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制出能够客观反映胃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能够建立其证候诊断标准的调查表。方法采用文献调查和病案回顾性调查相结合之法,遵循实证法的量表编制思路,明确研究对象及目的,确定了调查表的基本结构;通过德尔菲法问卷调查,选择了条目池并对条目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借鉴生命质量量表对症状进行分级与量化。结论该调查表的研制,能够揭示出胃癌中医证候特征、分布规律,为建立起胃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初步建立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方法:应用文献整理、临床调查、专家研讨等方法,建立冠心病常见中医证候诊断规范草案,将该草案的辨证结果与专家经验辨证进行对比验证,根据临床验证结果与临床实际对该草案进行反复修订,逐步完善。结果:初步建立了冠心病证候定性与定位诊断规范。定性诊断包括实证与虚证,实证有气滞证、血瘀证、寒凝证、实热证、水湿证、痰浊证;虚证有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阳脱证,共11个定性证候。定位诊断,病位在心,主要涉及肾、肝(胆)、脾、肺、胃。诊断内容中确立了各证候特异性症状与非特异性症状,并设定了满足诊断的条件。临床验证结果显示,模型辨证与专家辨证结果对照,定性诊断符合率为75.73%,定位诊断符合率为83.33%。结论: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基本符合中医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我国恶性肿瘤死因之首,非小细胞肺癌占全部肺癌的75%~80%。通过对1998~2009年肺癌证候相关研究文献分析、总结可知,目前肺癌中医证候研究主要是中医证候与TNM分期相关性研究、预后相关性研究、病理分型相关性研究、病因病机研究及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等。并提出开展肺癌证候的动态变化与预后相关性研究,特别要重视舌象变化在肺癌辨证及预后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将现代医学诊疗手段整合到肺癌中医证候的客观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历史、现状问题、未来发展趋势三大方面分析中医痰证证候诊断标准研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关于痰证诊断标准的相关文献。将文献记录以Refworks的格式导出,利用CiteSpaceV软件对文献的作者、研究机构和关键词三方面进行共现图谱分析。结果:纳入文献418篇,可视化分析后发现,关于痰证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中包含核心作者13人,组成了2个高产团队。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中医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痰证证候诊断标准的制定以及诊断标准的相关临床试验研究。高频关键词形成7个聚类群,提示高血压和冠心病成为受关注较多的疾病。结论:近30年痰证诊断标准研究可概括为“三多三少”:机构多,合作少;研究多,整合少;病种多,深入少。预测发展趋势是针对临床高发代谢类疾病深入病证结合研究,运用代谢组学技术,进一步挖掘临床客观指标在痰证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目的:初步建立原发性肝癌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方法:应用文献整理、临床调查、专家研讨等方法,初步建立原发性肝癌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将诊断规范的辨证结果与专家经验辨证进行对照验证,根据临床验证结果对诊断规范进行反复修订,逐步完善.结果:初步建立的原发性肝癌常见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包括实证与虚证两部分,实证包括气滞证、血瘀证、热证、湿证,虚证包括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并设立了每个基本证候的诊断条件.临床验证结果显示:诊断规范辨证与专家辨证结果对照,基本证候的总体符合率为73.92%.结论:原发性肝癌中医基本证候定性诊断规范基本符合中医临床实际,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验证和修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肝癌复合证候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梳理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型及相关研究文献,分析了该病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中医证候辨识依据不统一,主、次症的划分欠合理,分型机械、按图索骥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证候要素理论为指导,基于病证结合建立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的思路,以期建立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新的诊断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医证候标准建立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针对目前中医证候标准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建立证候标准的思路与方法,即文献研究是证候研究的基础,临床调研是构建证候标准研究的重要环节,专家问卷调查提高证候标准的指导性,症状/体征量化是证候标准建立的关键,计算智能方法的介入将为证候诊断研究提供技术平台,并对其关键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骨质疏松症常见中医证候诊断规范。方法:应用文献整理、临床调查、专家研讨等方法,建立骨质疏松症常见中医证候诊断规范草案,将诊断规范的辨证结果与专家经验辨证进行对照验证,根据临床验证结果对诊断规范进行反复修订,逐步完善。