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缺乏性大鼠肾脏损害的机制以及氟伐他汀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处理组。对照组16只大鼠自由进食及饮水;处理组24只大鼠加用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N(omega)鄄nitro鄄L鄄argininemethylester,L鄄NAME]50mg·kg鄄1·d鄄1。4周后两组各取8只大鼠处死。处理组16只大鼠再随机分为:①L组:给予L鄄NAME50mg·kg鄄1·d鄄1;②L+S组:给予L鄄NAME50mg·kg鄄1·d鄄1和氟伐他汀5mg·kg鄄1·d鄄1。12周后处死所有大鼠。量血压,测定尿微白蛋白含量、血脂、血及肾皮质NO和血管紧张素Ⅱ(anginotensin鄄Ⅱ,AngⅡ)的水平;取肾皮质做病理检测;测定肾皮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鄄β1)的含量。结果给予L鄄NAME2周后血压开始持续升高,12周时,L组与对照组相比,尿微量白蛋白明显升高(P<0.001)。4周后给予氟伐他汀对尿微量白蛋白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L组大鼠血及肾皮质NO水平降低(P<0.001);AngⅡ水平升高(P<0.001)。与L组相比,L+S组大鼠血和肾皮质NO水平均增高(P<0.001);肾皮质中AngⅡ浓度降低(P<0.05)。病理检测L组大鼠的肾小球硬化。L组大鼠肾皮质中TGF鄄β1表达升高,氟伐他汀可减轻上述损害。结论高血压肾脏损害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硬化,与血及肾皮质NO水平降低,AngⅡ水平升高相关,TGF鄄β1在肾小球硬化中起重要作用,氟伐他汀能减轻上述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和卡托普利联用对高血压大鼠肾损害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给40只雄性SD大鼠口服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N(omega)-nitro-L-argininemethylester,L-NAME)50mg·kg-1·d-1连续4周后,其中24只制作高血压肾损害模型,分成3组,各组继续给予L-NAME,氟伐他汀组给予氟伐他汀5mg·kg-1·d-1;卡托普利组给予卡托普利30mg·kg-1·d-1;联用氟伐他汀和卡托普利组给予氟伐他汀和卡托普利,剂量同前。12周后,把大鼠处死,测定血及肾皮质一氧化氮(NO)、血管紧张素Ⅱ(anginotensinⅡ,AngⅡ)的水平。电镜检查肾小球。蛋白印迹法测定肾皮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和Ⅰ型胶原、Ⅳ型胶原等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的表达。结果口服L-NAME大鼠血及肾皮质中NO水平明显降低(P<0.001),AngⅡ水平明显升高(P<0.05),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变形以及足突紊乱,肾皮质TGF-β1、Ⅰ型胶原和Ⅳ型胶原表达明显升高;氟伐他汀或卡托普利能缓解口服L-NAME大鼠血及肾皮质中NO水平的降低和AngⅡ水平的升高,两药联用作用更明显。(P<0.001)。结论L-NAME引起的高血压肾损害有血及肾皮质中NO水平降低,AngⅡ水平升高,TGF-β1在肾脏过度表达:Ⅰ型胶原、Ⅳ型胶原的聚集,在高血压肾小球硬化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氟伐他汀或卡托普利及两药联用可缓解上述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复合离子盐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脏功能及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38只8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4组:8%食盐摄入组(HS group);1%复合离子盐摄入组(CIS group);1%复合离子盐 2.25% L-Arg摄入组(CIS L-Arg group);1%食盐摄入组(NS group),持续干预12周.干预期间定期观察大鼠体重、血压、尿量、尿钠及尿蛋白的变化.12周末进行有创血压测量,放射免疫法检测肾皮质中Ang Ⅱ、NO含量.进行肾脏组织HE及天狼猩红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并计算胶原容积分数.结果 12周干预结束后,CIS组与CIS L-Arg组血压升高趋势明显低于NS组.CIS组与CIS L-Arg组尿蛋白在干预期间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且较NS组低.与NS组相比,CIS组与CIS L-Arg组SHR肾小球及肾小管周胶原沉积量少,肾脏损害较轻,肾皮质Ang Ⅱ含量较低,NO含量较高;HS组SHR肾小球及肾小管周则胶原沉积明显增多,肾脏损害较重,肾皮质Ang Ⅱ含量较高,而NO含量较低(all P<0.01).结论复合离子盐与普通食盐比较,长期同等量摄入时可改变肾皮质中Ang Ⅱ、NO含量,改善肾功能,延缓SHR血压的升高,减轻肾脏功能结构损害,L-Arg的加入可能有协同复合离子盐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盐饮食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的影响及左旋氨氯地平的干预作用。方法自发性高血压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盐组(含0.4%Na Cl饲料喂养,n=10)、高盐组(含4%Na Cl饲料喂养,n=10)、高盐+左旋氨氯地平干预组(含4%Na Cl饲料喂养+左旋氨氯地平灌胃,n=10),喂养14周。