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四川省普格县血吸虫病综合治理4年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四川省普格县血吸虫病综合治理4年的效果,为高山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提供经验。方法收集综合治理试点2005~2008年的血吸虫病干预措施和疫情等资料,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经过4年的综合防治,各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均降低并维持在1%以下,2008年试点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较2005年下降93.91%(χ^2=162.27,P〈0.01);家畜感染率迅速下降至1%以下,2008年家畜平均感染率较2006年下降94.69%(χ^2=97.95,P〈0.01);有螺面积下降近1/3,活螺密度由2005年的0.42只/0.1m^2下降到2008年的0.09只/0.1m^2;2007年后未再发现阳性钉螺。结论高山峡谷型流行区实施传染源和钉螺控制并重的综合防治措施能迅速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人畜化疗结合虾稻连作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在湖沼平原湖区血吸虫 病流行区选择自然环境和流行程度相接近的2个村,1个村实施人畜化疗结合虾稻连作(连作村)治 理措施,对照村实施一般综合治理措施,比较其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及经济效益。结果连作村3年 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51.  11%,耕牛感染率下降60. 74%,钉螺面积下降51. 23%,活螺密度和 钉螺感染率明显下降;农业产值和人均收入均大幅度增加。对照村人和耕牛感染率下降幅度小。结 论人畜化疗结合虾稻连作措施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流行。 [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控制湖沼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效果。方法 通过调整农业结构,结合水利建设,实施兴林抑螺,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及居民生活环境,加大人畜查治病、扩大化疗力度,阻断传染源等方法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结果措施实施后钉螺面积、活螺密度、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了65. 03%、86. 56%和57. 93%。居民粪检阳性率下降了94. 34%,晚期血吸虫病人下降了56. 25%,项目实施期间无急性血吸虫感染发生。病牛感染率下降了85. 68%。结论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改变了农民生活环境,疫情得到明显控制,适宜在血吸虫病流行疫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南涧县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8年南涧县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2008年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分别较2004年下降了94.39%和83.29%,且均降至1%以下,2005年以后未发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钉螺面积下降了70.01%,2007年以后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南涧县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目的 分析以机代牛和封洲禁牧措施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防治效果。 方法 方法 选择实施以机代牛措施 为主的湖北省江陵县和公安县、 实施封洲禁牧措施为主的湖南省沅江市和华容县, 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场调查方法, 对 2007-2013年人群、 耕牛、 野粪和钉螺感染血吸虫情况进行分析, 比较措施实施前后的防治效果。 结果 结果 湖北省6个行 政村实施以机代牛为主措施, 湖南省7个行政村实施封洲禁牧为主措施。2007-2013年调查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呈整体 下降趋势, 从3.95%下降至0.69%, 下降了82.5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28.376, P < 0.05); 以机代牛和封洲禁牧2 组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幅度分别为83.08%和81.6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132, P > 0.05)。耕牛血吸虫感染 率从3.66%降至0.65%, 下降了82.2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3.692, P < 0.05)。2013年13个村有螺环境野粪调查 157.44 hm2 , 检获野粪625份, 均为牛粪, 平均密度为3.97份/hm2 , 血吸虫卵阳性7份, 阳性率为1.12%。2007年后, 13个村 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均逐步下降, 2011-2013年均未查到感染性钉螺。 结论 结论 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 实施以机代牛和封洲禁牧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目的 分析湖北省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 为制定下阶段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整理2004- 2014年荆州市9个县 (市、 区) 血吸虫病疫情年报资料和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情况, 建立Excel表格, 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2004年以来, 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逐年下降, 2014年全市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40%, 比2004年 下降了95.72%, 拟合指数方程y = 11.067e-0.240x , R2 = 0.899 (F = 80.40, P < 0.01)。2007年急性血吸虫病发病率降至0.5/10万 以下, 2010年以后无急性血吸虫感染发生。