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总结选择性膀胱部分切除术加膀胱灌注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经验,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加膀胱灌注化疗的膀胱癌患者(pT2期84.9%,pT3期15.1%),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采用Cox模型对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经过中位随访46.5(11~93)个月,5年总生存率、5年癌特异性生存率以及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5%、73%和54%,经多因素分析,既往有浅表膀胱癌史(RR=2.98,95%CI:1.27~7.00,P=0.012)、肿瘤多发(RR=2.27,95%CI:1.12~4.60,P=0.023)以及肿瘤直径>5 cm(RR=2.91,95%CI:1.39~6.12,P=0.005)是影响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然而只有肿瘤多发(RR=3.41,95% CI:1.38~8.44,P=0.008)与肿瘤直径>5 cm(RR=3.37,95% CI:1.27~8.92,P=0.015)影响5年癌特异性生存率.结论 选择性膀胱部分切除术加膀胱灌注化疗并没有降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生存率,是一种可行的保留膀胱术式.浅表膀胱癌史、肿瘤多发及肿瘤直径>5 cm是影响复发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微小RNA(micro RNA, MiR)-14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肿瘤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80例膀胱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法检测膀胱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iR-141 mRNA相对表达量,分析MiR-141表达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MiR-141 mRNA在膀胱癌组织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不同性别、年龄的膀胱癌患者癌组织中MiR-141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的不同分级、分期、肌层有无浸润、有无远处转移等,其癌组织中MiR-141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级、肿瘤分期、转移与否、组织中MiR-141表达量与膀胱癌患者5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分级、肿瘤分期、转移与否、MiR-141表达水平是影响膀胱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iR-141低表达患者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显著高于MiR-141高表达患者(P<0.05)。结论:MiR-141在膀胱癌组织中呈高表达;MiR-141表达水平与膀胱癌患者肿瘤分级、肿瘤分期、是否转移及预后情况具有相关性,可为膀胱癌患者早期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卡介苗(BCG)膀胱灌注治疗的疗效、预后因素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47例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TURBT)术后接受BCG膀胱灌注的中、高危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累积复发率、累积进展率、1年无复发生存率、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及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评估BCG膀胱灌注治疗的疗效.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究BCG膀胱灌注治疗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采用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5.0版评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47例患者中男128例(87.1%)、女19例(12.9%),中位随访时间为25(4~85)个月,年龄为39~98(66.5±10.6)岁.1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1.9%(104/127),累积复发率为21.8%(32/147),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为49.49个月;累积进展率为9.5%(14/147),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为56.8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膀胱癌复发史和病理分期与BCG膀胱灌注治疗后肿瘤复发相关(P=0.004、0.06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膀胱癌复发史(HR=2.081,95%CI 1.048~4.130,P=0.036)是BCG膀胱灌注治疗后肿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86.6%(110/127)的患者在BCG膀胱灌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1级不良反应38例(29.9%),2级不良反应69例(54.3%),3级不良反应3例(2.4%),无4、5级不良反应患者.9.5%(14/147)的患者因不耐受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结论 中、高危NMIBC患者TURBT术后BCG膀胱灌注治疗效果显著,膀胱癌复发史是患者BCG膀胱灌注治疗后肿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患者在BCG膀胱灌注治疗过程中会发生一定不良反应,但大部分可耐受.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4):13-17
目的探讨术前纤维蛋白原/前白蛋白(FPR)与膀胱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09年12月~2016年8月收治的200例膀胱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确定FPR的最佳临界值为0.0977,以术前FPR是否大于0.0977分为低FPR组、高FPR组。术后随访3年,观察生存情况,同时对于患者的临床病理相关性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多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低FPR组和高FPR组在TNM分期、分级、淋巴结转移、糖尿病病史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行3年随访,共有139例生存,生存率为69.5%,61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30.5%。低FPR组和高FPR组的肿瘤进展率分别为22.7%(20/88),39.3%(44/112),中位PFS分别为62.5个月、32.5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分级、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其他手术史、FPR≤0.0977是影响患者OS的因素(P0.05)。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FPR≤0.0977是影响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FPR的升高可显著降低膀胱癌患者的OS和PFS。结论术前FPR是膀胱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且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其用于评估膀胱癌患者术后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龄(≥75岁)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全膀胱切除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995年1月至2003年1月收治高龄(≥75岁)浸润性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术患者10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76岁.从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并发症、生存率等方面与同期40例浸润性膀胱癌(<75岁,对照组)行全膀胱切除术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高龄组平均手术时间360 min,平均术中输血1 500 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20 d,对照组分别为316 min,1 200 ml,16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和对照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分别为6例(60%)、10例(25%),P<0.05.高龄组7例获随访,1、5年生存率分别为71.4%、57.1%.对照组40例获得随访,1、5年生存率分别为90.0%,65.0%.