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椎间融合器复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rhBMP-2)对山羊颈椎的融合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取30只成年雌性山羊,随机分为三组:n-HA/PA66椎间融合器组、复合rhBMP-2的n-HA/PA66椎间融合器组和自体髂骨组.所有山羊均行颈3~4椎间盘及部分椎体切除术,分别植入n-HA/PA66椎间融合器、复合rhBMF-2的n-HA/PA66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髂骨块,术后4周、12周行X线检查 术后12周行组织学和生物力学评估.结果:12周时复合rhBMP-2的n-HA/PA66椎间融合器与自体髂骨在山羊颈3、4椎间均可形成骨性融合,组织学、影像学及生物力学等各项测试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HA/PA66椎间融合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和生物力学特性,复合rhBMP-2后使其具有骨诱导性,加快了的椎间融合速度,是一种理想的椎间融合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A66)在脊髓型颈椎病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n-HA/PA66植入钛板内固定术,对其疗效及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3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7个月,平均12.6个月。所有患者神经症状均明显改善,植入物未引起过敏及毒性反应,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高度有良好的恢复和维持,术后6~8个月时获得植骨融合,n-HA/PA66人工椎体后缘存在不同程度的异位骨化。结论 n-HA/PA66人工椎体作为颈椎前路手术植骨材料融合率高,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卵巢摘除(ovariectomy,OVX)后大鼠血清25(OH)D、1,25双羟维生素D[1,25(OH)2D]水平和骨表型的变化及雌激素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6月龄SD雌性大鼠双侧卵巢摘除术建立去势骨质疏松模型并随机分为去势模型组(OVX组)和去势后雌激素干预组(OVX-E组),另设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每组10只。术后5周OVX-E组开始灌服尼尔雌醇(1 mg/kg,2次/周),其他组灌服饮用水作为对照,均给药13周。采用酶免法(EIA)检测血清25(OH)D和1,25(OH)2D水平,用体积骨密度(volume bone mineral density,vBMD)和骨小梁面积(BV/TV)等指标进行骨表型分析。结果 OVX组血清25(OH)D水平保持稳定,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去势后1,25(OH)2D水平显著升高,OVX组为63.1 pmol/L,较SHAM组的38.5 pmol/L增加了64%(P<0.001)。OVX大鼠骨密度降低,较SHAM组分别减少9.5%(股骨,P<0.001)和9.8%(腰椎,P<0.001)。同时出现骨小梁面积减少和尿吡啶酚增加(58.7%,P<0.05)等骨质疏松表型。口服雌激素后,血清1,25(OH)2D水平较OVX组明显下降60.8% (P<0.001),甚至低于SHAM组(P<0.01),同时延缓骨丢失和改善骨微结构。结论 去势影响大鼠维生素D(vitamin D,VD)代谢,致血清1,25(OH)2D水平明显升高,小剂量雌激素对VD代谢改变和骨丢失具有显著纠正作用。  相似文献   

4.
拉萨市藏、汉民族血脂水平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分析拉萨市藏、汉民族间血脂水平及其异常检出率的差异,为该地区血脂异常症的预防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拉萨市藏(Tibetan,T)、汉民族(Han,H)1 228例体检人群为调查对象,其中藏族559例,汉族669例,按血脂测定标准化方法测定的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n,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 4项指标的血脂水平;按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将研究对象分为4个年龄组,界定4项血脂异常标准值,比较藏、汉民族各年龄组血脂异常检出率的差异。采用协方差分析和χ2检验比较两民族间血脂存在的差异。结果 汉族TG水平高于藏族(P≤0.001),HDL-C水平低于藏族(P<0.001);藏族TC和LDL-C水平均高于汉族 (P<0.001、P=0.013)。藏族男性青年组、中年组、老年前期组TC异常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汉族(P<0.001),藏族男性中年组和女性青年组、中年组TG异常检出率反而比汉族高(P<0.001、P<0.05、P<0.001);汉族男性青年组、中年组、老年前期组HDL-C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藏族(P<0.001)。结论 藏族是混合型高脂血症的高危人群,尤其藏族男性;汉族男性是低HDL-C血症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椎间融合器对山羊颈椎的融合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取30只成年雌性山羊,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椎间融合器组和自体髂骨组。所有山羊行颈3、4椎间盘及部分椎体切除术,分别植入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髂骨块,术后4、12、24周行CT检查;术后12、24周行组织学和生物力学评估。结果24周时n-HA/PA66椎间融合器与自体髂骨在山羊颈3、4椎间均可形成骨性融合,组织学、影像学及生物力学等各项测试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HA/PA66椎间融合器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和生物力学特性,达到了良好的融合效果,是一种理想的椎间融合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椎间融合器复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rhBMP-2)对山羊颈椎的融合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取30只成年雌性山羊,随机分为三组:n-HA/PA66椎间融合器组、复合rhBMP-2的n-HA/PA66椎间融合器组和自体髂骨组.所有山羊均行颈3~4椎间盘及部分椎体切除术,分别植入n-HA/PA66椎间融合器、复合rhBMF-2的n-HA/PA66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髂骨块,术后4周、12周行X线检查;术后12周行组织学和生物力学评估.