流行病学调查推算荆州市现有血吸虫病人降至22 547人, 比2004年下降了 85.87%。耕牛血吸虫感染率降至0, 下降了100%, 拟合指数方程为y = 15.69e-0.3398x , R2 = 0.878 (F = 73.11, P < 0.01)。实有 钉螺面积31 084.00 hm2 , 比2004年减少了1 931.21 hm2 , 下降了5.91%。2012年感染性钉螺降至0, 之后未再发现感染性 钉螺。2013年以行政村为单位, 人、 畜血吸虫感染率均降至1%以下。结论 结论 通过实施血吸虫病重点项目、 整县推进和省 部联动综合治理项目, 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显著下降。但巩固防治成果、 阻断和消除血吸虫病传播的任务依然艰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江宁区2003--2012年江滩地区血吸虫病综合治理的效果。方法收集2003—2012年江宁区沿江流行区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及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情况资料.分析比较血防综合治理前后血吸虫病病情、螺情变化情况。结果江宁区沿江江滩地区通过近10年的综合治理,居民的血吸虫感染率逐渐下降,2003年为0.97%,2006年后未再发现粪检阳性患者;家畜感染率也逐渐下降,2003年为0.60%(4/671),到2007年沿江地区的所有耕牛被淘汰;2003年钉螺面积为1084ha(1ha=10000m2),钉螺密度为1.54只,0.1m2:阳性螺面积279ha,2012年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分别为475ha和0.01只/0.1m2,较2003年分别下降了52.94%和99.35%.2009年起未再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通过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江宁区沿江江滩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较低流行水平,但仍需加强监测,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目的 纵向评估湖北省公安县血吸虫病防治效果, 为制定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 方 法 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收集2000-2013年湖北省公安县血吸虫病疫情资料, 分析不同防治阶段人群、 家畜和钉螺血吸 虫感染率变化。结果 结果 2000-2013年公安县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 人群感染率从2000年12.62%下降到2013年 0.69%, 其中第一阶段下降幅度为24.09%, 第二阶段下降幅度为64.37%, 第三阶段下降幅度为73.05%; 第一阶段发生8例急 性血吸虫感染病例, 第二阶段发生15例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 第三阶段无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发生。耕牛血吸虫感染率 从2000年6.50%下降到2013年0.30%, 其中第一阶段上升了74.15%, 第二阶段下降了75.04%, 第三阶段下降了87.56%, 至 2013年底已淘汰了全部耕牛。第一阶段钉螺感染率、 感染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上升了18.06%、 46.03%和7.63%, 第 二阶段分别下降了66.84%、 97.78%和378.9%; 第三阶段钉螺感染率和感染螺面积均下降了100%; 而活螺平均密度出现 2.67%的上升。2000-2011年均查到感染性钉螺, 2012和2013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 但钉螺感染率、 感染性钉螺面积均逐 年下降, 分别从2000年的0.072%和267.80 hm2 下降到2011年的0.022%和6.37 hm2 。结论 结论 公安县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 的综合治理策略后, 人畜血吸虫感染率显著降低; 但应进一步强化防治措施, 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实施4年的效果,为下阶段制定疫情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居民粪检阳性率将流行区以村为单位分类,对居民、家畜进行吡喹酮化疗;对垸内、山丘地区有螺环境、垸外有感染螺分布环境采用氯硝柳胺灭螺,汛期用氯硝柳胺缓释剂对垸外易感环境灭蚴;结合水利、生产开发等进行环境改造灭螺;开展健康教育和管水管粪等措施。结果2007年居民感染率下降49.88%,推算病人数减少39.62%;急性血吸虫病(急血)病例大幅度减少;晚期血吸虫病人总数和新发病例有所增加;家畜感染率下降66.36%;垸内钉螺面积减少33.31%,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垸外洲滩钉螺面积及垸外易感地带面积有所增加,感染性钉螺密度仍较高;一类和二类流行村全部下降为三、四类流行村;31个未控制流行的县(市、区、农场)中有7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4个达到疫情控制标准。结论项目实施以来,居民感染率下降,急血发病人数减少,但垸外洲滩钉螺面积大,且有增加趋势,感染螺密度仍较高,感染威胁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鹤庆县实施传染源控制防治血吸虫病流行的效果.方法 收集2001~2011 年采用机械抽样结合环境抽样进行螺情调查和监测;采用IHA 法初筛,阳性者用粪便集卵孵化法作病原学检查进行查病或监测; 用顶管孵化法检查流行村的家畜的资料.结果 2002 年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最高为2.36%,2011 年感染率为0.003%,感染率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χ2=1050.11,P<0.01).2007 年起没有发现新感染病人,2008 年起没有发现14 岁以下病人.家畜感染率降至0.07%.钉螺面积自2006 年起逐年下降,流行村2001~2006 年连续查出阳性钉螺,2006 年后阳性钉螺减少,2007 年后没有发现阳性钉螺.结论 鹤庆县2004 年以来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2006 年疫情回升的势头得到了控制,2009 年全县年重新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目的 评价汉川市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方法 方法 收集2004-2013年汉川市血吸虫 病综合防治资料, 分析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期间螺情和人畜病情指标的变化趋势, 比较对策实施前后疫情控制效果。 