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随着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平衡功能评估领域的应用,平衡的评定和训练有了新的发展。目的:总结国内外平衡能力评估的研究进展及干预策略。方法:以"Balance,Balance master,Postural control"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96-01/2011-03);以"平衡,平衡仪,姿势控制"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6-01/2011-03)的相关文章,对资料进行初审,以平衡能力相关的文献为评价标准,纳入与平衡能力相关的34个研究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康复医学中平衡功能的研究正从单纯的主观定性研究向客观定量评估转变,平衡仪作为一种客观评定方法,可以定量、客观、准确地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状态,平衡仪可以通过视觉反馈开展平衡功能训练,指导拟定康复计划,进行平衡训练,对评价康复效果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国外平衡仪已被证实在提高人的平衡能力方面是有效的,因此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临床康复中。  相似文献   

2.
背景:平衡功能是人体的一项重要功能,可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目的:文章较详细地介绍了目前人体静态、动态姿势平衡能力测试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情况.针对目前的现状,提出平衡能力测试技术的发展方向.方法:在Google学术搜索、上海理工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学校图书馆进行检索中1990-01/2009-12关于人体动静态姿势平衡能力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平衡评估;平衡测试;平衡能力"或"balance assessment;balance testing;balance ability"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人体动静态姿势平衡能力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400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6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人体平衡功能的测试已研究多年,但是该领域仍还存在着许多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如平衡机制复杂迄今尚未彻底阐明;平衡功能检测的指征和评价标准尚未统一;平衡功能检测对于疾病的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等还存在局限性;故目前迫切需要研发一种集训练与评定于一体的功能全面、精度高、价格低廉的人体平衡功能测试仪器.  相似文献   

3.
学术背景:平衡能力是人体的一项重要生理机能,在人类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老年人平衡能力下降,直接影响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严重的会引起老年人跌倒,诱发其他疾病.目的:总结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老年人平衡能力研究的发展方向.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12/2007-06有关老年人平衡能力方面的文章,检索词“elderly,balance“,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208篇文章.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1997-12/2007-06的相关文章,检索词“老年人、平衡能力“,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85篇文章.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有关文章找全文.纳入标准:①平衡能力的研究.②老年人平衡特征.③平衡能力评价.④运动干预对平衡能力的研究.排除理由:①较陈旧的文献.②重复研究.文献评价:共19个研究满足全部纳入标准,予以纳入.其中6篇为老年人平衡特征的文献、8篇平衡评价的文献、5篇运动干预老年人平衡影响的文献.资料综合:①平衡能力是人体相关系统功能的集中表现,研究影响平衡能力的前庭系统、视觉系统、躯体感觉、神经系统及肌肉-骨骼等系统功能增龄性的变化趋势,探究导致平衡能力增龄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待解决的问题.②平衡测试是定量评定平衡能力的前提,针对老年群体的特殊性,逐步寻求安全、简捷能全面反映其平衡能力的测试方法.③国内专业人员日益提高了对平衡的关注,发表的论文也较多,但由于平衡评定方法不统一,对中国人民平衡能力增龄性变化的研究没有继承性,研究国民的平衡能力增龄性变化是必要的.④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延缓平衡能力的衰退.但研究比较分散,运动项目比较单一,探究利于干预的运动项目以及最佳时机是待解决的热点课题.结论:建立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民平衡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国民的平衡能力增龄性变化是十分有必要的,为全民健身活动中的老年人科学地进行健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使用平衡板康复训练对其立位平衡的影响。方法:2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受试者,分别对其使用平衡板训练前后进行平衡能力定量评定。结果:患者使用平衡板训练后,平衡障碍明显好转(P<0.01)。结论:使用平衡板训练能改善偏瘫患者的立体平衡。  相似文献   

