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3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70篇
外科学   300篇
综合类   101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3篇
  1篇
肿瘤学   6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克隆人胃癌细胞端粒酶RNA组分(hTR)基因片段并构建其正义和反义真核表达载体,研究反义端粒酶RNA对人胃癌细胞株MKN-45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RT-PCH方法从人胃癌细胞株MKN-45中扩增出人hTR部分cDNA序列,将该片段分别正向和反向插入PEF6/V5-His-TOPO载体后构建人端粒酶RNA组分(hTR)基因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随后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该正、反义载体转染入人胃癌细胞株MKN-45,用TRAP法观察后者端粒酶活性的改变。结果 所克隆的基因片段其碱基序列与文献报导完全一致,且插入载体的方向完全正确。与正常对照、转染正义载体、空载体者比较,转染反义载体者端粒酶活性显著下降。结论 本实验已成功克隆了人端粒酶RNA组分(hTR)基因的部分序列并成功构建hTR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而且反义端粒酶RNA能有效降低人胃癌细胞株MKN-45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2.
胃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和CT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和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07例行根治或姑息性切除术的胃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20例黏液腺癌和487例非黏液腺癌)及术前的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对比分析20例黏液腺癌和38例非黏液腺癌的CT征象(CT轴位图像上肿瘤最大径、厚度、大体分型及强化方式)。结果:通过术前电镜活检,仅25.0%(5/20)的胃黏液腺癌得到确诊。20例黏液腺癌均为进展期胃癌,487例非黏液腺癌中早期胃癌占16.8%(82/48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与非黏液腺癌相比,黏液腺癌肿瘤较大[(6.9±4.0)cm比(4.4±2.3)cm,P=0.011],淋巴结转移率较高(85.0%比60.6%,P=0.028),且Ⅱ~Ⅳ期病例较多(95.0%比72.3%,P=0.025);二者在CT轴位图像上肿瘤最大径(P=0.008)、厚度(P=0.001)、大体分型(P=0.037)和强化方式(P=0.000)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但黏液与非黏液腺癌在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远处转移和根治性切除率间均无差异。结论:胃黏液腺癌病例数少且多属进展期,通过内镜活检判断黏液腺癌的敏感度较低,而多层螺旋CT则有助于鉴别黏液和非黏液腺癌。  相似文献   
3.
环氧化酶-2表达与胃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环氧化酶-2(COX-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并评价上述两指标与肿瘤新生淋巴管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63例胃癌原发灶标本COX-2与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抗体LYVE-1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组织淋巴管生成状况。结果所测63例胃癌组织中,COX-2及VEGF-C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7%(42/63)和52.4%(33/63),35例标本(55.6%)中可检测到LYVE-1阳性的肿瘤新生淋巴管。COX-2表达与VEGF-C表达、肿瘤新生淋巴管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指标间呈明显相关关系(P<0.05);但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Lauren分型及有无浆膜浸润等无明显相关。结论胃癌组织中,COX-2表达与VEGF-C表达状态、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均呈明显相关。COX-2可能通过上调VEGF-C表达,促进胃癌淋巴管生成,并顺次导致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胃癌病人天然杀伤细胞活性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微量细胞毒试验——LDH 释放法用于对胃癌病人临床免疫的监测.测定100例正常人和50例胃癌病人外周血 NK 细胞毒.结果:正常人值为36.10±5.68,胃癌组中,10例早期胃癌为28.76±4.70,25例进展期胃癌为14.51±5.80,15例晚期胃癌为11.86±4.43,与正常人值比较,P 值分别>0.05,<0.01和<0.01.NK 细胞毒活性随胃癌病变的进展和肿瘤体积的增大而逐渐降低,手术切除肿瘤后可有不同程度回升,甚至恢复到正常水平。长期化疗能损伤 NK 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染色体不稳定性相关基因MRE11(meiotic recombination 11 homolog A)突变与原发性胃癌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7例原发性胃癌病人的胃癌组织和对应的正常胃黏膜组织,并通过显微切割方法从胃癌组织中获取较纯胃癌细胞。设计扩增MRE11基因外显子的引物共20对,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在胃癌细胞和对应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对MRE11基因编码区进行突变检测,并运用CGH方法对存在突变的胃癌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结果:在27例原发性胃癌中,4例存在MRE11基因共4个体细胞水平的错义突变,其中3例为肠型胃癌。