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进行手术矫正,对Cobb角20°的1例患者行椎管减压、椎体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对Cobb角20°的19例患者行椎管减压、椎体融合、长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并植骨融合术。结果患者均获得6个月的随访。未出现术后感染及断钉、断棒等情况。Cobb角、腰椎前凸角和胸腰段后凸角: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均较术后进一步改善(P0.05)。JOA评分及ODI评分: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均较术后进一步改善(P0.05)。结论椎管减压是减轻患者疼痛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能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水泥强化椎体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后凸畸形的手术效果.[方法]应用骨水泥强化椎后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矫形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后凸畸形病人16例,观察后凸Cobb角矫正角度、内固定稳定情况及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结果]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无松动、脱落、断裂.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矫正22.1°,疼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8分降至术后平均2.1分,ODI评分由术前平均86.5%改善至术后平均31.2%.[结论]应用骨水泥强化椎体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后凸畸形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一种中间锁定两端滑动的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生长发育期特发性脊柱侧弯。[方法]采用中间锁定两端滑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生长发育期特发性脊柱侧弯66例。手术在全麻下进行,侧弯主弯区(顶椎)两个椎体两侧置入4枚椎弓根钉,在顶椎两端上下椎体每间隔1个椎体置入滑动钉,平均每一侧置入4~6枚椎弓根螺钉。选择2根矫形合金棒置入椎弓根钉尾端,两端多出上下末位钉约3 cm,留出纵向滑移的空间,折成生理弧度,H型套帽固定尾部,然后慢慢旋转双棒,矫正脊柱畸形,将双棒锁紧固定于主弯区顶椎4枚钉上,在双侧矫形棒上放置横向滑动或锁定连杆,并锁紧,框架结构固定完毕。[结果] 66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术前Cobb角(53.16±3.44)°,术后为(8.23±2.01)°,手术矫形效果满意。术前Cobb角≤50°患者矫正率为85%,术后随访1~6年,滑动区域内螺钉随脊柱纵向生长而伴发的生长性滑移距离1.5~3 cm,全部患者随访未见断钉、断棒和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中间锁定两端滑动的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生长发育期特发性脊柱侧弯过程中不影响患者正常发育且固定牢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从2011-09-2013-10,共7例患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有椎管狭窄症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骨科-脊柱外科治疗,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或开放手术后行椎弓根钉的骨水泥强化。评价PVP手术前后椎体的变化,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骨折椎体前缘、中央及后缘高度的比率及节段Cobb角的变化。评价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采用测量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椎弓根螺钉固定点与椎体下上终板的距离以及手术节段Cobb角度的变化。X线片及CT扫描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压缩性骨折的椎体,术前和术后的骨折椎体前缘、中央及后缘高度的比率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但与术前相比三者的数值是增加的。矢状面Cobb角度手术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减压,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的患者,矢状面Cobb角度,手术前后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在进行减压的同时,需要对椎弓根钉进行强化处理,且要对所有的螺钉均进行骨水泥的强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分步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我科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结合分步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28例,其中M cA fee分类,Ⅰ型15例,Ⅱ型10例,Ⅲ型3例,并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术后12个月以伤椎为中心的脊柱功能单位的前后缘压缩比,椎管侵占率和Cobb角。结果本组患者全部得到随访,时间12~16个月。患者均于术后2周后下床活动,无断钉、断棒、椎体再压缩等并发症,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无神经症状加重,术前脊柱功能单位前后缘压缩比、椎管侵占率和Cobb角与术后2周相比有明显差异,而术后2周与术后12个月无明显差异。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结合分步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在早期恢复脊柱前后柱的稳定性,避免了单纯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断钉、断棒的危险,从而能使患者早期无痛下床活动,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加伤椎体内及后外侧植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PMMA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伤椎体内及后外侧植骨手术治疗15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结果随访时间平均24.2个月。术后及终末随访伤椎前缘压缩率、Cobb角及椎管狭窄率均较术前改善,无钉棒松动或退出、骨水泥泄漏并发症。结论该技术能有效地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7-11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38例腰椎滑脱症合并骨质疏松。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椎体滑脱角。结果 3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5(13~24)个月。所有患者椎体滑脱复位良好,末次随访时35例椎间植骨融合。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松动、移位,无断钉、断棒。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椎体滑脱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末次随访时以上指标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滑脱症可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提高椎弓根钉抗拔出力,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磷酸钙伤椎强化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评价其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9例胸腰段骨折患者,23例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并结合磷酸钙骨水泥伤椎内注射强化手术治疗(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26例采用单纯经皮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术(单纯内固定组)。对患者的术前、术后1 w及末次随访时的VAS疼痛评分、腰椎ODI评分,伤椎前缘压缩比及Cobb角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49例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3.5±2.2)个月,随访率100%。