5.
静态平衡仪在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定量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静态平衡仪和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表(FM-B)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对平衡功能评定的临床实用性和相关性.方法:对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平衡训练前后分别应用静态平衡仪和FM-B进行专人测试.静态平衡仪测试分别在睁眼和闭眼状态下进行,对双下肢负荷比例偏差、重心标准偏差、超出目标数据比例、恢复到目标内时的平均时间4个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康复治疗前后比较,静态平衡仪检测双下肢负荷比例偏差、重心标准偏差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超出目标数据比例、恢复到目标内时的平均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FM-B与静态平衡仪各检测指标均呈负相关;睁眼与闭眼状态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静态平衡仪各检测指标能客观、定量地反映脑卒中偏瘫康复患者的静态平衡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姿势平衡仪对小脑出血后共济失调患者进行康复干预的实效性。方法对1例小脑出血后平衡功能障碍的10岁男孩采用动态姿势平衡仪进行评估及训练。结果经过22周的平衡训练,动态姿势平衡仪评估与相关量表评估显示平衡功能显著改善,步态、姿势控制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逐渐提高,构音障碍明显改善,患儿可以返回学校继续学习。结论动态姿势平衡仪能够改善儿童小脑损伤后共济失调所致平衡障碍,有效提高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与自理能力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摘要 目的:评估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以助于确定脑卒中严重程度、判断预后和制定康复方案。本研究观察Berg平衡功能评定表(BBS)和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表(FM-B)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上的实用价值,并探讨平衡能力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相关性。 方法:将符合条件的38例住院脑卒中偏瘫患者纳入本研究,对其进行3周的康复治疗,于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BS、FM-B以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对所得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康复治疗后患者BBS、FM-B、MBI评分均有增加,治疗前后各评分差异性比较,其中FM-B为P<0.05,BBS和MBI均为P<0.01。患者康复治疗前的BBS、FM-B评分与康复治疗前MBI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和0.55(P<0.05);患者康复治疗前的BBS、FM-B评分与康复治疗后MBI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和0.69(P<0.01)。 结论:BBS与FM-B都可反映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在平衡功能评定上都有良好的一致性,但BBS对效果评定更为敏感,临床使用性更高;平衡功能与自理能力有较密切的相关性,平衡功能的缺失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有显著的影响,可预测生存质量。 关键词 脑卒中;平衡功能;平衡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 中图分类号:R743.3,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242(2010)-02-0149-03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佳  陈洪沛  郭敏  刘骏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8):120-122
目的:通过总结国内外关于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的文献,以便于在临床科研中,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简便、实用、可信度高的运动功能康复评价方法。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1995-01/2005-09和万方数据库1994—01/1995-01与康复评定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康复评定”,限定文章用语为中文。同时手工检索1985—01/2002—12与相关康复评定的书籍,限定书籍语言为中文,英文、日文、检索词为“脑卒中,康复,运动功能评定”。 资料选择:纳入标准是与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相关的文章,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排除重复性文献。 资料提炼:共收集88篇关于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方面的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标准,排除与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关系不大的80篇,共8篇文献纳入分析。 资料综合: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可分为两大类。包括以肌力变化为标准的评价法和以运动模式改变为标准的评定体系。以运动模式改变为标准的评定体系中临床上常采用的有8个评定法,分别是Brunnstrom、Bobath法、上田敏法及Fusl—Meyer评定法、MAS评定法、Rivennead法、landmark评定法和K21genMargrethe评定法。目前最新研究的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方法为脑卒中病损评估法。 结论:早期而全面的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进行评价,有助于了解患者运动障碍的稃度.指导制宰康复方案.观察治疗效果及分析预后.  相似文献   

9.
背景:踝关节本体感觉能力的降低可能是踝关节容易反复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对于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定量评定方法一直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测试方法。目的: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对踝关节本体感觉的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方法:由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的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为"jointposition sense,muscle forcesense;balance capacity;proprioception;ankle joint";中文检索词为"本体感觉,平衡能力,踝关节"。共入选53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踝关节本体感觉的测量方法包括关节位置觉、肌肉力觉、侦测被动运动变化阈值、关节运动觉、平衡能力等,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来确定选用哪种方法作为踝关节本体感觉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ro-Kin平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跌倒风险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2组均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另外给予Pro-Kin平衡仪训练,对照组另外给予常规平衡训练。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定平衡能力,采用Holden步行能力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能力,采用巴氏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同时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估跌倒风险。结果:治疗后,2组BBS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分级、B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BBS及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跌到风险评估显示,观察组跌倒风险下降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仪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减少跌倒风险,Pro-Kin平衡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郑夏茹  吴洪  张新  刘丽平 《中国康复》2010,25(3):197-199
目的:观察视觉反馈平衡功能训练对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平衡和行走功能的影响。方法:髋部骨折术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于术后2~12周时利用MTD平衡仪进行视觉反馈法静、动态平衡功能训练。训练1周和12周时2组分别采用MTD平衡测定训练仪进行站立平衡功能评定,采用Tinetti步态及平衡试验和"起立-走"计时试验评定步态和静动态平衡、行走能力。结果:治疗1周时2组各项评定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时2组MTD平衡测定,其平均压力峰值差和百分比差均较1周时明显缩小;Tinetti步态及平衡试验评分明显提高;"起立-走"计时试验所需时间明显减少(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表现更显著(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MTD平衡仪进行视觉反馈平衡功能训练对改善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平衡和行走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怡  潘翠环  叶正茂  胡翔 《中国康复》2014,29(3):170-172
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Pusher综合征患者61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Biodex平衡功能分析训练仪进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5周后,2组FAC、FMA、BI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恢复较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后的康复训练对置换后患者肢体康复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目的:回顾分析全髋关节置换后康复训练程序的组成、方法、效果评价、发展及存在的问题。方法:以"全髋关节置换,康复,物理治疗,功能锻炼"为中文关键词,以"totalhip arthroplasty;total hip replacement;physical rehabilitation;rehabilitation trainning"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Medline数据库1996-01/2012-02关于全髋关节置换后康复训练的文章。结果与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后的康复训练内容主要以体位护理、运动疗法为主,并可配合以人工按摩及磁疗、电疗、超声波疗法等。采用运动疗法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原则,由最初的被动运动,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根据手术类型、假体种类、患者情况等选择合适的康复训练程序可明显提高患者患侧髋关节功能恢复的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自适应平衡康复训练装置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害怕跌倒的影响,探讨其改善平衡功能,降低害怕跌倒,提高移动能力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0月在大连康复疗养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老年脑卒中患者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  相似文献   