尾动脉测压仪测量尾动脉收缩压。14周时摘取双层肾脏计算双肾肥大指数,HE、Masson染色观察肾脏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脏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结果与正常盐组相比,高盐组大鼠收缩压第6周时明显升高(P0.05),高盐+左旋氨氯地平干预组收缩压低于正常盐组和高盐组(P0.05)。与正常盐组相比,高盐组、高盐+左旋氨氯地平组的双肾肥大指数显著增高(P0.05)。高盐组肾小球球囊黏连、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高盐组肾脏组织TGF-β1的表达高于正常盐组,而高盐+氨氯地平组肾脏组织TGF-β1表达较另外两组低。结论长期高盐饮食可引起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升高、肾小球球囊黏连、肾小管间质纤维化。高盐饮食所致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纤维化可能与TGF-β1的过表达有关。左旋氨氯地平能有效降压、减少肾纤维化,可能与降低TGF-β1的过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复合离子盐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脏功能及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38只8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4组:8%食盐摄入组(HSgroup);1%复合离子盐摄入组(CISgroup);1%复合离子盐 2·25%L-Arg摄入组(CIS L-Arggroup);1%食盐摄入组(NSgroup),持续干预12周。干预期间定期观察大鼠体重、血压、尿量、尿钠及尿蛋白的变化。12周末进行有创血压测量,放射免疫法检测肾皮质中AngⅡ、NO含量。进行肾脏组织HE及天狼猩红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并计算胶原容积分数。结果12周干预结束后,CIS组与CIS L-Arg组血压升高趋势明显低于NS组。CIS组与CIS L-Arg组尿蛋白在干预期间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且较NS组低。与NS组相比,CIS组与CIS L-Arg组SHR肾小球及肾小管周胶原沉积量少,肾脏损害较轻,肾皮质AngⅡ含量较低,NO含量较高;HS组SHR肾小球及肾小管周则胶原沉积明显增多,肾脏损害较重,肾皮质AngⅡ含量较高,而NO含量较低(allP<0·01)。结论复合离子盐与普通食盐比较,长期同等量摄入时可改变肾皮质中AngⅡ、NO含量,改善肾功能,延缓SHR血压的升高,减轻肾脏功能结构损害,L-Arg的加入可能有协同复合离子盐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Kong WX  Ma J  Gu Y  Yang HC  Zuo YQ  Lin SY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3):186-190
目的 探讨特异性环氧合酶 2 (COX 2 )抑制剂罗非昔布 (rofecoxib)延缓肾大部切除大鼠进行性肾损害的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肾大部切除组 (SNX)、罗非昔布组、吲哚美辛组、氯沙坦组、罗非昔布与氯沙坦合用组 ,每组 6只。 6周后检测大鼠血压、尿蛋白及尿血栓素B2(TXB2 )的排泄量 ,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 ,检测肾皮质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浓度 ,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纤维连接蛋白 (FN)的表达 ,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 βⅠ型受体(TβRⅠ )及Ⅱ型受体 (TβRⅡ )的mRNA表达 ,免疫印迹法检测肾皮质COX 2、COX 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 (PAI 1 )及血管紧张素 1型受体 (AT1 )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 ,SNX组大鼠尿蛋白及肾皮质COX 2的表达与尿TXB2 排泄明显增多 ,COX 1表达无明显变化 ;系统血压及AngⅡ浓度明显增高 ,肾皮质TβRⅠ及TβRⅡ的mRNA及PAI 1和AT1的表达显著上调 ,肾小球硬化指数及小管间质损伤指数增高。罗非昔布能明显减轻蛋白尿 (P <0 0 5)、减轻肾小球硬化指数及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P <0 0 5) ,肾皮质TβRⅠ、TβRⅡ和PAI 1的表达较SNX组分别下调 36 44%、45 0 2 %和 31 1 6 % ,与氯沙坦作用相当。吲哚美辛组大鼠尿蛋白排泄及肾小球硬化指数较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脏疾病( DKD )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目前已成为全球终末期肾脏病( ESRD )的首位病因〔1〕.DKD 临床特征为蛋白尿,伴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升高,最终进展为肾衰竭;病理特征主要为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2〕.目前,DKD主要的治疗策略为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尿蛋白及改善生活方式,但仍很...  相似文献   

8.
