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衡阳市某高校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及行为现状,为提高大学生院前急救能力探讨对策。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衡阳市某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一般资料、急救知识掌握程度、急救知识学习兴趣程度、意外发生时急救的意愿行为。结果:该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急救电话、止血、中毒、触电、溺水、眼异物、中暑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均80%,对CPR、骨折固定、气道阻塞、鱼刺卡喉、烫伤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低,均40%;大学生学习急救知识的途径是:电视(41.16%)、网络(36.05%)、书籍(24.49%)、社区宣传(17.35%),最感兴趣的急救知识是:急救四项技术(85.20%)、CPR(74.83%)、食物中毒(71.77%)、烫伤(68.71%);不同专业大学生面对熟悉的人发生意外时的救人意愿均较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专业面对陌生人发生意外时的救人意愿高于非医学专业(P0.05),且83.33%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去开展院前急救知识培训,而医学专业大学生所占比例高于非医学专业(P0.05)。结论:政府和学校应该通过最新的专业急救知识,应用多媒体等方式,提升大学生急救知识知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宁夏大学生对紧急救助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认知途径,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意外伤害的紧急救助水平提供依据和对策。方法用整群随机抽法、自行设计的急救知识调查问卷对我区五所高校1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急救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39.1%、学校24.4%、家人20.2%及网络10.3%;当意外伤害发生时,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知晓率由低至高依次为:晕厥8.7%、脚踝扭伤20.2%、人工呼吸24.3%、火灾26.7%、地震28.2%、烧烫伤28.9%、心肺复苏术31.6%、气体燃料泄漏32.8%,还有9.9%的大学生不知晓紧急救助电话号码;93.2%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强急救技能的学习。结论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水平亟待提高,应有步骤地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学校主渠道教育和自主学习的途径,进一步普及大学生的急救知识和救助能力。  相似文献   

3.
陈平  袁逊  薛峰  阮青蓉  余柏来  林影红  钟永 《重庆医学》2012,41(30):3198-3200
目的调查城镇企业员工对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知晓现状,为制订企业员工急救知识普及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和横断面问卷调查方法,通过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东莞市塘厦镇6家企业的1 600名员工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进行调查。结果收回问卷1 532份,回收率95.75%;其中完整问卷1 475份,部分不完整问卷57份。企业员工对呼救常识、心肺复苏知识、创伤、意外伤害等急救知识知晓率均低于30.00%,人均得分(22.74±9.22)分。他们急救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报刊及书本、广播电视、网络,分别占38.07%、31.08%、17.34%。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急救知识和技能总分与被调查者是否接受过急救培训存在相关关系。结论城镇企业员工急救知识和技能知晓率低,应加强企业员工现场急救知识教育和急救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应对意外伤害的能力,降低伤残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大学生意外伤害自救互救能力现状并提出能力培养策略,提高大学生意外伤害自救互救能力,降低意外伤害对大学生造成的损失。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大学生意外伤害自救互救意识薄弱,急救知识不足,急救技能欠缺。结论学校应将意外伤害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大学生意外伤害自救互救能力培养的力度,提高大学生意外伤害自救互救能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我国意外伤害院外急救及急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指出急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薄弱是影响意外伤害救治成功率的关键因素;建议通过加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力度、构建急救专业人才教育体系、建立急救医学专业技术职称系列及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对策加强急救医学教育;以期达成提高专业人才职业素质和技术水平、降低意外伤害致死致残率、保障民众生命健康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和研究社区护士对门诊患者意外伤害的认知水平及防护能力的现状。方法:于2013年3月至4月,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萝岗区4家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计60人次进行调研,调研项目主要为社区护理人员对意外伤害相关知识水平和对意外伤害的防护能力的掌握情况。结果:社区护士对患者意外伤害认知得分为(6.51±1.32)分;社区护士对患者意外伤害的防护能力得分为(25.62±3.41)分。社区护士对患者意外伤害认知水平和与工作年限和学历相关,学历越高,工作年限越久,对患者意外伤害认知水平越好(P<0.05),而防护能力只与工作年限相关,工作年限越久,防护能力越好(P<0.05)。结论:本次调查发现社区护理人员对门诊患者意外伤害的认知情况未达到良好水平,学历和工作年限是造成社区护理人员对患者意外伤害的认知情况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4770名女大学生生殖生理及避孕知识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女大学生生殖生理及避孕知识的知晓状况。