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MR扩散张量成像(DTI)作为无创性的诊断方法,检测急性及慢性移植肾功能障碍和器官微结构改变的能力。方法在1.5TMR设备上对15例异体移植肾功能障碍病人和14名健康志愿者行脂肪抑制平面回波DTI序列(扩散敏感梯度场施加在6个方向上,b值为0、600s/mm2)成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多发性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形态学改变与病理学的细微分析研究。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脱髓鞘性疾病,DTI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化肘部尺神经扩散张量成像(DTI)参数。方法使用5组不同 b 值和扩散梯度方向数量(NDGDs)DTI 序列采集13名志愿者肘部尺神经图像并建立扩散示踪图(DTT)。比较不同成像参数条件下,尺神经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扩散系数(ADC)、神经纤维束长度和 DTI 图像质量的差异性。结果18个正常尺神经 DTI 结果纳入研究。不同成像条件下,尺神经 FA 值无明显差异。当 NDGDs 一定时,b 值升高,图像质量下降,尺神经 ADC 值减低;而 NDGDs 对 ADC 值和图像质量无显著影响。b=1000 s/mm2,NDGDs=20时,测得尺神经纤维束长度最长,且 DTT 的主观评分最高。结论以 b=1000 s/mm2,NDGDs=20用于肘部尺神经 DTI,可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和稳定的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外伤性胼胝体损伤中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 对16例外伤性胼胝体损伤的患者进行DTI、SWI及MRI常规序列扫描,比较各序列对检出病灶数目的差异.结果 16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胼胝体损伤,DTI检出病灶43个[直径(d)≥10 mm者17个,d<10 mm者26个],其中3个病灶于SWI上未显示;SWI检出105个(d≥10 mm者9个,d<10 mm者96个),其中49个病灶于DTI上未显示;常规序列检出病灶30个(d≥10 mm者15个,d<10 mm者15个).对于d<10 mm病灶的敏感性,DTI、SWI明显优于常规序列(Z=2.716,Z=3.302;P <0.01);对于d≥10 mm的病灶,DTI、SWI在数目统计上与常规序列差异不显著,但是病灶的范围要广于常规序列.结论 DTI和SWI可以相互补足,联合DTI和SWI两种技术,能够较全面地观察胼胝体的损伤,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三维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还可以直观显示胼胝体的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5.
扩散张量成像在癫痫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ging,DTI)是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基础上改进和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成像方法,它利用水分子扩散运动存在各向异性的原理,从多个方向对其进行量化,从而反映活体组织的细微结构和功能改变。癫痫是神经内科仅次于脑血管病的第二高发疾病,致病灶及其发作时脑内的异常神经元放电,均可导致脑组织的代谢和生理变化,进而引起水分子扩散改变。DTI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应用已日趋成熟,可以显示癫痫所致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6.
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及在脑白质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扩散张量成像(DTI)是一种崭新的MRI技术,它对组织内水的扩散在三维空间进行考察。比常规扩散加权成像能更好地反映生物组织扩散的各向异性。叙述了DTI的成像技术、数据处理及其衍生的量化信息、DTI对一些脑白质病变检查和评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扩散张量成像(DTI)是一种崭新的MRI技术,它对组织内水的扩散在三维空间进行考察,比常规扩散加权成像能更好地反映生物组织扩散的各向异性.叙述了DTI的成像技术、数据处理及其衍生的量化信息、DTI对一些脑白质病变检查和评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扩散张量MR成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扩散张量成像(DTI)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组织中水分子随机运动的一种无创性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人体生理条件下,水分子在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率不同,即扩散异向性,DTI能够测量到水分子在三维空间扩散的方向和扩散程度,描述组织的各向异性特点,精确地研究纤维走行方向。  相似文献   

9.
