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42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选择42例(191例次)输注单采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比较输注前后外周血小板结果,并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根据24 h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等指标,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2例患者无效输注率为28.57%(12/42),对于输注没有效果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66.67%,与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相比,阳性患者输注无效率更高(P0.05)。在输注次数逐渐增加下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逐渐下降(P0.05)。频繁输注者,输注疗效较差,甚至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是导致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因素,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影响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比血小板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配型血小板在血液病患者中的疗效。方法以临床出血症状改善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及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另外以临床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分组,比较不同输注次数的患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差异。结果与配型前相比,配型血小板大大提高输注疗效(P0.01),临床上输注5次血小板以上的患者比5次以下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机率大大提高(P0.01)。结论 PTR的出现与血小板输注次数有关。在出现PTR的血液病患者中使用配型血小板输注,可提高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匹配血小板对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接受过allo-HSCT后发生免疫性PTR患者16例,共输注单采血小板253次。根据血小板输注前交叉配型试验结果进行分组,结果阴性为配合性输注组(37次),阳性为非配合性输注组(216次);其中13例HLA-I类抗体阳性患者,根据输注前血小板交叉配型结果,分为HLA-I类抗体阳性配合性输注组(28次),HLA-I类抗体阳性非配合性输注组(158次)。以血小板输注后24小时血小板校正后增高指数(CCI)为衡量指标,分析不同输注策略对allo-HSCT后PTR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结果 16例PTR患者,其中HLA-I类抗体阳性13例,HPA抗体阳性3例。配合性输注组血小板输注24 h-CCI和有效率分别为7.188(1.035,11.9)和62.16%,高于非配合性输注组0(0,3.546)和2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LA-I类抗体阳性的PTR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型解决免疲性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作用。方法对8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采用固相凝集法筛查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进一步对有免疫性抗体的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找到配合型或适合型的供者血小板输给患者。结果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血小板抗体的总检出率为45%(36/80),血小板抗体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36例患者与供者做血小板配型,并输注配合型血小板悬液后,有效率为89%(32/36)。1例脾肿大、2例发烧,1例原因不明的PTR患者,输用配合型或适合型血小板后,而再次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无效率为11%(4/36)。结论血小板交叉配型在血小板抗体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作用明里,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开展血小板交叉配型,但对有脾肿大.DIC、发烧情况下的血小板输注无效(免疫性引起的PTR患者)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治疗血液病患者无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85例血液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行血小板输注治疗,分析抗体强度、体质量、性别、年龄、感染、脾肿大、输血次数、活动性出血、血小板类型、治疗类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抗体强度、体质量、感染、输血次数、脾肿大、活动性出血、治疗性输注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抗体阳性、感染、输血次数≥3次、脾肿大和活动性出血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感染、输血次数≥3次、脾肿大和活动性出血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朱奕  伍昌林  党鑫堂  李岚 《医学综述》2012,(22):3901-3902
目的分析配合试验在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我院85例5次以上输血(至少2次输血小板)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观察血小板配合性输注的效果。结果 85例多次输血患者发生PTR 15例(17.65%),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9例(60%),成功配型6例(66.67%)。结论血小板抗体可直接导致PTR,配合性输注可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6,(5):613-614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PA IgG)筛查技术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与再生性障碍贫血(A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ITP、AA患者及健康人群1000例,对其进行血小板抗体(PA IgG)筛查,并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与两种疾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相比健康人群,ITP与AA患者的PA IgG阳性血小板百分率明显更高(P<0.05),且ITP组患者比AA组患者PA IgG阳性血小板百分率更高(P<0.05)。另外,PA IgG阳性患者以及未配型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比较高(P<0.05)。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能为临床上血小板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一定参考,同时血小板配型有利于临床输注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和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6月该院血小板抗体检测的病例60例。血小板抗体检测使用固相凝集法。结果 60例血小板输注患者共检测到血小板抗体26例,阳性率为43.3%,其中白血病阳性率为44.4%,再生障碍性贫血阳性率为41.6%,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阳性率为37.5%,恶性肿瘤阳性率为45.5%,各类疾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小板输注次数<3次、3~8次和>8次的患者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3.8%、46.7%和77.8%,各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血小板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分别为20.6%和69.2%,抗体阴性组显著低于阳性组(P<0.01)。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血小板输注后1 h和24 h CCI值分别为(8.12±1.24)×109/L和(5.03±0.74)×109/L,均显著高于阳性组的(6.77±0.81)×109/L和(3.93±0.61)×109/L(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血小板无效输注发生率,相容性血小板配型试验是预防免疫性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及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Galileo-Neo全自动血型仪及Capture-P Ready Screen试剂盒对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输注前、输注后血小板抗体检测,并观察输注疗效.结果 143例输血小板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57例,阳性率39.9%;输注有效110例,有效率76.9%.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血小板输注次数和配型血小板使用对血小板抗体产生有影响(P<0.05);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有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2.524,95% CI 1.143~5.574)、血小板输注次数(血小板输注≥5次相比1次,OR=5.554,95% CI 2.296~13.434;血小板输注≥5次相比2次,OR=3.300,95% CI 1.297~8.397)对血小板抗体产生有影响(P<0.05);血小板抗体对其输注效果有影响(P<0.05).结论 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减少输注次数,能够降低抗体的产生;同时,避免血小板抗体的产生能够提高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疾病患者血小板抗体形成状况以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具体影响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80例进行分析,对患者外周血小板进行单采血小板输注前后数量检测,筛查血小板抗体。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相比较,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增多,血小板阳性检出率的升高,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也出现上升趋势。