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切除手术与经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巴塞罗那分期(BCLC)B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疗效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68例BCLC B期HC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86例以及TACE组82例,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术后对两组患者随访5年,应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BCLC B期H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肝切除术组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0.70%、48.84%、37.21%及32.56%,TACE组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5.61%、29.77%、12.19%及2.44%。经Cox风险模型分析可知,TACE术、肿瘤直径、肿瘤数目是影响BCLC B期HCC患者生存率的危险因素,而无复发是BCLC B期HCC患者生存率的保护因素。结论肝切除术治疗BCLC B期HCC患者疗效较TACE显著,可有效提高后患者总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术后辅助性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43例行肝癌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是否接受辅助性TACE治疗分为TACE组(129例)和非TACE组(114例),用Kaplan-Meier法描绘两组的生存曲线,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H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根据巴塞罗纳(BCLC)分期对243例HCC患者进行分层分析,分别探究术后辅助性TACE对0/A期和B期患者的作用。结果 TACE组和非TACE组的1、3、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4.9%、52.4%、41.1%和84.1%、51.4%和3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3、5年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8.2%、47.0%、55.5%和34.4%、60.6%、7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凝血酶原时间、糖类抗原19-9水平、肿瘤直径、多发肿瘤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BCLC分期B期、肿瘤直径、微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是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辅助性TACE则具有抗复发作用。分层分析显示103例B期患者中,术后辅助性TACE可以提高患者总体生存率(P=0.016),降低肿瘤复发率(P=0.002);而在0/A期的患者中,术后辅助性TACE对OS和肿瘤复发都无影响。结论术后辅助性TACE能够降低肿瘤复发风险,BCLC分期B期患者应建议其术后接受辅助性TACE治疗。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细胞癌伴微血管侵犯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伴微血管侵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复习134例HCC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微血管侵犯与HCC病人临床理资料的相关性。结果134例HCC中46例(34.3%)有微血管侵犯。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体积〉3cm、包膜缺失、组织分化恶性程度高、血清AFP阳性(〉20ng/ml)与微血管侵犯显著相关(P〈0.05),而病人年龄、性别、肝炎病毒感染、是否合并肝硬化、组织学类型与微血管侵犯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微血管侵犯与HCC大体卫星结节的形成成显著相关(P=0.001)。结论微血管侵犯是HCC的常见恶性事件,肿瘤体积〉3cm、包膜缺失、组织分化恶性程度高、血清AFP阳性是微血管侵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影响肝移植治疗肝细胞癌(HCC)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11年2月间147例HCC患者接受肝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共纳入14个指标:受者性别、年龄、血型、术前肝功能分级、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数目、肝脏被肿瘤取代率、是否侵犯左右叶、累计肿瘤直径、是否侵犯肝包膜、大血管受侵犯、微血管受侵犯(MVI)以及HCC组织学分级.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Cox风险比例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43例受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84个月,术后1、3年总体存活率分别为75.2%和54.7%,无瘤存活率分别为70%和59%.单因素分析显示,受者年龄、AFP水平、肿瘤数目、累计肿瘤直径、肝脏被肿瘤取代率、侵犯左右叶、侵犯肝包膜、大血管受侵犯、MVI等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分析,MVI、大血管受侵犯和AFP≥400μg/L是影响HCC患者肝移植术后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VI、大血管受侵犯、AFP是影响HCC肝移植术后存活率的主要危险因素,肝移植术前对其进行适当干预,术中严格按照无瘤技术操作,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手术切除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150例行手术切除治疗的HCC合并PVTT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及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对各个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其中术后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2.3%、34.8%、21.7%。