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我管理行为干预对瓣膜置换术后病人抗凝治疗的影响。[方法]将88例需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自我管理行为模式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自我管理及自我管理效能水平及对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参照凝血酶原时间(PT)需重新调整药量的频率少于对照组;定期复查PT遵医行为的病人多于对照组;出院后抗凝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进行自我管理行为干预,可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对瓣膜置换术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9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基于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能力、用药依从性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自我效能评分、自我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的用药依从性更高,心血管不良事件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水平,促进患者遵医嘱服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护理干预,减少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不当并发症.方法 将14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患者,按入院先后时间将前60例设为对照组,后8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由责任护士负责健康指导,强调患者家属参与,护理组长阶段性评估与补充,出院后随访等综合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抗凝治疗不当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抗凝知识掌握和治疗依从性、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系统科学的综合护理干预,能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药物治疗依从性及自我管理,减少抗凝不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13年8月至2014年5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柳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模式对患者进行延续护理干预;而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期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感、健康状态、遵医行为、抗凝治疗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出院时,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得分、自我效能感得分、健康状态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6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得分、自我效能感得分、健康状态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得分、自我效能感得分、健康状态得分均高于出院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延续护理可减少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对健康状况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4年5月在我院心胸外科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例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50例通过所建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自我管理行为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50例进行常规护理。采用自制的自我管理行为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10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进行调查。[结果]干预6个月后两组病人的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感、健康调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病人自我管理好于对照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我管理行为护理干预,改变病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病人因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自我管理能力不足而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病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阶段性康复护理干预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3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15例和对照组1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阶段性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卧床时间及应用抗凝药依从性,患者护理满意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ICU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P<0.05),用药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患者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阶段性康复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可缩短患者住院天数,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7.
李雪莉  弓永红 《疾病监测》2020,35(7):598-601
目的了解微信随访干预对女性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女性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96例,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微信随访干预。 对比两组遵医行为、护理满意度及自我管理能力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评分。结果微信随访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遵医行为优于对照组(χ2=4.016、4.142、4.904、5.056,均P<0.05);干预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信随访干预应用于女性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可改善遵医行为、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康复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康复干预。对比2组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量表调查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早期睡眠、疼痛、食欲、运动情况及生活自理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干预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根据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探讨护理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病人102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疼痛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疼痛护理干预措施可以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疼痛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合理情绪疗法(RET)结合心理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理状态及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抽签法将9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RET结合心理认知行为干预),各46例。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BDI-Ⅱ-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疾病不确定感中高水平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回避、屈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RET结合心理认知行为干预可改善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应对方式,减轻疾病不确定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机械心脏瓣膜术后患者行为的自我管理。方法将168例机械心脏瓣膜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86例和对照组82例。干预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自我管理教育,而对照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则行常规健康教育,分别于治疗护理1年后采用“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测定,评估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并应用中文版SF-36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QOL)。结果治疗护理1年后,干预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及SF-36量表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我管理教育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模式,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促进康复,达到提高机械心脏瓣膜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康复干预对早期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36例与对照组34例。康复组按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术后24h病情稳定即开始康复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及随意自我锻炼。两组在术后第20天采用自编生存质量评价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康复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项评价指标中有7项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早期康复干预可以促进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心脏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实施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的效果。方法自2007年7月-2008年12月选取在本科室住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52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2009年1月-2010年6月在本科室住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46例患者为实验组,采用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率和术后辅助呼吸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VAP发生率和术后辅助呼吸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VAP发生率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实施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可减少术后VAP的发生率和缩短呼吸机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呼吸机辅助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心脏瓣膜置换围术期常规护理的方法 ,即术前教会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及深呼吸运动,讲解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配合要点,术后定时叩背吸痰等.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术前1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术后采取针对性叩背吸痰等全程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再插管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缩短呼吸机辅助时间,提高手术质量,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阶段性运动训练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康复指导,干预组则接受早期阶段性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日常活动开始时间。结果干预组出院时6 min步行距离、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量值均较对照组高(P 0. 05);干预组床上主动活动、下床活动、自行到洗手间洗漱与走廊步行200 m的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 0. 05)。结论对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实施早期阶段性运动训练,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康复干预对心脏双瓣膜置换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康复干预对心脏双瓣膜置换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0年7月至2003年7月,在该院行心脏双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康复组除行常规护理外,同时实施系统、规范的康复干预和出院指导;对照组则行常规护理和出院指导。分别于术后半年至2年随访康复组29例、对照组28例比较两组病例术后患者半年、1年、2年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半年、1年、2年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康复干预能促进心脏双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康复,能有效提高患者远期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健康信念模式对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华法林抗凝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于某三甲医院心外科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干预组采取健康信念模式,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分别于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采用自行设计一般资料问卷、华法林抗凝知识问卷、抗凝依从性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抗凝知识总得分、抗凝依从性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1);随出院时间延长,干预后6个月对照组社会支持略有下降,干预组社会支持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有助于改善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健康信念,提高患者抗凝认知、依从性及社会支持等水平,有助于进行华法林抗凝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DCA管理结合健康教育路径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科于2017年12月开始实施PDCA管理结合健康教育路径的方式,将实施前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设为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将实施后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设为观察组。每组50例,行PDCA管理结合健康教育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INR控制水平和服药依从性。结果观察组干预3个月、6个月后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药物治疗、合理饮食、生活习惯、INR监测常见并发症及处理等方面的健康知识得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6个月后的相关INR监测控制水平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行PDCA管理结合健康教育路径能够增强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患者对INR的控制水平及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韦靖  何静  梁芳 《全科护理》2020,18(18):2295-2297
[目的]探讨微信互动式延续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3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及随访,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微信互动式延续护理。比较两组病人出院后1个月、3个月自我管理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病人出院后1个月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评分、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出院后3个月自我管理能力中药物管理、心理和社会管理、症状管理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信互动式延续护理可有效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应用"患者自我管理本"在抗凝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行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12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记录和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患者自我管理本";两组患者出院前1 d填写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知识问卷,出院6个月复诊时,采用修订版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测量服药依从性;出院1周后至出院1年后复诊,统计期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抗凝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口服华法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观察组INR值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应用"患者自我管理本",有利于掌握抗凝知识,提高口服华法林依从性,控制INR值在正常范围;有助于医护人员掌握患者抗凝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