两组患者的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日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手术时间长于单纯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1,P=0.001)。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显示:在伤椎前缘压缩比、Cobb角、ODI评分及VAS评分方面,组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39,F=17.830,F=3.351,F=3.840,P<0.05),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2.923,F=352.555,F=956.735,F=347.468,P<0.05)。随时间延长两组伤椎前缘压缩比均较术前增加,末次随访时较术后下降,且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压缩比优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两组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末次随访较术后增加,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术后和末次随访Cobb角均优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两组ODI评分逐步降低,且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末次随访ODI评分低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两组VAS评分逐渐降低,且磷酸钙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末次随访VAS评分低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 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磷酸钙骨水泥伤椎强化治疗胸腰段骨折,可有效的恢复椎体高度,增强早期椎体内支撑强度,改善患者功能,防止术后椎体高度丢失,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背景: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治疗常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而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易发生螺钉固定不牢靠,出现螺钉松动、退钉,造成固定失败。目的:探讨应用可注射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56例,均采用可注射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后路钉棒内固定术。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7 d、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伤椎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后凸Cobb角。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损伤发生,骨水泥无明显渗漏,骨折复位满意,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恢复。术后随访12~24个月,末次随访X线及CT检查示,椎体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位置良好,未见螺钉松动、断钉。患者术后7 d、末次随访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前后缘压缩率、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下降(P均<0.05)。患者末次随访上述指标与术后7 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提供坚实稳定性,有效恢复脊柱序列,维持椎体复位后高度,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伴有老年性骨质疏松的胸腰椎结核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体钉道骨水泥强化内固定术治疗,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5-01本院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体钉道骨水泥强化内固定术治疗34例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性骨质疏松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准备、手术方法、术后处理、随访结果及疗效评价指标(包括VAS评分、ODI指数、Cobb’s角、C7矢状位铅垂线和红细胞沉降率)。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190±27)min,术中失血量平均(645±137)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8%(2/34),随访平均(26.5±3.9)个月,术后抗结核治疗平均(21.5±4.7)个月,34例患者均达到植骨融合标准,融合时间平均(9.1±3.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ODI指数、Cobb’s角、C7矢状位铅垂线和红细胞沉降率较术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提升1~2级,6例达到B~C级,28例达到D~E级。结论严格抗结核并抗骨质疏松治疗下,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体钉道骨水泥强化内固定术,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胸腰椎结核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钉道骨水泥强化内固定矫形加植骨融合治疗伴骨质疏松及滑脱的腰椎退行性侧凸的中短期疗效。方法2006年6月至2011年3月采用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和钉道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伴骨质疏松及滑脱的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26例。根据x线片观察术前及术后即刻、2周、3个月、1年腰椎滑脱率、腰椎生理前凸角及椎间隙高度变化,植骨融合情况;采用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6例患者随访12-45个月,平均2年。所有患者症状减轻,JOA评分术前平均13.2分,术后随访时平均27.0分,改善率平均87.5%。术后X线片复查,所有融合椎节均获得骨性融合。腰椎侧凸Cobb角从术前平均26.6°至术后平均11.2°。融合椎间隙高度术后均明显改善,从术前平均0.14cm改善至术后平均0.45cm。术后3个月、1年复查x线片内置物无松动及断裂,滑脱不同程度纠正,植骨融合时间平均12.2周。结论对合并骨质疏松及滑脱的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钉道骨水泥强化内固定矫形加植骨融合可有效纠正侧凸,手术前对减压、固定范围、畸形矫正与否作出明确的判断,可减少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defines the situation as a kind of "limited creditors' rights"based on "the disease of system"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ssence of the debt of history of bank and enterprise.Also,this essa椿航馇榭霭碠swestry评分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1年X线片检查均未出现内植物松动、断裂,Cobb角由平均32°矫正到19°。结论后路椎板减压联合短节段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Instrumented spinal fusion in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is challenging because of the poor bone quality and is complicated by an elevated risk of delayed hardware failure. The author treated two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evere osteoporosis, spinal stenosis, and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He performed decompressive laminectomy, posterolateral fusion, and pedicle screw (PS) fixation involving screws with side openings that allow cement to be injected through the implant. The cement injection was conducted under fluoroscopic control without complications. Although this technique needs validation in a larger population of patient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injection of cement through these PSs can be performed safely in carefully selected patients. This technique creates not only a vertebroplasty-like effect that strengthens the vertebral body but also provides the additional stability afforded by the immediate anchoring of the screw, which may allow a shorter-length construct, save mobile segments, and finally reduce the risk of hardware failure.