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浓度、肿瘤大小、肿瘤包膜、卫星灶、微血管侵犯、PVTT类型、术后病理分级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结论对于术前血清AFP≥400 μg/L,肿瘤直径≥5 cm,肿瘤无包膜、有卫星灶及有微血管侵犯的患者术后生存率相对较低。当门静脉癌栓累及到主干时,手术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02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根治性手术切除的145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病理资料,选择16项临床、病理和治疗等指标分析其对早期复发的影响。结果 全组1年内早期复发57例,早期复发组的1年存活率为36.8%,3年存活率为3.5%,而对照组(1年后复发或随访期间无复发)1年和3年存活率分别为100%和63.6%,两组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9, P<0.001)。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肝硬化、肿瘤直径、多发肿瘤、肿瘤包膜形成、肿瘤包膜浸润、门静脉癌栓、肝静脉癌栓、微血管浸润和肿瘤Edmond-Steiner分级是影响肝癌早期复发的高危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直径、门静脉癌栓、肿瘤微血管浸润和肿瘤包膜浸润是影响肝癌早期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 术后复发是肝癌的一大生物学特性,肿瘤直径、门静脉癌栓、微血管浸润和肿瘤包膜浸润是影响肝癌早期复发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甄别肝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高危因素对于手术适应证的把握和术后的辅助治疗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经导管动脉栓塞(TAE)和经皮乙醇注射(PEI)已广泛用于治疗肝细胞癌(HCC)病人。前者用作治疗进展期HCC,后者用作治疗小HCC。PEI治疗小HCC后病人的存活率很高,但大损害作PEI后肿瘤的局部复发率高。作者介绍了TAE和PEI联合治疗大HCC损害的经验。83例不能切除的大HCC损害病人,肿瘤最大直径>3cm。55例为单个损害,28例为多个(2或3个)损害。全部病人均作TAE和PEI治疗。病人的3,5和7年存活率分别为68%,35%和14%。损害数(单个或多个),肝硬化分期(Child’s分期A,B或C),损害的最大直径(最大直径3~5cm和>…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挽救性肝移植(SLT)治疗初始肝切除(PLR)术后复发性肝细胞癌(HCC)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分析影响无复发存活率(RFS)的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60例PLR术后HCC复发、接受SLT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SLT术后效果及受体RFS情况;根据随访期间复发与否,多因素分析SLT术后再次复发的风险因素,Log-rank(Mantel-Cox)评价独立风险因素对RFS的影响。 结果 病人中位随访时间3.7(0.1~9.9)年。28例(46.7%)SLT受者5年内出现肝内复发或远处转移,1、3、5年RFS分别为79.1%、64.6%、53.0%。复发肿瘤超过Milan标准、甲胎蛋白(AFP)水平≥400 μg/L、微血管侵犯是影响RFS的独立风险因素;3种风险因素相关的1、3、5年累计RFS显著降低,分别为39.9%、28.5%、22.8%,56.8%、44.7%、36.5%和24.1%、16.1%、16.1%,P<0.05。 结论 复发肿瘤超过Milan标准、AFP水平≥400 μg/L、存在微血管侵犯是影响SLT术后RFS的独立风险因素。 SLT作为PLR术后复发性HCC的挽救措施可获得较高的RFS。  相似文献   

9.
姚青  张兴  刘昌  曲凯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40(11):1308-1313
目的 分析比较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混合型肝癌(CHC)病人术后的预后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SEER数据库2004—2015年间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10 672例,其中包括HCC病人 9044例,ICC 病人1421例,CHC病人 207例。所有病人包括完整的TNM分期、手术、生存时间及生存状态等信息。比较3种肿瘤术后总体生存(OS)情况及长期预后差异。同时观察N分期亚组(N0组、N1组)及肿瘤直径亚组(0~<2 cm组,2~5 cm组,>5 cm组)中3种肿瘤病人的预后差异,绘制生存曲线并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校正,进一步行交叉生存曲线Landmark分析。结果 自2004—2015年3种病理学类型肝癌病人的3年存活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HCC病人术后总体生存明显优于ICC与CHC。ICC与CHC病人术后的早期预后(<40个月)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HC病人的长期预后(>40个月)显著优于ICC病人(P=0.014)。对影响肿瘤分期的肿瘤直径及淋巴结分期行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在所有亚组中,HCC病人的预后均优于ICC与CHC,而在N0期亚组以及肿瘤直径<5 cm的亚组中,ICC预后最差;而N1期亚组及肿瘤直径>5 cm的亚组中,CHC预后最差。结论 3种病理学类型肝癌病人中,HCC预后最佳,而CHC与ICC在早期(40个月内)虽无预后差异,但CHC的长期预后(40个月以后)明显优于ICC。