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分为轻症组46例、重症组34例。入院后检测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并分析其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轻症组PT、APTT、FIB、D-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PT、APTT、FIB、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轻症组(P<0.01)。 MODS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均显著高于MODS组(P<0.05或P<0.01)。 FIB和D-D与重症患者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78,0.82,P<0.01)。结论轻症胰腺炎患者凝血功能基本正常,而重症胰腺炎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FIB和D-D与患者病情指标APACHEⅡ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 目的 探讨早期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对多发伤患者免疫功能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多发伤患者60例,ISS评分均>16分,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实验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自入院当天开始给予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联合胸腺肽α1免疫调理治疗,疗程7d。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II(APACHE II )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介素-6(IL-6)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 CD14+)表达率;统计患者ICU住院天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及28天病死率。 结果 治疗7d后实验组APACHE II 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清TNF-α水平较对照组下降(P <0.01),IL-6水平较对照组亦下降(P<0.05);实验组HLA-DR/ CD14+ 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ICU住院天数、MODS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28天病死率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免疫调理治疗能够改善多发伤患者的免疫状态,修复促炎/抗炎失衡,降低APACHE II评分,缩短ICU住院时间,减低MODS及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评估其在AP分型中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检测94例24 h内入院的AP患者PLT、PT、APTT、FIB、TT、D-D水平变化,并与AP分型(SAP、MAP)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除PLT外,SAP组患者PT、APTT、FIB、TT、D-D水平均较MAP组和对照组高(P<0.05),其中FIB、D-D值与APACHEⅡ评分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0.82和0.84,P<0.05)。结论:FIB、D-D水平变化有利于AP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4.
於健  刘莉  洪喆  王芳  曹悦羚  卢璐 《西部医学》2012,24(2):286-288
目的探讨凝血和纤溶功能变化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病情的评估及预后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发病24h内入院的急性胰腺炎(AP)患者106例,其中MAP组65例,SAP组41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分别检测凝血与纤溶功能指标PT、APTT、FIB与D-D水平。结果 MAP组与SAP组患者PT、APTT、FIB与D-D的水平较对照组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与对照组及MAP组相比较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PT、APTT、FIB及D-D值与APACHEⅡ评分均存在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2、0.83、0.86和0.84(P<0.05);与非MODS组相比,MODS组PT、APTT、FIB及D-D值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与纤溶指标的检测有助于评估SAP的病情与预后,对防止疾病进展和降低死亡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辅助治疗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炎症因子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严重多发伤患者6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对症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乌司他丁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水平,凝血功能(PT、APTT、FIB、D-D)以及MODS发生率、14 d病死率。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观察组IL-6、TNF-α分别为12.37±2.93 pg/mL和31.90±2.91 pg/mL,低于对照组的16.70±3.95 pg/mL和36.06±4.33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PT、APTT、FIB、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观察组PT、APTT、FIB、D-D分别为12.13±2.80 s,34.26±3.57 s,3.30±0.66 g/L和1.81±0.55 mg/L,优于对照组的16.13±3.50 s,37.46±3.80 s,2.59±0.90 g/L和3.16±0.81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MODS发生率30.00%,低于对照组的5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14 d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辅助治疗严重多发伤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凝血功能,减少MODS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多发伤患者128例,根据有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为MODS组78例,非MODS组50例。根据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80例,死亡组48例。观察各组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Ⅲ(APACHEⅢ)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异常的病例百分比比较,MODS组>非MODS组,死亡组>存活组(P<0.01)。血小板计数(PLT)与APACHEⅢ评分呈负相关(P<0.05),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异常、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异常、凝血酶时间(TT)异常、D-二聚体水平与APACHEⅢ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PLT、D-二聚体、APTT、PT、TT对多发伤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较大的预测价值。因此,在诊治的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的改变情况,及时给予针对性处理,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治疗危重症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1月-2017年6月该院重症监护室诊治的58例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予以病因治疗,包括血浆与血小板的替代治疗以及常规抗凝治疗;乌司他丁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静脉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乌司他丁10万u。