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后外侧融合对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脊髓损伤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影响。方法60例均为单一节段无脊髓损伤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A组30例,行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并取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行后外侧融合;B组30例,仅行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未做植骨融合。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Cobb角、伤椎后凸角、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比较各项指标的结果。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腰椎JOA评分法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60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Cobb角、伤椎后凸角、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各项指标及其矫正度和丢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无脊髓损伤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后外侧融合与否对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及相关文献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在回顾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进展的基础上 ,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在退行性脊柱侧凸矫治的策略 ,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1999年 7月~ 2 0 0 2年 7月 ,本院骨科连续治疗 3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 ,其中 7例先行一期前路脊柱松解 ,二期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矫形 ,后外侧植骨融合 ;16例行后路椎管减压、PLIF椎体间支撑融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 ;9例行后路椎管减压、椎板截骨短缩、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结果 本组围手术期没有出现切口感染 ,2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症状 ,4例出现症状对侧的下肢痛 ,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本组全部病例随访 18个月~ 3年 ,平均 2 .4年。全部病例无断钉、断棒 ,无交界性后凸。术前、术后及 18个月随访时进行Oswestry评分 ,统计结果表明术后和 18个月随访时ODS评分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在充分减压的前提下 ,椎弓根螺钉三维矫正技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凸可达到满意的纠正 ,重建脊柱稳定性 ,适当的前路松解和椎体间支撑性植骨有利于矢状面畸形的改善 ,减少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9,自引:9,他引:10  
目的比较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钉固定单独应用及二者联合应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10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椎间融合器、椎弓根钉固定组(A组),单纯椎弓根钉固定组(B组),椎间融合器组(C组),3组均行椎间及后外侧植骨。对3组术前、术后和随访时JOA评分、滑脱率、复位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3组术后较术前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善(P<0.01);随访发现:B组、C组的复位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丢失程度较A组明显(P<0.05);B组、C组植骨融合失败率高(P<0.05);JOA评分A组优良率为93%,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肯定,并发症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胸腰椎骨折短节段内固定术后继发后凸畸形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4年至2018年胸腰椎骨折行短节段内固定治疗术后继发后凸畸形39例。结果 胸腰椎骨折术后脊柱后凸原因较多,早期主要在于手术操作有欠缺;1年内发生后凸畸形,多为固定节段短或螺钉短,不能有效支撑固定;未佩戴外固定支具或支具不牢靠且活动量大;患者骨质疏松;取出内固定后发生脊柱后凸主要在于稳定性差的骨折减压固定未给予充分植骨融合;椎间盘严重损伤,取出后再次塌陷。结论 从当前病例总结,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在于胸腰椎骨折的正确诊断、合适手术方式和有效的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8.
腰椎滑脱手术复位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手术的复位问题。方法66例腰椎滑脱患者,其中36例(治疗组)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后外侧植骨及Cage应用治疗,30例(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原位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对两组术前、术后和最终随访时的X线片测量结果、融合率、断钉率、JOA评分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①治疗组能明显增加椎间隙高度、相对椎间隙高度,提高复位率,降低滑脱率;②治疗组能明显提高术后1年、2年骨性融合率,降低断钉率;③治疗组能明显提高术后JOA评分。结论①腰椎滑脱症手术时滑脱椎体应尽可能复位;②不能过分强调解剖复位,主张部分复位比较安全;③滑脱复位后,术后常出现复位的丢失,如何减少复位的丢失,是需值得重视的问题;④在此基础上彻底的减压是基础,坚强的骨性融合是关键。  相似文献   

19.
浮椎损伤的诊断及早期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勇  阮永平  徐荣明 《中国骨伤》2006,19(8):455-457
目的:探讨浮椎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早期治疗原则。方法:椎间结构严重损伤、椎体附件骨折伴椎体严重的前侧方脱位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4~58岁,平均36岁。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1例。早期手术探查及选择不同的内固定和植骨方式,5例采用长节段经椎弓根后路固定,1例采用短节段经椎弓根后路固定;2例采用单纯椎体间植骨,3例采用椎间融合器植骨,1例采用关节突及椎板后外侧植骨。结果: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无术中血管、神经损伤;未见内固定松脱、断裂等并发症。6例均获骨性融合,术后未发生椎体再滑脱。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2例A级者术后无改善,3例由B级恢复至D级,1例由C级恢复至E级。结论:脊柱极度不稳,脊髓损伤可能相对较轻,由于脊髓、神经根可能因逃逸而避免严重损伤,长节段经椎弓根后路固定及植骨融合有利于维持伤椎间的稳定,浮椎损伤早期手术复位容易,椎间植骨能获得较高骨性融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