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槲寄生对光合细菌生长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槲寄生对光合细菌生长的促进作用。方法通过光合细菌培养液中不同槲寄生浓度及常规培养基浓度对光合细菌活菌数的影响、不同浓度槲寄生对光合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及槲寄生提取液对光合细菌脱氢酶活性的影响来考察槲寄生对光合细菌生长的促进作用。结果培养液中添加槲寄生最高可使光合细菌活菌数增加达8倍以上;而且可以使光合细菌不经过延迟期直接进入指数期,缩短光合细菌的生长周期;且使光合细菌脱氢酶活性提高8.4倍。结论培养液中添加槲寄生提取物可促进光合细菌生长,提高光合细菌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试验采集未种植、种植1年、3年和5年的黄花蒿土壤,利用常规分析和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连作对黄花蒿生长、青蒿素含量、土壤有效养分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显著抑制黄花蒿生长,降低叶片生物量、青蒿素含量和产量,最大降幅依次为30.20%,7.70%,35.58%。黄花蒿连作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含量和细菌16S rRNA序列数。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在不同种植年限的黄花蒿土壤中,共有634~812种细菌,归属于21个门类,代表不同处理年限细菌群落的点在主成分坐标系中分布距离较远,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随黄花蒿连作年限增加,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的丰富度降低,但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疣微菌门丰度增加。与未种黄花蒿的土壤相比,在种植土壤的前20种优势细菌中,硝化螺旋菌和根瘤菌消失,仅有芽单胞菌、微单孢菌、亚硝化单胞菌、黄色杆菌和不可培养细菌JG30-KF-AS9等5种相同。说明种植尤其是连作黄花蒿选择性抑制了土壤细菌的生长繁殖,影响土壤养分的转化供应,导致黄花蒿生长不佳,青蒿素含量和产量降低。因此,在种植黄花蒿的过程中,提倡轮作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吴威  刘世禹  王诗语  秦路平  朱波 《中草药》2021,52(10):3075-3080
目的筛选得到能够防治白术Atractylodesmacrocephala根腐病的内生细菌。方法采用传统分离法从白术健康组织中分离内生细菌,以白术根腐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solani和半裸镰刀菌F.incarnatum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划线法和滤纸片法筛选拮抗细菌;制备拮抗菌菌悬液,采用灌根法进行盆栽白术根腐病防效试验;通过细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检测及16SrRNA技术对拮抗细菌进行菌种鉴定。结果从白术组织中共分离得到246株内生细菌,平板对峙筛选得到抗根腐内生细菌18株,其中AM14对3种病原菌生长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平均抑菌率达80.68%;盆栽试验进一步表明AM14对白术根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达70.49%;经鉴定AM14为芽孢杆菌属细菌Bacillus sp.。结论内生细菌AM14具有良好的白术根腐病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4.
为探寻栽培年限对杭白芍根际细菌群落及芍药苷含量的影响,揭示根际土壤微生态与杭白芍品质的关系,收集了1~4年杭白芍的根及根际土壤,利用PCR-DGGE检测土壤菌群多样性;利用HPLC检测根中芍药苷含量。结果表明,种植杭白芍能明显降低土壤的酸性,并随着栽培年份增加pH酸性持续下降,到第4年时土壤pH、酶活均达到最高,而有机质含量则最低。变性凝胶梯度电泳检测1~4年的根际细菌多样性在3.38~3.61,多样性随栽培年限而上升,说明杭白芍的生长会促进土壤中的细菌多样性。测序结果表明,杭白芍土壤中的优势细菌为γ变形菌、α变形菌、放线菌、酸杆菌及厚壁菌等,其中,根际特异菌主要为α变形菌、酸杆菌Gp1及放线菌;而在非根际土中γ变形菌为特异优势菌群。此外,1~4年的杭白芍根际优势细菌组成基本相似,只有少数种类随年份发生改变,表明根际细菌群落的组成主要受杭白芍物种的影响。HPLC检测结果表明,1~4年杭白芍的芍药苷质量分数分别为3.26%,3.30%,3.36%,3.41%,均超过国家标准,且随生长年份呈上升态势,但无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可知,芍药苷含量与土壤pH、细菌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有连作障碍的作物不同的是,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杭白芍根际的pH和细菌多样性不降反升,但优势菌群变化不大,这可能是该植物不产生连作障碍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农业实践中之所以选择4年采收杭白芍根入药的原因之一主要是产量而不是有效成分含量。此外,研究还发现有效成分芍药苷的累积与土壤pH、有机质和细菌多样性关系密切,证明杭白芍的道地性与土壤微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地黄生长过程中根际土壤挥发性有机物(VOCs)、细菌群落特征的变化,以及VOCs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为地黄连作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特征评价及连作土壤微生物的调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以地黄7月、8月、10月3个主要生长时期的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根际土壤乙酸乙酯部位及二氯甲烷部位中VOCs的相对含量,运用高通量测序法测定其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利用SPSS 24、SIMCA 14.1等分析3个时期根际土壤VOCs、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性,筛选引起其差异的主要VOCs和标志性菌群,并分析VOCs与细菌群落结构的相关性。