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分析卒中后失语症语言功能区白质的改变。方法Broca失语患者30例,正常对照组17例,均为右利手,运用DTI对比研究Broca区白质纤维及FA值、DCavg值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左侧Broca区纤维数大于右侧镜像区,左右半球FA值及DCavg值无显著差异。病例组左侧Broca区FA值及纤维数小于正常对照组左侧Broca区,但DCavg值无显著差异。结论正常右利手Broca区白质纤维有左半球优势,但弥散参数无左半球优势。Broca失语患者左侧Broca区FA值降低,纤维数减少,但DCavg值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8例右利单侧半球损害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查,发现右半球损害部分患者有左侧忽视、运动不持久和体象障碍。而左半球损害者则无上述临床表现。临床资料18例单侧半球损害的住院患者,均右利,无失语症、失用症和同向偏盲。年龄34~73岁;男14例,女4例。右半球中风13例和丘脑肿瘤1例;左半球中风4例。均为首次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脑梗  相似文献   

3.
以往对失语症脑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皮质脑区和语言功能的对应关系,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大脑白质纤维束的连接在语言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双流语言模型将语言加工的过程分为背侧和腹侧两条平行通路:背侧流的白质纤维包括弓状束和上纵束,主要参与语言的产生;腹侧流的白质纤维包括下额枕束、下纵束和钩状束,主要负责语言理解。了解这些纤维在失语症患者语言网络中的连接方式及具体功能,有助于患者语言功能障碍点、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可指导临床精准康复。今后的研究将进一步阐述背侧和腹侧两条通路间的交互作用,完善大脑的语言网络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4.
背景: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和纤维素成像技术是惟一能在活体上进行白质纤维结构分析的方法.目的:通过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观察Broca失语症时语言功能区及其纤维结构的变化.设计、时间和地点:对比观察临床实验,于2003-11/2005-02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完成.对象:选择不同程度Broca失语症患者30例,女9例,男21例,年龄17~63岁.经北京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心理研究室汉语失语成套测验确诊失语症,以不同亚项测试作出失语症分类诊断.方法:应用3T超高场强磁共振扫描仪及工作站对患者完成全脑的数据采集和处理.选定Brodmann 45、44区和22区、39区及右侧半球相应脑区为语言功能区,脑内与语言功能区密切相关的主要联合、连合纤维束为纤维追踪的兴趣区,分别进行神经纤维束的追踪显示.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从语言功能区发出的神经纤维束的走行、分布及其与其它脑区间的联系和病理情况下的改变,并与文献资料中的正常人进行对比.结果:30例Broca失语症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Broca失语症患者的左侧45区和44区纤维束及其平均各向异性阈值少于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683 65,-5.300 55,P<0.05).②Broca区向下穿行的纤维束中断或移位,与弓状纤维束前部的联系松散或分离,到中央前回及额叶内侧面的纤维减少.③Broca失语症的弓状纤维束的改变主要是前端的纤维束完整性破坏和纤维束移位所致Broca区与弓状纤维束的分离,左侧弓状束的纤维束数量和平均各向异性阈值也均少于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Broca区皮质及其纤维环路结构的损伤均可导致Broca失语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脑血管病患者失认症的类型与半球侧向性,对35例经影像学证实为单一病灶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汉语失语症检查法及自行设计的失认症检查法测试。结果显示:左半球组出现了物体、图画、色彩的失认,失认性失算,听失认,触觉失认,忽视,地理失定向,身体失认和病觉缺失;右半球组出现了色失认,忽视,地理失定向和病觉缺失。结论:大多数右利手患者的视觉、听觉、触觉、身体认知的优势半球位于左侧大脑半球;右半球可以产生色失认;忽视、病觉缺失在任何半球病变均可产生,右半球的机率高于左半球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纤维束示踪技术(DT-FT),探讨正常人语言功能区纤维连接特点以及皮质下失语症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选择正常被试20例和经MRI证实病变位于皮质下结构并表现为失语的脑卒中患者3例,根据西部失语成套测验评定标准,运动性失语2例,传导性失语1例。采用DTI及DT-FT观察语言功能区、对侧镜像区的各向异性(FA)以及纤维束的数量、走形等。结果正常被试语言功能区神经纤维走行十分复杂,与其他部位皮质和皮质下结构发生广泛联系,个体间差异不大。3例失语症患者中,语言功能区或弓状纤维束FA较对侧镜像区降低,纤维束破坏、数量减少、变形或移位。结论语言功能相关结构十分复杂,除皮质外,多种白质纤维束、皮质下结构也参与其中。语言功能区纤维受损、变形或移位,可能是皮质下失语症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7.
失语症的恢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失语症是指由于大脑半球的器质性损伤 ,引起对语言的感知辨认、理解接收、组织运用及表达等功能在1个或多个方面的失调。其病态语言过程 ,是临床评估失语症类型、预后 ,制定康复计划的基础。1失语症恢复的理论根据失语症的恢复是个动态过程。恢复的原因可能与病灶周围组织水肿的消失、损伤后神经递质活动性的重建、周围血液的再灌注、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快速重组、远隔功能抑制的解除、正常皮层低代谢的恢复等因素有关[1] 。失语症恢复的理论依据为脑的可塑性理论 :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神经元死亡虽不能再生 ,但其周围的神经组织可…  相似文献   

