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对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进行评价。方法:取5具新鲜小牛的胸腰椎脊柱标本(T12-L6),制作成严重前中柱损伤模型,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测试标本应用不同固定方法后在轴向压缩,屈伸和扭转试验中生物力学稳定性及长短椎弓根螺钉的握持能力,探讨伤椎固定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结果:3种螺钉固定(包括:8钉固定、6钉固定、4钉固定)方式,均能提高骨折失稳脊柱的各向稳定性。而6钉固定(伤椎固定)与8钉固定对失稳脊柱的各向稳定性的加强程度较为接近(P>0.05),且均高于4钉固定形式(P<0.05)。结论:生物力学测试证明,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能加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赵佶寅  SHEN Jin-wen 《医学综述》2012,18(9):1369-1371
椎弓根内固定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常用术式。脊柱的生物力学是内固定器设计和研制的基础,也是评价其固定稳定性和实用价值的标准。因此,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全面分析脊柱的病理力学改变及内固定器的作用原理,对于合理使用内固定器以取得最佳矫形和固定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现对胸腰椎骨折椎弓根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胸腰椎骨折是常见的脊柱损伤,自20世纪80年代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开展以来,脊柱创伤应用手术治疗日益增多,胸腰椎脊柱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以得到生物力学上三柱的固定,临床疗效得到广大骨科医师的认可,经过多年发展,椎弓根螺钉技术不断完善,随着该项技术的开展和普及,使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相关并发症常见报道;我院自2004年4月至今,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80余例,发生11例并发症,今将相关情况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脊柱结核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2例胸腰椎结核病例行后路椎弓根器械内固定,一期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术,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9个月~1.5年。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时间2~4年,结核病灶无复发、结论脊柱结核手术中应用椎弓根器械固定,术后能立即恢复脊柱稳定性,免除患者长期卧床之苦且脊柱后凸矫正理想。经椎弓根内固定能够促进结核病灶愈合和提高脊柱结核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赵选尚 《吉林医学》2011,(5):962-963
目的:探讨和总结胸腰段椎体骨折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并植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脊柱后路正中切口,应用手法及椎弓根钉棒系统对伤椎复位、内固定并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结果:伤椎平均复位率在95%以上,脊柱损伤局部稳定性得以重建。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并植骨治疗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固定可靠,符合脊柱稳定的生物力学要求,是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非常好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具有三维矫正、固定坚强的优点。我们先后应用Dick、Steffee、RF、AF及SF等后路经椎弓根脊柱内固定器械 ,经临床比较 ,初步体会到AF是较理想的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 ,适应于不同类型的胸腰椎骨折及脱位 ,具有操作简便 ,复位良好 ,固定牢  相似文献   

7.
所立新 《大家健康》2016,(9):116-117
目的:对胸腰椎骨折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生物力学进行研究评价。方法:取小牛脊柱标本8个进行研究,将脊柱标本进行样本损伤,然后采用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并对其生物力学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前屈、后伸和轴向压缩、扭转、抗拔出力实验均表明,4钉固定的位移大于6钉和8钉(P <0.05);而6钉和8钉的位移情况进行比较,则不存在明显差异(P >0.05)。结论:胸腰椎骨折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生物力学研究表明,伤椎内固定能够有效减少内固定器应力集中造成移位或断裂的可能,同时减少位移的距离,有更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能增强脊柱稳定,因而在临床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椎弓根螺钉固定是一种重要的脊柱稳定技术,1963年Roy-camille[1]第一次应用此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并取得了成功.几十年来,随着脊椎外科技术和生物力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的应用,出现了许多新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方法:采用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26例。结果:术后骨折复位满意。固定可靠,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结论:椎弓根内固定是短节段固定,符合脊柱生物力学特点,是优良的脊柱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四种脊柱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四各短节段脊柱内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取24具猪胸腰段(T10~L5)脊柱标本,模拟最严重前中柱损伤模型,通过测定加载方向应变和位移或角度值椎弓根螺钉抗拔出力值,比较短节段器械CYL、Dick、AF、RF四种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轴向压缩、弯曲和扭转实验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椎弓根螺钉握持能力。结果:器械的稳定性及椎弓根螺钉直径、螺纹特点、螺钉固定装置等结构密切相关。结论:CYL具有结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人工椎体治疗胸腰椎椎体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3年12月至2005年9月,对14例胸腰椎肿瘤患者行胸腰椎前路椎体切除、复合人工椎体植入、前路钉板内固定术。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32~68岁,平均50岁。T112例;T122例;L15例;L25例。病理学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血管瘤5例,骨巨细胞瘤2例,转移瘤3例。结果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10个月,复合人工椎体植骨融合率85.7%,无内固定松动及螺钉断裂,所有病例存活至今。结论彻底切除胸腰椎肿瘤,通过椎体间人工椎植入内固定重建脊柱的稳定性,疗效满意。复合人工椎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植入融合率高,牢固可靠,是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长春市郊区出土的干燥成人腰椎共100例(男70、女30),计500个腰椎进行了测量研究。主要测量了腰椎体上、中、下横径;腰椎体上、中、下矢状径;椎孔横径、矢状径;椎骨下切迹前、后径等。同时将本文数据与国外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度腰骶椎创伤性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案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65例重度腰骶椎创伤性脱位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特点、手术治疗方案及术后恢复的效果。其中,46例患者行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15例患者在后路减压的同时行前路骨折椎体切除及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4例患者单纯行前路减压、固定和植骨融合。结果:所有病例前后脱位均得以纠正,1例侧方脱位未完全纠正。65例骨折椎体高度和形态恢复良好,椎体高度平均恢复19mm(15~25mm),Cobb角均纠正,除7例脊髓圆锥完全性损伤者外,其余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对于严重的腰骶椎创伤性脱位患者应根据椎体骨折和后部附件损伤的程度以及椎管受压迫的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用自行设计的经后路椎体横断截骨矫正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后路正中切口 ,咬除骨折椎一侧或双侧横突 ,切除一侧椎弓根。凿除骨折椎后凸部分椎体 ,直视下从椎体腰部横行切断 ,用RF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 ,临床应用 2 0例。结果 :术后椎体畸形完全矫正 ,脊神经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该手术难度不大 ,损伤小 ,椎体、脊柱畸形矫正满意 ,脊柱的稳定性和运动功能不受到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3种术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1月-2010年11月,65例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椎骨折病人分为3组,其中19例患者采用传统的跨伤椎四钉固定法(A组),32例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六钉固定法(B组),14例采用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四钉短节段固定法(C组),比较3组患者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术后伤椎前缘压缩比及矢状面Cobb角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3 d、术后3个月和术后1 a伤椎矢状面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和C组术后3个月和术后1 a伤椎前缘压缩比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但与传统的跨伤椎四钉固定法相比,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六钉固定法和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四钉短节段固定法的临床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6.