结果 地黄3个生长时期根际土壤不同部位中的VOCs存在差异,其中乙酸乙酯部位的VOCs差异物质有间苯二甲酸二辛酯、2-辛基-1-十二烷醇、对甲苯甲酸-2-乙基己酯,二氯甲烷部位的则包括间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二(2-丙基戊基)酯、对甲苯甲酸-2-乙基己基酯。地黄从苗期到块根膨大末期,其根际土壤中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绿弯菌门等优势菌门的相对丰度逐渐降低,而且各生长时期的根际土壤均有可以表征自己特有的细菌群落。相关性分析表明,地黄根际土壤VOCs对根际细菌群落结构有影响,其中以酯类、醇类等成分对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大。结论 在地黄的生长过程中,根际土壤的特征表现为酯类和醇类等主要VOCs含量发生变化和主要有益菌群相对丰度的逐渐降低,而且根际土壤VOCs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塑造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在地黄根际土壤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为揭示地黄连作土壤形成过程中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微生物之间互作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以7、8、10月金九地黄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HPLC分析3个时期地黄根际土壤中苯乙醇苷类、环烯醚萜苷类及酚酸类次生代谢产物的分布;通过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法分析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的结构特征;利用SIMCA 14.1、SPSS 27等软件分析3个生长时期根际土壤中次生代谢产物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性,筛选出引起两者差异性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和标志性菌群,并结合Canoco 5.0软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地黄3个生长时期根际土壤中均检测到6种苯乙醇苷类成分、3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及5种酚酸类成分,各单体成分的含量变化差异较大,其中香豆酸、异类叶升麻苷、红景天苷、香草酸为主要差异物质;地黄根际土壤中优势细菌的相对丰度随生育进程而发生变化,门水平及属水平上的放线菌门、厚壁菌门、绿弯菌门、不明蓝藻菌属、Gaiella的相对丰度逐渐降低,酸杆菌门、拟杆菌门、浮霉菌门、疣微菌门、热酸菌属、不明酸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则逐渐增加;相关性分析及冗余分析表明根际土壤中次生代谢产物与细菌群落结构之间存在着一定相关性,其中香豆酸、对羟基苯甲酸对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大。结论 地黄中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在地黄根际土壤中均可以检测到,而且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结构特征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4):111-116
目的:研究中药四季青水煎液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生成、毒力因子分泌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四季青水煎液与铜绿假单胞菌共同培养,观察四季青水煎液在亚抑菌浓度下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将铜绿假单胞菌培养3天构建生物被膜模型,加入不同浓度的四季青水煎液共同培养,于不同时间取样,经结晶紫染色后570 nm处测定生物被膜的光密度(OD值);将不同浓度四季青水煎液与铜绿假单胞菌共同培养18 h,经氯仿提取后于540 nm处测定绿脓菌素光密度(OD值),与刚果红反应后,492 nm处测定弹性蛋白酶光密度(OD值);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四季青水煎液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后Las I/R和Rhl I/R基因的表达;用LC-MS/MS法测定不同浓度四季青水煎液与铜绿假单胞菌共同培养48h,72 h后培养液中细菌信号分子3-oxo-C12-HSL和C4-HSL的浓度及与生物被膜生长及毒力因子分泌的关系。结果:在亚抑菌浓度下四季青水煎液不影响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但能显著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生成和毒力因子分泌。其减毒作用机制可能是四季青中含有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抑制成分,抑制了该系统中上游信号分子3-oxo-C12-HSL与LasR基因的结合,从而阻断了下游基因的启动。结论:四季青水煎液能通过影响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中信号分子对相关基因进行调控,从而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8.
