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6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拍摄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伤椎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脊柱后凸Cobb角、矢状位指数。结果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14.8个月,骨折均达到满意复位并愈合,伤椎高度、Cobb角、矢状位指数均得到明显恢复,未发生内置物断裂和螺钉松动现象,也无明显矫正度丢失现象。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植骨重建了椎体高度,增加了脊柱前柱的抗压稳定性,可有效地防止内固定失败和矫正度丢失,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同定结合椎间植骨。术前,术后及随访观察骨折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变化,Cobb角改善情况,神经恢复情况及内固定物有无断裂松动情况。结果:术后椎体前后缘压缩率,矫正后凸Cobb角丢失度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手术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无显著差异,无术后并发症。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经椎弓根椎间植骨、GSS-Ⅱ型内固定后,可以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防止术后椎体高度和矫正Cobb角的再丢失以及内固定的松动、断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伤椎后路短节段椎弓根置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自2006年3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33例(患者均为新鲜骨折且伤椎及邻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整),其中15例骨折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18例跨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分别随访观察患者伤椎高度、后凸畸形(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5一36个月,平均10个月,伤椎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伤椎后路短节段椎弓根置钉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有利于充分矫正后凸畸形及维持矫正效果,有助于伤椎恢复伤前高度,显著增强内固定系统牢固性和脊椎稳定性,减少卧床过久及加重骨质疏松等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55例胸腰段骨折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经后路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手术,对照组24例联合应用外侧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Cobb角及VA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理想,后凸成角畸形矫正明显.平均随访16个月后,观察组伤锥椎体前缘高度比值、VAS评分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92.2±1.7)%比(85.0±2.1)%,(6.7±1.5)分比(5.6±1.2)分,P<0.05],Cobb角矫正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7.8±1.0)°比(12.0±0.9)°,P<0.01].结论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伤椎内植骨能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减少后凸矫正角度丢失,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伤椎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84例,其中41例采用经伤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固定(A组),43例采用短节段跨伤椎固定(B组)作为对照。观测患者后凸畸形(Cobb角)及伤椎高度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5.7月(12~36月),A组在伤椎体高度术后矫正率、远期丢失率、Cobb角变化值及丢失值、内固定失败率方面明显优于B组,2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恢复伤椎前缘高度,并且可以增强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和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阶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以期恢复伤椎前柱高度和后凸Cobb角的矫正,达到局部的应力平衡。所有患者外伤至手术时间为1-5d。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25.4°恢复至术后平均2.3°。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57.8%,矫正至术后椎体平均高度的93.2%。伤椎脱位复位基本复位,无椎间隙过度在撑开,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现象。19例合并圆锥、马尾神经损伤病例,术后按Frankel分级比较,16例有1-3级的改善。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阶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重建了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在保持Cobb角矫正度、减少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方面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2年12月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11例,9例行6钉固定,2例行5钉固定。结果本组病例均为AO分型A型,爆裂性骨折4例,压缩骨折7例;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10°~30°。术后Cobb角矫正至5°~10°,爆裂骨折中2例椎管容积完全恢复;术后所有病例中脊柱稳定,内固定牢固,无断钉、断棒及拔钉等,Cobb角无丢失。结论经伤椎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对于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效应,固定牢固有效,骨折复位效果好,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骨外科行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3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治疗前后伤椎椎体前缘、后缘高度、Cobb角和伤椎椎体后缘骨块在椎管内占位大小情况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椎体后缘骨块在椎管内占位大小和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减小,术后伤椎椎体前缘、后缘的平均高度均较术前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患者术后脊髓损伤较术前明显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具有远期疗效好、安全性高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9.
辛宏力 《中国现代医生》2012,(29):155-156,158
目的总结胸腰段脊柱骨折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8年2月~2011年2月共对6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行后路手术治疗,年龄20~72岁,平均39.6岁,男51例,女9例。其中跨伤椎固定38例,经伤椎固定置钉22例。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个月。通过对两种手术方法术前术后的伤椎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比值和矢状位后凸Cobb角比较,显示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后,椎体高度恢复和矫正后凸畸形效果好于跨伤椎组(P<0.01)。经伤椎组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现象,跨伤椎组发生断钉1例,松动1例。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行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较跨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有较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0.