高龄组患者1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膀胱切除术可以安全地应用于适当选择的高龄患者,年龄不应成为高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的排除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iR-34a、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庆阳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86例膀胱癌患者的存档病理蜡块作为研究对象,随访期间,记录患者的复发和死亡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所有患者膀胱癌组织中miR-34a的表达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D-1、PD-L1的表达情况,分析miR-34a、PD-1、PD-L1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膀胱癌组织中miR-34a的中位值为1. 201,其中43例患者的miR-34a <1. 201为低表达,43例患者的miR-34a≥1. 201为高表达。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有55例(63. 95%)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PD-1呈阳性表达,45例(52. 33%)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PD-L1呈阳性表达。TNM分期T_2~T_3期患者肿瘤组织中miR-34a的低表达率高于Tis~T_1期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患者miR-34a的低表达率高于未转移患者(P <0. 01)。TNM分期T_2~T_3期患者肿瘤组织中PD-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Tis~T_1期患者,高级别肿瘤患者PD-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低级别肿瘤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患者PD-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未转移患者(P <0. 05)。肿瘤直径≥2 cm患者肿瘤组织中PD-L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肿瘤直径<2 cm患者,TNM分期T_2~T_3期患者PD-L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Tis~T_1期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患者PD-L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未转移患者(P <0. 05)。miR-34a低表达组的PD-L1阳性表达率高于miR-34a高表达组(P <0. 05);但miR-34a的表达与PD-1无关(P> 0. 05)。经Log-rank法分析,miR-34a低表达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5. 81%(24/43),PD-1阳性表达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61. 82%(34/55),PD-L1阳性表达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7. 78%(26/45),不同miR-34a、PD-1、PD-L1表达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膀胱癌组织中miR-34a的表达减少及PD-1、PD-L1表达增加可作为膀胱癌患者预后预测的潜在指标,有助于筛选术后复发的高危患者,并为膀胱癌的免疫学治疗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9,(8):972-976
目的:探讨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_2)和同源框蛋白A_9(HOXA_9)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膀胱癌发生发展、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76例行膀胱癌根治术治疗患者的膀胱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4 cm),另取同期因良性前列腺增生切除的83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CDX_2和HOXA_9蛋白表达,分析两者表达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特征、3年总生存率(OS)关系,采用COX分析影响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子。结果:膀胱癌组织CDX_2和HOXA_9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膀胱黏膜组织(P<0.05),癌旁组织CDX_2和HOXA_9蛋白阳性率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X_2、HOXA_9蛋白表达与膀胱癌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0.05),与病理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膀胱癌患者CDX_2蛋白表达与HOXA_9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01,P<0.05)。CDX_2、HOXA_9蛋白低表达膀胱癌患者OS明显高于高表达患者(P<0.05)。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CDX_2及HOXA_9蛋白表达是影响膀胱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膀胱癌患者CDX_2、HOXA_9蛋白表达均上调,与临床特征及预后关系密切,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MP28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预后等指标的关系,分析MMP28表达对膀胱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8对新鲜的膀胱癌组织及其配对的正常膀胱组织和173例膀胱癌组织蜡块,分别采用q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MMP28的表达,结合相关病理和随访指标,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Cox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转录水平上,膀胱癌组织的MMP28表达高于正常的膀胱癌组织,有统计学意义。MMP28蛋白在膀胱癌中的表达与其年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关(P=0.039,P=0.024,P=0.003),与性别、肿瘤数量、肿瘤直径无关(P=0.120,P=0.266,P=0.462)。膀胱癌中MMP28蛋白高表达组的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P=0.002,P=0.001)。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有患者的年龄(P=0.006,P=0.007)、病理学分级(P=0.008,P=0.006)、肿瘤数目(P=0.012,P=0.013)、临床分期(P=0.003,P=0.003)和MMP28蛋白的表达(P=0.002,P=0.001)。而且,多因素分析表明只有临床分期(P=0.022,P=0.043)、MMP28(P=0.037,P=0.045)是预测膀胱癌总体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MMP28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是明显上调的。MMP28表达与膀胱癌的年龄较大、高组织分级、较晚临床分期、预后差呈正相关,是预测膀胱癌生存的一个独立因素,可能成为膀胱癌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生淋巴结微转移(LNM)的概率和影响因素,并分析LNM和5年生存率的关系.方法 纳入PT1-4N0M0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128例,均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术后随访7~112个月.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尿溶蛋白Ⅱ(UPⅡ)和细胞角蛋白20(CK20)在手术清扫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分析相关临床和病理因素与UPⅡ、CK20表达的关系,并对发生LNM(UPⅡ和CK20表达阳性)患者与未发生LNM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8例患者中,39例(30.47%)患者的淋巴结中找到阳性表达的肿瘤细胞,证实发生LNM.25例患者经UPⅡ抗体检测出现LNM,发生率为19.53%(25/128),CK20抗体检测24例患者出现LNM,发生率为18.75%(24/128),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LNM检出率(P<0.05).LNM与肿瘤的病理分期、分级相关(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和数目无关.出现LNM的患者与未出现LNM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41.03%、68.5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使用UPⅡ和CK20联合免疫组化检测膀胱癌淋巴结可提高LNM的检出率.高分期与高分级的膀胱癌容易发生LNM,发生LNM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0.
