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清苯丙氨酸、酷氨酸的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和完善用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快速测定血清中苯丙氨酸(Phe)和酪氨酸(Tyr)的方法。方法 用HPCE检测7例正常儿童和10例苯丙酮尿症息儿血清中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用苯丙氨酸和酪氨酸标准液测定后绘制校正曲线,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部分标本同步测定进行比较。结果 对HPCE实验条件和电泳条件进行优化和选择,最终采用:水浴温度50℃,水浴时间40min,硼酸钠缓冲溶液pH为9.8,分离电压28kV,分离温度15℃。苯丙氨酸迁移时间为6.8min,酪氨酸迁移时间为5.9min;用HPCE检测苯丙酮尿症患儿血清中Phe和Tyr的水平,与HPLC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灵敏度高,为临床检测苯丙酮尿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罗氏CS E170分析仪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维生素D,评价其试剂盒性能指标。方法参考美国全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NCCLS)的EP系列文件,对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维生素D试剂盒性能指标做出评估。结果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维生素D有较好的稳定性,本实验的检出限为3.0 ng/mL;两种不同浓度的定值质控血清在准确度评估中相对偏差(Bias%)均<8%;三种不同浓度的临床患者混合血清及两种不同浓度的定值质控血清评估精密度批内、批间变异系数(CV%)均<5%;在线性范围评价中均为发现离群点,线性回归方程为y=0.0181+0.988x,r=0.988。稀释变异P为0.45(P0.05=0.6841),P<0.05,稀释变异可接受,线性失拟检查G=3.22(F0.05=3.29),G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细胞(WBC)滤器过滤悬浮红细胞(RBC)时对血液质量的影响及滤除WBC悬浮RBC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测定30份滤除WBC悬浮RBC血液的RBC回收率、血小板(PLT)过滤率、WBC滤除率、RBC渗透脆性,并统计分析临床患者输注滤除WBC血液后的输血反应发生率。结果采用WBC滤器过滤法RBC回收率为91.9%,PLT过滤率99.5%,WBC清除率99.96%,滤前和滤后比RBC渗透脆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患者输用滤除WBC血液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显著减少(P〈0.01)。结论采用WBC滤器过滤血液后不影响RBC质量,滤除WBC和PLT效率高,能显著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临床输血质量和输血安全,节约血液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血血浆分离时间对不稳定凝血因子Ⅴ(F Ⅴ)和凝血因子Ⅷ(F Ⅷ)的活性变化,为临床应用不同时间分离的血浆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袋CPDA血液保存液保存的血液,采血后马上均分为6袋,分为6个实验组,第一组即刻分离血浆后于-30℃冰冻保存,作为对照组;其余5组保存在(4±2)℃的专用冰箱,并分别于4h、8h、12h、24h及48h分离血浆后于-30℃冰冻保存.保存1个月后,取出各组血浆于37℃水浴融化后检测各组F Ⅴ和F Ⅷ.结果4h、8h及12h分离血浆组与对照组比较,F Ⅴ和F Ⅷ水平下降无显著性差异(P>0.05);12h以后分离血浆组F Ⅷ水平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24h以后分离血浆组F Ⅴ水平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4±2)℃保存条件下,采用CPDA血液保存液保存的全血,8~12h分离的血浆可以代替新鲜冰冻血浆(FFP)补充凝血因子;12~24h内分离的血浆,除需大量补充F Ⅷ的特殊患者外,也可以部分替代FFP补充凝血因子.血站在24h内分离的血浆最好注明具体的分离时间,在FFP难以供应时,可以有选择性地选用此时间段分离的血浆替代FFP给临床患者输注.  相似文献   
5.
