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止点撕脱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止点撕脱骨折是常见的膝关节损伤之一.目前认为明显移位的骨折需内固定手术治疗,以避免出现膝关节不稳、髁间撞击综合症、膝伸直受限等并发症[1].以往对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止点撕脱骨折采用切开复位手术,目前随着关节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其应用于胫骨髁问隆起撕脱骨折的治疗,同时可以镜下检查及处理其他合并损伤[2,3].自2000年8月~2005年8月,笔者在关节镜下进行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止点撕脱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14例,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型固定方式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解剖学功能优势,为最大限度的恢复膝关节解剖学稳定提供一种途径。[方法]对20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经后侧入路暴露骨折断端及损伤的后交叉韧带,直视下行骨折复位,接骨板支撑固定骨折断端,重建后交叉韧带张力。术后对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程度和治疗结果满意程度定期随访。[结果]20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后通过HSS评分系统对治疗结果进行功能评分:优15例、良4例、中1例。通过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对双侧膝关节进行评估:优18例,良1例,中1例。[结论]新型固定方式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可获得良好的暴露,接骨板支撑固定及韧带修复牢固,患者早期即可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恢复膝关节的解剖学功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后内侧入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应用膝关节后侧手术途径,常会遇到一些重要的解剖结构,假若损伤了这些结构,可引起严重的残废.笔者近3年来,应用后内侧入路治疗15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取得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后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后向稳定的重要结构,其撕脱骨折多发生于胫骨止点。目前,对于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的撕脱骨折,多主张手术治疗,其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髌骨鹰嘴化固定在后交叉韧带(PCL)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根据创伤病理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手术时均行髌骨鹰嘴化固定6~8周及术后石膏托固定4~6周,去石膏后开始CPM活动2~4周,取出固定斯氏针.结果随访1~3年,在单纯动力重建和单纯缝合实质部的损伤8例,后抽屉试验(PDT)(++);静力重建后2例,PDT(+);静力+动力重建及在后交叉韧带附丽点撕脱骨折的8例,PDT(~).术后2例出现退针,1例压迫皮肤.所有的病例膝关节的活动范围接近正常.结论认为髌骨鹰嘴化固定可以有效地防止胫骨上端下沉,有利于手术中调节修复或重建韧带的张力,利于早期的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后内侧入路锚钉系统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膝后内侧小切口切开复位锚钉系统治疗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21例,依据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评估关节功能。结果:随访时间6-19个月,平均10.3个月,21例均获得骨性愈合,Lysholm膝关节评分73-100分,平均为93.7分。结论:锚钉系统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具有安全有效、内固定可靠、并发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辅助复位结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5例。先于关节镜下辅助撬拨复位,然后根据骨折片的大小选择1或2枚AO3.0 mm钛合金空心钉内固定。结果术后15例均获平均13(3~38)个月随访,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均复位良好、固定牢靠,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1.8±2.2)分。结论关节镜下辅助复位结合空心钉内固定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有效,术后可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应用不吸收逢线捆扎后交叉韧带胫骨端并经胫骨双隧道复位固定撕脱骨折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在关节镜下应用不吸收缝线固定治疗急性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16例.结果 16例随访时间平均6.5个月(3~15个月);术后3个月骨折均愈合,无再移位,膝关节活动范围均超过120°,无伸膝受限;后抽屉试验Ⅰ度阳性1例,其余为阴性;Lyshlon评分(91.6±3.5)分.结论 关节镜下应用不吸收逢线固定治疗急性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方法 可靠,可有效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钢丝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石磊 《实用骨科杂志》2007,13(9):552-553
目的探讨应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切口结合钢丝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3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应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切口结合钢丝内固定,其中男18例,女5例,平均年龄32岁,伤后至手术时间平均5 d。结果随访平均17个月,22例获得骨性愈合,膝关节活动完全正常,优良率95.7%。结论应用膝后内侧倒"L"形切口结合钢丝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具有安全可靠、关节功能恢复好、节省费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入路和固定方法。方法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对17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11例用1~2枚空心钛钉固定,6例用钢丝固定。结果17例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4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定按Hohl评分标准评定,优12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88.2%。结论膝关节的后内侧人路为骨折的直视复位和固定提供了良好的操作空间,结合空心钉或钢丝内固定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在关节镜下使用带线锚钉固定的手术疗效。方法 2012年5月~2013年7月,对15例Meyers Mc Keever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在关节镜下使用带线锚钉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复查X线片了解骨折复位愈合情况,检查膝关节松弛度、活动度。结果随访12~22个月,平均17个月。15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均满意复位愈合,无移位,术后Lachmann试验及前抽屉试验均阴性,膝关节功能正常。术前Lysholm评分(54.2±4.2)分,术后12个月提高至(91.8±2.2)分(配对t检验,t=2.242,P=0.000)。