卡托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卡托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卡托普利对糖尿病大鼠治疗12周,观察大鼠肾脏结构和功能。血丙二醛(MDA),肾组织中NO,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环磷腺苷(cAM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改变。结果:卡托普利治疗后能明显降低血肌酐,23小时尿蛋白,阻止肾脏肥大和肾小球硬化,并降低MDA,TGFβ1,AGES含旦,升高NO,cAMP含量,结论:卡托普利通过抗脂过氧化,抑制肾AGEs生成和TGFβ1表达,升高肾脏NO,cAMP保护肾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1)及核心蛋白聚糖(DCN)表达与肾间质纤维化之间的关系,及α- 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在肾脏疾病中的变化. 方法收集30例不同肾脏病肾活检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TGF-β1及DCN在肾间质内的表达,以及α-SMA和CD 68的表达.并分析它们的表达与肾间质纤维化之间的关系. 结果肾间质病变严重程度与血清肌酐、肾内TGF-β1和DCN表达程度成正相关,与内生肌酐清除率成负相关.肾间质浸润的巨噬细胞主要见于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的部位及纤维化间质和病变肾小球周围;α-SMA表达可见于血管壁、纤维化间质、增厚的肾小球囊壁或病变肾小球周围以及变性萎缩的肾小管管周,它们的表达与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 结论随着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的加重,DCN和 TGF-β1的表达逐渐增加,同时伴有间质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和间质细胞的激活,参与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尿TGF-β1与IgA肾炎病理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已明确,持续肾组织损伤可使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过度表达,致肾脏组织细胞外基质(ECM)积聚,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最终使肾功能衰退。有报道指出,尿TGF-β1在IgA肾炎中显著升高,但其与IgA肾炎病理类型的关系国内报道很少,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依那普利对肾性高血压大鼠RAS系统及NO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血压增高、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分泌增强时对ET-1、NOS及NO生成的影响方法:制造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并灌喂依那普利液体,检测血或组织AngⅡ、ET-1、NOS及NO等水平.结果:肾动脉狭窄使PRA、AngⅡ、ET-1生成增高,NOS活性及NO生成下降,血压升高与AngⅡ及PRA水平有明显正相关,与NO呈负相关,8周后血AngⅡ水平逐渐恒定或减低,而组织匀浆AngⅡ升高,依那普利可改善上述状况.推论:ACEI作用部位不仅存在于循环系统中,也存在于不同的组织中,组织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作为ACEI的一个作用部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背景 胰激肽原酶是一种糖蛋白,作用于激肽原,使之裂解生成激肽,激肽促进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O)与前列腺素I2(PGl2),引起血管扩张、血管渗透性增加,从而发挥降压、保护肾脏、心脏等生理学作用.目的 观察胰激肽原酶干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功能的影响,探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在高血压及肾脏保护方面的可能机制.方法 36周龄SPF级雄性SHR 12只随机分成高血压对照组(B组)与高血压治疗组[C组,给予胰激肽原酶800 U/(kg·d)灌胃治疗12周],每组各6只.另有年龄匹配的雄性WKY大鼠6只作为正常血压对照组(A组).治疗前、后,观察3组大鼠血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NO、6-酮-前列腺素F1a(6-K-PGF1a)及尿微量白蛋白(MAU)、尿β2微球蛋白(β2-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浓度及肾脏组织病理改变,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肾皮质组织型激肽释放酶mRNA的表达.结果 胰激肽原酶治疗后C组血压较B组明显下降(P<0.01);MAU、β2-MG、NAG定量明显降低(P<0.01),血清NO、6-K-PGF1a水平升高(P<0.05);肾皮质组织型激肽释放酶mRNA表达水平增加(P<0.05).对照组大鼠肾小球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个别小球硬化;胰激肽原酶治疗后肾小动脉结构正常,未见小球硬化.结论 胰激肽原酶能显著减少尿微量蛋白、逆转肾小动脉硬化改变,保护肾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血压下降,血清NO、6-K-PGF1a水平及肾脏组织激肽释放酶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胰激肽原酶是一种糖蛋白,作用于激肽原,使之裂解生成激肽,激肽促进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O)与前列腺素I2(PGl2),引起血管扩张、血管渗透性增加,从而发挥降压、保护肾脏、心脏等生理学作用。