结果:12周时复合rhBMP-2的n-HA/PA66椎间融合器与自体髂骨在山羊颈3、4椎间均可形成骨性融合,组织学、影像学及生物力学等各项测试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HA/PA66椎间融合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和生物力学特性,复合rhBMP-2后使其具有骨诱导性,加快了的椎间融合速度,是一种理想的椎间融合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中DNA甲基转移酶1(DNA methyltransferase 1,DNMT1)和CD11a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DNMT1的表达异常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Real-time PCR方法测定SLE患者缓解期、活动期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DNMT1和CD11a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SLE活动期患者PBMC中DNMT1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P=0.014)和缓解期组(P=0.030)显著下降;缓解期的DNMT1表达水平与对照组(P=0.26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E患者DNMT1的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呈现负相关(P<0.05)。SLE活动期患者PBMC中CD11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P=0.003)显著升高(P<0.05);缓解期的CD11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P=0.250)和缓解期组(P=0.06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CD11a的表达水平与SLEDAI呈正相关(P<0.05)。SLE患者DNMT1与CD11a的表达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SLE患者PBMC中DNMT1表达水平的降低可能是造成基因组DNA低甲基化的重要原因,使得CD11a等致病基因过度表达,进而导致SLE发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TLR2单克隆抗体(toll-like receptor 2 monoclonal antibodies,TLR2 mAb)和TLR4单克隆抗体(toll-like receptor 4 monoclonal antibodies,TLR4 mAb)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结肠黏膜的炎症因子IFN-γ、IL-4及IL-17表达的影响。方法 50只雄性BALB/c小鼠分为5组(每组10只):对照组(A)、模型组(B)及TLR2 mAb干预组(C)、TLR4 mAb干预组(D)、TLR2 mAb和TLR4 mAb联合干预组(E)。A组小鼠饮用蒸馏水7 d;B-E组小鼠仅饮用5% DSS水溶液7 d以产生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开始的同时,每隔48 h分别给予C、D、E干预组小鼠以TLR2 mAb(10 μg)、TLR4 mAb(10 μg)、TLR2 mAb(10 μg)+TLR4 mAb(10 μg)腹腔内注射,A、B组给予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以观察TLR2 mAb和TLR4 mAb的干预作用。观察指标包括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histopathological score,HS)。造模及干预7 d后处死小鼠,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结肠黏膜TLR2、TLR4、IFN-γ、IL-4及IL-17的mRNA表达。结果 (1)与A组相比,B组小鼠肠道DAI及HS明显增高(P<0.01)。与B组相比,E组小鼠肠道DAI(P<0.05)和HS(P<0.01)均明显降低。与D组相比,E组小鼠肠道HS明显降低(P<0.05)。(2)与A组相比,B组小鼠结肠黏膜TLR2、TLR4表达明显增高(P<0.01,P<0.05)。与B组相比,C、D、E组小鼠结肠黏膜TLR2、TLR4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与A组相比,B组小鼠结肠黏膜IFN-γ、IL-4及IL-17的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1,P<0.05,P<0.01)。与B组相比,C、D、E组小鼠结肠黏膜IFN-γ、IL-4及IL-17的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 TLR2 mAb和TLR4 mAb可能通过下调小鼠结肠黏膜的炎症因子IFN-γ、IL-4、IL-17的mRNA表达而发挥其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不同剂量及给药时间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的保护作用。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对照组(IR组)、EPO-1组(再灌注时给药1 000、2 000和3 000 U/kg)和EPO-2组(再灌注前给药1 000、2 000和3 000 U/kg)。阻断左侧肾蒂45 min后切除右侧肾脏,建立IRI模型。检测血液中血肌酐(Scr)、血浆尿素氮(BUN)、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IL-6和Caspase-3水平,观察肾脏的病理学改变,采用TUNEL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结果 EPO组血清Scr、BUN和肾组织MDA、Caspase-3、IL-6水平明显低于IR组(P<0.05);EPO组肾组织SOD水平明显高于IR组(P<0.05),并在组织损伤上较IR组轻;TUNEL染色观察到EPO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IR组(P<0.05)。再灌注前给药优于再灌注时给药(P<0.05)。结论 rhEPO对肾脏IRI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通过抗氧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协同机制来实现。保护作用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再灌前给药优于再灌注时给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人工椎体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恢复、维持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的效果。方法对38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20例行n-HA/PA66复合人工椎体植骨(A组),18例行自体髂骨植骨(B组)。比较两组植骨融合情况、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及Cobb角。结果两组均经6~15个月随访,均获植骨融合。术后3个月相对于术后1周融合节段椎体后缘高度及Cobb角改变,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椎间高度变化均较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HA/PA66复合人工椎体在维持椎体后缘高度和融合节段曲度方面均优于自体髂骨,且较快达到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结构重建和自体髂骨结构重建两种手术方法稳定性、融合率和疗效。方法56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的病例,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其中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组(A组)19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融合术组(B组)37例。