刘冬艳 《广西医学》2016,(9):1263-1266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将100例LACC患者分为观察组(新辅助化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50例,对照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50例,其中新辅助化疗采用紫杉醇+顺铂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观察组患者3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3个月和37个月,观察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8.0%、90.0%、80.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2.0%、78.0%、68.0%(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灶大小、组织分化、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对观察组患者3年生存率有影响(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病灶大小、组织分化、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是观察组患者3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联合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LACC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病灶大小、组织分化、病理类型以及淋巴结转移是其重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995~2000年新疆肿瘤医院胸外科治疗的12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观察,采用寿命表法分析患者术后1~5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采用Kaplan-Meire法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法检验11个影响因素与NSCLC患者生存率的关系;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影响因素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9.4%、65.4%、45.2%、30.1%、24%,中位生存时间为33.39个月.单因素分析中男性患者肿瘤偏大或虽不大但累及的周围组织、结构较多,有远端淋巴转移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年生存的危险因素;对癌肿采取手术治疗、化疗及放疗是其保护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手术方式、淋巴转移和病理分期是影响NSCLC患者5年生存的重要因素.结论:性别、手术方式、淋巴转移和病理分期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年的生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两种介入治疗方法联合腔内放疗与根治术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4月~2007年9月收治的81例FIGO分期为ⅠB、Ⅱ、Ⅲ及ⅣA且进行了介入治疗联合腔内放疗与根治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的随访资料,运用Kaplan-Meier法估计生存率并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影响因素的筛选和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1、3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0%、78.0%及78.0%.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大小(P=0.016)、盆腔淋巴结转移(P=0.046)、淋巴血管侵犯(P=0.032)、手术切缘侵犯(P=0.000)、间质浸润深度(P=0.002)、病理缓解(P=0.002)及临床疗效(P=0.003)为影响宫颈癌患者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有无职业、绝经和流产,生育次数、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化疗方案、术中化疗及术后化疗、术后放疗与否对宫颈癌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肿瘤大小(P=0.003)、临床疗效(P=0.014)和病理缓解(P=0.036)是宫颈癌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介入治疗联合腔内放疗与根治术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肿瘤大小、临床疗效和病理缓解是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在宫颈癌患者的综合治疗中应优先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5):41-44
目的分析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辅助动脉灌注化疗及膀胱灌注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泌尿外科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动脉灌注化疗组39例,术后仅采用动脉灌注化疗;膀胱灌注化疗组41例,术后仅采用膀胱灌注化疗。结果动脉灌注化疗组、膀胱灌注化疗组患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92.31%、92.68%,3年生存率分别为82.05%、80.49%,5年生存率分别为71.79%,70.73%;两组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3、0.01、0.03,P0.05)。结论漫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的患者术后应用动脉灌注化疗及膀胱内灌注化疗,可降低肿瘤复发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肿瘤干细胞标记物乙醛脱氢酶1(ALDH1)在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阐明其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9例浸润性膀胱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膀胱组织(对照组)中ALDH1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6例癌转移淋巴结组织及20例未转移淋巴结组织中ALDH1的表达,分析ALDH1蛋白表达与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影响。 结果: ALDH1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膀胱癌与正常膀胱组织中分别为33.94%(37/109)和5.00%(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非肌层浸润性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分别为19.05%(8/42)和43.28%(29/67),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1);在低级别与高级别膀胱癌中分别为13.04%(3/23)和39.53%(3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转移组与淋巴未转移组膀胱癌组织中分别为50.00%(3/6)和12.90%(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移淋巴结及未转移淋巴结组织中分别为50.00%(3/6)和0.0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4~65个月,经Kaplan-Merier分析,ALDH1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总生存率为64.9%,阴性表达组为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DH1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总体无瘤生存率为51.40%,阴性表达组为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肿瘤干细胞标记蛋白ALDH1高表达与浸润性膀胱癌分期和分级及预后有关联,是浸润性膀胱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CD1)、PDCD4、PDCD10在膀胱癌患者外周血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20年10月辽宁电力中心医院收治的256例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患者膀胱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DCD1、PDCD4、PDCD10的表达水平。在患者入院后采集静脉血,采用RT-qPCR法检测外周血PDCD1 mRNA、PDCD4 mRNA、PDCD10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外周血PDCD1 mRNA、PDCD4 mRNA、PDCD10 mRNA对膀胱癌诊断的价值,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采用Cox多因素分析膀胱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DCD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癌细胞的细胞膜,在胞浆中也有少量表达。在256例膀胱癌组织标本中,PDCD1、PDCD4、PDCD10的阳性率分别为43.3%(111/256)、49.6%(127/256)、55.8%(143/256)。与阴性表达患者比较...  相似文献   

16.