8.
科学家经过10年研究发现,一个人是乐观还是悲观,不是后天养成的习惯,而是与生俱来的。幸福感隐藏在大脑的左半球。这是由美国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神经生物情感实验室主任戴维森领导的一组专家得出的结论。他们调查了1000多名志愿者,发现像乐观、精神振奋和充满希望等情感都集中在大脑的左半球。右半球则集中了抑郁、懊丧等情感。因此,凡是悲观者和有自杀念头的都是大脑右半球发达的人,而乐观主义者则是左半球发达的人。这可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大脑的两个半球居然控制着截然不同的情感。孩子从落地发出第一声啼哭起,就开始了大脑皮层的积极形成过程。所以最初的72小时对他今后的情绪形成是十分重要的。科学家为了弄清孩子今后是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拍摄了孩子和母亲的脑造影照片,并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左半球发达的只占人数的30%。科学家是怎么发现这一现象的呢?最近的50年来心理学家看到个奇怪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束成像在弥漫性胶质瘤的诊断、分级以及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关系等方面的作用。方法使用3.0T磁共振ASSET-SE-EPI序列对37例弥漫性胶质瘤患者(WHO分级:Ⅱ级16例,Ⅲ级11例,Ⅳ级10例)进行DTI成像。分别测定病灶实性部分、灶周水肿区、病灶及水肿周围T2WI显示信号正常区域、病灶同侧远处T2WI显示信号正常区域及对侧大脑半球相对应区域的MD值和FA值。对灶周白质纤维束进行三维纤维束成像。结果肿瘤及瘤周水肿区的MD值明显高于对侧正常脑实质(P〈0.01),而FA值则均明显低于对侧正常脑实质(P〈0.01)。Ⅱ级肿瘤内的FA值明显低于Ⅲ级和Ⅳ级(PⅡ-Ⅲ=0.024;PⅡ-Ⅳ=0.030)。各级别胶质瘤肿瘤内与瘤周水肿区之间的MD值和F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维纤维束成像显示,Ⅱ级胶质瘤对周围白质纤维束主要是推移;Ⅲ级胶质瘤周围水肿区均可见纤维束较明显的破坏,肿瘤周围T2WI信号正常白质区内也有部分纤维束被肿瘤浸润甚至破坏;Ⅳ级胶质瘤周围水肿区及T2WI信号正常白质区内均有明显的纤维束浸润、破坏。结论各级别弥漫性胶质瘤瘤周白质纤维束均有不同程度的浸润破坏,反映了弥漫性胶质瘤浸润性生长的特征。MD值和FA值可用于区分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FA值可用于区分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DTI方向编码彩图和三维纤维束成像可以清楚、直观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白质纤维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PACA)及在线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探查两半球外侧裂后部周围区(PPR)是否可以促进失语症语言功能的改善,以及语言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利用PACA对7例脑卒中后恢复期失语症患者(基底核区损伤4例,皮质损伤3例)进行语言评价,同时实施在线tDCS。在无刺激、左PPR区和右PPR区阳极刺激三种试验条件下进行失语症评价。语言评价任务为听觉词-图匹配、图命名。结结果论::阳对极恢刺复激期左失P语PR症区患时者,采图用命名tD成CS绩阳显极著刺改激善左(PP相似文献   