术前、术后不同时期进行JOA评分,以判定临床疗效,同时测量D值(颈椎整体曲度)、融合节段前高(heightofanteriorbody,HAB)、融合节段后高(heightofposteriorbody,HPB)以及Cobb角(颈椎活动度)。依据融合标准判定并计算术后各时期减压节段融合率。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间每-参数术后各时期值与术前值的差值。结果术后3个月,A、B组减压节段融合率分别为89.5%(17/19)、83.8%(31/37),术后6个月全部随访病例达到骨性融合。与A组比较,B组融合节段后高差值(术后1周-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时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活动Cobb角差值(术后24个月-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此前各个时期活动Cobb角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不同时期JOA改善率、D值差值、融合节段前高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前路减压-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取得良好的疗效,在维持融合节段后高及改善颈椎活动度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联合锁定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开槽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比较术前、术后的JOA评分及平均椎间高度的变化。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时的平均椎体高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椎间植骨均融合。17.2%患者术后出现取骨区并发症。结论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联合锁定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可靠,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可注射硫酸钙在腰椎椎体间融合中的成骨效果.方法 12只实验成年山羊,自体对照研究,分别选择腰椎3/4和5/6为融合节段,随机选择其中一个节段应用可注射硫酸钙按1∶1混合自体松质骨粒为植入物,另一个节段则选择自体髂骨块为植入物,行侧前入路椎间融合手术,并加钢板内固定.手术后6、12周进行X线及组织学检查,观察骨融合情况.结果 可注射硫酸钙混合自体松质骨粒应用于腰推融合时,在术后12周时,椎间隙基本融合,与自体髂骨融合相似,明胶海绵间隙均未见融合.结论 可注射硫酸钙可部分替代自体松质骨用于腰椎间融合,成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自制颈椎融合器生物力学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不同颈椎融合器椎间融合后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椎间融合的生物力学特性比较 ,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 12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 ,分为正常对照组 (N)、自制融合器组 (MOF)、同种异体髂骨块组 (LC)和BAK融合器 (BAK)组 ,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 ,对颈椎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 :① 3种颈椎融合材料的生物力学特性正常组与自制融合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②同种异体髂骨块组与自制融合器组的生物特性试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③自制融合器与BAK组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自制颈椎融合器强度大、刚度高、下沉移位小、颈椎稳定好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椎间融合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前路三种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骨融合率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脊柱外科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因颈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0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 A、B、C 三组,其中 A 组31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B 组29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C 组30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cage 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比三种手术方式术前、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植骨融合率差异。结果对90例患者进行8~15(平均12)个月随访,无失访者。三组患者术后3、6个月随访时,颈椎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组较 cage 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与钛网内植骨并钢板内固定组植骨融合率高,12个月时,三组融合率分别为 A 组96.5%,B 组94.6%,C 组95.7%,A 组与 B 组、C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患者术后 JOA 评分、Odom's 临床疗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B、C 三组术后 JOA 评分改善率分别为85.2%、85.3%、86.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临床疗效评定(Odom's 标准),A 组:优者17例,良者6例,中者8例,优良率为74.2%;B 组:优者17例,良者7例,中者5例,优良率为82.7%;C 组:优者18例,良者7例,中者5例,优良率为83.3%。B、C 组优良率较 A 组高, B、C 之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前路三种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期植骨效果及临床疗效都较好,其中,A组手术耗时长,供体区疼痛发生频繁,但 A 组短期植骨融合率高于其余两组;B、C 组操作相对简单,固定牢靠,12个月时植骨融合率相对 A 组无差异,无供体区疼痛,术后恢复好,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退变性颈椎不稳的回顾性调查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退变性颈椎不稳的定义、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分析其外科手术的远期疗效和影响因素 ,了解颈椎手术和颈椎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对 10 3例退变性颈椎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 ,包括收集完整的病案资料 ,进行影像学测量和随访。 