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Caspase-3和Caspase-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Caspase-3、Caspase-6 基因在胃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检测42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Caspase-3、Caspase-6 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这2个基因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Caspase-3、Caspase-6基因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38.09%(16/42)、31.05%(13/42),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8.57%(33/42)、69.05%(29/42),两者在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pase-3、Caspase-6 基因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胃癌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 基因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6 基因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癌组织中,两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pase-3、Caspase-6 基因的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对胃癌发生、发展的过程起到下调的作用.联合检测Caspase-3、Caspase-6 基因的表达更能反映胃癌的生物学行为,优于单项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miRNA-340在胃癌发生中的可能机制,在线预测与其相互作用的circRNAs及其下游靶基因和参与的信号通 路。方法利用芯片筛选胃癌细胞株中差异表达miRNA;利用Real-time RT-PCR,检测miRNA-340在21对胃癌组织与癌旁正 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MTT及EdU细胞增殖实验,检测miRNA-340对正常胃上皮细胞HFE145与胃癌细胞BGC-823的体 外增殖能力;利用裸鼠成瘤实验检测miRNA-340在体内成瘤的能力。随后,通过在线软件Targetscan、David数据库及Starbase 分别对miRNA-340 的下游的靶基因、相关信号通路及相互作用的circRNAs 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与正常胃上皮细胞 HFE145相比较,miRNA-340在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Real-time RT-PCR结果显示,miRNA-340在胃癌组织中的 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粘膜组织(P<0.048);体内体外实验表明miRNA-340对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生物信息 分析显示,预测的miRNA-340相互作用的下游靶基因中,筛选出21个具有3个及以上的保守结合部位的靶基因,其中多个靶基 因均参与肿瘤的发生及侵袭;相互作用的circRNAs中筛选出分值前10个circRNAs作为与miRNA-340可能作用最强的sponge circRNAs。结论miRNA-340 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了抑癌基因的作用,对胃癌细胞的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miRNA-340与多个circRNAs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共同调控下游靶基因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RNA-449b表达的比较,分析miRNA-449b与胃癌发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进一步探讨其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0例胃癌及癌旁组织标本,提取组织总RNA;茎环法反转录成c D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iRNA-449b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相比于癌旁组织,miRNA-449b在胃癌组织中有23例(76.67%)表达下调,7例(23.33%)表达上调,其平均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5,P=0.023,P<0.05)。miRNA-449b在17例有淋巴结转移的样本中16例表达下调(94.12%),13例无淋巴结转移的样本只有7例表达下调(53.85%),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miRNA-449b的下调比例,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P<0.05)。结论:miRNA-449b与胃癌的发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胃癌组织中DPC4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择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9月收集的100例行手术切除治疗的胃癌组织标本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行手术切除的癌旁正常组织40例为对照组,分析DPC4在胃癌与癌旁正常组织蛋白的表达,并深入探究其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结果 1胃癌与癌旁正常组织DPC4阳性率分析:100例胃癌组织中的DPC4表达显现62例(62.00%)阳性,4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DPC4表达显现40例(100.00%)阳性,相较于癌旁正常组织中DPC4表达的阳性率而言,胃癌组织阳性率显著较低(P0.05);2 DPC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联性:胃癌组织中DPC4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无相关性(P0.05),与肿瘤直径、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结论抑癌基因DPC4在胃癌发生、进展、浸润及转移过程中具有参与作用,其表达程度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具有相关性,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尹莉  王小娟 《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2):889-891,F0003
目的探讨Survivin及P15基因的表达及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两步法检测40例胃癌组织标本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组织中Survivin及P15基因的表达。结果(1)胃癌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组织。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关系密切;(2)胃癌组织中P15基因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P15表达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关。结论(1)Survivin基因的异常表达而引起的细胞凋亡抑制在胃癌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2)P15在胃癌的发生中起抑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系统评价miR-125a-5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通过实验观察miR-125a-5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临床意义,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靶基因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miR-125a-5p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采用UALCAN数据库分析miR-125a-5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采用miRecords数据库的预测软件预测其靶基因,选择至少3个以上软件支持的靶基因,运用DAVID 6.7在线富集分析靶基因参与的信号通路。