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频彩超和超声造影在急性附睾炎诊断和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急性附睾炎患者的高频彩超和超声造影特征,并分析健患两侧附睾超声造影定量参数的差异。结果 典型急性附睾炎表现为患侧附睾不规则增大,回声减低,血流信号明显增多增密,频谱呈高速低阻状态;超声造影呈"快进慢出"的特征,患侧附睾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和达峰时间早于健侧附睾,消退时间晚于健侧附睾,达峰强度和曲线下面积高于健侧附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可清晰显示急性附睾炎的血流灌注特征,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可准确反映健患两侧附睾血流灌注的差异,在急性附睾炎早期诊断和并发症的评估方面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帮助,超声造影结合高频彩超对准确诊断和评估急性附睾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FP异质体阳性(AFP—L3/AFP≥10%)肝癌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点,为AFP异质体阳性肝癌患者预后差提供超声影像学依据。方法随机选择AFP异质体阳性肝癌57例(阳性组)和AFP异质体阴性肝癌30例(阴性组),对比分析2组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阳性组病灶最大径1〉5em41例(71.9%),多发或弥漫阳性组34例(59.6%),边缘不清或不规则阳性组39例(68.4%),回声不均匀阳性组43例(75.4%),侵犯血管及肝内转移阳性组为31例(56.1%),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病灶呈高回声30例(52.6%),高于阴性组10例(33.3%),而低回声12例(21.1%),低于阴性组12例(40.0%),但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造影:阳性组23例表现为“快进快出”16例(69.6%),“快进慢出”7例(30.4%);而阴性组15例表现为“快进快出”5例(33.3%),“快进慢出”10例(66.7%),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FP异质体阳性肝癌超声检查具有肿瘤体积大、浸润性生长、易侵犯血管和发生肝内转移,增强以“快进快出”为主的影像学特点,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定性指标及定量参数对常规超声诊断困难的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2011年11月~2015年12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中,前瞻性纳入常规超声诊断困难结节,65例患者共71个结节,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前均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造影灌注模式及时间强度曲线指标在良恶性鉴别中的意义。结果 恶性组10个(14.1%)结节,其中5个乳头状癌,5个滤泡癌;良性组61个(85.9%)结节,其中44个(72.1%)结节性甲状腺肿,14个(23.0%)腺瘤,3个(4.9%)桥本甲状腺炎。恶性组最大径2.80±1.48cm,良性组最大径2.89±1.35c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灌注增强模式在良恶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均匀增强的模式更易发生于恶性病变,诊断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0%、95.1%、62.5%、92.1%。余超声造影定性指标(增强方向、增强程度)和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增强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峰值降半时间和相对达峰时间、相对达峰强度)在良恶性病变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有助于鉴别常规超声诊断困难的甲状腺结节,其他指标均无法有效鉴别良恶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在肾脏良恶性肿瘤中的鉴别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3年2月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41例(145个病灶)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患者均接受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将超声引导性穿刺活检或手术取病理组织行病理检查的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常规超声、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肾脏良恶性肿瘤的一致性、诊断效能(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按照金标准将患者分为良性组、恶性组,对比两组常规超声参数[Finkler超声评分、血流阻力指数(RI)]与超声造影参数[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对比剂未到达时的基本强度(BI)、始增时间(AT)],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对良恶性肾脏肿瘤的鉴别价值。结果 常规超声鉴别诊断肾脏良恶性肿瘤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好(κ =0.581,P <0.05)。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肾脏良恶性肿瘤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极好(κ =0.804,P <0.05)。超声造影敏感性、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高于常规超声。两种检查方法特异性、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恶性组Finkler超声评分、AUC均高于良性组,RI水平和PI水平均低于良性组,TTP水平短于良性组(P <0.05)。