CGH显示该4例胃癌均存在5个以上基因组片断的获得或丢失事件。结论:MRE11基因突变可能在某些原发性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显示染色体不稳定性的肠型胃癌。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和临床研究,探讨脾切除对诱发胃癌过程的影响,重点分析了进展期胃癌宿主脾脏的免疫状态,并配对比较了联合切脾或非切脾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差异,为临床合理地开展胃癌扩大根治术提供了重要的免疫学依据。全文由四部分组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一、大鼠胃癌模型的建立及脾切除对诱癌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观察用小分子干扰RNA(siRNA)沉默树突状细胞(DCs)恒定链(Ii)后,DCs疫苗的体外抗肿瘤效果。方法从小鼠骨髓分离骨髓前体细胞,细胞经100 ng/ml GM-CSF和100 ng/ml IL-4诱导培养6 d后,转染针对DCs Ii链特异的Ii-siRNA,转染后加用50 ng/ml TNF-α继续诱导细胞成熟48 h,然后分别用Western blot检测沉默效果及CCK-8试剂盒检测DCs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此外,DCs共转染Ii-siRNA和小鼠胃癌前体细胞MFC的总RNA后,与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共培养,通过ELISA检测培养上清IFN-γ/和IL-4的水平,并收集致敏淋巴细胞进行体外杀伤实验。结果Ii-siRNA明显抑制DCs Ii的表达。沉默Ii链能够增强DCs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并促使淋巴细胞向Th1的方向漂移[IFN-γ:(5107±351)pg/ml,IL-4:(65±13)pg/ml,P<0.05]。淋巴细胞经共转染Ii-siRNA和MFC RNA的DCs激活后,明显而特异地杀伤靶肿瘤细胞(杀伤百分率: 66.94%±2.75%,P<0.05)。结论通过siRNA沉默DCs的Ii链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增强抗肿瘤免疫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腹腔内区域性血流阻断动脉内介入化疗(stop-flow)对肝脏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12只健康雌性幼猪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行腹腔血流阻断动脉内介入化疗(SFC组),另一组为单纯腹腔血流阻断(SF组)。应用RT-PCR检测肝脏组织白介素(IL)-8及ICAM-1m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核转录因子(NF)-κBP65亚基在细胞核内表达;测定外周静脉血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及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改变,以评价阻断前及阻断区域血流循环再通后不同时间段肝脏损伤程度。结果Stop-flow(血流阻断时间为20min)引起阻断区域血流循环再通30min时肝脏组织细胞核内NF-κBP65亚基表达升高,IL-8及ICAM-1mRNA转录活性增强,但于再通后3h、6h逐渐减弱。血清ALT及AST于术后48h内轻度升高,并在升高24h后达到高峰(ALT为89.9U/L及93.2U/L,AST为185.5U/L及217.0U/L),术后1周恢复至术前水平。组织学改变表现为阻断区域血流循环再通后早期肝细胞小泡性脂肪变性伴轻度PMN浸润,肝小叶结构未见明显破坏,上述各种改变在SF组及SF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op-flow腹腔血流阻断20min引起的肝脏损害是自限且可逆的,不会引起肝脏结构和功能的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9.
内镜活检对胃癌组织学分类术前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内镜活检对胃癌组织学分类术前诊断的价值。方法 术前对141例胃癌患的内镜活检标本分别根据Lauren分类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判断组织学分类,并与手术标本结果对照。结果 内镜活检对胃癌Lauren分类术前诊断的准确率为76.6%。对肠型胃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4%和80.6%。而对弥漫型胃癌则分别为82.7%和80.3%,在59例术前诊断为肠型胃癌的病例中,18例(30.5%)在手术标本中呈弥漫性行生长,而在75例术前诊断为弥漫型胃癌的病例中,仅6例(8.0%)术后诊断为肠型胃癌,内镜活检对胃癌WHO分类术前诊断的准确率为87.2%,其中对乳头状/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的敏感性分别为91.9%。33.3%和66.7%。结论 内镜活检对胃癌组织学分类的术前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胃癌外科治疗30年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58年1月至1987年12月,我院外科共收治胃癌2722例,其中手术2412例(手术率88.6%),切除1720例(切除率71.3%).切除者术后总5年生存率为34.8%.Ⅰa、Ⅰb、Ⅱ、Ⅲa、Ⅲb及Ⅳ期胃癌切除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98.7%、80.2%、65.7%、44.8%、23.1%及10.8%.随病期趋晚,生存率逐步降低,且各期间差异显著,说明国际胃癌TNM分期法能较好地体现分期与预后理应具备的一致性.若将全组分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则近期组(1984~1987年)5年生存率为41.4%.既往组(1958~1983年)为32.6%.分析还显示5年生存率的提高主要为早、中期病例相对增多所致, 说明早期诊治是提高胃癌生存率的关键.近期组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已达61.2%.比较不同根治切除范围(D_1、D_2及D_3术)对各期胃癌的疗效,提示应根据癌肿的部位、分期及生物学特性来制定每一胃癌病例的具体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