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实验研究均发现,相对于癌旁组织,miR-125a-5p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下调(P<0.05),其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肿瘤组织增殖阶段、肿瘤组织类型相关(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miR-125a-5p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其靶基因富集在33个与肿瘤相关的信号通路中。结论 miR-125a-5p是胃癌中下调表达的分子标记物,是潜在的具有临床相关性的抑癌基因,是与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管癌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iR-9的表达差异,并对潜在的miR-9靶基因进行预测。 方法:采用SYBR Green I染色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50例食管癌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 标本中miR-9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并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miR-9的靶基因进行预测。结 果:miR-9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 05),且与患者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型、TNM分期无关(P〉0. 05)。对miR-9预测得到GOLPH3、RAB34、 ALCAM靶基因。结论:miR-9在食管癌组织中低表达,而且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可能在食管癌的发病 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RON蛋白在人胃癌组织中表达及与预后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胃癌、癌旁和正常胃黏膜组织的RON表达及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新鲜胃癌、癌旁、伴转移的淋巴结和正常对照组织的RON表达,并对胃癌术后患者进行随访(3~89个月).结果 (1)胃癌组织RON表达率为56.1%(55/98),癌旁组织为25.6%(8/29)(P<0.01),而正常胃黏膜不表达;(2)RON表达与胃癌细胞浸润深度、有否伴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有明显关系(均P<0.05),而与Borrmann分型、组织学类型及是否伴远处转移无明显关系(均P>0.05);(3)RON阳性表达组与阴性组术后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新鲜胃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和伴转移的淋巴结中RON变异体(RONA165)均呈强表达,而正常胃黏膜和正常淋巴结未见RON变异体表达.结论 RON在胃癌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扮演重要作用,其对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徐继  何徐军  叶再元  喻晓芬 《浙江医学》2016,38(18):1475-1479,1482
目的检测miRNA-186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观察miRNA-186表达改变对人胃癌细胞株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并分析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RT-PCR法检测40例胃癌患者胃癌及配对的正常胃黏膜组织中miRNA-186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miRNA-186在胃癌细胞株和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在胃癌细胞中分别转染miRNA-186模拟物(mimic)、抑制物(inhibitor)以上调、下调miRNA-186的表达,应用Transwell试验观察其对胃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NA-186可能的靶基因,并经双荧光素酶试验及Westernblot试验验证靶基因,分析其促转移的分子机制。结果胃癌组织相较于正常胃黏膜组织、胃癌细胞株相较于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株的miRNA-186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在胃癌细胞中,分别上调、下调miRNA-186的表达水平,能够抑制、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miRNA-186与Twist-1之间存在反向调控的关系,Twist-1是miRNA-186的靶基因。同时发现,下调miRNA-186的表达时,Twist-1和N-cadherin表达上调,E-cadherin表达下调,而当上调miRNA-186的表达时,Twist-1和N-cadherin表达下调,E-cadherin表达上调。结论在胃癌组织中miRNA-186的表达水平降低,可能通过靶向调控Twist-1的表达,改变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水平,导致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进而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迁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胃癌细胞和胃癌组织中miR-34a-5p的表达,分析其临床意义,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miR-34a-5p靶基因预测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iR-34a-5p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和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以及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并分析其临床意义;采用miRWalk网站的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34a-5p的靶基因,采用DAVID6.7软件对靶基因进行信号通路富集聚类分析。结果与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比较,miR-34a-5p在胃癌细胞HGC-27、SGC-7901中的相对表达量未明显上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癌细胞MKN-45、MKN-28、MGC-803、BGC-823、AGS中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 0.01);与癌旁组织比较,miR-34a-5p在胃癌组织中有32例表达上调[2.79(1.91,5.78)],18例表达下调[0.37(0.14,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21,P=0.000),提示miR-34a-5p在胃癌组织中以高表达为主;在胃癌组织中,miR-34a-5p的高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提示,miR-34a-5p的靶基因富集在与肿瘤相关的28个信号通路中。结论 miR-34a-5p是胃癌的高表达分子标志物,是潜在的具有临床相关性的癌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miRNA-320d和FoxM1在贲门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及其潜在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60例贲门癌与配对癌旁组织,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法检测miRNA-320d表达水平及miRNA-320d的潜在下游调控靶基因FoxM1 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IHC)及Western blot法验证FoxM1的蛋白表达;随访分析miRNA-320d和FoxM1对60例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miRNA-320d在贲门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1);FoxM1在贲门癌组织中mRNA及蛋白水平均高表达,且miRNA-320d与FoxM1在核酸表达水平上呈负相关性;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表达miRNA-320d的贲门癌患者总生存率(OS)高于低表达者(P<0.01);低表达FoxM1的贲门癌患者OS高于高表达者(P<0.01).