黄连须根浸提液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连Coptis chinensis是大量使用的中药材,连作障碍严重。试验在供试土壤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黄连须根浸提液(REC),研究了它们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入REC的土壤中,微生物碳氮量显著降低,细菌和放线菌比对照降低约60%,但真菌增加3倍左右。自生固氮菌、磷细菌、钾细菌、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均显著减少,说明土壤固(供)氮、溶磷、解钾、促生等功能受到抑制。REC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表现出多样性,提高转化酶活性,降低脲酶活性,对脱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妨碍了土壤生物化学反应的有序进行。此外,REC减少微生物标记性磷脂脂肪酸(PLFAs)种类,降低PLFAs总量,提高真菌/细菌PLFAs比值,说明REC在抑制细菌繁殖生长的同时,相对的增加了真菌数量,致使后续作物容易发生真菌病害。REC还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说明加入REC恶化了土壤生态环境,使微生物种群减少,密度降低。因此,在黄连生长过程中,根系分泌的化感物质可能改变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造成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9.
川明参轮作对烟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探索川明参种植对烟地微生物影响,该文采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研究了川明参对植烟土壤中细菌和真菌在门和属水平上的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川明参种植增加了烟地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生物多样性,且对真菌的影响大于细菌,极大的增加了真菌的序列数,分别获得32 978个细菌16S r DNA序列和32 229个真菌18S r DNA序列。没有改变细菌前三大优势菌门类,但含量上分别使变形菌和酸杆菌降低1.73%,1.4%,放线菌增加0.65%,使真菌优势门子囊菌减少27.99%成为次优势菌,次优势菌担子菌增加23.69%成为优势菌;改变了原烟地属水平的群落结构,使优势属及丰度都发生了变化,变化较大的细菌如uncultured Acidobacteriaceae Subgroup-1,Gemmatimonas,Subgroup-2,uncultured Nitrosomonadaceae等,真菌如norank Sordariales,norank Agaricomycetes,Phialophora等,且拮抗微生物及生理类群微生物丰度增加,病原菌减少。因此,川明参种植能改善烟地土壤微生物。  相似文献   

10.
刘峰  张恒  丁月芳  展翼 《光明中医》2011,26(9):1799-1801
目的 通过梓醇对土壤细菌生长的影响实验,考察其是否具有抑制土壤细菌的活性.方法 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考察不同浓度下梓醇对土壤细菌生长的影响情况.结果 各浓度梓醇对土壤细菌生长均无抑制作用.相反,从培养平板上细菌的生长状况看,浓度为0.1mg·ml(-1)的低浓度梓醇对部分供试土壤细菌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约占供试土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益气通便颗粒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方法:按《中国药典》2010版附录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验证试验指导原则,采用培养基稀释法和常规法对三个批号的益气通便颗粒进行微生物限度测定。结果:各菌种的回收率均大于70%,在控制菌常规法验证中实验组检出试验菌;通过方法学验证表明,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检查可采用培养基稀释法检验,控制菌可采用常规法进行检验。结论:建立的益气通便颗粒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准确可靠、可行性强,能有效地对其进行微生物限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阚秀燕  李妍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2424-2425
按中国药典[1]2005版有关规定,通过测定试验菌回收率建立4种中成药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经试验发现4种药均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但可通过培养基稀释法消除抑菌作用。确定4种药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细菌计数采用培养基稀释法进行检测,霉菌、酵母菌计数采用常规法即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正露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方法:采用培养基稀释法.结果:能有效消除本品在检验条件下本品对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控制菌的抑制作用.结论:该方法简单快捷、准确可行,可用于本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有效控制本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人参自毒物质降解细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东岳  李勇  丁万隆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1):1703-1706
文章采用传统的平板培养方法筛选能够高效降解人参自毒物质的微生物菌株,并通过16S核糖体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结合显微形态特征鉴定降解菌株;通过液体培养结合GC-MS测定菌株生长情况及对自毒物质的降解效率,以明确其对自毒物质的降解特性.最终成功从六年生人参根围土中筛选出5株人参自毒物质高效降解细菌,液体培养状态下均能以人工添加的自毒物质为碳源生长繁殖.该研究结果表明,从人参根围土中筛选自毒物质降解细菌具有可行性,筛选的降解菌株可用于老参地中自毒物质的消除.  相似文献   

15.
