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构建腺病毒载体介导外源性人转化生长因子(humantransforminggrowthfac-tor,hTGF-β1)基因(Ad/CMV-hTGF-β1)转染到兔椎间盘髓核细胞后,髓核组织中蛋白多糖含量的变化。方法(1)纯种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5只,其中25只对腰椎间盘髓核组织注射Ad/CMV-hTGF-β1,每只注射2个椎间盘作为实验组,注射量为每个腰椎间盘20μl(6×106pfu);同时每只取2个未做注射的腰椎间盘作为自身空白对照组。其余10只兔每只注射2个腰椎间盘各20μl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实验对照组。全组共120个椎间盘。(2)手术后1~12周的不同时间段分别取出各组椎间盘组织,采用间苯三酚分光光度法测定髓核组织中蛋白多糖的含量,所得数据经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术后1周,实验组与自身空白对照组蛋白多糖测定值经配对t检验,t=3.968,P<0.05。(2)术后2周,三组结果经方差分析显示,F=17.871,P<0.01;各组间再行两两q检验,实验组与自身空白对照组间q=7.686,P<0.01;实验组与实验对照组间q=6.894,P<0.01;实验对照组与自身空白对照组间q=0.792, P>0.05。实验组与自身空白对照组间配对t检验,t=5.276,P<0.01。(3)术后4周,实验组与自身空白对照组经配对t检验,t=8.352,P<0.01。(4)术后8周,实验组与自身空白对照组经配对t检验,t=7.086,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观察腺相关病毒介导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AAV-BMP-2)基因对兔退变腰椎间盘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L2-3、L3-4、L4-5、L5-6椎间盘针刺制造退变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其中12只注射AAV-BMP-2作为实验组,12只注射AAV作为实验对照组,12只注射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组.注射后的2、4、8周各组随机抽取4只兔行腰椎MRI扫描,扫描后将其处死,取L2-3、L3-4、L4-5、L5-6椎问盘髓核组织,用间苯三酚分光光度法检测髓核组织中的蛋白多糖含量.结果 在MRI影像学Thompson分级评估中,实验组各时间点椎间盘MRI信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各时间点MRI信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实验对照组、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各时间点MRI髓核信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蛋白多糖含量测定中,实验组蛋白多糖含量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蛋白多糖均随时间的变化逐渐减少,各时间点两组比较无明显区别.结论 AAV-BMP-2对兔退变的腰椎间盘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使用自制穿刺针经皮穿刺纤维环制备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实验组、假手术组及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及假手术组使用自制穿刺针穿刺L_(3~4)、L_(4~5)和L_(5~6)椎间盘位置,实验组穿刺椎间盘深度为5 mm,假手术组钝性穿刺但不损伤椎间盘,空白对照组不作处理。术后3、6、9周每组取2只兔麻醉后行腰椎MRI检查,处死行大体观察并取椎间盘行HE染色及髓核蛋白多糖含量测定。结果术后3周开始实验组MRI信号强度、髓核蛋白多糖含量与其他两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其后呈逐渐下降趋势,大体观察及HE染色显示实验组髓核及纤维环呈逐渐退变趋势。结论自制穿刺针经皮穿刺纤维环法能成功建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动物存活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椎间盘基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王宸  崔海勇  陶钧  赵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11):861-864,I0003
目的:探讨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对双后肢大鼠椎间盘基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建立双后肢大鼠模型3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实验组从造模当天即予腹腔注射IL-1R(a50ng/kg),隔天重复注射至处死,对照组18只不予任何处理。于造模后1、3、6个月每组分别处死6只大鼠,完整取出L4/5椎间盘固定、切片,予SABC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使用图像分析系统对纤维环中Ⅱ型胶原染色进行灰度值扫描,同理取出L5/6椎间盘,使用间苯三酚法测量蛋白多糖含量。