肖庆  韦庆文  徐双梁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7):975-976,980
目的评价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白介素-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患儿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TGF-β、IL-6,化学发光法检测ICAM-1。结果中、重型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患儿血液中ICAM-1和IL-6水平明显高于轻型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患儿和健康对照组儿童;但TGF-β水平明显低于轻型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患儿和健康对照组儿童。不同病情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患儿血液中ICAM-1和IL-6与病情呈正相关。结论血清ICAM-1、IL-6和TGF-β联合检测能够早期、准确、灵敏地诊断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尤其是IL-6水平的变化,为判断预后及病情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免疫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肖庆  韦庆文  蓝宇萍 《淮海医药》2012,30(5):392-39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胸苷激酶1(TK1)的检测用于乳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VEGF与TK1的含量,分析这两种指标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 VEGF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乳腺癌患者的血清VEGF、TK1水平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且与VEGF、TK1水平呈正相关。结论乳腺癌VEGF的表达与血管生成及早期复发有关,VEGF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间接促进作用,有助于判断有无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在乳腺癌生长过程中,随着TK1表达量由低到高,VEGF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异丙酚、芬太尼、东莨菪碱复合麻醉在消化内镜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拟行消化内镜检查及治疗病人150例,随机分为三组即:A组(局麻组)50例,B组(对照组)50例,C组(实验组)50例.行胃镜检查病人用1%地卡因喷喉.A组表面麻醉下进行操作;B组先给以0.001mg·kg-1芬太尼静脉注射,然后将0.8mg·kg-1异丙酚用微泵按3.2~4.8mg·kg-1·min-1静脉注射,再以3~8mg·kg-1·h-1速度异丙酚静脉注射维持麻醉,直至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检查工作,待内镜进入检查部位时停止麻醉,若术中麻醉深度不满足检查要求时再以每次0.4 mg·kg-1异丙酚静脉注射以维持麻醉;C组先给以0.001mg·kg-1芬太尼、0.006mg·kg-1东莨菪碱混合液静脉注射后,其余同B组.全部病人分别在麻醉前及麻醉后1min、3min、6min、9min、12min、手术结束进行监测HR、R、BP、SpO2、ECG以及麻醉效果评定.结果在所有的监测项目结果中A组与B、C组间比较统计学有极显著差异(P<0.01);B、C组间异丙酚用量、检查时间、麻醉效果比较统计学有极显著差异(P<0.01),B、C组间DBP、SpO2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检查开始后SpO2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异丙酚复合芬太尼、东莨菪碱静脉麻醉用于消化内镜检查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患者徐××,男,45岁,本公社农民,1980年6月14日急诊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0天(5月24日)开始发热,畏寒,无头痛,亦无恶心呕吐;次日上山砍木头即觉全身酸痛,以四肢为甚,但尚能支持;当晚觉四肢针刺样剧痛,难以忍受,只能平睡,不能动弹。经请大队医生诊治未缓解,后又请我院医生出诊,肌注阿托品、安痛定、青霉素等,症状仍无缓解。病后一星期出现咳嗽,已无发热;两星期后咳嗽频繁,痰量多,为白色泡沫粘液痰,无力咳出;同时出现呼吸困难,说话不清;尚能进半流饮食,大便秘结,能自解小便;四肢端呈上行性麻木无力。近几日来上述症状加重,夜间不能入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异丙酚静脉推注全麻术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安全性及患者对检查的依从性。方法将来我院接受胃镜检查的门诊和住院患者2500例,按自愿的原则分为异丙酚组1300例,对照组1200例,用心电监护仪监测两组患者检查前、中、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观察记录检查中的不良反应,检查成功率。结果异丙酚组在检查全过程中,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波动不大,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对照组在检查中心率及血压明显升高,生命体征相对不平稳,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异丙酚组在检查中痛苦表情、恶心、躁动等不良反应、检查后的恐惧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和检查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异丙酚静脉推注全麻术应用于胃镜检查可相对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者容易接受,可提高检查的依从性,是一种理想的辅助方法,有助于内腔镜诊疗开展和技术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4±2)℃保存条件下,分离出不同保存时间内采用CPDA血袋保存液保存的全血的血浆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输注悬浮红细胞>15U的急性大失血患者随机分组:输注8h内分离的新鲜冰冻血浆(FFP)组,输注8~12h内分离的普通冰冻血浆组和输注12h后分离的普通冰冻血浆组.部分血小板低下患者加输新鲜单采血小板或冰冻单采血小板.测定患者输前1h和输后2h指标:①凝血酶时间(TT);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③凝血酶原时间(PT);④纤维蛋白原(Fbg).结果输注8~12h内分离的普通冰冻血浆组与输注FFP组比较:TT、PT、APTT及Fbg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输注12h后分离的普通冰冻血浆组与输注FFP组比较:TT、PT及Fbg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PTT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当FFP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时,临床上可以采用8~1 2h内分离的普通冰冻血浆替代FFP输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