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3、5和7天各项凝血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死亡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凝血指标均有所改善,其中乌司他丁组患者在治疗7 d后各项凝血指标均恢复正常,且同一时期指标恢复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保护凝血系统,改善危重症患者的凝血功能,大大降低了危重症患者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应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发伤患者凝血指标对病情程度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ICU收治的82例多发性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TIC)分为TIC组(n=37)与非TIC组(n=45);并根据伤后14 d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n=25)与存活组(n=57).入选者在入院6h内完成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的检测;入院12 h内完成对入选者创伤严重度评分(ISS),24 h内完成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伤后6个月对TIC组与非TIC组中存活者进行随访,进行诺丁汉健康量表(NHP)评价.结果 TIC组PLt、FIB水平低于非TIC组,PT、APTT、TT均高于非T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IC组ISS评分、APACHEⅡ评分均高于非T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伤后14 dTIC组死亡16例(43.24%),非TIC组9例(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NHP评分TIC组(97.85 ±23.17)分,非TIC组(86.24±20.16)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PLt、FIB水平低于存活组,PT、APTT、TT、入院时ISS评分、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多发性创伤患TIC几率较高,凝血指标对于多发伤病情程度、预后评价及成功诊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ICU老年脓毒症患者炎症状态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老年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脓毒症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乌司他丁治疗,疗程为7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CRP、PCT、PT、APT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并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乌司他丁能有效抑制老年脓毒症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机体高凝状态,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67例,设为观察组,并将患者分为轻型组(MAP组)和重型组(SAP组)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和非MODS组。另选择同期于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D-二聚体(D-D)变化,分析其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Ⅱ)的相关性。 结果 观察组多个凝血功能指标及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BP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AP组多项凝血功能指标及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MAP组,BPC显著低于MAP组(P<0.05);MODS组多项凝血功能指标及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非MODS组,BPC显著低于非MODS组(P<0.05);凝血功能指标PT、APTT、FIB、D-D均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BPC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 结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和分析凝血功能检测在评估重症患者病情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8月—2019年6月收治的361例重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设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参照对象(设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行凝血功能检测,并按照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标准(APACHEⅡ)将研究组患者分为APACHEⅡ评分<12分组(108例),12~25分组(157例)、> 25分组(96例),另外,根据研究组患者存活或死亡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257例)及死亡组(104例),对比各组间TT、PT、APTT、D-D、Fg、PLT等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TT、PT、APTT、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Fg、PL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APACHEⅡ评分> 25分组患者TT、PT、APTT、D-D水平> APACHEⅡ评分为12~25分组> APACHEⅡ评分<12分组,APACHEⅡ评分> 25分组患者Fg、PLT水平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抢救中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Dc)策略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创伤评分ISS≥16),其中42例患者采取DC策略抢救(DC组),71例患者采用传统常规方式抢救(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DC组MODS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低于传统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重多发伤患者抢救中DC策略的临床应用,能明显降低严重多发伤患者MODS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60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 组和对照组,每组 30例.在相同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12h 1次,共 7 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C 反应蛋白 (CRP)、降钙素原(P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 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统计两组 ICU 住院时间和 28 天病死率.结果:治疗后 7 天,治疗组 APACHEⅡ评分、CRP、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小板计数高 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 PT、APTT及 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 ICU 住院时间和 28 天病死率比对照组降低,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并有缩短ICU住院时 间、降低脓毒症患者病死率趋势,临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以及乌司他丁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抗休克治疗组(Z组:26例)和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治疗组(U组:28例),U组在常规抗休克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10万U静注,1次/8h,连续用药7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时ISS评分、APACHEⅢ评分、总的住院时间、住ICU治疗时间、MODS发生率、死亡率,以及两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在治疗前(发生创伤1h内)以及治疗后第1d、3d、5d、7d各时间点血中的含量。结果 U组和Z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入院时ISS评分、初始APACHEⅢ评分、总的住院时间、住ICU治疗时间、死亡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组MODS发生率和治疗第3d的APACHEⅢ评分较Z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组与Z组患者在治疗第1d、3d、5d、7d各时间点检测血INF-α、IL-6浓度比较,U组较Z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血TNF-α、IL-6是升高的,乌司他丁可降低这些细胞因子的水平;给予乌司他丁的干预治疗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有积极作用,从而起到保护器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梁志奇  吴晖  叶妍婕  邵丹  洪丽芬 《当代医学》2021,27(25):136-137