结论关节镜下应用带线锚钉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手术疗效满意,具有复位良好,固定牢靠,可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缩短术后康复周期,避免膝关节僵硬,对于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错位在关节镜下复位及钢丝内固定的新途径。方法:关节镜下骨折块复位及钢丝内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4例。结果:术后14例骨折块位置满意。所有病例均获正常活动范围。结论:本术式为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错位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式。关节镜下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简便易行和便于推广应用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髌骨鹰嘴化固定在后交叉韧带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髌骨鹰嘴化固定在后交叉韧带(PCL)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创伤病理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手术时均行髌骨鹰嘴化固定6—8周及术后石膏托固定4—6周,去石膏后开始CPM活动2—4周,取出固定斯氏针。结果 随访l一3年,在单纯动力重建和单纯缝合实质部的损伤8例,后抽屉试验(PDT)( );静力重建后2例,PDT( );静力 动力重建及在后交叉韧带附丽点撕脱骨折的8例,PDT(—)。。术后2例出现退针,l例压迫皮肤。所有的病例膝关节的活动范围接近正常。结论 认为髌骨鹰嘴化固定可以有效地防止胫骨上端下沉,有利于手术中调节修复或重建韧带的张力,利于早期的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分型治疗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关节镜下分型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26例,13例采用空心钉内固定,2例患儿采用丝线固定,11例采用钢丝固定。结果 26例获平均19.8(6~36)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平均(93.52±2.27)分,术后1年平均(96.20±1.58)分。结论关节镜下分型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重建膝关节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应用后路小直切口可吸收螺钉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效果。方法通过后路小直切口,应用可吸收螺钉及可吸收棒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45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6~30个月,平均16个月,全部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根据Lysholm评分标准,优42例,良3例。无膝关节感染、骨折块再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可吸收螺钉及可吸收棒是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使患者免除二次取内固定手术,早期功能锻炼,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征。  相似文献   

16.
关节镜下钢丝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钢丝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3年1月~2009年6月采用关节镜下复位钢丝内固定治疗13例移位的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术后可调式支具保护,积极康复训练.采用Lysholm评分对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术后定期复查膝关节X线片.结果 13例获6~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3种方法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笔者自2009-01—2015-05诊治39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分为3组,A组采用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B组采用切开复位钢丝或缝线固定,C组采用关节镜辅助下钢丝或缝线固定。结果术后1年A、B、C 3组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屈曲功能无明显差异,膝关节伸直受限A、B、C 3组分别为:4、2、2例,膝关节前抽屉试验阳性A、B、C 3组分别为:1、4、2例。在膝关节伸直方面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螺钉固定影响膝关节伸直。在膝关节稳定性方面B组与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切开复位钢丝或缝线固定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复位、钢丝或缝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内侧小切口锚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3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行后内侧小切口切开,骨折复位,并以锚钉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6个月,了解骨折对位及愈合、膝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6—8周,骨折均骨性愈合,无明显移位。术后6个月,仅有2例患者后抽屉试验呈弱阳性。均无伸膝受限。1例有轻度屈膝受限(20&#176;),Lyshd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2.3&#177;2.2)分。结论膝关节后内侧小切口锚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操作简便、安全、内固定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总结应用双固定螺钉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17例,采用膝前内侧微创小切口进入,应用双固定螺钉进行治疗,观察骨折愈合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对17例患者进行6~24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未见明显骨折端移位,无膝关节伸屈受限。Lysholm膝关节评分为(93.2±1.9)。结论应用双固定螺钉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操作简便,固定牢靠,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和分析关节镜下套管针引导平行丝线固定法修复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 方法 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11~48岁.新鲜骨折14例,陈旧骨折3例.按 Meyers-Mckeever 分型,Ⅱ型5例,Ⅲ A型8例,ⅢB型4例,术前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57.3 分.术后在支具保护下行功能锻炼,定期随访,摄X线片,观察、测量关节活动度及关节稳定性,术后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 全部获随访6~28个月,平均12.7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者 13 例;不同程度受限 3 例,但关节活动度均超过 100°,为伴内侧副韧带损伤者;1 例陈旧骨折患者,术后过早去除支具功能锻炼,骨折未愈合,关节不稳,1年后二次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效果满意.16例术后6个月复查,X 线片示均解剖复位并骨折愈合,无关节不稳;Lysholm 评分 97.8 分. 结论 关节镜下利用2条平行线固定法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对前交叉韧带及骨块损伤小,骨折复位简便,固定范围广且可靠,应力承载面积大,受力均匀,能防止骨折块碎裂、旋转或上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