结果:初步建立了骨质疏松症常见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包括定性与定位证候诊断两个部分。定性诊断包括精亏、气虚、阴虚、阳虚、血瘀,共5种定性证候;定位证候诊断其病在骨,其脏在肾,涉及肝、肺、脾(胃)、心。确立了各证候诊断的特异性症状与非特异性症状,并设定了满足诊断的条件。临床验证结果显示:用该诊断规范辨证的结果与专家辨证结果对照,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0.56%,定位诊断符合率为85.56%。结论:骨质疏松症中医常见证候诊断规范基本符合中医临床实际,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背景与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求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流行病学/DME方法学原则,对1979~2005年间的国内有关证候诊断标准的文献进行调查和分析。首先说明了证候诊断标准研究的背景。其次从证候宏观标准的研究、证候诊断标准与微观指标的研究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最后总结了证候诊断标准现代研究的几种方法,并提出证候诊断标准现代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用聚类分析方法探求初诊肺癌的中医证候规律。方法 采用病案回顾法,记录212例肺癌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相关中医证候,建立信息数据库,并对其中医症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纳入统计分析的肺癌中医症状为83条,频数高的前10位分别是咳嗽、痰少、痰质黏稠、痰白、纳呆、胸闷、苔白腻、痰中带血、面色白、气促;筛选出频率≥10%及部分频率<10%但对诊断有意义的44个症状作为基础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痰热阻肺证、痰湿蕴肺证、气滞湿阻证、肺脾气虚证、瘀阻肺络证5类中医证候。结论 聚类分析能从客观角度进行肺癌中医证候分类,并初步确立各证候的诊断要点,为肺癌的辨证论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部感染并发呼吸衰竭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辨证用药规律,为中医救治该重症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42例肺部感染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辨证用药规律以及不同证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肺部感染并发呼吸衰竭中医证型共有11个,包括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其中痰热郁肺证(22例,52.4%)明显多于其他证型。辨证拟方包括加减成方10首,自拟方5首,共用中药84味,使用频次较高的前10味中药为茯苓、桑白皮、黄芩、甘草、麦冬、法半夏、陈皮、桔梗、浙贝母、紫苏子。归纳证型与预后的关系,痰热郁肺证预后较好,肺热证及虚实夹杂证预后均较差。结论:肺部感染并发呼吸衰竭中医证候要素实证主要为痰热、痰浊、血瘀,虚证主要为气虚、阴虚,涉及脏腑主要为肺、肾、脾,中医证型以实证为多见,痰热郁肺证最常见且愈后较好,虚实夹杂证往往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索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遣方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关于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临床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期刊文献,提取其中涉及中医证候分型、方药使用的信息,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证候、证素和方药进行频次、频率分析。结果 共检出1 518篇文献,纳入研究的文献共81篇;总共获得24种证候,最常见的6种证候为湿热蕴结证、湿热瘀阻证、肝肾阴虚证、风湿热痹证、寒湿痹阻证和痰浊阻滞证;共得到14种证素,其中居于前3位的病位证素为肾、肝、脾,而湿、热、血瘀、痰为主要的病性证素;共提取出方剂84首,使用最多的前3首方为痛风汤、四妙散和四妙汤;累计使用182味中药,以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和祛风湿药最常用。结论 初步总结了痛风性关节炎的常见证候和方药使用情况,为形成痛风性关节炎的辨证论治共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胃癌中医证型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胃癌中医证型与临床因素的相互关系及证的动态性演变规律,以期指导临床和提示预后。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325例胃癌患者的病历简况和四诊资料,并分为脾虚、肝胃不和、瘀阻胃络、胃热阴虚、痰湿凝滞和气血两虚6个证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型和临床相关因素(年龄、性别、Karnofsky评分和临床分期等)的关系。结果:脾虚证型在胃癌证型中占主导地应。肝胃不和证型多出现在早期胃癌,多见于女性患者。痰湿凝滞证型和气血两虚证型的Karnofsky评分低,生存质量差。胃热阴虚证型和瘀阻胃络证型未显示出与所研究临床因素的相关性。结论:胃癌中医证型与临床因素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大鼠和小鼠辨证论治方法和标准是具有中医药行业特色的方法和标准,其建立有助于满足中医药辨证论治研发的需要。本文介绍了建立大鼠和小鼠辨证论治标准所开展的系列研发工作,发现:(1)大鼠和小鼠可以用于模拟中医临床的诊法和辨证,可以采集到大量的四诊信息,满足辨证论治的需要;(2)利用大鼠和小鼠可以实现诊法和辨证的标准化、计量化,所建立的方法便于实验操作与普及;(3)正常大鼠和小鼠存在体质和证候的差异,常见疾病大鼠和小鼠会自发形成证候,发生证候的兼夹和演变,与人类近似;(4)证候存在复杂的物质基础,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各组织基因表达与剪接的差异;(5)利用大鼠和小鼠可以开展个体化辨证论治及计量化疗效比较与评价。