结论:血液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导致无效血小板输注的基本原因就是血小板抗体的形成,要及时检测血小板抗体的形成,提高血液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广州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进行两种不同试验方法的交叉配型并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特异性。方法对62名临床不同疾病类型血小板输注>2次的患者分别做流式细胞血小板交叉配型(Flow-XM)试验和经典补体依赖微量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NIH-CDC)试验,并进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分析。结果 62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通过NIH-CDC试验,得出血小板配型阳性标本22例,阳性率为35.48%;Flow-XM试验比NIH-CDC试验阳性检出率高,为70.97%,两种配型结果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析配型阳性患者的HLA抗体特异性,除2例为阴性外,其余都证实存在针对供者的HLA抗体。结论 Flow-XM试验对于检测HLA抗体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以提高输注疗效。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随机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分别输注随机单采血小板和配型血小板,计算1 h和24 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对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5%和1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65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和52例阳性患者输注配型血小板后1 h和24 h CC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次输血导致血小板同种抗体的产生,血小板交叉配型能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临床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对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32.6%;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1%和1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r2=0.853),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45次后CCI值和输注配型血小板30次后CCI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抗体类型的确认,配合性地输注血小板,有利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血液病患者HLAⅠ类抗体微珠反应的平均荧光强度(MFI)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68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小板输注前HLAⅠ类抗体MFI情况。依据血小板输注后24 h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判定血小板输注疗效,并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根据AUC计算约登指数和其最大值,采用ROC曲线分析HLAⅠ类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预测作用。结果 68例患者HLA抗体检测后输注血小板128次,其中有效输注98次,输注有效率76.56%,血小板无效输注30次,PTR发生率23.44%。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效组和无效组在性别构成、HLAⅠ类抗体阳性占比、HLAⅡ类抗体阳性占比输注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LAⅠ类抗体阳性为PTR危险因素(OR=9.64,95%CI:2.73~34.08,P<0.001);Pear...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输注疗效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9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血小板输注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出现2次或2次以上输注无效的患者纳入无效组)两组,有效组55例,无效组37例。统计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输注疗效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65.11%;单因素分析显示,血小板输注疗效与脾大、感染、HLA抗体、HPA抗体及输注次数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性别、抗生素使用及疾病分类无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感染、HLA抗体、HPA抗体及输注次数是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输注血小板疗效的高危因素(P<0.05)。血小板输注无效组患者的复发率(36.40%)明显高于有效组(1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患者的死亡率(39.40%)高于有效组(24.5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无效组的中...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配型处理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1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檀  杨岩  王初 《吉林医学》2005,26(12):1338-1338
目的:观察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已发生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进行配型处理的疗效。方法:对10例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SEPSA法处理,选择阴性结果的献血者进行血小板输注,计算纠正的计数增值(CCI),CCI>4.5×109/L为输注有效。结果10例PTR病人CCI均>4.5×109/L输注有效,与未配型组10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应用SEPSA法配型可以避免或减轻由免疫因素引起的PTR。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岚  张爱根  李妙珊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5):2227-2228,2231
目的 分析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并寻找解决的方法.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13例临床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病人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鉴定.结果 血小板抗体阳性71例(33.33%),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抗体阳性65例(30.51%);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即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抗体阳性2例(0.94%);HLA和HPA抗体并存4例(1.88%).结论 HLA抗体是导致PTR的主要免疫因素.对患者进行"适合性血小板榆注",可逆转血小板榆注无效状态,提高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血前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输血3次以上的血小板输注患者,应用固定凝集法检测器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34例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临床患者进行随机输注和配合性输注,观察患者1h后和24h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观察患者的输注效果,比较血小板交叉配合前后的输注疗效。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44.17%),ABO同型机采血小板的不同输注次数患者之间的抗体阳性差异显著(P0.05);血小板交叉配合性输注效果显著优于随机输注(P0.05)。结论≥3次输血的临床患者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应积极检验血小板抗体,对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患者应及时给予交叉配型,提高输血疗效,降低血液消耗。  相似文献   

19.
赵娜娜  王超  赵阳  蒋菲菲  吕蓉 《安徽医学》2023,44(8):887-890
目的 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的HLA-I类抗体分布特征,探讨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回避策略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省儿童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等送检的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223例,采用固相凝集法对PTR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并对确定为HLA-I类抗体阳性患者采用HLA单抗原特异性抗体检测技术进行HLA-I类抗体高分检测,通过DSA回避策略,选择抗体对应抗原阴性的供者血小板进行配合性输注,根据患者24 h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在223例PTR患者抗体筛查中发现130例患者抗体筛查为阳性,并对确定为HLA-I类抗体的42例患者进行HLA-I类特异性抗体鉴定,HLA-I类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32.31%(42/130),其中HLA-I类抗体强阳性者21例、中阳性者37例、弱阳性者41例,抗体强弱检出率分别为50%(21/42)、88.10%(37/42)和97.62%(41/42)。统计发现37例PTR患者HLA-I类特异性抗体(Raw Value>4...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相容性血小板输注前后的效果,评估配型血小板在血液输注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对血小板筛查阳性患者行血小板抗体配型,根据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或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比较相容性血小板输注前后的效果。结果本组3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血小板筛查阳性8例;8例患者经血小板抗体配型后,其输注的1h和24h CCI、PPR均显著高于配型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血小板配型输注,可为患者提供适用血小板,提高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