目的观察胰激肽原酶干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功能的影响,探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在高血压及肾脏保护方面的可能机制。方法36周龄SPF级雄性SHR12只随机分成高血压对照组(B组)与高血压治疗组[C组,给予胰激肽原酶800U/(kg.d)灌胃治疗12周],每组各6只。另有年龄匹配的雄性WKY大鼠6只作为正常血压对照组(A组)。治疗前、后,观察3组大鼠血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NO、6-酮-前列腺素F1a(6-K-PGF1a)及尿微量白蛋白(MAU)、尿β2微球蛋白(β2-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浓度及肾脏组织病理改变,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肾皮质组织型激肽释放酶mRNA的表达。结果胰激肽原酶治疗后C组血压较B组明显下降(P<0.01);MAU、β2-MG、NAG定量明显降低(P<0.01),血清NO、6-K-PGF1a水平升高(P<0.05);肾皮质组织型激肽释放酶mRNA表达水平增加(P<0.05)。对照组大鼠肾小球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个别小球硬化;胰激肽原酶治疗后肾小动脉结构正常,未见小球硬化。结论胰激肽原酶能显著减少尿微量蛋白、逆转肾小动脉硬化改变,保护肾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血压下降,血清NO、6-K-PGF1a水平及肾脏组织激肽释放酶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间质的沉积及其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和培哚普利高血压肾间质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SHR大鼠随机分为高血压组和治疗组,WKY大鼠为对照组.ELISA法测血清TGF-β1的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Ⅰ、Ⅲ型胶原和TGF-β1在三组肾间质的沉积;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观察TGF-β1 mRNA在三组肾脏的表达.结果三组血TGF-β1 浓度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高血压组肾间质Ⅰ、Ⅲ型胶原及TGF-β1明显增加(P<0.01 or P<0.05),培哚普利能明显减少Ⅰ、Ⅲ型胶原及TGF-β1的沉积,显著降低TGF-β1 mRNA的表达(P<0.01 or P<0.05);Ⅰ、Ⅲ型胶原的表达与肾间质TGF-β1的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734、0.762,P<0.01),与血清中TGF-β1无关(r分别为0.069、0.180,P>0.05).结论肾脏局部的TGF-β1参与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培哚普利可能通过减少局部TGF-β1表达,来减轻肾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雷米普利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保护的分子机制.方法 20周雄性自发性2型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肾病(DN)对照组与治疗组;非DN大鼠分为非DN组与治疗组.治疗组大鼠给予雷米普利(3mg/kg体重)9周.检测各组大鼠的体重、血压、24小时尿蛋白(UPro/24h)、肌酐清除率(CCr);PAS染色和三色染色观察肾小球及肾小管问质病变;Northern杂交、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hred-2、Smad-4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N组血压、UPro/24h增加,CCr显著下降,TGF-β1、Smad-2、Smad-4的表达明显上调,伴有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雷米普利治疗后使上述指标均逆转.结论 雷米普利对DN大鼠具有肾治疗作用,其机制与干预TGF-β-Smnd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波生坦和氨氯地平对脱氧皮质酮(DOCA)-盐型高血压大鼠(DHR)肾脏纤维化和微血管的影响,探讨内皮素-1(ET-1)在DHR肾脏损害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30只10周龄清洁级雄性SD大鼠,切除左侧肾脏,1周后存活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波生坦组、氨氯地平组和安慰剂组。对照组给予饮自来水,另3组予DOCA[50mg/(kg·周)]皮下注射,饮盐水,同时分别予波生坦、氨氯地平和安慰剂;5周时测定24h尿蛋白排泄量(24h-UPER)、血压、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处死后评估病理切片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Smad7的表达,分析肾组织毛细血管指数和增生内皮细胞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安慰剂组血压、24h-UPER增加,肾脏有较明显的组织学改变,肾内TGF-β1和Smad7的蛋白表达明显上调,波生坦能较显著地抑制上述异常(P0.05)。