结果 :无论采用何种手术入路 ,术后手术疗效评价 (JOA)评分均比术前有显著提高 (P <0 .0 1) ;前路手术对脊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后路手术 (P <0 .0 1) ;融合笼植入术维持手术节段术后椎间隙高度的效果明显优于自体髂骨植入 (P <0 .0 1) ;就恢复颈椎生理弧度的效果而言 ,融合笼植入术亦优于自体髂骨植入 (P <0 .0 5 ) ;关于手术对颈椎不稳的改善效果 ,前入路组优于后入路组 (P <0 .0 5 ) ,使用椎间融合器组好于未使用组 (P <0 .0 5 )。 结论 :退变性颈椎不稳并不是单独存在的疾病 ,而是缓慢进行性发展的力学状态改变 ,常和脊髓型颈椎病伴随发生 ,并对后者的进展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提高临床医师的警惕性 ,密切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 ,才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 ,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合并椎间盘损伤的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价值.方法19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伴C2~3椎间盘损伤,行颈椎前路C2~3椎间隙融合、颈前路钛板固定术,其中12例植入cage,7例取自体髂骨植骨.结果随访2~5 a,平均2 a 8个月,所有病例颈痛症状消失;术后3~6个月C2~3获得骨性融合,3例出现喉上神经损伤,2月后恢复;颈部血肿3例,经清创引流后愈合;1例出现颌下腺瘘,经换药,高压氧治疗后痊愈;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植骨块移位、吸收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颈前路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但手术并发症需引起重视,应积极预防并进行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兔颈椎骨性结构测量数据建立兔颈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动物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椎间融合情况。 方法 选取雄性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2.0~2.5 kg),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9只。A组用于解剖测量兔颈椎椎体结构;B、C、D组造模行颈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植骨材料选用兔自体髂骨。术后4、8、12周对实验动物或标本分别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手触检查及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 结果 自颈2(C2)~颈6(C6)椎体长度、椎体下端矢状径、椎体下端斜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X线检查显示B、C、D组植骨充分,钢板螺钉置入情况良好,仅1例术后发生螺钉松动退钉。B、C、D组手触检查颈椎融合率分别为22.2%(2/9)、55.6%(5/9)、88.9%(8/9)。C组新生骨体积与植入材料总体积比值和X线评分高于B组,D组BV/TV和X线评分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颈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模型建立方法简便,为颈椎椎间融合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Anterior iliac crest is the most common donor site for anterior cervical spine surgeries. We searched the literature to summarize the reported fractures of the anterior iliac crest following bone graft harvesting for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and documented our experience with such complication. In this account, we report 3 new patients with this rare complication of fracture of the anterior iliac crest following bone graft for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The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scan was performed in all our patients to assess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all patients had osteoporosis. Non-operative treatment was the method of treatment in our patient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urgical technique and complications of iliac crest bone grafting is important to minimize graft site morbidity, and even more important is identification of risk factors that are involved in fracture of the iliac crest.  相似文献   

20.
陈哲  吴建民  曹根洪  王临 《浙江医学》2010,32(6):804-806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对56例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其中1个节段20例、2个节段19例、3个节段17例),分别采用经前路椎间隙扩大式潜行减压术或椎体次全切除加扩大式开槽减压术,两侧潜行减压的宽度标准为20mm(或该椎弓根间距80%以上),直视下彻底切除增生肥厚的后纵韧带和两侧钩椎关节后外缘骨赘、椎体上下缘骨赘等,同时松解颈髓和两侧神经根袖部。37例取自体髂骨植骨,12例采用椎间融合器,7例采用钛网植骨。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前路钛板固定。结果本组患者得到平均18个月随访,植骨在13~17周内融合,无骨不连、假关节发生;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钛板、螺钉等内固定物松动或损坏。神经功能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42±2.64)分上升到术后1个月时平均(1387±242)分(P〈0.01)。结论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两侧潜行减压的宽度达到20mm(或该椎弓根间距的80%以上),同时松解硬膜囊和两侧神经根袖部,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