结果:术后第1个月,实验组椎间盘髓核中Ⅱ型胶原灰度值及蛋白多糖含量分别为83.67±7.97和2.376±0.161,对照组分别为87.25±8.70和2.297±0.101,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3个月时实验组Ⅱ型胶原染色的灰度值及蛋白多糖含量分别为107.42±6.50和2.093±0.131,对照组分别为145.91±7.42和1.039±0.092,两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第6个月时实验组Ⅱ型胶原染色的灰度值及蛋白多糖含量分别为129.83±4.03和1.796±0.065,对照组分别为203.76±5.98和0.654±0.048,两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IL-1Ra对双后肢大鼠椎间盘基质降解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GF-β3基因修饰后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效应以及植入兔退变椎间盘后对退变椎间盘的影响。方法将重组腺病毒载体Ad-TGF-β3与第2代退变髓核细胞按10∶1比例混合培养转染(Ad-TGF-β3组),待细胞融合后传代,MTT检测转染细胞增殖活性,Western blot检测TGF-β3蛋白含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对数生长期转染细胞Ⅱ型胶原染色阳性率;采用病毒空载体转染髓核细胞(Adv组)和未经转染髓核细胞(空白组)作为对照。取30只新西兰兔,体重3.2~3.5 kg,雌雄不限,通过针刺L3、4、L4、5和L5、6椎间盘制备椎间盘退变模型。将实验动物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转染细胞组(A组,n=12)、退变细胞组(B组,n=12)和空白对照组(C组,n=6)。A、B组将100μL浓度为1×105个/mL对应细胞悬液注射入退变椎间盘,C组同法注入等量PBS。注射后6、10、14周取A、B组各4只、C组2只实验动物处死,取L3、4、L4、5和L5、6椎间盘行组织学观察,RT-PCR检测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mRNA表达。结果 Ad-TGF-β3转染后髓核细胞活性明显改善;转染后3、7、14 d,TGF-β3在髓核细胞内表达逐渐升高;Ad-TGF-β3组髓核细胞细胞质内见棕黄色Ⅱ型胶原阳性染色,阳性率显著高于Adv组及空白组(P<0.05)。组织学观察示,A组椎间盘退变程度较B、C组明显减轻。6、10、14周A组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mRNA表达显著高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β3基因修饰退变髓核细胞后可明显改善细胞生物活性,转染后髓核细胞植入兔体内可明显增加退变椎间盘的基质分泌。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重组腺相关病毒2(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2,rAAV2)介导hTGF-β1基因体内转染兔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观察基因产物的表达及其对退变髓核细胞蛋白多糖合成的生物调节作用。方法于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体重1.7~2.2kg,L1、2、L2、3、L3、4、L4、5椎间盘注射25μL浓度为1mmol/L的纤维结合素片段(fi bronectin fragment,Fn-f)制备椎间盘退变模型,注射Fn-f4周时的造模椎间盘模拟早期退变的椎间盘。将24只兔随机分为3组(n=8),A、B、C组分别于造模椎间盘髓核内注射25μL rAAV2-hTGF-β1(1×1012vg/mL)、rAAV2-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uorescent protein,EGFP,rAAV2-EGFP)、PBS。术后1周A、C组各处死2只兔,取髓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TGF-β1的表达;术后4、8、12周每组取2只兔髓核组织,35S整合分析法检测新合成蛋白多糖的含量;术后12周处死B组2只兔,荧光显微镜观察髓核组织中EGFP的表达。结果术后1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组髓核细胞及基质中广泛存在强阳性染色颗粒,C组仅存在少量阳性颗粒。35S整合法检测示,各时间点A组35S蛋白多糖合成率均高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组盘髓核组织可见大量绿色荧光表达。结论新型基因转导载体rAAV2可有效介导hTGF-β1基因体内转染兔退变髓核细胞,基因产物可持续表达超过12周,hTGF-β1可有效促进退变髓核细胞蛋白多糖的合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创通道髓核摘除术与经皮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效果及术后多裂肌的退变情况。方法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单纯髓核摘除术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2例。其中微创通道髓核摘除术56例为通道组,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36例为孔镜组, 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多裂肌萎缩情况。结果通道组切口长度大于孔镜组[(2.37±0.12) cm比(26.71±2.69) cm, t=62.435, P<0.05];通道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孔镜组[(43.42±3.23) ml比(0.82±0.11) ml, t=25.803, P<0.05];通道组手术用时多于孔镜组[(65.22±5.75) min比(50.43±4.82) min, t=12.804, P<0.05];通道组下地时间晚于孔镜组[(3.02±0.62) d比(2.00±0.63) d, t=7.653, P<0.05];通道组术后住院时间多于孔镜组[(6.56±0.85) d比(4.81±0.71) d, t=10.260, P<0.0...  相似文献   

9.