结 结 果 果 实施综合防治后, 居民、 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 分别由2004年的6.38%、 8.11%下降至2013年的0.61%、 0, 2007年已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发生, 2011年已无新感染病例发生; 2012年已查不到感染性钉螺。2013年有螺框出现率、 活螺平均密度较2004年分别下降了56.78%、 68.35%, 但钉螺面积、 易感环境面积分别增长了0.62%、 7.10%。2013年全市 26个乡 (镇) 367个流行村全部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结论 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湖沼 型地区血吸虫病传播; 在巩固该综合防治措施成果的同时, 需控制内垸沟渠钉螺面积, 以防止居民重复感染血吸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模式的效果,探索适合湖沼型疫情控制地区的防治模式。方法在湖北省公安县和监利县各选择2个镇,分别实施"以机代牛"和"封洲围栏、固定牧场"模式。收集调查点2008-2010年人畜病情、螺情及野粪污染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以机代牛"模式观察组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5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97,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耕牛血吸虫感染率、感染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均下降至0;观察组未发现野粪,对照组发现野粪58份,经检测均为阴性。2010年"封洲围栏、固定牧场"模式观察组居民血吸虫感染率较2008年下降了3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4,P〉0.05);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43.98%,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1,P〉0.05);观察组活螺密度下降了89.83%,对照组上升了6.80%;观察组收集野粪11份,阳性2份,阳性率为18.18%;对照组收集野粪7份,经检查均为阴性。两种模式实施2年,均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人和新发晚期血吸虫病人。结论 "以机代牛""、封洲围栏、固定牧场"是湖沼型疫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主要措施,前者适于垸内地区,后者适于垸外地区。  相似文献   

13.
收集潜江市1992-2008年人、牛同步化疗资料进行比较分析.16年来人群感染率下降了72.37%(X2=9.85,P<0.01),牛感染率下降了65.18%(χ2=5.63,P<0.01),钉螺感染率及感染螺密度分别下降63.64%及69.44%.人、牛同步化疗16年后,血吸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根据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高危传播环境快速评估指标体系, 制定血吸虫病现场调查方法并评估其应用 效果。 方法 方法 2012年在湖南、 湖北、 江西和安徽4省选取60个行政村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螺情, 并在钉螺调查环境采用塑 料杯顶管孵化法 (1粪3检) 调查野粪感染情况;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人群感染情况, 方法为先采取血清学筛查, 阳性者再 用尼龙绢集卵孵化法粪检 (1粪3检), 每个评估村调查人数不少于300人; 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 (1粪3检) 调查评估村全 部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 结果 在4省60个评估村中, 共调查了65处野粪环境, 78.46% (51/65) 的环境发现野粪, 野粪阳 性率为1.07% (9/842)。73.33% (44/60) 的行政村有存栏家畜 (耕牛), 存栏家畜数最多的为江西省南昌县五丰村 (329头); 共调查了3 242头家畜 (牛), 感染率为1.51% (49/3 242), 家畜感染率最高为江西省永修县同兴村 (4%)。共调查47 099人,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77% (364/47 099), 最高为4.37% (湖南省华容县畜牧场村), 有43.33% (26/60) 的行政村人群血吸虫 感染率为0; 所有评估村2011和2012年均未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在60个评估村中共调查了77处钉螺环境, 其中洲滩环 境51处, 沟渠环境26处。51处洲滩环境中, 5.88% (3/51) 的环境查到感染性钉螺, 80.39% (41/51) 的环境查到活螺, 最高活 螺平均密度为3.20只/0.1 m2 (湖南省华容县幸福乡畜牧场村), 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为0.000 45只/0.1 m2 (4/8 942), 感染性 钉螺分布在湖北省洪湖市刘家堤村和六合村及安徽省贵池区江口村。26处沟渠环境中, 未查到感染性钉螺; 53.85% (14/ 26) 的环境中查获活螺, 最高活螺平均密度为3.76只/0.1 m2 (湖北省嘉鱼县花口村)。 结论 结论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血吸虫病 现场调查方法, 有助于科学、 客观、 快速地评估湖沼型疫区高危传播环境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目的 探索高邮市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规律, 为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高 邮市1970-2009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数据, 对不同阶段血吸虫病防治与流行规律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结果 在血吸虫病疫 情控制 (1970-1975年)、 传播控制 (1976-1994年)、 传播阻断 (1995-2009年) 阶段的第1年, 人群血吸虫病粪检阳性率分 别为4.20%、 0.80%、 0, 牛粪检阳性率分别为3.00%、 0.51%、 0。1984年人群粪检阳性率下降至0.04%, 较1970年下降了 99.05%。1970-1980年人畜血吸虫粪检阳性率呈显著正相关 (r = 0.67, P < 0.05)。1985年后未查出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 人和病牛。1970-2009年均未查出血吸虫感染性钉螺。 结论 结论 高邮市在不同防治阶段坚持综合治理, 虽有螺情反复, 但 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下降, 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相似文献   

16.