该方法和标准的主要用途包括:(1)证候模型动物的证候属性鉴定;(2)中医基础学科的研究,如藏象理论、证候的物质基础、辨证论治方法和作用机制、中医诊断学等研究;(3)中医临床学科的研究,如辨证论治疗效的比较与评价、辨证论治方案的优化、防治未病的研究;(4)中药学科的研究,如中药药性的研究、中药和方剂的药理研究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中医药研究现状的分析,寻找目前该领域研究热点与趋势,为新冠肺炎的中医药研究及防治提供数据和情报支撑.方法 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为数据源,时间范围2020年1月10日-2020年8月31日,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CiteSpace5.6.R4软件,对中医药防治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证候和证候要素的文献分布特点。方法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Medline等数据库中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现代文献进行检索,检索年限为2020年1月至2020年4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阅读和摘录证候类型,参考《中医诊断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证候规范及其与疾病、方剂相关的基础研究》等有关证候、证候要素的拆分方法进行对不规范和复合的证候类型进行规范和拆分,并提取病位类和病性类证候要素,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频次/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符合要求的10篇中医证候文献进行研究。这些文献出现的证候类型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相比,只有56.14%的证候涵盖了标准中提出的9个证候类型。文献中共涉及证候类型58种(总频次为1 587),规范后证候类型共43种(总频次为1 732)。出现频率>5%的常见证候类型分别为疫毒闭肺、湿热蕴肺、寒湿郁肺、肺脾气虚、湿邪郁肺、气阴两虚。这6种证候类型累计出现频率为989次,占总体证候的57.10%。对文献规范后的病位类证候要素15种,出现频率为1 777次,以肺、脾、胃、卫分、气分、神(心、脑)为常见病位类证候要素(出现频率>2%),占总病位类证候要素的95.94%。病性类证候要素共有20种,共出现2 567次,其中出现频率>2%的依次为湿(外邪)、闭(肺、心神、脑窍)、气虚、毒(疫、热、寒)、湿热、郁、热(外邪、风)、湿(内生)、阴虚,占总病性类证候要素的81.6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因病机复杂性和认识的不统一,导致辨证体系的多样。证候类型纷繁复杂,以实证为主,但需重视“肺脾气虚”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医"证"研究的发展方向--证中求病,病中求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中医临床科研思路与方法的角度,回顾历史,总结中医临床辨证与辨病结合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认为“证”的研究是中医临床研究中一项关键性的课题。近十几年来,西医学有关新发现疾病及其诊断方法的发展较快,而中医“证”的研究却进展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有:(1)辨证分型固定化,不求发展;(2)辨病为主,辨证为辅;(3)只对病下药,不对症下药。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开展“证中求病,病中求证”的临床研究思维方法,从辨证与辨病结合的研究实践中,不断探索未知,不断发现新的疾病和证,以提高中医临床辨病诊断和辨证诊断的水平,为中医基础理论和药学研究提供丰富的临床资源和条件,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微观辨证"的产生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观辨证"概念的提出是中医临床诊治、循证医学发展和中医证候学发展的需要."微观辨证"产生的可能性是由于中西医结合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微观辨证"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微观辨证"的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诸如:中医证候尚未规范化、微观指标单一性与整体性的矛盾、微观指标与证候对应的非特异性、疾病对"微观辨证"产生的影响、"证"本质研究与临床治疗脱节等.并提出"证"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过程,由若干相关的主、客观指标组成,这些客观指标应包括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从辨证论治术语的提出,分析了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现状,并着重讨论了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研究进展和“微观辨证”“证素”辨证等新辨证方法的产生;指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宏观辨证开始出现其局限性,而通过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以寻求中医“证”的共性与个性指征,并建立以证候多维靶点为目标的中医辨证论治新体系便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辨证察机是中医临证的关键所在,对于临床疗效的提高至关重要。对辨证察机的思辨体系进行了详细阐释,包括纵向思辨:按照病证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思辨; 横向思辨:围绕证候病机各要素进行同位思辨; 纵横结合思辨补充:病证的各种影响因素辨析; 纵横结合思辨的依据:四诊信息的收集分析。提出复杂病机的动态整体关系思辨以及结合现代科学方法构建辨证察机的思辨模式。对中医学辨证理论和病机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