两组BI、A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OC曲线结果显示,Finkler超声评分敏感性为82.8%(95% CI:0.784,0.923)、特异性为73.9%(95% CI:0.792,0.929);RI敏感性为86.1%(95% CI:0.798,0.961)、特异性为73.9%(95% CI:0.802,0.958);AUC敏感性为87.7%(95% CI:0.887,0.969)、特异性为82.6%(95% CI:0.873,0.946);TTP敏感性为83.6%(95% CI:0.706,0.910)、特异性为69.6%(95% CI:0.713,0.915);PI敏感性为85.2%(95% CI:0.802,0.936)、特异性为83.9%(95% CI:0.809,0.941);联合检测敏感性为95.1%(95% CI:0.876,0.995)、特异性为89.6%(95% CI:0.864,0.986)。结论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可提升恶性肾脏肿瘤的检出率,且两者定量参数联合可有效鉴别肾脏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大小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其超声造影表现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其在诊断方面的意义。方法 选取甲状腺结节131个,在常规超声检查后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其超声造影表现。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结节分为良性结节、乳头状癌、微小癌3组,对比其超声造影表现及超声造影曲线分析参数峰值增强强度P(peak)、开始增强时间(RT)区别。结果 甲状腺良性结节大部分呈中等增强(32/39、82.1%)及均匀增强(30/39、76.9%),而乳头状癌组则以低增强(35/42、83.3%)及不均匀增强(28/42、66.7%)为主要表现,微小癌组以低增强(37/50、74%)及均匀增强(41/50、82%)为主要表现。63例恶性肿瘤进行超声造影曲线分析,乳头状癌及微小癌比较,Peak、RT、△P1、△T1均数t检验,两组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P2、△T2均数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曲线分析△P1、△T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印证了甲状腺乳头状癌与微小癌均呈低增强表现,△P2、△T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印证乳头状癌呈不均匀增强而微小癌呈均匀增强表现。结论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超声造影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因不同大小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造影表现不同,需要根据结节大小分别探讨其超声造影表现。  相似文献   

6.
周易  梁蕾  郭君 《医学研究杂志》2017,46(9):157-160,167
目的 分析不同大小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实时超声造影(CEUS)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98例甲状腺可疑结节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对5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进行超声造影特征的分析,并分别对结节周边与中心感兴趣区进行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进一步比较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CEUS特征的差异。结果 不同大小甲状腺乳头状癌CEUS特征(包括灌注强度、灌注均匀性及灌注缺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颈部淋巴结转移组PTC结节CEUS定量参数(包括结节周边峰值强度、周边曲线下面积)均高于未转移组(P < 0.05),结节大小、结节内钙化类型、与被膜的关系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不同大小甲状腺乳头状癌CEUS特征不同,CEUS定量分析技术对于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淋巴结病变的特征性灌注模式,选取合适的参照条件鉴别诊断淋巴结性质。方法 以病理结果为参照,定性分析78枚浅表淋巴结病变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并应用时间-强度曲线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不同参照条件下,良恶性淋巴结对应参数与周围组织、比邻动脉间差异。 结果 转移性淋巴结以不均匀高增强为主(7/17,41.2%),淋巴瘤主要表现为均匀高增强(2/4,50.0%),反应性增生主要表现为均匀高增强(24/52,46.2%)及无增强(6/52,11.5%),淋巴结结核主要表现为环形增强(2/4,50.0%);良性淋巴结超声均值、峰值强度及曲线下面积与比邻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淋巴结超声均值、上升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及曲线下面积与周围组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淋巴结超声均值及峰值强度与比邻动脉、周围组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恶性淋巴结达峰时间与周围组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类型浅表淋巴结病变存在不同的超声造影特征,以周围组织作为对比条件,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对于鉴别诊断淋巴结性质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正常肝、肝硬化及脂肪肝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定量分析3种肝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血流灌注特征。 