目的髓核细胞凋亡可能与髓核组织代谢障碍产生缺氧,导致BNIP3基因表达有关。通过观察兔退变椎间盘中髓核组织的细胞密度、细胞凋亡率及BNIP3的表达,为进一步了解髓核细胞凋亡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健康3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体重(2.3±0.2)kg,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及对照组(n=10)。实验组大白兔采用针刺L3、4、L4、5及L5、6椎间盘制备椎间盘退变模型;对照组仅暴露椎间盘后缝合。术后4、8周通过MRI检查评价椎间盘退变情况,采用组织学观察和TUNEL法检查椎间盘髓核组织中凋亡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兔椎间盘髓核细胞BNIP3的表达。结果 MRI检查示实验组术后4、8周椎间盘髓核信号强度呈逐渐降低趋势。根据Pfirrmann分级标准,实验组术后4、8周椎间盘退变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及TUNEL检查示:对照组椎间盘髓核中细胞密度高,可见少量散在的凋亡细胞;实验组术后4、8周时椎间盘髓核组织内细胞密度逐渐降低,可见较多凋亡细胞。各时间点实验组细胞密度、TUNEL染色阳性细胞率与对照组比较,以及实验组各指标两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椎间盘髓核组织细胞中无BNIP3表达;实验组术后4、8周椎间盘髓核组织细胞中BNIP3表达逐渐增多,BNIP3染色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3.45%±1.16%、32.00%±1.82%,BNIP3灰度值分别为194.32±4.65、117.54±2.11,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退变与髓核组织中细胞密度下降有关,细胞凋亡是椎间盘髓核细胞减少的原因之一,BNIP3参与了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兔椎间盘髓核组织中BNIP3表达量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方法:健康1月龄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在每只动物的L4/5、L5/6和L6/7椎间盘进行纤维环穿刺术,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作为实验椎间盘;穿刺椎间盘近端3个椎间盘(L1/2、L2/3、L3/4)作为正常对照椎间盘。分别于术后即刻、2、4、8周对椎间盘进行MRI及组织学评分,应用Real-time PCR定量检测髓核组织BNIP3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髓核组织BNIP3表达,同时分析同一椎间盘BNIP3表达与MRI评分、组织学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并与正常椎间盘进行对照。结果:正常及手术后即刻实验椎间盘在MRI T2加权像上呈高密度,评分为1.0±0.0;手术后2周实验椎间盘信号呈不均一的高密度,评分为2.9±0.4;手术后4周实验椎间盘信号呈不均一中低密度,评分4.2±0.3;手术后8周实验椎间盘信号呈低密度,评分4.9±0.1,各时间点MRI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学染色显示正常及手术后即刻椎间盘结构整齐,髓核与纤维环交界清晰,组织学评分4.0±0.0;手术后2周实验椎间盘纤维环出现小裂隙,髓核与纤维环交界轻度不清,组织学评分7.5±0.2;手术后4周实验椎间盘纤维环出现较大裂隙,髓核与纤维环交界中度不清,组织学评分10.0±1.0;手术后8周实验椎间盘正常结构丧失,髓核组织纤维化,组织学评分11.8±0.2,各时间点间组织学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后即刻、2周、4周及8周实验椎间盘BNIP3 mRNA表达是正常组的1.0±0.3倍、2.0±0.1倍、2.8±0.3倍和4.2±0.2倍,与椎间盘MRI退变评分呈显著性正相关(r=0.92,P<0.01)。正常及手术后即刻实验椎间盘髓核组织BNIP3灰度值分别为55.3±6.2和60.7±4.4;而手术后2周、4周及8周实验椎间盘分别为150.4±13.4、176.0±35.1和173.6±7.9,其灰度值与椎间盘组织学评分呈显著性正相关(r=0.92,P<0.01)。结论:兔椎间盘髓核组织中BNIP3 mRNA表达量与椎间盘退变相关,BNIP3表达上调可能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直立体位下无创性轴向加载的方式,建立一种新型兔腰椎间盘早期退变的动物模型。方法:24只4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将实验组动物置于特制筒内使之保持直立体位,并自颈部施以600g轴向载荷,每日6h;对照组动物不接受任何处理而常规饲养。在实验开始前及实验开始后4周、8周、12周时对全部动物行X线及MRI检查,观察实验组动物在筒内时腰椎的骨性结构,通过椎间盘高度指数(disc height index,DHI)测量,比较两组动物侧卧位时L2/3、L4/5和L6/7节段椎间隙高度改变;通过髓核相对灰度值测量比较两组动物髓核含水量变化。14周后全部动物处死,取L5/6节段胶冻状髓核组织,应用rtPCR检测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表达水平;取L6/7节段椎间盘连同上、下各1mm软骨下骨,应用HE及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各组动物椎间盘组织结构改变。结果:2只实验组动物在实验过程中死亡,其对应的实验数据从结果中剔除。腰椎X线片显示,在直立体位负重条件下,实验组兔腰椎形成明显后凸,较侧卧位下腰椎间隙明显变窄,在L2/3节段,直立体位下椎间隙高度为侧卧位时的75.1%(P0.05);在L4/5节段为54.8%(P0.05);在L6/7节段为47.9%(P0.05)。DHI测量显示两组动物腰椎各节段DHI在任何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P0.05)。