邓海英  龚勇祥  李连凤  邓雪丹  唐诗  康四和  江珍玉 《中草药》2019,50(9):2242-2250,2256
微生物污染是饮片外源性污染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对近10年来饮片微生物污染及典型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饮片微生物污染较为严重,不同品种、来源及炮制方法饮片间微生物污染存在较大差异,耐热菌及耐胆盐革兰阴性菌污染率高,其他控制菌检出率较低。污染典型菌的分离鉴定研究主要集中于耐热菌及革兰阴性杆菌,典型耐热菌主要是来源于土壤及其他外环境的芽胞杆菌属,少数分离菌株对人类有致病报道;分离的典型革兰阴性杆菌70%以上菌株有致病报道,以阴沟肠杆菌为常见分离菌。近年来,一些新的污染典型菌检测方法逐步被应用,如API、Vitek2 Compact鉴定系统、FRIT、MALDI-TOF/MS、核糖体分型技术及16 S rRNA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等,这些方法较传统方法更灵敏、快捷和准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草木犀流浸液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方法:采用常规法和培养基稀释法。结果:能有效消除本品在检验条件下对细菌的干扰作用,霉菌及酵母菌和控制菌均可用常规法检查。结论:该方法简单快捷、准确可行,可用于本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有效控制本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二级濒危药用植物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野生资源严重匮乏,引种栽培可缓解市场需求,筛选滇重楼根际土壤解磷菌,为开发高效微生物菌肥提供数据支撑。该研究从云南、四川和贵州3个地区10个不同地点的野生和移栽品种的滇重楼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具有矿化有机磷能力的根际解磷菌,经分离纯化后定性定量分析解磷能力,结合生理生化实验,运用16S rDNA测序分析进行菌株鉴定。从10个不同生境滇重楼根际土壤中筛选41株解有机磷菌株,其中野生品种滇重楼根际土壤中获得21株,移栽品种根际土壤中获得20株。显著性分析发现,41株解有机磷菌株的解磷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溶磷量为0.08~67.61 mg·L-1,pH 4.27~6.82。其中菌株Y3-5的溶磷量为67.61 mg·L-1,增磷量为57.57 mg·L-1。经鉴定41株均为革兰阳性芽孢杆菌。结合生理生化和系统进化树,最终筛选运动芽孢杆菌Y3-5为候选滇重楼根际解磷菌。不同生境滇重楼根际土中解磷菌的分布不同,解磷能力存在差异,解有机磷菌株Y3-5可望作为滇重楼微生物菌肥的候选菌种。  相似文献   

18.
人参栽培土壤中细菌种群ARDRA研究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适用于开展人参栽培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的ARDRA研究体系.方法:从基因组水平研究人参栽培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结构.结果:对人参栽培土壤样品分析发现,ARDRA体系不仅能高效区分土壤中不同的微生物类群,而且还可根据酶切谱带的差异统计出不同微生物类群在土壤总微生物中所占的比重.结论:建立的ARDRA研究体系能够用于人参栽培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