此外,肿瘤直径>5 cm及N1分期的CHC病人预后差于其他两类肝癌,可能与其具有较强的肿瘤干细胞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肝细胞肝癌(简称肝癌)复发时甲胎蛋白(AFP)的不同水平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医院821例经根治性手术切除的复发性HCC病人。根据复发时AFP水平分为:A组(阴性组),AFP≤20 ng/mL(n=412);B组(低浓度组),AFP 21~400 ng/mL(n=264);C组(高浓度组),AFP>400 ng/mL(n=145)。分析3组病人的一般临床病理特点、复发后生存率以及影响复发后生存的其他危险因素。结果:相比于A组和B组,C组存在更多的原发肿瘤包膜无/不完整(P<0.001)、更多的微血管侵犯(P<0.001)、更差的肿瘤分级(P5 cm、复发肿瘤直径>3 cm、复发肿瘤数目≥2枚、复发时AFP高水平以及复发后非手术治疗是影响肝癌复发生存率的预后危险因素。其中,B组相比于A组的HR值为1.46(95%CI:1.06~2.01,P=0.021);C组相比于A组的HR值为2.77(95%CI:1.89~4.05,P<0.001)。结论:复发时AFP的血清学水平与肿瘤的侵袭性指标相关;复发时AFP浓度越高,预后越差。AFP是判断HCC根治术复发后生存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混合型肝癌(cHCC-CC)病人的预后并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54例cHCC-CC病人的临床资料。随访观察3年,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分析cHCC-CC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54例cHCC-CC病人术后1、2、3年总体生存率为84.7%、61.1%、47.0%,无病生存率为50.8%、46.9%、26.4%,中位生存期(OS)、无病生存期(DFS)分别为29.1、17.7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5 cm、微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为OS和DFS的影响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5 cm(P=0.035)、微血管侵犯(P=0.023)、淋巴结转移(P=0.041)为OS的独立危险因素;微血管侵犯(P=0.007)、淋巴结转移(P=0.024)是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HCC-CC预后较差,兼有肝细胞癌及胆管细胞癌的特点,肿瘤直径≥5 cm、微血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影响病人预后生存,建议据此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依据肝细胞癌(下简称肝癌)的术前临床资料及CT增强影像特征在预测微血管侵犯及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1年内复发)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期间于我院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的病例150例,对可能影响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及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术前临床资料及CT增强影像特征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微血管侵犯和无早期复发者比较,有微血管侵犯和有早期复发者的病灶较大(P=0.002、P=0.005)、肿瘤边缘不光滑(P0.001、P0.001)及病灶多发(P=0.005、P=0.038)所占比例较高,而有微血管侵犯者的包膜不完整(P=0.032)所占比例较高,有早期复发者无包膜及包膜不完整所占比例较高(P=0.038)且癌灶门脉期CT值百分比较高(P=0.049)、癌灶门脉期相对洗脱率较高(P=0.020),其余术前临床资料及CT增强影像特征在有微血管侵犯和有早期复发者和无微血管侵犯及无早期复发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边缘不光滑(OR=7.075,P0.001;OR=4.125,P0.001)和肿瘤多灶性(OR=3.290,P=0.008;OR=2.354,P=0.047)是预测微血管侵犯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重要因素;同时有早期复发者门脉期较快廓清(OR=1.023,P=0.017)。结论肿瘤边缘不光滑和肿瘤多灶性是肝癌微血管侵犯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早期复发者在门脉期较快廓清。术前影像检查对预测微血管侵犯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有一定的价值,有助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及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分析影响HCC肝移植受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HCC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运用单因素及Cox回归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对10项临床和病理指标数据进行比较,筛选出影响HCC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75例受者术后半年、1年及2年的累积存活率分别为:85.33%、65.70%和45.44%;无瘤存活率分别为:76.00%、55.72%和40.92%。