MRI结果显示,在L2/3节段,实验组与对照组髓核灰度值在任何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L4/5节段,实验组与对照组髓核相对灰度值在12周时开始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L6/7节段,两组间在8周时即开始有显著性差异(P0.05)。rt-PCR结果显示,实验组Ⅰ型胶原m 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3.57倍,P0.05);而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35倍和0.43倍,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椎间盘组织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髓核组织与纤维环间边界清晰,髓核内富含均匀分布的髓核细胞;实验组内层纤维环明显增生,而髓核区域相应减小。结论:直立体位下无创性轴向加载方式可显著加速兔腰椎间盘的退变进程,其在发病机理上与人类椎间盘退变更加相似,该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兔腰椎间盘退变髓核中Th17/Treg细胞相关因子IL-17及TGF-β的变化情况。方法新西兰大白兔50只,随机取20只作为对照组;剩余30只采用腹前外侧入路穿刺L3~4、L4~5椎间盘建立腰椎退变动物模型,MRI检查确定椎间盘退变,选取造模成功的20只作为实验组。第4、8周两组分别处死10只动物,观察椎间盘的大体观。第4、8周HE染色对两组动物的椎间盘髓核进行病理观察,从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及新生血管形成3个方面加以评估。第4、8周采用ELISA检测两组椎间盘中IL-17及TGF-β含量。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第4、8周炎性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形成、纤维组织增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实验组第4、8周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及新生血管形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第4、8周实验组中IL-17、TGF-β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多(P 0. 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突出病变部的压力测定及其病理学意义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王沛  董强  雪原 《中华骨科杂志》2002,22(3):129-133
目的术中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病变部和髓核压力,结合临床、显微镜、免疫组化方法研究破碎型和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和病理生理学差异。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57例。根据术中所见分为两组:(1)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RDH):切开突出病变部浅层后纵韧带及纤维环后,可见破碎腰椎间盘组织与椎间盘母体分离,自行溢出或很容易被拉出;(2)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DDH):切开突出病变部浅层后纵韧带及纤维环后无破碎椎间盘组织溢出,突出病变部必须以器械切除。椎间盘突出病变部切取前,用GENERAA710多功能测压仪进行椎间盘测压,研究两种类型椎间盘突出的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的差异。结果(1)RDH组突出病变部压力高于DDH组,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2)两组髓核部压力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3)RDH组突出病变部压力高于髓核部,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4)DDH组突出病变部压力与髓核部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5)35例患者的腰痛评分与突出病变部压力明显相关(r=0.539,P<0.05);(6)光镜下RDH组椎间盘组织纤维排列松散,可见炎症反应和明显的边缘血管化;(7)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RDH组Ⅰ型胶原染色阴性,而DDH组软骨细胞核内Ⅰ型胶原染色阳性。结论(1)RDH的病因为部分椎间盘损伤和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5):1412-1416
[目的]探讨聚集蛋白聚糖酶-1(aggrecannase-1,Agase-1)在退变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实验组为手术切除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退变椎间盘组织,分为纤维环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对照组为取自腰椎骨折患者的正常腰椎间盘组织。应用HE染色检测各组椎间盘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RT-PCR检测Agase-1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蛋白多糖(aggrecan)的含量。[结果]Agase-1mRNA在实验组中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纤维环破裂组明显高于纤维环未破裂组(P<0.01),Aggrecan在实验组中的含量低于对照组,纤维环破裂组中Aggrecan明显低于纤维环未破裂组(P<0.01),HE染色显示髓核细胞数量随着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增加显著减少,纤维环破裂组髓核组织中有血管生成,伴有炎细胞浸润。