神经突方向离散度和密度成像(NODDI)是一种新型的多隔室扩散成像模型,该模型能够定量分析神经突密度和纤维方向离散度,这两种因素均可影响扩散张量成像(DTI)的参数各向异性分数(FA),能够比DTI更特异性地评估组织微观结构的变化。目前该技术已在生长发育和老化、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性硬化症、精神类疾病和脑卒中等方面展开研究。就NODDI的原理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急性期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临床确诊的 DAI 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在 FLAIR、DTI 及 SWI 的扫描图像上对病灶信号特征及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并将各序列观察到的病灶数据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出497个 DAI 病灶,其中 FLAIR 检出265个,检出率53.3%;DTI检出313个,检出率为62.9%;SWI 检出448个,检出率为90.1%。对于急性期 DAI 病灶的检出率,DTI 及 SWI 明显高于 FLA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DTI 联合 SWI 可全面检出 DAI 病灶,DTI 三维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可直观了解 DAI病灶区的纤维束中断现象,客观证实 DAI 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颈髓扩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TI)最佳扫描参数. 资料与方法 对40名成年健康志愿者行颈髓DTI,比较不同b值、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激励次数(NEX)、层厚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第1组,b值分别取400 mm2/s、700 mm2/s、1000 mm2/s;第2组,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分别取6个、13个、25个;第3组,激励次数分别取2、4、8;第4组,层厚分别取2 mm、3 mm、4 mm. 结果 在四种不同扫描参数的比较中,b值为700 mm2/s的一级图像数较b值为400 mm2/s 和1000 mm2/s的多;方向为25时的一级图像数较方向为6和13的图像质量多;NEX为4的一级图像数较NEX为2和8的多;层厚为4 mm的一级图像质量较层厚2 mm和3 mm的多. 结论 b值为700 mm2/s、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为25个、NEX为4和层厚为4 mm是颈髓DTI较好的扫描参数.  相似文献   

12.
在磁共振成像领域中,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作为一项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可以从微观领域评估组织结构的完整性,目前最主要应用于脑组织各方向白质纤维及纤维束的评价。扩散加权成像(DWI)及DTI的理论前提为水分子扩散呈正态分布[2];而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是基于DTI技术上的延伸,为描绘组织内非正态分布水分子扩散的一种新的磁共振成像方法,较传统的DTI技术,DKI更适合把握组织微观结构的变化[3]。笔者旨在简要综述DKI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关应用及DKI与DTI在相关方面作一定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扩散峰度成像(DKI)是一项新兴磁共振成像技术,它是在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上的扩展,通过探测生物组织内水分子的非高斯分布扩散运动的特性,来更加敏感地反映组织微观结构的复杂程度[1],是目前能通过非侵袭性手段探测活体组织微观信息的磁共振技术之一。因此,DKI可以为某些疾病的早期组织微结构的变化提供更为准确的评价,尤其是在显示精细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微  相似文献   

14.