11.
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利用组织中水分子的自由热运动的各向异性的原理,并通过特殊的软件处理成像,对大脑白质纤维束的三维几何结构进行研究,重建脑部白质神经连接,可直观地显示脑内病变对白质纤维形态结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对DTI在脑卒中患者白质纤维束损伤及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失语症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一种语言交流障碍,对患者的工作、生活以及社交影响巨大。失语症大脑恢复机制主要是通过调控大脑的突触可塑性进行语言功能区域的网络重塑,从而恢复语言功能。基于脑网络重塑的神经调控技术在失语症的早期以及恢复期的治疗中均被证明有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经颅磁刺激(TMS)和镜像神经元治疗(MNT)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3项神经调控技术,可通过电或化学方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大脑皮质,引起相关语言功能区的皮质兴奋性改变,从而达到改善失语患者语言功能(听理解、图片命名、复述、日常交流等方面)的目的。tDCS作为一种新的安全性高、携带方便且无创的神经调控技术,可通过不同电流、不同电极放置来调节大脑神经元活动治疗失语症,且治疗效果具有后续效应。TMS技术安全无创,通过选择不同的频率、不同的刺激部位,激活相应大脑区域皮质及皮质下神经元轴突,改善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镜像神经元区域与重要的语言功能区位置吻合,通过激活患者镜像神经元,可辅助修复和重塑受损语言网络,从而改善患者命名、复述和听理解等语言功能。且镜像神经元与运动、感觉和语言的关系都可作为失语症治疗的切入点。神经调控技术与神经电生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的交互应用也成为失语症治疗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运用白质纤维概率追踪技术,对颅内段运动传导通路进行定位研究,以确定其分别来自舌、面、手及足运动区的四个组成部分在穿过内囊后肢时的具体位置和相互关系.方法 对20名志愿者的脑部磁共振弥散张量图像(DTI)进行回顾性分析.白质纤维概率追踪成像采用基于MATLAB软件的DTI&Fiber Tools工具包在个人电脑上离线处理得到舌、面、手及足运动功能皮层与脑桥白质纤维的连接概率图(ConMap).确定相应运动皮层白质纤维束穿过内囊后肢的位置,并计算其相对于内囊后肢前内侧端点的纵向指数(PI)和横向指数(LI).应用配对t检验对比各运动皮层纤维束平均位置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成功追踪了所有20名受检者双侧共计40组运动传导通路,全部穿过内囊后肢.在16组(40%)通路中,舌运动白质纤维束(舌束)位于面运动白质纤维束(面束)的内前方,同时前者双侧的PI和LI均低于后者(P<0.05).在25组(62.5%)通路中,面束位于手运动白质纤维束(手束)的内前方,同时前者双侧的PI和LI均低于后者(P<0.05).在14组(35%)通路中,手束位于足运动白质纤维束(足束)的内前方;在11组(27.5%)通路中,手束位于足束的前方.双侧手运动纤维的PI低于足(P<0.05),但两者的LI无显著差异(P>0.13).结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运动传导通路在内囊后肢上是沿着其长轴由前内至后外排列的,在双侧大脑半球的排列是对称的.这个发现将有助于判断病灶位置与运动功能缺损症状的关系,并可指导神经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4.
朱莉莉  吕风玲 《护理研究》2009,23(26):2410-2410
唤醒麻醉下实施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就是运用大脑皮层电极刺激进行术中神经功能定位,并切除肿瘤病灶,尽可能避免发牛脑功能区的损伤,最大限度地保护病人的神经功能[1].  相似文献   

15.
正Broca失语是失语症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口语表达障碍~([1]),目前对Broca失语症的康复治疗方法很多,其中语音治疗法是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口语表达~([2]),但其治疗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认为弓状纤维(arcuate fasciculus,AF)是与言语功能高度相关的白质纤维,弓状纤维的损伤及修复对于评价失语症的发生及恢复具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将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e,DTI)技术,探讨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的改变与左侧弓  相似文献   