[结论]Agase-1可能参与了人类椎间盘组织的退变过程,且在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中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成骨蛋白-1(osteogenic protein-1,OP-1)对髓核抽吸术后兔椎间盘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32只日本大耳白兔,用21号针头行L1/2、L3/4椎间盘后外侧穿刺,抽吸出部分髓核组织,L3/4用微量注射器注射OP-1 25μl作为实验椎间盘(OP-1组),L1/2注射25μ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椎间盘(Saline组),L2/3作为正常对照椎间盘(正常组),术后2周、4周、8周、12周分别随机处死8只兔,每只取L1/2、L2/3和L3/4椎间盘,切片,行Masson染色,观察椎间盘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椎间盘髓核组织胶原稀疏、排列有序,细胞可呈岛状分布,纤维环胶原纤维排列整齐,无扭曲及无分层现象,术后2周、4周、8周、12周椎间盘组织病理变化不明显.Saline组椎间盘术后2周时髓核部分缺失,胶原排列紊乱,出现大量分布不均匀的无定型颗粒;术后4周髓核组织裂隙形成,出现较多的类软骨细胞,胶原纤维扭曲严重;术后8周髓核组织广泛裂隙,胶原排列极其紊乱,出现介于类软骨细胞及纤维细胞之间的细胞,较明显的分层裂隙,胶原纤维极度扭曲,部分断裂;术后12周凝胶状髓核组织呈现明显纤维化,髓核内出现较多纤维样细胞,类软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纤维环出现巨大分层裂隙,伴有部分纤维环断裂.OP-1组椎间盘术后2周髓核胶原排列尚有序,髓核细胞仍较多,纤维环形态接近正常;术后4周髓核组织轻微裂隙,胶原排列紊乱,髓核细胞减少,出现类软骨细胞,内层纤维环胶原纤维轻度扭曲;术后8周髓核组织较多裂隙,胶原扭曲,类软骨细胞增多,内层纤维环胶原纤维明显扭曲,排列紊乱;术后12周时类软骨细胞仍较多,出现少量介于类软骨细胞与纤维细胞之间的细胞,全层纤维环胶原纤维扭曲,排列紊乱,但外层纤维环仍完整,纤维环无巨大裂隙出现.结论;OP-1能延缓后外侧纤维环穿刺髓核抽吸术后兔腰椎间盘髓核细胞及纤维环的退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测量值在鉴别腰椎间盘术后早期椎管内软组织影(残留髓核、凝血块、明胶海绵等)性质的临床价值。方法40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25~75岁,平均50.6岁。患者术前均行腰椎CT检查,测出椎间盘髓核突出影的CT值(模拟术后残余髓核的CT值)。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由同一组医生行腰椎间盘突出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髓核摘除后,一组将明胶海绵卷成长柱形,放置于硬脊膜外髓核切除部位进行止血,即为明胶海绵组;另一组用生理盐水冲洗并止血后关闭伤口,即为凝血块组。术后1周行CT扫描,测量术后椎管内软组织影的CT值。分别对明胶海绵组和凝血块组术前与术后椎管内软组织影的CT值进行比较,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髓核组织的CT值为43.70~66.70HU。明胶海绵组术后1周椎管内软组织影的CT值为(23.00±3.36)HU,与术前髓核组织的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2,P=0.00)。凝血块组术后1周椎管内软组织影的CT值为(25.60±6.75)HU,与术前髓核组织影的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4,P=0.00)。明胶海绵组及凝血块组术后椎管内软组织影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P=0.46)。结论CT值测量对鉴别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椎管内软组织影的性质具有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腺相关病毒介导骨形态发生蛋白-2(adeo-associated virus mediated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AAV-hBMP-2)基因体内转染兔退变椎间盘后对髓核细胞Fas与Caspase-3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6只普通级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针刺兔椎间盘的方法制作L2/3、L3/4、L4/5椎间盘退变模型。造模4周后,在MRI影像学中,髄核的信号比正常减弱,证明造模成功,再随机分为注射20μlAAV-hBMP-2组(6×106pfu,A组)、AAV组(6×106pfu,B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分别于注射2周、4周及8周后对椎间盘进行MRI检查,然后取材,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和TUNEL法分别观察Fas与Caspase-3蛋白表达及髓核细胞凋亡情况,IPP6.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各指标的平均光密度。