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评价力量和平衡训练改善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差异。方法:PD患者64例,随机分为力量训练组31例和平衡训练组33例,分别给予8周肢体力量强度训练和站姿、步态平衡训练。评价2组训练第8周富尔顿高级平衡量表(FAB)评分、计时起立-步行测验(TUGT)、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分、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分、步长和步速的改善情况。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康复训练,无随访脱落病例。治疗第8周力量训练组FAB评分、TUGT值、UPGRS评分、步长和步速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平衡训练组只有步长和步速较治疗前改善(P<0.05);力量训练组64.52%(20/31)的患者达到CGI临床改善,而只有42.42%(14/33)的平衡训练组患者达到临床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33,P=0.077)。结论:力量训练改善PD患者运动及姿势控制的能力优于平衡训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帕金森病(PD)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PD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训练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减重步行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监测2组步行参数(步频、步长、步速),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估患者运动功能受损程度,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患者平衡功能,6min步行测试(6minwT)评价患者的步行运动功能。结果:训练组治疗后步长大于对照组(P<0.05),步频小于对照组(P<0.05)。训练组UPDRS II、UPDRS III、6minwT及BBS治疗后的评分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的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可改善PD患者的步态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伴或不伴冻结步态的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差异,分析冻结步态与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门诊选取60~80岁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132例,根据是否并发冻结步态分为冻结步态组(n=43)和非冻结步态组(n=89)。采用冻结步态问卷(FOGQ)、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5次起坐试验(FTSST)、等速肌力测试、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和39项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进行评定。结果 冻结步态组BBS评分小于非冻结步态组(Z=-2.354, P <0.05),TUGT、FTSST、UPDRS第二和第三部分评分以及帕金森病生活质量指数(PDSI)明显大于非冻结步态组(Z> 3.074, t=2.748, P <0.01)。FOGQ评分与BBS、UPDRS第二和第三部分评分,以及PDSI显著相关(|r|> 0.392, P <0.001)。结论 冻结步态的发生影响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增加跌倒...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节律性听觉刺激及视觉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帕金森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在节律性听觉及视觉刺激下步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步行参数测试,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第2、3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6min步行测试(6minwT)评价患者的步行、运动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步频、步长、步速、6min wT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提高(P<0.05),UPDRS评分第2及第3部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节律性听觉刺激及视觉刺激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三维运动平台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的作用。方法 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三维运动平台训练,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三维步态分析(步速、步频、患侧支撑期百分比、双支撑期百分比)评估患者的平衡和步行功能。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BBS评分、FAC分级、步速、步频、患侧支撑期百分比、双支撑期百分比均显著改善(|t|> 4.423,|Z|> 5.292, P <0.001),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 3.748,|Z|=2.646, P <0.05)。结论 三维运动平台训练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参数与平衡功能的关系。方法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北京博爱医院住院脑卒中偏瘫患者76例(BrunnstromⅣ、Ⅴ期各38例),采用平衡检测仪、星状伸展平衡测试(SEBT)进行评定,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测量步速、步频,计算双侧步长比、支撑期时间比、摆动期时间比、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比、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比。步态参数和平衡功能测试结果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runnstromⅤ期患者平衡和步态参数均优于Ⅳ期患者(|t|>2.268,P<0.05)。所有患者步速、步频与平衡功能多数参数相关(|r|>0.335,P<0.05)。BrunnstromⅣ期患者步长比与SEBT测量结果负相关(r=-0.467~-0.613,P<0.01),BrunnstromⅤ期患者步长比与平衡仪内外稳定极限负相关(r=-0.356,P=0.028)。BrunnstromⅣ期患者摆动期时间比与平衡仪前后稳定极限(r=-0.335,P=0.040)、内/外极限比(r=0.510,P=0.001)、星状伸展平衡测试多数结果(r=-0.330~-0.445,P<0.05)相关。BrunnstromⅣ期患者髋、膝关节屈曲比与平衡功能测试结果相关(|r|>0.326,P<0.05),BrunnstromⅤ期患者膝关节屈曲比与多数平衡功能测试结果相关(r>0.329,P<0.05),髋关节屈曲比仅与平衡仪前后稳定极限相关(r=0.369,P=0.023)。结论步速和步频可较好反映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步态的时空对称性在功能较低的患者中与平衡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负荷运动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5~8月,12例住院帕金森病患者在用药不变,未接受其他物理康复训练情况下,接受2周共14次低负荷帕维尔康复训练器运动训练。训练前后进行三维步态分析,采用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患者训练后步长、跨步长、步速均较训练前改善(P0.05),受累严重侧的改善率优于次严重侧;步频、跨步周期、步行时间、单支撑相、双支撑相、脚离地百分比、脚触地百分比等训练前后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改善(P0.05)。结论低负荷运动训练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评价工具临床评分与步态分析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因骨性关节炎需行单侧TKA患者30例,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和步态分析评定,统计手术前后临床评分与步态分析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与术前相比,步长、步速、最大髋关节伸直角度以及双腿支撑时间趋于改善,KSS和HSS的疼痛评分和总分都明显改善(P<0.038),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和膝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术前,摆动相最大膝关节屈曲角度与KSS和HSS的功能评分以及KSS的总分有中度相关性(0.563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训练对有平衡障碍的小脑梗死患者平衡和步态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6月—2017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和康复科住院的急性小脑梗死患者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7)和观察组(n=27)。对照组接受传统平衡训练3周,观察组接受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平衡训练3周。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分析患者步态。结果:治疗3周后,观察组BBS动态评分,BBS静态评分及BBS总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2.029, P=0.048;t=2.115, P=0.039;t=2.757, P=0.008)。步态分析结果提示:观察组步频和患侧摆动相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2.235, P=0.030;t=2.148, P=0.036),步态不对称指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t=-2.107, P=0.040);观察组步速和跨步长较对照组明显增高(t=2.395, P=0.020;t=2.451, P=0.018),步宽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2.035, P=0.047);观察组步行时患侧髋关节和膝关节最大活动角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大(t=2.054, P=0.045;t=2.324, P=0.024)。结论:虚拟现实训练较传统平衡训练能更有效改善小脑梗死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态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瑜伽练习对学龄期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随机分为瑜伽组(15例)及对照组(15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瑜伽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中融入瑜伽练习。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功能(BBS评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88)站立(D区)、走跑跳(E区)两大功能区评定,并采用步态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CP儿童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瑜伽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GMFM(D、E区)评分也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且瑜伽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儿童的步速、步幅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双支撑相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瑜伽组上述指标改善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瑜伽练习可以提高学龄期脑瘫儿童平衡能力和粗大运动功能,有利于步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宋达  陈兰  陈煜  赵薇薇  王彤 《中国康复》2021,36(10):589-593