方法: 选择13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共137个原发病灶,依据肝背景不同分为正常肝背景组(45例)、肝硬化背景组(51例)和脂肪肝背景组(41例)。观察3种肝背景下病灶的超声造影特征;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3种肝背景组原发性肝癌的灌注参数,包括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梯度和灌注期曲线下面积。 结果: 本组137个病灶均表现为动脉相快速高增强,绝大多数病灶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退"增强模式;但在正常肝背景组有6.7%、肝硬化背景组有31.4%的病灶表现为门脉相和延迟相呈等增强,甚至部分病灶内出现局部高增强的表现,即呈"快进慢退"增强模式;时间-强度曲线分析,3组肝背景下任2组病灶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梯度及灌注期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3种肝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存在差异,但灌注参数无明显差异,应用时间-强度曲线能够客观准确地分析原发性肝癌超声造影的灌注参数,对病灶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参数对甲状腺微钙化结节不同区域血流灌注的意义及其对该类结节性质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83例伴微钙化的甲状腺结节患者行术前超声造影检查,绘制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获得结节中心、结节边缘及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的定量参数(峰值强度Peak、达峰时间TP、曲线下面积AUC、平均渡越时间MTT)。比较良恶性结节不同区域超声造影定量参数的差异,并应用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83例伴微钙化的结节,恶性49例,良性34例。恶性组中,结节中心Peak、AUC小于结节边缘及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结节边缘Peak、AUC小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3个区域定量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与良性组定量参数相比,中心及边缘Peak均降低,中心及边缘AUC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P及M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比较发现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位于结节中心的诊断效能大于其位于结节边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OC曲线确定良恶性结节的临界诊断点分别为结节中心Peak 20.3%、结节中心AUC 1259.8% S。中心Peak及AUC对伴微钙化的甲状腺恶性结节诊断敏感度分别为85.71%、85.71%,特异性分别为97.06%、82.35%。结论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对鉴别甲状腺微钙化结节的性质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超声造影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利用时间强度曲线(TIC)预测斑块内新生血管。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内临床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由颅脑MRI确诊),且颈动脉超声检查存在颈动脉斑块者47例作为脑卒中组(斑块为软斑,最厚达2.5mm,符合造影条件),对其造影动态图进行TIC曲线分析。另采集临床无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也进行TIC曲线分析。结果 筛选出47个斑块的完整造影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例保留了病理资料,该患者颈动脉斑块造影显示斑块内部呈斑片状增强,以肩部为主。TIC曲线显示有一明显的波峰区段,峰值强度(peak)、曲线下面积(AUC)较高,达峰时间(TP)较短,病理结果提示该患者斑块内血管CD34染色阳性。再比较脑卒中组和对照组患者超声造影TIC曲线,发现脑卒中组的Peak(68.74±7.81)和AUC(2573.53±420.82)显著高于对照组(55.02±7.08 vs 1799.03±393.89),而TP值(16.85±2.23)显著低于对照组(20.04±2.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TIC曲线有望成为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硬化背景下超声造影对已行对比增强CT的小肝癌的补充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09年1月至10月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外科45例,共51个可疑肝脏占位(≤2.0 cm)的肝硬化患者对比增强CT和超声造影资料,将检查结果与病理对照,比较两项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差异.结果 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分别检出病灶49个和35个.小肝癌增强后典型表现为"快进快出""快进慢出",比较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诊断小肝癌敏感性及正确诊断率分别为88.9%(32/36)、69.4%(25/36)(x^2=3.02,P=0.08)和43/51(84.3%)、29/51(56.9%)(x^2=1.46,P=0.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另16个对比增强CT未能显示的病灶经超声造影明确诊断12个.结论 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对肝硬化伴小肝癌具有相似诊断率.超声造影较对比增强CT时间分辨力高,对对比增强CT漏检病例及不典型强化病例有很高的补充诊断价值,对于肝硬化内良性结节更具诊断及随访优势。