单因素分析显示:大血管侵犯、组织分化、术前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大小、肿瘤数量及肿瘤分布是影响受者累积存活率和无瘤存活率的主要危险因素(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分化、大血管侵犯和术前AFP水平是影响受者累积存活率和无瘤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肝移植是治疗HCC的有效方法;组织分化、大血管侵犯和术前AFP水平是影响受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而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对受者预后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病理学特征对于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选取1991年1月至2002年6月西南医院实施根治性肝切除,具有完整随访资料和临床资料234例HCC,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病理因素,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Kaplan-Meier乘积极限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 Χ^2检验比较生存时间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HCC预后的病理因素包括肿瘤大小、微血管侵犯、大血管侵犯、淋巴结侵犯、邻近器官侵犯和Edmonson-Steiner分级,多因素分析发现大血管侵犯(RR:1.728,P〈0.05)、微血管侵犯(RR:1.476,P〈0.05)、淋巴结侵犯(RR:5.010,P〈0.01)、邻近器官侵犯(RR:1.695,P〈0.05)是独立影响HCC预后的重要病理因素。结论大血管侵犯、微血管侵犯、淋巴结侵犯、邻近器官侵犯是影响HCC预后的重要病理学因素。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细胞癌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后复发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u W  Li JD  Shi G  Li JS  Dai Y  Wang XF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1):806-8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后影响复发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月间行根治性肝切除术治疗的101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复发时间,做Log-rank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预后因素预测能力,并做风险等级划分.结果 至随访截止,75例出现术后复发.早期复发(≤2年)63例(84.0%),晚期复发(>2年)12例(16.0%).总体1、2、3、5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48.5%(49/101)、62.4%(63/101)、70.3%(71/101)、74.3%(75/101).多因素分析显示切缘肿瘤细胞阳性、巴塞罗那肝癌中心(BCLC)分级和肝硬化程度是HCC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不同风险等级术后早期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198,P:0.000).年龄≥60岁和肿瘤包膜形成是HCC术后晚期复发的影响因素,不同风险等级术后晚期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79,P=0.004).结论 HCC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影响因素不同.切缘肿瘤细胞阳性、BCLC分级和肝硬化程度影响术后早期复发,而年龄≥60岁和肿瘤包膜形成是术后晚期复发的影响因素.预后因素等级划分有助于预测HCC患者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以肝中静脉为导向的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5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移植中心收治的91例行肝切除获得根治的肝癌病人的临床及随访资料。以肝中静脉的完全显露区分手术方式,分为肝中静脉导向组(30例)和传统组(61例)。早期复发定义为术后1年内肿瘤复发。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进行组间1:1配对,分析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91例病人中,左半肝和右半肝切除分别为30例和61例,肿瘤直径为9.9(1.5~20.0)cm。病人术后生存时间为48(2~127)个月,1、3、5年的总体存活率为80.1%、58.0%、41.8%,1、3、5年无瘤存活率分别为 57.7%、37.4%、30.3%。肝中静脉导向组与传统组之间的总体存活率和无瘤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传统组的肿瘤早期复发率显著高于肝中静脉导向组(P<0.05)。该结果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进一步证实。对所有病人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大血管侵犯和卫星灶是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大血管侵犯是术后无瘤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甲胎蛋白、手术方式是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中静脉导向肝切除术可减少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但总体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本身的生物学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病人行根治术后复发和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观察2005年至2008年我科按照HBV抗原阳性和HBV五项(包括丙肝)全阴性,将肝癌病人分为HBV组(n=79)和非HBV组(n=79)。按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血管侵犯及肿瘤数目进行1∶1配对研究,分析两组间临床病理资料的特点,以复发和死亡作为终点事件,对外科治疗的复发率、生存率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HBV组1、3和5年总体复发率和生存率分别为48%、80%、85%和75%、41%、35%;非HBV组1、3和5年总体复发率和生存率分别为27%、65%、76%和86%、58%、44%;两者有统计学差异,HBV组复发率高于非HBV组(P=0.012),而生存率低于非HBV组(P=0.010)。