扩散峰度成像(DKI)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MR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不同于传统的DW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DKI主要是通过描述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偏离正态分布的程度,评价组织的微结构,间接反映组织生理、病理情况。DKI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研究,尤其在脑肿瘤方面。对DKI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脑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联合磁敏感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及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急性、亚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9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于急性或亚急性期(外伤后2周内)行头颅SWI、DTI及常规序列扫描,比较各序列对病灶显示的灵敏度。将检出的病灶数目与患者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2WI共检出DAI病灶128个,DTI-扩散图(TRACEW图)检出279个,SWI检出538个,联合SWI及DTI检出589个。SWI、DTI(TRACEW图)对DAI病灶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常规T2WI(Z=-3.764,Z=-3.245;P<0.01)。联合SWI及DTI两种技术对DAI病灶的检出显著高于单独应用DTI(Z=-3.551,P<0.01)或SWI(Z=-2.351,P<0.05)。联合SWI及DTI两种技术检出的病灶数目与患者入院GCS呈高度负相关(r=-0.775,P<0.01)。结论联合SWI及DTI两种检查技术,能够较单独应用一种技术观察到更多的DAI病灶,有助于较准确地对DAI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三维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king,3D-DTT)还可以直观显示DAI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颈髓损伤(CSCI)的成像特点,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8例 CSCI 患者(发病72 h 内)均采用3.0T 磁共振仪进行快速颈髓 DTI 扫描,并在工作站进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同时,在工作站分别测量并计算颈髓病变区及上下相对正常区的各向异性(FA)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之后进行统计学组间配对 t 检验分析(SPSS 13.0)。结果急性 CSCI 以 C5~C6节段(占4/8)和 C4~C5节段(占3/8)多见,且快速 DTI 均获得了较好的图像质量。急性 CSCI 时病变区 FA 值和 ADC 值均明显低于相对正常区域数值(P <0.01),相应在 FA 图和 ADC 图均表现为低信号,而上下相对正常区 FA 值和 ADC 值间无明显区别;同时,DTT 有利于显示刀刺伤导致的颈髓纤维束断裂,颈髓闭合伤则主要表现为脊髓纤维束紊乱等。结论3.0T 快速 DTI 序列可以在2 min 扫描时间内获得临床较为满意的诊断图像,并通过 FA 值和 ADC 值更敏感地反映急性 CSCI 后髓鞘损伤导致的 FA 改变及细胞毒性水肿和血管源性水肿导致的水分子扩散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健康成人视神经MR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成人视神经MR扩散张量成像的特点.方法:采用单次激发ZOOM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对30例成人健康志愿者的视神经行MR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将DTI原始数据输入个人计算机,应用Volume-one1.72软件进行后处理.结果:双侧视神经在部分各向异性图(FA图)呈高信号,在方向编码彩色图(DEC图)为绿色高信号,图像清晰,无明显伪影和扭曲变形,视神经周围脑脊液及眶内脂肪被抑制,呈无信号.本研究初步获得了成人视神经的部分各向异性和平均扩散率的参数值.测得视神经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分别为左侧0.595±0.067、右侧0.589±0.066,平均扩散率(MD)值分别为左侧(0.948±0.112)×10-3 mm2/s,右侧(0.932±0.088)×10-3mm2/s,双侧视神经的FA值及MD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R-DTI检测视神经非常敏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回波平面成像校正(EPIC)序列对颈髓扩散加权成像(DW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图像质量的改善价值。方法 2022年1月至3月招募志愿者33名, 采用3.0 T MR行矢状面T1WI, 校正前后DWI、DTI序列扫描。两名观察者在T1WI与校正前后DWI、DTI序列融合图像上勾画ROI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 测量偏移距离, 并对图像质量进行5分法主观评分。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Kappa检验对两名观察者测量数据和主观评分的一致性进行评价。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校正前后图像定量值的差异, 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比较校正前后图像主观评分的差异。结果两名观察者测量数据和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ICC为0.912~0.999, Kappa为0.778~0.816)。校正前后DWI序列所测C6 ADC值, C4、C5、C6脊髓的偏移距离和主观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前后DTI序列C1、C3脊髓的FA值, C1、C3脊髓的ADC值, C4、C5、C6脊髓的偏移距离和主观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测量,扩散张量成像(DTI)可以无创地对组织结构进行评价,而扩散峰度成像(DKI)是以DTI为基础,对生物组织内水分子扩散的非高斯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揭示组织结构细微改变。DKI较DTI能提供更多关于组织微观结构的信息。综述DKI的原理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创伤性脑损伤、缺血性脑卒中、胶质瘤、多发性硬化、脑发育等。  相似文献   

20.
【摘要】扩散加权成像(DWI)是一种通过检测水分子微观运动反映组织结构的影像技术,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近年来,DWI新技术不断出现,如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水通道蛋白(AQP)、扩散频谱成像 (DSI)及扩散峰度成像(DKI)等,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认识。本文对DWI新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