目的 观察犀角地黄汤对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凝血指标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犀角地黄汤,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外周血PLT、PT、APTT、FIB、D-Dimer、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中医临床症候积分.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PLT、PT、APTT、FIB及D-Dime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7天,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7天,两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中医临床症候积分均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犀角地黄汤能改善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凝血指标,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发伤患者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近2年我院收治的113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休克、低体温、酸中毒分组.入院当日取外周静脉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指标,进行损伤严重度(ISS)评分测定.结果 多发伤患者PT>18 s、APTT>60 s、TT>15 s与ISS评分呈正相关.休克组较非休克组、低体温组较非低体温组、酸中毒组较非酸中毒组PT>18 s、APTT>60 s、TT>15 s患者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发伤患者凝血异常与损伤程度、病理生理状况存在一定相关性,监测多发伤患者凝血指标,对于判断患者病情、成功诊治多发伤患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罗辉遇  谢长江  古英明  陈飞鹏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5):1635-1636,1641
目的 研究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者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滤(CVVH)过程中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8年6月我院ICU科收治的27例MODS患者CVVH过程中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结果 MODS患者PT、APTT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P<0.05),FIB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2、48 h患者总体PT、APTT、FI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稀释组患者治疗前PT和治疗后12 h APTT较后稀释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在对应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死亡组APTT在治疗后48 h较生存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 出血倾向和易栓状态通常存在于MODS患者中;CVVH不加重患者凝血功能的紊乱;治疗后48 h的APTT水平可作为判断MODS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骨折伴多发伤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骨折伴多发伤患者90例,根据血小板计数(PLT)变化情况将患者分为PLT降低组31例和PLT正常组59例。比较两组患者创伤严重等级评分(IS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III评分(APACHE III)以及全身炎性反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感染死亡的发生率,比较最终死亡的患者与存活患者血小板变化情况。结果PLT降低组患者的ISS评分与APACHE III评分较PLT正常组均显著较高(P0.05);PLT降低组全身炎性反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分别为77.42%、83.87%、41.94%较PLT正常组54.24%、59.32%、15.25%显著较高(P0.05);PLT降低组死亡率为29.03%较PLT正常组5.08%显著较高(P0.05);死亡组患者PLT最低值与均值较存活组显著较低(P0.05);死亡组患者血小板最早下降时间较存活组显著较早(P0.05);血小板下降持续时间较存活组显著较长(P0.05)。结论骨折伴多发伤患者血小板急剧下降会导致患者并发多种全身性炎症及功能障碍,患者死亡率高,血小板持续性降低和血小板计数快速的下降预示着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患者C-反应蛋白(CRP)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40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乌司他丁组各20例,两组均予以抗休克和病因治疗.在此基础上,乌司他丁组加用乌司他丁(20万U,每8小时1次,治疗7d),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外周血CRP、VEGF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I )的动态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外周血CRP及VEG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第7天外周血CRP及VEGF分别为(59±28)ng/L,(97±28)ng/L;乌司他丁组治疗第7天外周血CRP及VEGF分别为(31±16)ng/L,(41±10)ng/L.乌司他丁组治疗后第7天的外周血CRP及VEGF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乌司他丁组治疗后第10天的APACHE I 评分[(11±6)分]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15±7)分](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降低脓毒症患者外周血CRP、VEGF与APACHE I 评分的水平,改善预后,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中的VEGF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呼吸道、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不同部位肿瘤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定量检测对照组(40例)、呼吸道肿瘤组(40例)、消化道肿瘤组(40例)患者的血小板(P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呼吸道肿瘤组PLT、PT、APTT、TT、FIB及D-D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消化道肿瘤组PT、FIB、APTT及D-D含量高于对照组,呼吸道肿瘤组FIB高于消化道肿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道及消化道恶性实体瘤患者均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异常;恶性实体瘤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肿瘤的原发部位无关,与肿瘤细胞自身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