16.
卒中后命名性失语症特指以命名不能为主要症状的卒中后失语综合征,其脑损伤部位一直不明确。近年来,基于MRI T_1WI的脑区定位研究发现,卒中后慢性期命名性失语症病变部位不确定,而急性期命名性失语症病变部位多位于优势半球颞叶;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研究提示,皮质下白质,尤其是左侧额下回白质在命名加工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fMRI的脑网络研究认为,命名性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损伤与一些特定灰质脑区间的连接破坏有关。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语言加工可以划分为不同步骤,每一步又由不同脑区负责,而且对于不同词性,如动词和名词的加工,其过程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17.
脑功能康复--认知神经心理学的临床应用(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续第 7期 )6半球切除与认知机能障碍的康复大脑两半球机能的不对称是神经心理学对人类大脑科学研究的重大贡献。对脑半球切除病例的研究是这一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手段 ,而对这类患者的康复更是探讨两半球代偿机能及可塑性的重要途径。由于半球切除术在技术上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是术后并发症较多 ,这一技术开展得很少。经过多年的探讨 ,我国的神经外科医师在手术方法上进行了改良 ,较有效地防止了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拓展了这一术式的应用范围 ,也提出了这类患者的康复问题 ,同时也为解决“一侧大脑半球能在多大程度上代偿另一侧的机能”提供了…  相似文献   

18.
背景约1/3的脑损害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功能受损或丧失,其中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语法缺失.目前,关于汉语语法加工究竟由左半球或右半球还是两半球共同参与完成的尚不清楚.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汉语语法缺失与脑损害区域的关系,为脑卒中后汉语语法缺失患者的语言康复提供理论依据.设计病例-对照分析.对象收集2001-10/2002-08武汉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首次发病,经颅脑CT检查证实为左或右半球单发病灶.根据病灶所在侧分为左半球脑卒中组和右半球脑卒中组各30例.正常对照组为30名既往无脑器质性疾病史和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健康志愿者.方法先用标准汉语失语检查法检查语言,初步确定有无语法障碍;然后应用汉语语法量表(包括词类、语序、语用、句子-图画匹配、语言符号操作等)对3组被试者进行测试,利用统计学结果分析汉语语法缺失与CT所示脑损害区域的关系及意义.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20例汉语语法缺失患者的颅脑CT图像进行标准化处理,观察病变的集中趋势.主要观察指标①汉语语法量表评估结果.②CT图像标准化处理结果.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90名被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汉语语法量表评估结果左半球脑卒中组患者的词类、语序、语用、句图匹配和语言符号操作评分显著低于右半球卒中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右半球脑卒中组仅句-图匹配项低于正常对照组(79.73±13.67,1.76±7.78,P<0.01),其他项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CT图像标准化处理后,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左额叶和左颞叶.结论左额-颞叶神经网络系统损伤与汉语语法缺失密切相关,右额-颞叶神经网络系统参与句法辅助加工,完整的汉语语法认知需要大脑两半球的协同活动.  相似文献   

19.
脑中风后言语障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告了40例伴有脑机能障碍的脑中风患者的言语矫治情况并分析了失语症语言障碍的临床类型与病损部位的关系。40例中,言语障碍在左半球者占60.0%,在右半球者占24.5%,两半球均有者占17.5%。言语障碍的临床表现与CT所示不一定存在必然的联系,言语障碍的矫治训练的作用是肯定的。早期治疗比晚期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刺激左侧大脑Broca区和运动区对左侧大脑额叶损伤的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动词命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6月~2022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部和门诊进行治疗的符合入组标准的失语症患者36例,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Broca组、M1组各12例;3组患者均接受相同时长的言语语言治疗,训练内容均为评价中的训练项图片。在此基础上,Broca组采用阳极tDCS刺激左半球Broca区,M1组为阳极tDCS刺激左半球M1区,刺激强度均1.4mA,刺激时长20min,连续治疗5d。于治疗前及治疗5d后进行动词的命名和听理解评估,其中动词命名包括训练项和非训练项动词命名。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训练项动词命名成绩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且Broca组较M1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Broca组非训练项动词命名成绩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且Broca组较M1组和对照组均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Broca组动词听理解成绩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