背景 目前,关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较少,且现有的调查存在数据较少、资料欠完善等不足。因此急需大数据的病例资料统计分析,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 调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选取2014-01-01至2016-12-31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住院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4 083例,按照年龄分为<60岁组(339例)、60~69岁组(1 850例)、70~79岁组(1 421例)、80~89岁组(441例)、≥90岁组(32例),依据治疗方式分为微创手术治疗组(3 911例)和保守治疗组(17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骨折情况、治疗情况等资料,测定骨密度T值,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价。结果 男性以70~79岁高发,女性以60~69岁高发,各组女性均多于男性,<60岁组男女比例最大;平均骨密度T值为(-3.2±1.2)SD,骨密度<-3.5 SD者945例(23.14%)。3 751例患者伴至少1种合并症,最常见的合并症为心血管疾病3 278例(80.28%)、糖尿病645例(15.80%)、脑卒中后遗症529例(12.96%)。高能量损伤245例(6.00%),低能量损伤3 838例(94.00%),低能量损伤是主要致伤因素。共4 953个椎体发生骨折,胸腰椎骨折节段大致呈单峰分布,L1所占比例最高为29.09%(1 441/4 953);胸腰段(T11~L2)为多发节段,占77.06%(3 817/4 953);腰椎骨折所占比例为53.46%(2 648/4 953),高于胸椎骨折的46.54%(2 305/4 953)。手术患者无脊髓、神经和血管损伤,共79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无临床症状。微创手术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骨密度T值大于保守治疗组,VAS、ODI均低于保守治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保守治疗组,卧床时间短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多于男性,骨折原因主要为低能量损伤,骨折部位以胸腰段最为多见,且腰椎多于胸椎,椎体成形术或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新的治疗方法 .[方法 ]利用AF椎弓根钉行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结果 ]受损椎体中柱高度恢复最大者为 98% ,最小者为 93% .椎管正中前后径恢复最大者为83% ,最小者为 70 % .[结论 ]与RF椎弓根钉相比较 ,AF椎弓根钉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有效、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重度胸腰段爆裂骨折前后路联合和后路经椎弓根伤椎次全切、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2007年2月至2009年11月47例重度胸腰段爆裂骨折病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25例接受前后路联合前路伤椎次全切、后路复位内周钉融合术,B组22例接受后路经椎弓根伤椎次全切、减压和固定手术.收集所有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术后3、6、12个月及随后每年1次随访(36 ~ 68个月).记录围手术期失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1周肺功能;分别记录每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运动功能评分;影像学资料评估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结果 末次随访,所有患者最终获得坚固融合,神经症状改善显著.B组围手术期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l周肺功能明显优于A组,分别为(677.4±178.2)ml比(902.4±156.9) ml;(155.1 ±29.7)min比(194.2±35.7) min;肺功能分别为(2.8±0.4)分比(2.3±0.5)分和(2.7±0.3)分比(2.2±0.3)分及(84.2±9.8)分比(74.8±10.5)分,P<0.05.ASIA运动功能评分以及影像学结果两组在不同随访时间点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组平均改善约1.4级,B组约1.41级;末次随访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后略有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后联合人路、后路椎体次全切、减压以及内固定均可以有效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但后路手术具备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和肺功能影响不大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V型截骨结合内固定在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矫正中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自2005年7月至2011年3月,我院采取经椎弓根V型截骨结合内固定治疗不同原因所致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后凸畸形患者共10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伴骨折所致后凸2例,均经椎弓根V型截骨结合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获得随访8例,随访时间1个月~3年,平均6个月,矫正角30°~42°,平均35°.所有患者腰背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随访病例截骨融合率100%,1例术后神经症状加重在2年后不全恢复.结论 经椎弓根V型截骨结合内固定是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矫正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效果确切可靠、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较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损伤机制。方法 采用脊柱活动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脊柱在直立位、前屈位和后伸位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椎弓根以及椎体后上方与椎弓根相邻部分为应力集中区域。结论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损伤机制与脊柱的应力集中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