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述国 《安徽医学》2010,31(3):263-265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肝癌的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肝癌薄层动态增强表现。结果28例共发现42个病灶,病灶位于肝左叶12个,右叶27个,尾状叶3个。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0%强化,10%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88.1%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薄层动态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型超声造影技术对微小肝癌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分析≤2 cm微小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探讨超声造影新技术对微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CnTI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CEUS)对392例肝脏局灶性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经穿刺活检确认肝硬化合并≤2 cm 肝细胞癌(HCC),并有病理组织学分类诊断的36例38灶为本文研究对象.全部病例造影后即刻或半个月内均行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最终确诊为中分化癌22个灶,高分化癌12个灶,透明细胞癌4个灶.结果:造影前常规超声仅对16个灶(42.1%)作出恶性诊断或可疑恶性.造影后38个HCC灶动脉期均不同程度增强;其中中分化癌22个灶均发生快速增强,并在实质期快速消退,呈典型的"快进快出"HCC增强模式;高分化癌12个灶中有9个灶(75.0%)呈"快进慢出"模式;透明细胞癌4个灶中1个灶呈"快进快出",1个灶呈"快进慢出"模式,2个灶呈"轻度慢进慢出"模式.根据CEUS后增强表现,本组76.3%(29个灶)被确认为恶性,18.4%(7个灶)诊断为可疑恶性,另2个≤1.5 cm灶(5.3%)造影增强不典型,未能获得定性诊断.结论:超声造影新技术对肝硬化背景下不同组织类型微小肝癌增强模式的认识为提高微小肝癌的诊断率提供依据.初步结果显示,新型超声造影可作为CT等影像学诊断的互补手段,在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重视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脾脏钝性创伤中的预测价值。 方法 对2015年1月—2018年8月间于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东部医院就诊的可疑脾脏顿性创伤的腹部外伤患者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多通道增强螺旋CT(CE-MDCT)、超声造影(CEUS)和多普勒超声(US)检查,以CE-MDCT对脾脏钝性创伤的诊断作为金标准,将腹部外伤的患者分为脾脏创伤组(34例)和非脾脏创伤组(52例),比较不同脾脏创伤情况患者的临床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并评价CEUS定量分析和US预测脾脏钝性创伤的效能。 结果 脾脏创伤组患者的US定量值、AT、TTP和WT明显高于非脾脏创伤组,PI显著低于非脾脏创伤组(均P<0.05)。ROC曲线显示,CEUS中的AT、TTP、WT和PI预测脾脏钝性创伤的AUC显著高于US(均P<0.05),但AT、TTP、WT和PI之间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CEUS各指标预测脾脏钝性创伤的最佳截点为AT≥8.187 s,TTP≥61.482 s,WT≥88.351 s,PI≥18.731 db,AT、TTP、WT和PI预测脾脏钝性创伤的诊断灵敏度均明显高于US。 结论 CEUS定量分析在预测脾脏钝性创伤中有较高价值,其中AT≥8.187 s,TTP≥61.482 s,WT≥88.351 s,PI≥18.731 db可作为脾脏钝性创伤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超声造影伽马拟合分析技术对肾脏肿瘤微循环血流灌注定量分析的价值.方法 对50例肾脏实质内占位性病灶进行超声造影,将经DICOM3.0格式保存的动态图像导入SW-UCS-1型超声分析软件进行脱机分析,根据时间-强度曲线(TIC),得到上升支斜率(a3)、下降支曲率(a2)、达到时间(AT)、达峰时间(TTP)、基础强度(BI)、峰值强度、增强强度(AMP)、曲线下面积(AUC)、平均通过时间(MTT)、灌注指数(PI)等,并比较定量参数在肾脏恶性肿瘤和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之间的差异.结果 肾脏恶性肿瘤多见灌注模式为快进快出,而慢进慢出多见于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脏恶性肿瘤和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灌注模式分别为:快进快出28例和0例,快进慢出4例和1例,慢进快出5例和1例,慢进慢出1例和10例.TIC分析定量参数a3、AUC和PI在肾脏良恶性肿瘤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伽马拟合分析技术可以对肿瘤微循环血流灌注进行定量分析,有助于肾脏良恶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GPC3、AFP在肝硬化高度异型增生结节及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肝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GPC3、AFP在肝硬化高度异型增生结节、肝细胞癌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GPC3在进展期HCC中的表达阳性率为86.36%(38/44),在高分化HCC中的表达阳性率为68.18%(15/22),在肝硬化伴高度异型增生结节中的表达阳性率为45%(9/20),在正常肝组织中无阳性表达(0/20).AFP在进展期HCC中的表达阳性率为47.72%(21/44),在高分化HCC中的表达阳性率为27.27%(6/22),在肝硬化伴高度异型增生结节中的表达阳性率为15%(3/20),在正常肝组织中无阳性表达(0/20).结论 GPC3是一个较敏感及特异的标记物,可以和AFP联合应用协助诊断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17.