目的:观察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踏车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本体感觉、平衡及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4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普通主被动踏车训练,观察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踏车训练。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平衡仪评估患者的本体感觉;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的平衡功能;采用三维步态评估患者的步行功能。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ATE、Time以及步宽的数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数值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BBS评分、步长、步速、健侧时间摆动占比以及下肢各关节最大活动角度的数值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数值更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患侧下肢ATE差值与步宽差值呈正相关(P<0.05),与步长差值、步速差值、健侧摆动时间占比差值、患侧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屈伸角度差值均呈负相关(P<0.05);患者Time差值与步宽差值呈正相关(P<0.05),与步长差值、步速差值、健侧摆动时间占比差值、患侧髋关节/踝关节屈伸角度差值均呈低度负相关(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踏车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本体感觉,进一步改善平衡功能以及步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改善帕金森疾病患者步行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帕金森疾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步行持续时间30min/次,1次/d,5次/周。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评定功能性步行能力及预测跌倒风险、6min步行测试(6MWT)评价步行耐力。结果:治疗10周后,观察组BBS、6MWT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TUGT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BBS评分较治疗前提高(P0.05),6MWT及TUGT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可提高帕金森疾病患者平衡能力和提高步行能力,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步行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丁丽  程建兰 《上海护理》2023,23(3):19-21
目的 探讨帕金森患者应用太极拳训练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1年10月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84例帕金森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太极拳训练,均连续干预12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Berg平衡量表及跌倒效能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平衡能力及跌倒效能,并采用步态分析仪进行步态分析。结果 干预12周后,两组患者的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评分及步频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跌倒效能量表评分及步长、步速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太极拳训练有助于提高帕金森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自信程度,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步态和平衡力,降低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三维步态分析定量评价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步态特征,为其下肢功能的康复疗效提供量化评定依据。方法:选取我院10例脑瘫患儿为观察组,再将12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应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采集2组的步态时空参数及运动学参数,根据评定结果为观察组制定个体化康复训练,在训练1个月前后分别对观察组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GMFM和BB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M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步态周期和跨步时间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步频、跨步长、步长及髋、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和屈曲最大角度以及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5,0.01);观察组治疗前后较对照组比较,步频、步速、跨步长及步长均明显降低(均P<0.01),除了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髋、膝及踝关节各运动学参数均明显增加(均P<0.01)。结论:三维步态分析可以量化评定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能为患儿康复治疗方案的精确制订及疗效评估提供客观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体感游戏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患者认知、步态的影响。方法 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35例PD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17)和实验组(n=18),其中5例脱落,两组各剩15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步态训练4周,实验组在接受传统的步态训练基础上的增加游戏训练4周,治疗前、后采用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Ⅲ, UPDRS Ⅲ)、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双负荷计时“起立-行走”测试(double test the time up and go, TUGTDT),10米步行测试对PD患者进行评分。30例患者完成了干预其中对照组15例,实验组15例。结果 实验组及对照组UPDRS Ⅲ、BBS、TUGTDT测试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10米步行测试、MoCA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P<0.05)。结论 传统步态训练结合游戏较单纯传统步态训练更能改善帕金森患者的步态、平衡及认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基于反复促通疗法(RFE)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接受药物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基于RFE的步行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步行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FMA-LE)、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步频、步幅、步速、患足足底压力比(PPF)和包络椭圆面积(EEA)等步态参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LA、FAC、BBS评分及步频、步幅、步速、PPF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LA、BBS评分及步频、步幅、步速、PPF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FAC评级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组患者EEA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反复促通疗法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平衡及步行功能的重建有积极的影响,可以改善步态。  相似文献   

17.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步行训练方法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传统步行训练组(CGT组)、减重步行训练组(BWSTT组)和减重步行机器人训练组(GRT组)各20例。3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并行相应的步行训练。训练前后分别应用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步行能力测试(10mWT)、足印法步态分析(GAF)、3min步行测试(3minWT)评估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3组BBS评分、步速、步长比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生理消耗指数(PC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GRT组和BWSTT组的步速、步长比、PCI评分均明显优于CGT组(均P〈0.05)。治疗期间,GRT组所需的人工总量明显低于BWSTT组和CGT组(均P〈0.05)。结论:减重机器人步行训练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步行能力,并且节省人工。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反重力跑台训练系统在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0例老年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予常规康复训练及步行训练,研究组加用反重力跑台步行训练,连续治疗12周,并在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评估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结果:治疗12周后,2组BBS及TG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研究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最大步行速度在治疗后各时间点均较治疗前明显提升(P<0.05),且研究组在治疗4周、8周及12周时,步行速度提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反重力跑台训练系统能够有效帮助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综合康复训练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运动功能、平衡能力、肌张力及步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9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50).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