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又称异位嗜铬细胞瘤或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神经嵴细胞,可发生于头颈部、胸部、腹部、盆腔[1-2]。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约占所有副神经节瘤的10%,相对于其他部位的副神经节瘤而言,其少见且具有更高的转移倾向。我们收治腹膜后副神经节瘤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副神经节瘤发生于自主神经系统的副神经节,肿瘤起源于神经嵴细胞,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大约85%~90%的副神经节瘤发生于肾上腺,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较少,且90%的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发生于颈动脉体和颈静脉球部[1]。马尾区副神经节瘤(cauda equina paraganglioma,CEP)少见,至今国内外文献报道150余例[2]。我院收治2例CEP,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副神经节瘤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峪细胞的肿瘤,主要分布在头、颈、纵隔、肾上腺及腹膜后等有副神经节聚集的部位,发生于腹膜后者占9%~([1]),发生于空肠系膜的副神经节瘤非常罕见,国内外罕见报道。笔者单位收治1例空肠系膜副神经节瘤病人。现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女性,59岁,因"反复左上腹疼痛不适5d"于2016-10-04入院。体格检查:左上腹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腹部肿块。既往无  相似文献   

4.
正副神经节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嵴细胞的罕见神经源性肿瘤[1]。人体正常的副神经节分布区域均有可能发生,但多见于头、颈、纵隔、肾上腺及腹膜后等有副神经节聚集的部位,其中发生于腹膜后者占9%[2],副神经节瘤发生于回肠系膜的临床类型非常罕见,国内外亦罕见报道。现将笔者医院收治的1例巨大回肠系膜副神经节瘤破裂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副神经节瘤起源于神经嵴细胞,属于神经外胚叶肿瘤,是一类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目前公认的定义为:位于肾上腺髓质的副神经节瘤称为嗜铬细胞瘤,位于肾上腺外的副神经节瘤则依据解剖、功能状态或良恶性等综合因素命名,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以头颈部(颈动脉体、颈静脉球、迷走神经内、甲状腺等)最为常见,发生于椎管内较为少见[1-2]。本科诊治1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报告  相似文献   

6.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副神经节瘤是起源于副神经节组织的肿瘤,临床上较少见,但同时也是神经内分泌肿瘤中最能够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的一类肿瘤。文中就发生于腹膜后的副神经节瘤,复习近年来相关文献及最新研究资料,对其诊断、治疗尤其是放射性核素的应用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列腺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报道前列腺副神经节瘤1例,患者男,39岁,主因"反复血精1年余"入院,误诊为前列腺癌后,行耻骨上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完整切除肿瘤。结果:术后病理确诊为前列腺副神经节瘤,本例前列腺副神经节瘤为无功能性,免疫组化:NSE(+)、CGA(+)、S100(+)、CK(-)、Desmin(-)。术后血压平稳,2周后拔尿管出院。随访48个月至今未复发。结论:前列腺副神经节瘤缺乏特异的临床特征表现,易误诊,只有靠切除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才能确诊。由于其非常罕见,相关治疗缺乏成熟的经验,故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临床分为有功能性和无功能性副神经节瘤。笔者科室收治1例有功能性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病人。现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男性,40岁,因"间断性上腹胀痛不适1周,伴心悸、焦虑"于2014-07-11入院。入院前1周腹胀不适,性格较前变化大,情绪不稳定,有自杀倾向。外院腹部超声提示,后腹膜占位性病变,建议进一步检查。查体:上腹部可扪及一肿物,边界清晰,质地硬,活动度差。神经内科会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 报告2例膀胱副神经节瘤诊治情况,并复习国内外有关文献。结果 2例均为女性,1例为功能性副神经节瘤,予苯苄胺控制血压至正常后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血压正常,排尿无头痛等;1例为非功能性副神经节瘤,经常规术前准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病理报告为副神经节瘤。术后效果均满意,分别随访2年和1年余,无复发。结论 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膀胱副神经节瘤各有其特点,病理及免疫组化是确诊的唯一手段,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较为少见,占全身化学感受器瘤的30.4%,占腹膜后肿瘤的7.4~10.6%.由于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误诊率很高.为此本文讨论此病的诊断和治疗. 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来源于腹膜后交感神经节中或周围的嗜铬细胞,故又称为腹膜后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或神经节瘤.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副神经节瘤分为嗜铬细胞瘤,交感性副神经节瘤及副交感性副神经节瘤.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系指无高血压症状的交  相似文献   

11.
副神经节瘤属神经内分泌肿瘤,好发于肾上腺髓质、头颈部、腹膜后等副神经节区域,发生在椎管内的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术前容易误诊。2011年5月~2013年8月,我们共收治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椎管内副神经节瘤患者4例,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结合文献复习,总结椎管内副神经节瘤的诊疗体会。临床资料4例患者中男2例,女2例;年龄43~73岁,平均59.3岁,病程2~60个月。均无明确家族史和肿瘤  相似文献   