各组肾功能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安慰剂组中肾小球毛细血管指数(GCI)和肾小管周毛细血管指数(PCI)和增生内皮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波生坦、氨氯地平均能显著增加毛细血管和新生毛细血管数(P<0.01),但氨氯地平组增加程度不如波生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与GCI、PCI和增生内皮细胞数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结论:ET-1在DHR肾脏损害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为通过上调TGF-β1和Smad7蛋白表达及直接抑制新生血管形成,间接加速毛细血管毁损而加重肾缺血和肾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对NO缺乏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重构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给予大鼠L-NAME(50 mg*kg-1*d-1,L组)造成NO缺乏性高血压模型,并在该模型上同时给予西立伐他汀(0.1 mg.kg-1*d-1,L+C组)或辛伐他汀(辛伐他汀5 mg*kg-1*d-1,L+S组)干预.8周后,测定主动脉管壁面积/管腔面积(W/L)、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蛋白表达和活性、脂质过氧化(MDA)水平和血清一氧化氮代谢物(NOx)水平. 结果对比正常对照组(C组),L-NAME喂养大鼠出现血压持续升高和主动脉明显重构,主动脉壁eNOS,iNOS蛋白表达及MDA水平显著增高,NOS活性低下,血清NOx水平明显降低(P均<0.01),然而未对血脂造成明显影响(P=NS);西立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在未降压和降脂的情况下,显著减轻主动脉重构,降低W/L(P均<0.01);显著抑制高血压大鼠主动脉eNOS(P分别<0.05,0.01)和iNOS过高表达(P均<0.01);同时降低组织MDA含量,提高主动脉NOS活性(P均<0.01),但未明显提高血清NOx水平(P=NS).结论他汀在未降脂和降压的情况下,减轻NO缺乏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重构,这可能与其改善NO利用度和减轻氧化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8.
刘敏  杨学伟  崇卓  于扬  谭兰 《山东医药》2008,48(4):31-32
采用双肾动脉夹闭法建立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4周后测量血压、NO、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血管紧张素Ⅱ(AT-Ⅱ)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组织内皮素受体A(ETRA)、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AT-Ⅱ、CGRP的表达.结果:①肾性高血压组血压明显升高.②血清NO和血浆CGRP、ET明显升高(P<0.05),AT-Ⅱ无显著变化(P>0.05).③肾性高血压组血压随血清CGRP的升高而升高,随血清NO的升高而下降.④肾性高血压组ETRA、iNOS和CGR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认为肾性高血压早期血液中CGRP、NO可能对血管及脑组织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IgA肾病(IgAN)肾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宁夏人民医院肾脏内科2010年10月至2013年7月经肾活检确诊的原发性IgAN患者100例,并将其分为肾血管病变组和无肾血管病变组,进行对照研究,比较肾血管病变与各项临床指标、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100例IgAN患者中有肾血管病变者70例(70%),无肾血管病变者30例(30%)。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肾血管病变组24h尿蛋白、血尿酸、血肌酐均高于无肾血管病变组(P<0.05),血清白蛋白低于无肾血管病变组(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新月体形成、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严重病理表现发生率,肾血管病变组明显高于无肾血管病变组(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OR=7.728,95%CI 1.708~34.964)、24h尿蛋白定量(OR=20.022,95%CI 3.869~103.623)、肾小球硬化(OR=12.093,95%CI 2.431~60.149)、肾间质纤维化(OR=8.511,95%CI 1.332~54.396)是IgAN肾血管病变加重的危险因素。结论 IgAN预后不良因素为高血压、24h尿蛋白定量、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上述指标与IgAN肾血管病变密切相关,进一步证实了肾血管病变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一项重要病理指标。  相似文献   

20.
灯盏花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蛋白激酶 C ( PKC)抑制剂——灯盏花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 SHR)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 12只 10月龄 SHR随机分为灯盏花 ( SHRD)和生理盐水 ( SHRC)组 ,均以 10 m g/ ( kg· d)腹腔内注射 ,连续8周。测定血压、心率 ,用光镜、电镜观察肾脏结构改变。图像分析仪计算肾小球间质胶原面积、含量。结果 :SHRD组肾脏组织结构均有明显改善 ,肾小球面积校正后的胶原面积 ( GCA/ GA) ,SHRD 组较 SHRC 组降低 14 .87%〔( 14 .66± 1.74 ) % vs( 17.2 2± 2 .0 1)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P <0 .0 5 )〕。结论 :SHRD 能在降低 SHR血压的同时延缓肾小球硬化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