翟斌胜 《吉林医学》2012,33(17):3726-3727
目的:比较经后路复位椎弓根不同节段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段脊柱骨折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78例严重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短节段固定70例,长节段固定8例,随访时摄X线正侧位片测量伤椎前缘高度及脊柱后凸角度,并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腰痛程度和腰椎活动度。结果:短节段固定组和长节段固定组伤椎前缘高度和脊柱后凸角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长节段固定在处理合并椎体Ⅱ度以上脱位的患者时复位效果更好,后凸角度丢失也较少,短节段固定5例发生内固定失效。结论:严重胸腰椎骨折选择后路短节段或长节段固定都能达到较满意的疗效,伤椎复位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可靠能达到良好的复位和减压目的: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但合并严重脱位选用长节段固定在伤椎复位、矫正后凸畸形及减少内固定失效方面则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李刚  李伟 《西部医学》2012,24(8):1507-1508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适应证、方法,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复位、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188例,并对有脊髓神经损伤的170例进行椎管减压。结果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平均恢复50%,Cobb角平均改善20°。随访半年以上,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al分级,除A级恢复较差外,其余均恢复2级以上;植骨全部融合。结论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手术方法,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内固定非融合技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19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手术治疗,未行椎体间融合,其中试验组84例为伤椎单侧置钉加伤椎内植骨,对照组114例伤椎未植入椎弓根钉未行伤椎内植骨,术后随访,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断钉率、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椎体高度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末次随访时试验组Cobb角和椎体高度、VAS疼痛评分优于对照组。内固定失败均为断钉发生,试验组断钉发生率(3.6%)低于对照组(1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内固定的非融合技术可降低胸腰椎爆裂骨折内固定失败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术后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3.
高志成  郭素银  陈晓斌  郝夏 《医学综述》2011,17(7):1113-1115
目的总结应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加后路横突椎板间植骨或伤椎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骨折48例。结果经9~24个月的随访,48例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平均33%恢复到术后的94%,Cob角由手术前的平均24°降低到手术后的平均4°,椎管内骨块复位率达91%。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固定脊柱及椎管减压的目的,后期随访椎体高度及Cob角丢失率低,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单节段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13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疼痛、脊柱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获1年随访,切口甲级愈合;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缩小,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 P﹤0.05);术后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P﹤0.05)。治疗过程中均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椎旁肌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有效纠正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伤椎前缘高度,纠正后凸畸形,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汤瑞新  程银树 《吉林医学》2013,34(19):3762-3764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28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采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前伤椎前缘高度平均为正常高度的52%(35%~70%),Cobb角平均26°(11°~33°),伤椎椎管正中矢状径为正常的67%(30%~90%),均在2周内手术。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6~22个月),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正常高度的95%(89%~100%),Cobb角平均为5.8°(2°~13°),椎管正中矢状径为93%(87%~100%),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改善,骨折全部愈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矫正丢失等并发症。结论: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可使骨折获得满意复位,增加脊柱稳定性,减少内固定断裂及矫正丢失等并发症,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管国义 《吉林医学》2013,(30):6219-6220
目的:探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胸腰段骨折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随访13年,比较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Cobb角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均获成功,均达到解剖复位。按照JOA评分标准,患者术后治疗优良率90.28%显著优于术前的12.50%(P<0.01);手术前后所摄X线片显示,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以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恢复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能有效的使伤椎复位,重建椎体的稳定性,具有固定节段少、创伤小、固定可靠、手术操作简单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7-02~2010-11收治的51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其中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33例(6钉组),跨伤椎双平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18例(4钉组).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随访均行X线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值和Cobb's角.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3.5个月.结果 三椎均顺利完成椎弓根螺钉植入,放置横连杆.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能良好,无切口感染,无脊髓神经症状加重.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s角恢复满意.术后随访1年,6钉组效果优于4钉组(P=0.002).结论 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可增加骨折固定的稳定性,有效恢复和维持伤椎高度,矫正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8.
谭伟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2):67-68
目的观察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全瘫的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7月起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不全瘫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设立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前路手术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不全瘫患者26例,设立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Cobb角、椎管占位比及伤椎前缘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的Cobb角、椎管占位比及伤椎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研究组的Cobb角、椎管占位比较对照组降低显著,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研究组伤椎前缘高度较对照组升高显著,差异也存在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全瘫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