邱丽华  唐光才  漆军 《医学综述》2007,13(8):625-627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肝癌特别是小肝癌的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是延长其生存期的关键,本文对小肝癌的检查方法及影像表现作一综述,以提高对小肝癌的早期检出。  相似文献   

18.
王浩  李家军  马怀幸  高仁焘  孟水平 《安徽医学》2016,37(10):1211-1214
目的 系统评价甲胎蛋白(AFP)联合甲胎蛋白异质体L3(AFP-L3)在原发性肝癌(HC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国内外重要数据库,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运用诊断试验准确性质量评价工具(QUADAS)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数据采用Meta-DiSc 1.4和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AFP联合AFP-L3检测原发性肝癌的合并敏感度(SEN)、合并特异度(SPE)、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诊断优势比(DOR)分别为:0.697(0.663,0.731),0.813(0.792,0.832),4.891(3.219,7.432),0.276(0.171,0.447),20.953(10.233,42.900)。汇总受试者工作曲线(SROC)曲线下面积为0.8907,Q指数为0.8214。结论 AFP联合AFP-L3检测原发性肝癌有一定诊断价值,可作为重要的筛选指标,但仍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小肝癌在螺旋CT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比较各期的病灶检出率,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18例小肝癌分别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5s、门脉期70s、延迟期5m in,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为3 m l/s,剂量为1.5 m l/kg。结果:共发现20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80%,60%和65%。动脉期的敏感性高于门脉期和延迟期。三期联合后检出率明显增加达95%。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血供特点和表现,使其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血清异常凝血酶原(DCP)对甲胎蛋白(AFP)阴性(AFP≤20 ng/mL)肝癌诊断价值及其水平与Child-Pugh分级、肿瘤大小、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6月?2017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为乙肝相关性肝病的住院患者459例,其中肝癌组136例,非肝癌组323例(肝硬化组173例,肝炎组150例)。所有患者血清AFP均≤20 ng/mL。用受试者工作特性 (ROC) 曲线分析血清DCP对AFP阴性肝癌的诊断效能,并分析血清DCP水平与肝癌临床特征间的关系。  结果  与非肝癌组相比,肝癌组男性的比例更高,年龄更大,血清DCP水平更高(中位数,22 mAU/mL vs.159 mA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癌组与肝硬化组、肝炎组比较,三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AFP、DCP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癌组的DCP水平高于肝硬化组(中位数,19 mAU/mL)和肝炎组(中位数,26 mAU/mL)(P<0.001)。在所有AFP阴性的患者中,以DCP诊断肝癌,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858,P<0.05。其诊断的最佳切点值为61 mAU/mL,对应的灵敏度为72.8%,特异度为88.2%,阳性预测值为61.1%,阴性预测值为89.7%。在不同大小肿瘤中,直径>3 cm者DCP水平高于直径≤3 cm者(P<0.05)。在不同TNM分期中,Ⅱ、Ⅲ期DCP水平高于Ⅰ期(P<0.05)。在不同Child-Pugh分级、不同分化程度的肝癌间DC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CP对于AFP阴性肝癌有一定诊断价值,其水平升高可能与肝癌的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