经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后发现HBV阳性、肿瘤多发、血管侵犯、包膜侵犯和TNM分期是影响肝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HBV阳性、肿瘤多发、术中输血、血管侵犯、包膜侵犯和TNM分期是影响肝癌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HBV相关性肝癌病人比HBV阴性肝癌病人术后的复发率高,生存率低。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 探讨外生型肝癌(PHCC)的临床病理特点、外科治疗方式、手术远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五科于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行根治性肝癌切除术的65例P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按照肿瘤所在位置分为两类:膈面生长型PHCC组(27例)和脏面生长型PHCC组(38例)。对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肿瘤病理特征、围手术期结果和远期预后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与膈面生长型PHCC组相比,脏面生长型PHCC组具有更大的肿瘤直径(9.8 vs6.2 cm,P=0.048),更可能合并破裂出血(31.6% vs 11.1%, P=0.046)和伴有微血管侵犯(71.1% vs 44.4%,P=0.03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围手术期死亡,膈面和脏面生长型PHC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9%和31.6%,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在远期预后方面,该65例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OS)和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82.6%、51.5%、41.6%和78.3%、60.3%、35.1%。膈面生长型PHCC组的1、3、5年OS和RFS分别为88.1%、64.0%、47.4%和85.0%、55.0%、45.9%,显著高于脏面生长型PHCC组的78.7%、42.7%、37.4%和73.4%、33.8%、30.1%,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P=0.042)。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合并肝硬化、Child-Pugh B级、脏面生长型PHCC、合并破裂出血、合并大血管侵犯是影响PHCC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脏面生长型PHCC、合并破裂出血、合并微血管侵犯、合并大血管侵犯是影响PHCC患者R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HCC是一类特殊类型的HCC,肿瘤体积较大,手术切除是主要根治性手段,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到40%以上;膈面生长型PHCC的远期预后优于脏面生长型PHCC,肿瘤生长部位是影响PHCC患者OS和RF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肝移植手术标本,探讨肝细胞肝癌(HCC)边缘部CT征象的组织病理学基础及其与H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经肝移植手术证实的HCC45例,术前全肝平扫后,分别于开始注射造影剂后25s、60s行全肝螺旋CT动、门脉双期扫描。观察新鲜手术标本后,常规HE染色和Ⅶ因子相关抗原(facter Ⅶ related antigen,F8R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边缘部的CT表现及各种病理改变。结果 ①CT平扫病灶边缘清楚(无分叶或有分叶),病理上肿瘤多有包膜(完整或不完整);CT平扫边缘不清时,病理上肿瘤少见有包膜,浸润性生长多见;②动态增强后肿瘤边缘不清或呈高密度者,边缘多可见丰富的新生血管,肿瘤分化较低。而边缘呈低密度者,多可见肿瘤的包膜或假包膜形成,新生血管较少,分化程度较高;③有肝内子灶组,其肿瘤边缘微血管密度(mierovessel density MVD)值要高于无肝内子灶组,而且当肿瘤边缘MVD〉30时,发生肝内子灶的几率要高。结论①HCC边缘部的CT形态分类,能较好的反映肿瘤包膜的完整程度,有助于术前评估肿瘤的浸润程度和范围及评价癌细胞的分级;②CT动、门脉双期扫描,癌灶边缘强化特征可反映其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联合术前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SIRI)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探讨两指标对肝癌病人术后无瘤存活率与总存活率的预测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2012年河南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原发性肝癌切除且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均提示肝细胞肝癌的126例病人资料、术前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手术记录等,计算每例病人术前SIRI与PLR指标,并进行随访观察,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明确以上因素对于病人无瘤存活率与总存活率的预测意义。结果 术前SIRI与PLR对于肝癌病人术后具有较准确的预测价值,SIRI诊断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73,PLR的曲线下面积为0.722。术前外周血SIRI和PLR水平与肝癌巴塞罗那分级(BCLC)分期、肿瘤直径、血管侵犯等相关(P均<0.05)。Cox风险模型提示术前SIRI及PLR均为肝癌预后及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生存分析表明,SIRI≤1.335组及PLR≤72.9组病人的1、3、5年无瘤存活率及总存活率均高于SIRI>1.335组与PLR>72.9组。当术前SIRI>1.335,PLR>72.9时,病人表现出最差的预后情况,提示病人可能存在术后高复发与高死亡风险。结论 术前SIRI及PLR是两种较为可靠的预测指标,可用于预测肝癌病人术后生存情况,两者结合更有利于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