYMDD变异株检出率方面二组未显出有明显的差异。结论:拉米夫定与甘草酸制剂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比较,ALT复常率及HBeAg阴转率高,但未发现HBV YMDD变异检出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HBV YMDD变异与HBV-DNA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产生与血清HBV-DVA水平的关系.方法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6例,平均疗程32月(12~48月),治疗前及治疗中每4~6月采血,用荧光实时PCR定量检测HBV-DNA,采用错配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的方法检测HBVYMDD变异.分析出现YMDD变异组与非变异组治疗前HBV DNA水平差异.结果 YMDD变异组治疗前血清HBV DNA定量水平显著高于未产生YMDD变异(P<0.0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清病毒载量水平越高,应用拉米夫定治疗越容易产生YMDD变异,且产生时间越早.血清病毒载量可作为应用拉米夫定治疗YMDD变异产生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及乙肝病毒YMDD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病人的1年疗效、乙肝病毒YMDD变异率、变异与治疗前HBV-DNA、ALT水平的联系。方法治疗组按入选标准随机选择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并随访1年,并于治疗开始后3、6、9、12个月检测肝功能、HBV-M、HBV-DNA、YMDD变异。对照组随机选择36例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BV-DNA阳性、ALT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YMDD变异株。结果①拉米夫定治疗一年,HBV-DNA转阴率71.88%(23/32),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18.52%(5/27),ALT复常率62.5%(20/32);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ALT水平分别为132.59±66.07、49.78±27.94,治疗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治疗组在治疗前未发现YMDD变异,治疗6个月发现2例YMDD变异,变异率6.25%,治疗12个月发现5例YMDD变异,变异率15.63%;对照组36例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检测出2例YVDD变异株与野生株共存。③治疗前ALT<3×ULN组及≥3×ULN组YMDD变异率分别为11.76%、20.00%,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645);治疗前HBV-DNA<106copies/mL组及≥106copies/mL组YMDD变异率分别为5.88%、26.67%,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61)。结论拉米夫定能迅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治疗前HBV-DNA水平及ALT水平不足以预见YMDD变异的发生;乙肝病毒YMDD变异株存在于未使用拉米夫定的慢性乙肝患者中,建议在抗病毒治疗前对YMDD变异进行常规检测。  相似文献   

10.
HBV YMDD自然变异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BV发生YMDD自然变异的相关因素。方法时未经任何治疗的96例检测YMDD变异的HBV感染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YMDD变异率31.58%,变异组与未变异组性别、病程、ALT、PT上无差异(P〉0.05);变异组年龄小于未变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变异组CHB患病率、HBeAg阳性率高于未变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DNA的高水平与YMDD自然变异呈正相关。结论YMDD自然变异率较高。并具有年龄相对小,CHB易发生,HBeAg阳性者多发,HBV—DNA水平高的特点。在临床中应予重视,积极检测,以便合理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对慢性乙肝患者体内HBVDNA的影响.方法对拉米夫定治疗组31例(po,100mg/d,25周)和对照20例组进行HBV DNA的斑点杂交和PCR半定量检测;未阴转者扩增含YMDD编码区的基因片段测序.结果拉米夫定治疗组4周、8周、24周、52周HBVDNA阴转率分别为55%、68%、80%、73%,远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YMDD变异株检出率亦高于对照组.结论拉米夫定对HBV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同时诱发较多的YMDD变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分析发生HBV 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2年的效果.方法 选择服用拉米夫定后发生YMDD变异患者共32例为研究对象,同时服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剂量为10mg/d)和拉米夫定(治疗剂量为100mg/d)24个月.分别于治疗开始及治疗后6、12、24个月检测ALT、AST、HBeAg及HBV DNA定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BV YMDD变异患者采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后,随着治疗疗程的延长,血清ALT、AST、及HBV DNA载量均明显下降(P均<0.05).到治疗终点,有84.4%(27/32)的患者ALT、AST恢复正常,40.6% (13/32)的患者HBeAg转阴.结论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V 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期间乙型肝炎病毒(HBV)YMDD变异的情况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通用模板信号扩增(UT-PCR)方法,对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血清出现HBV DNA由阴转阳的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YMDD变异检测,并结合患者治疗前HBV DNA载量、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免疫标志物及YMDD变异后HBV DNA载量等临床信息进行结果分析。结果YMDD变异的检出率为53.85%,52例患者中,28例发生了YMDD变异,其中YIDD17例,YVDD7例,YIDD和YVDD混合变异4例。发生YIDD变异的患者较治疗前HBV DNA水平显著降低(P<0.05),发生YVDD变异的患者较治疗前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VDD变异后的HBVDNA水平与YIDD变异后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MDD变异组治疗前的ALT基础水平高于YMDD野生组治疗前水平(P<0.01),治疗前HBVDNA水平及HBeAg阳性率在变异组和野生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前ALT基础水平高可能是YMDD变异的一个易发因素。密切监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 DNA及ALT水平,有利于及时发现YMDD是否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14.
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变异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发生情况及意义。方法 :采用微孔板核酸杂交法对 5例非乙肝肝病患者、49例慢性乙肝患者 (其中 2 9例采用拉米夫定治疗 )的血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区YMDD变异、C基因启动子 (BCP)变异检测。结果 :非乙肝肝病患者未检出YMDD、BCP变异 ,未经拉米夫定治疗的乙肝患者中 10 .0 % ( 2 /2 0 )YMDD阳性 ,2 0 .0 % ( 4 /2 0 )BCP阳性 ,其中 5 .0 % ( 1/2 0 )YMDD、BCP均阳性。治疗组中17 2 % ( 5 /2 9)YMDD阳性 ,34.5 % ( 10 /2 9)BCP阳性 ,其中 6 .9% ( 2 /2 9)YMDD、BCP均阳性。结论 :微孔板核酸杂交法能准确检测乙肝病毒基因变异 ;乙肝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BCP、YMDD变异 ;部分病人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反复 ,可能与HBV、YMDD、HBVBCP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5.