方法:在武汉地区,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女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共调查了4 770名女大学生,85.64%的女大学生对性和生殖生理及避孕知识有一定了解,以艺术类专业(知晓率92.84%)、四年级学生(知晓率92.15%)、有性行为学生(知晓率96.99%)这几个特征的学生群体知晓率为高。在生殖生理知识上,对怀孕早期症状的知晓率最高(80.40%),而对每月经周期分期的知晓率最低(31.43%)。在避孕方法上,对避孕套和紧急避孕药的知晓率最高(知道用的人分别为:23.92%和12.31%,知道有这些方法的人分别为:66.40%和50.56%),总体上对避孕方法知道用的人均较少,大多只知道有这些方法。无论是生殖生理知识还是避孕知识,均以性行为较高的艺术类专业、高年级(四年级)学生及有性行为的学生知晓率为高,提示性行为可能是女大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一个动因。76.92%的学生认为未婚怀孕会造成心理伤害。女大学生获取性和生殖生理及避孕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书刊杂志和朋友。88.53%学生希望在学校开展生殖生理及避孕知识的教育。结论:女大学生有一定的生殖生理及避孕知识,性行为可能是女大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当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的认知现状,探讨对其进行现场急救知识培训的意义和实施方法。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240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有关现场急救知识的问卷调查,对数据用Excel和SA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的合格率低,仅为11.3%,技能自评与测评存在显著性差异(表2,P<0.01),学过现场急救知识与未学过现场急救知识者,知识得分有明显差异,但总体水平不高。对现场急救知识的学习需求率高(95.8%);90.4%的大学生希望在校接受现场急救知识培训,80.8%的大学生支持小班授课。结论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普遍缺乏,建议将急救知识与技能纳入大学生课程体系,以提升这一群体的社会生存能力和其社区急救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我国公众参与社区院前急救的意识和急救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了解女大学生的乳房健康关注程度和乳房自我检查(BSE)认知与执行以及对乳房保健知识的需求情况.随机抽取17~24岁的医学与非医学专业本科女大学生各500名,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原始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分析处理.结果 医学专业女大学生关注自身乳房健康的91.46%,知道BSE的91.67%,行BSE的56.50%,自查出异常的33.81%,渴望了解乳房健康知识的97.76%;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关注自身乳房健康的81.07%,知道BSE的66.87%,行BSE的25.31%,自查出异常的21.14%,渴望了解乳房健康知识的96.09%.经X2检验,两专业学生对BSE的知晓率、执行率和发现异常率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医学和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对乳房健康关注度和BSE的知晓率均较高,前者对BSE的认知和执行率及发现异常率明显较后者高,但对BSE认知浅薄,对其进行BSE相关知识的教育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本讲座特邀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急救医学科 /急救医学教研室主任、硕士导师王育珊教授组织编写。王育珊教授现任全国危重病医学 (ICU)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吉林省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危重病救治及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西南宁市高校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知晓情况、获取途径等。方法以问卷形式调查南宁市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知晓情况、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等。结果南宁市大学生急救知识知晓率整体较低。结论应加大急救理论教学及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南宁市大学生急救能力的提高,降低伤害程度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人乳头瘤病毒(HPV)及HPV疫苗的认知现状,为学校开展预防HPV感染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西安外事学院的365名学生进行HPV认知问卷调查,共有353份有效问卷。结果 353名大学生中有69名(19.55%)听过HPV,不同年级学生对HPV认知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对HPV认知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仅有22名(6.23%)听说过HPV疫苗,但73.65%的学生愿意接种HPV疫苗。结论大学生对HPV及HPV疫苗的知晓率偏低,表明大学生HPV相关知识严重缺乏,有必要通过学校及家庭在大学生中开展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十堰市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认知和培训需求情况,为高效地开展急救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对十堰市3所非医学院校152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8%学生认为自我急救知识丰富,64.61%学生意识到自身急救知识缺乏;就现有急救知识46.92%的学生毫不犹豫对陌生者进行施救,若接受系统培训后,毫不犹豫施救者上升至78.9%,68.09%学生担心自身急救技能不足是影响施救的最大障碍;98.3%的学生要求接受急救培训,92.27%的学生选择在老师指导下,借助模型动手操作的培训方式;33.03%的学生认为医学院是承担救急培训的最好机构,23.46%的学生则选择医院.结论 十堰市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急救知识认知差,培训需求愿望强烈,望相关部门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提高大学生急救应变能力,提高区域急救水平.  相似文献   

14.