早期膀胱癌的诊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提高早期膀胱癌的诊治水平。方法 :结合文献对 39例早期膀胱癌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早期T1 膀胱癌占同期膀胱癌的 13 .2 % ( 39/2 96 ) ,且均有血尿和膀胱刺激症状 ,均以膀胱镜和静脉肾盂造影明确了诊断。 39例行肿瘤局部及部分切除 ,5年以上生存率 74.4% ( 2 9/39)。提示 :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膀胱部分切除术(partial cystectomy,PC)与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radicalcystectomy,RC)治疗局限性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83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PC组与RC组.PC组患者采用PC+术后给予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C)的全身化疗和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治疗;RC组患者接受RC+盆腔淋巴结清扫.对出院后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化疗不良反应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种术式患者5年总生存率(OS)、5年癌特异性生存率(CSS)的差异.结果 经过4~ 60个月的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PC组围手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38%,RC组为2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449,P=0.035).PC组术后5年随访期内出现17例局部复发,复发率为36.2%;RC组随访期间局部复发9例,复发率为25.0%.两组患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82,P=0.277).PC组随访期间死亡18例,死亡率为38.3%,其中13例死于膀胱癌全身转移.RC组死亡15例,死亡率为41.7%,其中9例死于膀胱癌复发并全身转移.采用Kaplan-Meier曲线对两组患者生存状况进行分析,PC组与RC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5年癌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61.7%与58.3%、72.3%与7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配合辅助化疗治疗局限性MIBC具有与RC相似的效果,是一种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安全性高且操作相对简单的保留膀胱的手术.  相似文献   

18.
《陕西医学杂志》2015,(10):1319-1320
目的:探讨影响膀胱癌根治术预后的相关因素及膀胱癌浸润转移与纤维蛋白含量的关系。方法:84例行膀胱癌根治术的患者,选择对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琼脂糖单向扩散法对膀胱癌患者与正常对照者以及膀胱癌患者中发生转移者与未转移者血清中纤维蛋白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龄、肿瘤分期、肿瘤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肿瘤数量、原位癌、术后膀胱灌注、新辅助化疗和淋巴结转移与膀胱癌根治术预后呈相关关系(P<0.05)。纤维蛋白含量在膀胱癌患者中以及出现转移的患者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肿瘤分期、肿瘤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肿瘤数量、原位癌、术后膀胱灌注、新辅助化疗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膀胱癌术后预后的因素,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的预后;膀胱癌的浸润转移可能与患者体内纤维蛋白含量的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在膀胱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动脉内栓塞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联合膀胱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复发转移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首次复发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年膀胱保存率、5年膀胱保存率、2年无复发生存率、5年无复发生存率、2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在膀胱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膀胱灌注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林英立  李艳丽  戚景光  梁杰  赵炎 《重庆医学》2017,(35):4949-4951
目的 探索血清钙黏蛋白13(CDH13)甲基化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治疗后进展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该院行TURBT治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98例,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患者血清CDH13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进展情况的相关性.结果 52例(53.1%)患者血清中检测到CDH13甲基化,并且血清CDH13甲基化与肿瘤大小、分级及数目密切相关(P<0.05).在随访过程中有20例(20.4%)患者出现肿瘤进展,Kaplan-Meier分析和log-rank检验发现存在血清CDH13甲基化的患者无进展生存率低于血清CDH13未甲基化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DH13甲基化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TURBT治疗后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CDH13甲基化可作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TURBT治疗后进展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