黄彬  陈茶  徐磊  陈怡丽 《广东医学》2007,28(1):140-141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发生YMDD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用荧光定量PCR、ELISA和连续监测法检测65例仅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0个月)、治疗中(6,12个月)YMDD变异的情况、HBV DNA定量水平、两对半和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指标.结果 6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拉米夫定治疗前未检出YMDD变异,治疗6个月时检出YMDD变异5例(7.7%),12个月时12例(18.5%),随治疗时间的延长,YMDD变异率升高(P<0.05).拉米夫定治疗6,12个月后患者HBV DNA定量水平和ALT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治疗6个月和12个月的HBV DNA定量水平和AL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治疗时期YMDD变异组与未变异组的ALT,HBV DNA定量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5例在治疗6个月发生YMDD变异的患者继续用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后,其HBV DNA定量水平比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6个月时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ALT水平比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6个月时相比升高(P<0.05).治疗12个月时乙肝大三阳、小三阳的患者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13.5%和71.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YMDD变异的发生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YMDD变异的发生对拉米夫定在肝脏炎症活动的改善和HBV复制的抑制方面无显著影响,患者仍呈现HBV DNA的持续抑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B、C基因型乙型肝炎(乙肝)患者治疗作用。方法观察未用、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随时间延长血清病毒标志物HBV DNA水平、HBeAg血清转换率及随拉米夫定疗程延长乙肝病毒聚合酶及转录酶区酪氨酸-蛋氨酸-门冬氨酸-门冬氨酸基序(HBV YMDD)耐药变异率等的变化,对比分析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对B、C基因型乙肝患者的病毒抑制效应。结果(1)未用拉米夫定治疗的乙肝患者, B基因型者HBV DNA水平低于C基因型者,而自发HBeAg血清转换率高于C基因型者。(2)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乙肝患者,B、C基因型者之间HBV DNA水平、HBeAg血清转换率及YMDD变异率没有明显差异。(3) B、C基因型患者均随拉米夫定疗程延长HBV DNA水平下降,HBeAg血清转换率增加,但YMDD变异率也增加。结论(1)未用拉米夫定治疗的自然状况下C基因型乙肝患者携带的乙肝病毒复制能力强于B基因型患者者且不易清除。(2)使用拉米夫定疗程相同时B、C基因型患者之间拉米夫定的病毒抑制效应及HBV YMDD耐药变异率相似。(3)C基因型HBV感染的乙肝患者及早使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7.
拉米夫定治疗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身前后对照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临床疗效。免疫学状态(HBeAg血清转换)、HBV DNA水平及YMDD耐药株(YIDD/YVDD)的影响。方法;观察50例乙肝病人口服拉米夫定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24周,36周,48周的肝功能(ALT)及免疫学指标的变化,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BV DNA含量和YMDD耐药变异株。结果:治疗前50例病人中有3例抗-HBe阳性,47例HBeAg阳性。治疗后12-24周有9例(19%,9/47)HBeAg转阴,其中3例出现抗-HBe,有1例HBeAg和HBsAg先后消失,治疗前病人血清YMDD变异检测结果为YMDD4例,YVDD22例,YMDD+YVDD11例,其他尚不明确,在治疗后36-48周时,14例(14/50,28%)出现反跳,HBV DNA升高超过两个数量级,其中只有3例伴ALT升高但未超过治疗前的基线值,并在36周时由YMDD变异为YIDD,结论:拉米夫定用药9-12个月后28%出现HBV DNA升高,但不伴严重的临床改变,治疗前野生型YMDD仅是少数,而YVDD占多数,个别IDD诉出现常伴ALT的和HBV DNA的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恩施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HBV DNA YMDD变异的情况。方法检测该地区100例乙肝患者ALT水平、HBV DNA载量、HBV YMDD变异,对其HBV DNA YMDD变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乙肝患者中检出HBV DNA YMDD变异共15例(阳性率15%),已服用拉米夫定者60例,检出YMDD变异12例(阳性率20%),未服用拉米夫定患者40例,检出YMDD变异3例(阳性率7.5%)。15例YMDD变异患者HBV DNA在5.21×10^4-1.34×10^8copies/ml,ALT水平在38-1100U/L。结论恩施地区乙肝患者YMDD变异可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出现,也可天然存在;尚未发现恩施地区乙肝患者性别、年龄、HBV DNA载量、ALT水平对YMDD变异检出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观察a-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方法46例CHB患者分治疗组23例,a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对照组23例,单用拉米夫定,观察52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ALT复常及HBV-DNA转阴方面疗效相近,但HBeAg 阴转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联合治疗没有发生YMDD变异.结论 a-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以提高疗效,减少YMDD变异,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治疗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患者同时使用胸腺肽α1和拉米夫定6个月,随后单用拉米夫定6个月;对照组30例,仅给予拉米夫定12个月。动态观查患者血清HBV DNA和肝功能变化及YMDD变异。结果:全部患者完成12个月治疗,治疗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YMDD变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拉米夫定单独或联合胸腺肽α1,均具有抑制乙型肝炎病毒作用,联合用药有改善肝功,且有提高HBV DNA阴转率及减少YMDD变异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