结果:注射后2周、4周及8周时A组MRI髓核信号结果与B组、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Fas,Caspase-3及TUNEL染色结果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强,A组Fas、Caspase-3及TUNEL的平均光密度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1),B组与C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体内转染AAV-hBMP-2能抑制兔腰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细胞密度、细胞凋亡率以及Bax和半胱氨酸蛋白酶蛋白3(Caspase-3)的表达,为深入了解人腰椎间盘退变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并为将来通过生物学方法 延缓腰椎间盘退变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实验组30个椎间盘标本(L2~S1)来自27例行后路腰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手术自愿捐赠的患者,男18例,女9例;年龄30~72岁,平均51.09岁.所有病变节段均经MRI证实,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椎间盘造影、胶原酶髓核溶解或椎间盘激光汽化术.对照组20个标本(L2~S1)来自5例青年男性意外死亡者新鲜尸检腰椎间盘;年龄24~37岁,平均30.83岁.采用HE染色观察凋亡软骨细胞、凋亡小体和细胞密度,TUNEL染色法检测人腰椎间盘中的凋亡细胞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ax及Caspase-3表达,图像分析Bax及Caspase-3的平均灰度值.结果 HE染色示对照组、实验组软骨终板和髓核内的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17.16±1.22)、(12.41±0.95)个/HP,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UNEL染色观察示对照组的软骨终板与髓核内的平均凋亡细胞率为6.97%±0.92%,低于实验组的12.59±0.95%(P<0.01).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对照组髓核内Bax、Caspase-3染色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1.02%4±1.18%和9.01%±1.00%,均低于实验组的19.29%±1.18%和15.07%±0.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腰椎间盘髓核内Bax、Caspase-3的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87.33±7.88和185.68±3.26,实验组分别为124.98±6.69和160.13±4.3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全部腰椎间盘标本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对照组和实验组腰椎间盘凋亡细胞率与细胞密度间成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8和-0.93(P<0.01)两组髓核内Bax、Caspase-3阳性细胞率与凋亡细胞率之间成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3和0.91(P<0.01).结论 细胞密度下降参与了人腰椎间盘的退变过程,Bax和Caspase-3的表达上调在人腰椎间盘髓核细胞的凋亡过程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成骨蛋白-1对髓核抽吸术后兔腰椎间盘影像学改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成骨蛋白-1(osteogenic protein-1,OP-1)对髓核抽吸术后椎间盘影像学改变的影响。方法:32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2周、4周、8周、12周4组,所有兔子用21号针头行L3/4椎间盘后外侧穿刺,抽吸出部分髓核组织,用微量注射器注射OP-125μl作为实验组(OP-1组),行L1/2椎间盘穿刺抽吸部分髓核组织并注射25μ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Saline组),术后2周、4周、8周、12周时按照分组取8只兔子行腰椎侧位X线摄片检查,测量施术椎间隙高度并计算椎间盘高度指数(DHI),行正中矢状位MRI检查,观察T2加权信号强度改变。结果:X线检查结果表明,OP-1组及Saline组术后2周、4周、8周、12周椎间盘高度呈降低趋势,但OP-1组较Saline组高度降低缓慢,各时间点两组DHI差异显著(P0.05);MRI检查结果表明,OP-1组椎间盘术后2周、4周、8周、12周的髓核信号强度均较同期的Saline组椎间盘髓核信号强度高,二者Thompson评分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OP-1能延缓后外侧纤维环穿刺髓核抽吸术后兔椎间盘X线高度的降低和MRI T2加权信号强度的减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BMP -2对人退变髓核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取第2代髓核细胞,随机将退变推间盘髓核细胞分为2组.A组:加入100 ng/ml BMP -2,B组:加入200 ng/mlBMP -2,C组:对照组,不加干扰因素.通过对试验组和对照组髓核细胞采用光镜、电镜等形态学方法进行大体形态和超微结构观察,细胞Ⅱ型胶原和糖胺多糖的mRNA表达.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人Ⅱ型胶原含量,DMMB比色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糖胺多糖含量.[结果]髓核细胞中Ⅱ型胶原、糖胺多糖表达水平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BMP-2蛋白可促进退变腰椎间盘细胞分泌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增加细胞活性,恢复椎间盘的功能和活性,因此运用BMP-2椎间盘内注射有望成为椎间盘退变疾病生物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