不灭钉螺(封洲禁牧)控制大湖洲滩血吸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 探讨通过“封洲禁牧”,达到有螺无害,从而控制大湖洲滩血吸虫病的流行。方法 每年3月1日至10月31F{洲滩实施“封洲禁牧”,并查治人、畜血吸虫病。结果 实施3年(2000—2002),监测点(村)人群感染率由1999年的2.66%下降到1.66%,试点乡抽查人群感染率为0.57%(5/871),无急性感染和新感染病人。试点乡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由1999年的4.90%下降到0.14%,2岁以下小牛无新感染。草洲钉螺阳性率由1.450%下降到0.005%,阳性钉螺密度由0.01480只/0.1m^2下降到0.00011只/0.1m^2。结论 采取以“封洲禁牧”为主的综合措施,不灭钉螺也可以控制大湖洲滩血吸虫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目的 分析安徽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 (传控) 和传播阻断 (传阻) 地区达标前、 后的疫情演变规律, 为控制血吸虫 病及巩固防治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选择安徽省已达血吸虫病传阻的天长市、 达传阻后疫情回升的太湖县和达传 控疫情回升的广德县,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以达到血吸虫病传控年为基点, 收集各县传控前10年至2008年的血吸虫病 疫情资料, 分析比较血吸虫病流行区达标前、 后病情与螺情变化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结果 天长市钉螺分布于局部湖 滩, 传控年有螺面积3.54 hm2 , 2008年消灭钉螺; 除1993年发生58例急性感染外, 其他年份无粪检阳性者, 人群血检阳性 率维持在0~1.55%的低水平。太湖县达传控的1971年钉螺面积为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0.06%, 1983年达传阻前连续3 年无螺, 传阻12年后疫情回升, 发生血吸虫集体感染73例; 有螺面积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2.91%, 之后钉螺面积 持续上升;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5.65%, 耕牛粪检阳性率多>1%。广德县达传控年的有螺面积为历史累计钉螺面积 的1.90%, 之后呈逐年上升趋势, 达传控后5年曾发生血吸虫急性感染病例, 疫情出现回升。天长市人群血检阳性率、 太 湖县人群和耕牛粪检阳性率, 与当地有螺面积均呈正相关 (r=0.582, 0.401, 0.596, P均<0.05)。结论 结论 控制钉螺是实现 血吸虫病传播达标和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因素, 应加快研究建立有效的螺情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探索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 (传控)、 传播阻断 (传阻) 以及阻断后疫情回升地区螺情与病情变化规 律。方法 方法 选择湖北省大冶市、 武穴市和京山县为调查点,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收集、 整理3个县达到传控前10年至 2008年的疫情资料并建立数据库, 分析各县螺情病情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 结果 大冶市1987年达传阻后无螺无病, 人群 感染率与耕牛感染率、 有螺面积呈正相关 (r=0.865, 0.843, P均<0.01)。武穴市有螺面积占历史累计面积比例, 传控至 传阻期间保持稳定, 达传阻后3年回升, 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8.93%。京山县达传控后人群和耕牛感染率均在1%~2%; 有螺面积占历史累计面积比例从1985年的1.63%上升至2008年的21.50%, 活螺密度至2005年开始回升。 结论 结论 感染 性钉螺可能是预测螺情和病情回升的敏感指标; 疫情的消除有赖于钉螺面积的控制, 包括加强感染性钉螺和其他有螺地 区的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目的 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湖北省四湖地区的防治效果。方法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 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湖地区9个县 (市、 区) 开展改水管粪、 以机代牛、 家畜圈养、 人畜化疗、 易感地带灭螺、 硬化沟渠等综合 防治措施的实施情况。对比实施前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结果 结果 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防治新策略实施7年来, 四湖地区 三格式厕所、 沼气池及安全用水覆盖率分别为42.00%、 23.16%、 93.76%。硬化沟渠1 960条, 消灭钉螺面积1 378.42 hm2 。 接受血吸虫病防护知识教育 3 524 818人, 占总人口数的92.17%。采取主动防护措施预防血吸虫感染516 636 963人次, 人 群、 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年平均下降率分别为24.42%、 38.38%。流行村数下降了4.77%, 有螺村数下降了7.05%, 有螺村占流 行村的比例为63.19%~66.21%, 钉螺面积下降了90.35%。晚期血吸虫病人数下降了5.55%, 病死率下降了1.24%, 急性血 吸虫感染率下降至0。一类和二类重度流行村减少至0, 三类村减少了10.22%, 四类村增加了66.38%, 五类村减少了 0.22%, 传播控制目标如期实现。结论 结论 在四湖地区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新策略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 疫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