结论 在贲门癌中FoxM1是miRNA-320d的潜在下游调控靶基因,二者有望作为贲门癌患者的预后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miRNA-381对肾癌侵袭的抑制作用,并探索其机制。方法:上调miRNA-381表达后,观察 miRNA-381对肾癌细胞侵袭的抑制作用。通过miR数据库starBase研究miRNA-381靶基因,再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验 证。分析miRNA-381及相应靶基因在细胞和组织水平的表达丰度。结果:转染miRNA-381后,其表达增加,跨膜细胞 数目显著下降,细胞侵袭力受抑制。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miRNA-381靶基因为CREB绑定蛋白(CREB binding protein, CBP)、β-catenin和淋巴增强因子-1(lymphoid enhancer binding factor-1,LEF-1);包含野生型靶基因3'-非编码区载体组的 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实时定量PCR显示肾癌细胞中miRNA-381低表达,在高转移潜能肾癌细胞株786-OHM中表达 更低;相反,在细胞、组织水平miRNA-381靶基因CBP,β-catenin与LEF-1表达均增高。结论:MiRNA-381可抑制肾癌 细胞的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CBP,β-catenin和LEF-1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iRNA-497-195基因簇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对其预测的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miRNA-497-195基因簇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12年3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患者的宫颈标本,利用miRNA芯片技术检测宫颈病变组织中miRNA表达谱,用real-time RT-PCR进行验证;采用real-time RT-PCR检测miRNA-497和miRNA-195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用Spearman法进行miRNA-497与miRNA-195相关性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miRNA-497和miRNA-195的靶基因,并对其靶基因进行GO(gene ontology)功能富集分析及信号转导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芯片结果显示,宫颈癌及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中miRNA-195和miRNA-497表现为下调(均P〈0.05)。real-time RT-PCR结果显示,miRNA-497和miRNA-195在宫颈癌组织中表现为下调,且表达存在显著性相关(r=0.983,P〈0.05)。miRNA-497和miRNA-195预测靶基因大量重合,且集合功能也大量重合,并富集于细胞周期调控、生物学过程调控、转录调控、基因表达及核苷酸代谢过程等生物学过程,以及蛋白结合、核酸结合、蛋白激酶活性、连接酶活性等分子功能(P〈0.01);KEGG通路分析涉及癌症通路、p53信号通路、GnRH信号通路、细胞外因子信号通路等信号传导通路及直肠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黑色素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非小细胞肺癌等疾病通路(P〈0.05)。结论 miRNA-195和miRNA-497在宫颈癌组织中呈现低表达,二者表达呈显著正相关,miRNA-497-195基因簇可能是宫颈癌的抑制因子。miRNA-497和miRNA-195预测靶基因功能大量重合,并显著富集在与肿瘤发生相关的信号通路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miRNA-30b在胃癌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对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探讨miRNA-30b在胃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miRNA-30b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用miRNA-30b模拟物及抑制物转染人胃癌HGC-27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的情况,Transwell 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情况,Western blot 检测RAB22A 和USP47 蛋白表达。结果miRNA-30b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低于对应癌旁组织(P <0.05),且miRNA-30b 低表达与胃癌分期及肿瘤大小有关(P <0.05);与转染阴性对照细胞比较,转染miRNA-30b模拟物的HGC-27细胞增殖水平和侵袭能力均受到抑制(P <0.05),RAB22A和USP47 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 <0.05);而转染miRNA-30b 抑制物的HGC-27细胞增殖水平和侵袭能力则增强(P <0.05),RAB22A 和USP47 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 <0.05)。结论miRNA-30b 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且miRNA-30b 可能通过调节RAB22A 和USP47 的表达从而影响胃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iRNA-206在胃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胃间质瘤治疗后的切除标本,采用qRT-PCR方法检测53例胃间质瘤及对应正常胃组织中miRNA-206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胃间质瘤组织中miRNA-206表达显著低于对应正常胃组织(P<0.05),且核分裂数 ≥ 5/50 HPF病例的miRNA-206表达显著低于核分裂数<5/50 HPF病例的miRNA-206表达(P<0.05), Fletcher分级中/高危病例的miRNA-206表达显著低于极低/低危分级病例的miRNA-206表达(P<0.05)。结论 miRNA-206在胃间质瘤组织中表达下调,且与核分裂像及Fletcher分级密切相关,提示其在胃间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胃癌及癌旁组织肿瘤相关基因超甲基化状态,探讨多个肿瘤相关基因启动子超甲基化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3例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10例胃镜活检正常的胃黏膜组织的hMLH1、E-cadherin、GSTP1、p16和p15基因启动子区域的超甲基化状态。结果正常胃黏膜组织未检测到所选基因的超甲基化,22例(95.7%)胃癌组织和7例(30.4%)癌旁组织中检测到超甲基化。在17例(73.9%)胃癌组织和5例(21.7%)癌旁组织可以检测到2个以上基因的超甲基化;E-cadherin、p15和p16三个基因的甲基化率分别为78.3%、82.6%、60.8%,明显高于hMLH1和GSTP1的34.8%和17.4%。结论胃癌组织和邻近的癌旁组织中可以同时检测到多个肿瘤相关基因的甲基化,启动子区域超甲基化导致的基因功能失活可能发生在胃癌肿瘤形成的早期。  相似文献   

17.
p73和p51在胃癌中的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p53基因家族新成员p73和p51基因的两个转录本p51A、p51B基因转录水平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32例胃癌组织及邻近正常胃粘膜组织p73,p51A 及p51B基因转录水平。结果:32例胃癌组织有17例p73表达阳性,相对应的正常胃组织仅有2例表达阳性,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胃癌组织的p73阳性表达率与胃癌的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p51A、p51B基因在32例标本的胃癌组织和相对应的正常胃组织呈低水平表达,其中胃癌组织中p51A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5),与细胞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TNM分期也无关(P>0.05),而p51B在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粘膜组织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p73、p51A基因的过度转录表达,p73、p51A的过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