15.
[Purpos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tationary cycling exercise on the balance and gait abilities of chronic stroke patients. [Subjects] Thirty-two chronic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an experimental group (n=16) or a control group (n=16). [Methods] All of the subjects received the standard rehabilitation program for 30 minutes,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ditionally participated in a daily session of stationary cycling exercise for 30 minutes, 5 times per week for 6 weeks. To assess balance function, the Berg Balance Scale and timed up-and-go test were used. The 10-m walking test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gait function. [Results] Both groups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balance and gait abilities. The improvements in the Berg Balance Scale and timed up-and-go test scores (balance), and 10-m walking test score (gait) in the stationary cycling exercis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stationary cycling exercise training is an effective intervention for increasing the balance and gait abilities of chronic stroke patients.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stationary cycling training is suitable for stroke rehabilitation and may be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Key words: Gait, Balance, Stationary cycling  相似文献   

16.
背景: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早期如何干预以减少肌力下降和切取腘绳肌腱后对屈膝肌电-机械延迟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目的:采用文献分析法重点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膝关节肌力的变化及康复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方法:以"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hamstring;Muscle Strength"和"前交叉韧带;肌力;腘绳肌;电-机械延迟"为中英文检索词,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PubMed数据库及万方医学网相关文献。选择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肌力的改变、评价方法及重建后肌力康复相关的文献。最终纳入34篇文献进行探讨。结果与结论:研究表明:切取腘绳肌腱会导致术后的屈膝肌力和胫骨内旋肌力的降低,从而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活动水平。综合临床和等速肌力测试的结果,可以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疗效进行综合评定,H/Q比率(屈/伸比)的改变能够用于指导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的康复。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移植物塑形过程比其他动物实验研究更长,肌腱松弛度是影响电机械延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基本康复训练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个体功能水平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充分体现个性化训练。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前交叉韧带重建肌力康复始于重建手术之前,以尽早开始肌肉收缩的再训练从而最大程度地防止肌肉萎缩。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康复手段的更细化和科学化以及早期康复训练的"度"的把握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进行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偏瘫康复综合治疗后增加一般肌力训练,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训练,采用Berg平衡量表和Pro-Kin平衡测试仪评定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结果 Berg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Berg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erg评分均有显著提高,但治疗组的提高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两组患者治疗前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均有显著减少,但治疗组减少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肌群力量训练结合常规康复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8.
学术背景:渐进性肌肉放松是一种放松疗法,国外己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多种心身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有效地帮助患者减轻负性情绪,适应治疗,改善生理功能。国内对这一技术也日益重视,但相关研究尚不多。 目的:对渐进性肌肉放松的概念、原理、历史发展予以介绍,侧重回顾关于渐进性肌肉放松在心身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检索策略:由心理学及心身疾病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sites/entrez)1985-01/2007-10有关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临床治疗应用方面的文献,检索词“Progressing Relaxation,Progressive Muscle Relaxation Training,Intervention,Treatment,relaxation and relaxation effect”等,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www.edu.cnki.net)1990-01/2007-10有关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临床治疗应用方面的文献,检索词“渐进性肌肉放松,渐进性放松,干预”,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初步检索的文献量为外文636篇,中文15篇。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的概念、原理、发展及其在心身疾病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 文献评价:根据标准筛选共检索到文献32篇,其中外文23篇,中文文献9篇;3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与实验研究。 资料综合: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对患者情绪状态的影响。②渐进性肌肉放松对患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③渐进性肌肉放松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④渐进性肌肉放松与其他心理干预方法的联合使用。 结论: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简单易行、无副作用、不需专门的仪器,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既往研究表明,此技术能快速有效地降低多种心身疾病患者的应激水平,改善情绪状态,减?  相似文献   

19.
秦晓勇 《中国临床康复》2011,(48):9088-9092
背景:大脑组织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是偏瘫康复治疗的理论基础.偏瘫的多种康复治疗方法中,康复器械的应用具有不可或缺且日益重要的作用.目的:从不同康复器械在偏瘫康复治疗方法中的应用原理、现状、效果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角度,探索如何将康复器械更有效地应用于偏瘫的康复治疗中.方法:以"偏瘫,偏瘫康复方法,偏瘫康复器械,矫形器,电刺激,电针"为中文关键词,以"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equipment,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robot"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Medline数据库1996-01/2011-08有关不同康复器械在偏瘫康复治疗中应用的相关文章,排除重复研究及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28篇文献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传统的康复器械在偏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得到了加强和拓展.与此同时,将多种康复手段结合而形成的多功能复合型康复器械、将康复器械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反馈技术及趣味电脑游戏程序相结合产生的康复治疗机器人,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发展.检索结果显示,将康复器械应用于偏瘫康复治疗中,可明显提高患者患侧肢体功能恢复的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