12.
正副神经节瘤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一定的侵袭性。其确切发病率尚不明确,大概是每10万人0.2~1[1~3]。根据肿瘤细胞发生部位,起源于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伴有大量儿茶酚胺分泌时,称为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外交感神经节的嗜铬细胞,或者头颈部的副交感神经节,称之为副神经节瘤。约69%的副神经节瘤位于颈动脉小球和颈静脉体附近[1],9.5%来源于胸部。大部分副神经瘤是良性和无分泌功能,极少数可分泌大量儿茶酚胺,  相似文献   

13.
正副神经节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肾上腺外交感神经节内的嗜铬细胞。90%的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其余10%为肾上腺外肿瘤,称为副神经节瘤~([1])。目前国内尚缺乏该病发病率或患病率的数据~([2])。Stenstrm等~([3])1986年报道1958~1981年瑞典国家癌症登记数据,每年每百万人中有2~8例副神经节瘤。由于尸检显示出更高的患病率,相当数量副神经节瘤患者生前并未能  相似文献   

14.
赵兴  范顺武  赵凤东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0):1360-1360
副神经节瘤是一类少见的肿瘤,尤其是发生远处转移的恶性副神经节瘤更加罕见,本文报告一倒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术后14年发生肋骨转移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对该病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诊治1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并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患者。该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术前血浆及尿游离儿茶酚胺水平明显高于正常,CT检查提示双侧肾上腺富血供占位病变,腹膜后占位病变。结果:术前口服酚苄明降压及充分扩容后,全麻下行开放手术切除右侧肾上腺肿瘤,3个月后腹腔镜下切除左肾上腺肿瘤及腹膜后肿瘤。病理检查诊断为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术后半月余血糖恢复正常,血压较术前无明显变化,随访6个月无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表现,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提高认识、选择适当检查是诊断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关键,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后手术切除肿瘤病灶是其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严格随访。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又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副神经节,是一种罕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CBT生长较为缓慢,发病率约为0.012%,无年龄差异,大多数为良性,但有2%~9%会发生恶变,女性发病稍多于男性,家族史患者约占10%。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RI常规T1WI、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结合增强扫描对腹膜后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34例腹膜后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RI常规T1WI、T2WI、DWI及增强表现,所有病变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包括神经鞘瘤15例,副神经节瘤11例,节细胞瘤8例。结果 神经鞘瘤、副神经节瘤、节细胞瘤患者发病年龄、肿瘤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易产生囊变,神经鞘瘤囊变多位于病灶中心,副神经节瘤囊变多位于病灶周边,神经鞘瘤出血明显多于其他两者(P<0.05),神经鞘瘤及副神经节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节细胞瘤在形态上呈不规则形;三种病例在DWI上均呈稍高信号,部分囊变出血呈混杂信号,DWI信号强度及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副神经节瘤强化最明显,神经鞘瘤其次,节细胞瘤轻度强化。结论 MRI增强扫描对腹膜后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常规T2WI及T1WI对病灶形态、大小显示较好,T2WI对显示囊变、T1WI对显示出血具有优势,DWI鉴别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63岁。因无痛性终末血尿伴排尿不畅1年入院。无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尿中找到腺癌细胞。B超提示膀胱壁实质性占位病变,IVP见膀胱区前上方有一较大充盈缺损,上尿路未见异常。于1989年12月4日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病理检查:内眼观:肿瘤7×5×2cm,表面呈多个大小不等之结节,切面呈灰白色;镜检:肿瘤组织呈小巢状、片状分布,血管丰富,间质纤维增生。瘤细胞为多边形,较一致,胞浆丰富、红染,核圆,侵犯肌层。诊断:膀胱副神经节瘤。术后复查尿脱落细胞三次均阴性,3个月后膀胱镜检未见异常。讨论副神经节瘤起源于副神经节。副神经节  相似文献   

19.
骨原发的副神经节瘤极罕见,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我科收治1例骶骨副神经节瘤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对前列腺副神经节瘤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报告确诊前列腺副神经节瘤1例,肿瘤组织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A、突触素(Syn)、S-100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免疫组化染色。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病理和治疗情况。结果:这1例前列腺副神经节瘤以血精就诊。行前列腺根治切除术,病理检查符合副神经节瘤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NSE、嗜铬A、Syn、S-100阳性,PSA阴性。随访42个月,排尿和排便通畅,疗效满意,无转移和复发。结论:前列腺是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极少见的位置,临床非常罕见。前列腺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具有特殊性,需病理确诊,治疗宜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