沈阳市非医学类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技能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沈阳市非医学类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及需求,为开展非医学类大学生现场急救培训提供参考依据;为高等院校开展相关教育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运用非定额抽样的方法,在沈阳市随机抽取5个非医学类院校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急救电话的知晓率达到了87.1%,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的非医学类大学生对急救电话的知晓情况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有91.1%的大学生渴望了解急救知识希望学会自助互救技能,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需求和态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因素对颈椎伤伤员的搬运知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查对象对现场急救相关知识的总体得分较低。结论:沈阳市非医学类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总体知晓率低,有接受相关培训的意愿,高校应尽快开设相关课程以满足学生需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中学生对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获取急救知识途径,为开展中学生急救宣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急救知识调查问卷,对某城镇中学873名初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初中学生急救电话知晓率为66.0%,且无性别、年级差异;中学生目前获取急救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书籍杂志、学校教育;基本急救技能知识中,心脏按压频率、心脏按压部位、关节扭伤处理、人工呼吸频率知晓率分别为16.6%、23.1%、24.9%、34.6%,其余项知晓率在53.7%~88.2%;家庭突发事故急救知识中,酒精中毒急救、昏迷急救、强碱烧伤急救、烫伤急救知晓率分别为23.9%、29.7%、46.7%、46.8%,其余项知晓率在62.1%~89.5%;户外突发事故急救知识中,被狗咬伤急救知晓率为34.3%,其余项知晓率在62.7%~80.5%。结论:初中学生急救知识掌握状况参差不齐,急需开设初中学生急救知识讲座与技能培训,以提高初中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在校一年级女大学生生殖健康认知、态度现状及需求,为在校女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殖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52名护理本科一年级女生进行调查。结果正确率较低的问题:避孕方法的正确率16.67%、人工流产的最佳时机9.42%、易孕期4.76%;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态度30.16%,表示贞操对现代女性不重要占13.49%。75.4%的大一女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需求比例较高的有健康性行为(77.78%)、性病防治知识(57.94%)、性心理卫生知识(55.95%),希望通过学校开设选修课或必修课(61.50%)、网站宣传(50.40%)、发放科普书籍或视频材料(46.43%)等途径获取生殖健康知识。结论护理专业大一女生对生殖健康知识有很大需求,建议通过开设选修课或必修课、互联网及专家讲座等相结合的干预方式,对女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生殖健康教育,减少因知识缺乏带来的身心伤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某高校大学生进行高血压危险因素知晓情况及其行为的调查,为高校开展高血压宣讲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方法 随机抽取2316名某高校大学生进行高血压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特别是新生人群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在缺乏体育锻炼这一项目上医学专业学生227/352(64.489%)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1148/1964(58.45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学生对于高血压相关知识情况知晓率较低且存在不同的危险因素,应在高校人群特别是新生以及非医学专业学生中大力开展高血压知识宣讲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术培训的方法及效果,以提高其应对和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方法对528名在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开设急救知识与技术选修课,以观看视听光盘教材结合教师面授、实际操作练习及考核的方法进行急救知识与技术培训。结果每期培训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满意,评价结果均为优秀。学生平时成绩平均96.2分,操作考核成绩平均87.9分,理论考核成绩平均76.5分,总评成绩平均88.3分,全部取得选修学分。结论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急救知识与技术培训是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掌握急救知识与技术的有效途径,可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提高其急救技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非医高等院校学生CPR培训中的应用效果,为推进社会公众CPR技能培训提供方法和策略。方法:选取某地2所非医学高等院校学生,实施基于BOPPPS模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CPR技能培训,分别调查培训前后CPR相关知识掌握情况、CPR急救意愿和学习意愿,并在培训后进行急救技能操作水平、教学效果满意度评价。结果:培训前后大学生对CPR认知和知识掌握情况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01);培训后CPR操作考核平均得分为84分,正确实施按压的比例高达92.0%;培训后大学生对CPR和AED操作有实践自信的比例分别为87.9%和84.7%,且对基于BOPPPS模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CPR技能培训效果满意度为97.7%。结论:基于BOPPPS模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CPR培训中收到较好效果,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CPR实践自信。  相似文献   

20.
急救即紧急救治,包括自救与他救,是指当有任何意外或疾病发生时,施救者在医护人员到达前,按医学护理原则,适当地为伤者进行初步救治及护理,为抢救伤者生命和减少后遗症赢得宝贵时间。大学生是意外伤害的高发人群,但急救知识较缺乏,大多数急救知识来源于网络,缺乏系统、全面的培训,因此,开展大学生急救知识培训已是当务之急。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近年龄、相同性别、相同背景、共同经验、相似生理状况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