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据世界银行专家测算,过去40年,世界经济增长的8%~10%归因于健康人群的劳动。我国卫生经济专家的研究表明,目前全国劳动力人口每年累计患病天数为202亿天,人均年患病天数为28天,每年累计休工天数为47亿天,人均年休工6.5天。全国居民因疾病、伤残和早死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8%左右,疾病引起的医疗资源消耗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左右,且均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我国常见3种慢性病2006年在山东省农村的经济负担情况.在山东东部和西部选择有代表性的3个县市,对44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卒中和糖尿病人的经济负担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3种慢性病病人平均年龄超过60岁,文盲率高,个人收入显著低于当地人均收入.3种慢性病当年人均总经济负担分别是4 206元、9 066 元、7 385元,显著超过当年人均纯收入.为减少家庭疾病经济负担,提出了预防、规范治疗、普及提高医疗保障、降低药品价格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无锡市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为有效控制慢性病患者医疗费用、制定社区慢性病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随机抽取的社区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患者开展关于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和疾病医疗费用支出的问卷调查.结果完成调查的593名无锡市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较好(92.2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是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药物来源(53.4%),也是利用门诊服务的最主要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率54.3%),调查结果显示无锡市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门诊、住院服务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无锡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年直接经济负担约79.0亿元,占无锡市2012年GDP(7568.15亿元)的1.04%,而疾病间接经济负担较轻.结论无锡市高血压、糖尿病疾病经济负担沉重,应当加强社区慢性病管理,以有效控制病程、降低疾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4.
我国主要慢病死亡分析与相关危险因素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国居民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等主要慢性病的死亡状况,探讨针对人们行为和生活方式等主要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为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06年我国部分城市居民的死因资料。结果我国城市居民前三位死因顺位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三种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居民死亡总人数的62.01%,心脑血管疾病死因在男女两性人群中的死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对慢性病的预防保健意识,改善居民的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降低危险因素水平。  相似文献   

5.
根据卫生部的统计,我国2010年60岁及以上老年慢性病病例数为1.13亿人次。目前,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料的老年人人数为1500万,到2020年该数字将超过2500万。2011年我国归因于60岁以上人口卫生费用占当年卫生总费用的41%,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柳州市柳北区常住居民慢性疾病及不良生活方式的现状,为慢性病预防控制及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 500户常住居民,共4 233人进行调查.结果 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8.26%,平均住院医疗费用为11 497.31元/人年.1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其他慢性病的患病率依次为30.78%、5.27%、1.18%、0.92%、9.83%.成年居民中总吸烟率为20.00%,经常饮酒者占5.33%.结论 社区慢性疾病患病率高,住院医疗费用高.积极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切实加强慢性病干预工作,是今后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部农村地区近年来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不仅使当地的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导致了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使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快速增加.以青海省平安县为例,2006-2009年死因监测数据表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总死亡的81.52%[1].因此,和其他地区一样,慢性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8.
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心理评估与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老龄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慢性病的患病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并逐渐成为威胁我国城乡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根据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这类疾病占总死亡率的比例已达82.5%。卫生部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也显示,2008年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0%,以此推算,全国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例数达到2.6亿。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从而提出相关对策.方法 收集在本院住院的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社会支持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生活质量(WHOQOL-100)评定.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老年住院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结果 (1)在该老年慢性病患者人群中,有51.6%生活质量下降,51.6%存在心理障碍.(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该老年患者人群QOL的主要因素为疾病严重程度、社会支持水平及是否患有肿瘤病.结论 老年住院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是普遍的,受主要疾病严重程度、社会支持水平及是否存在肿瘤的影响.改善老年人的躯体健康,提高社会支持力度,可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心理性疾病等,其中大多数是环境相关性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我国人群的疾病谱及死因构成已发生显著的变化,其疾病模式正在从以罹患营养不良和传染病为主向以罹患慢性病为主转变.慢性病已成为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数据显示,慢性病占我国公民总死亡数的80.0%[1]和疾病负担(残疾调整生命年损失)的68.6%[2].  相似文献   

11.
我国以高血压、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给国家及个人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慢性病占死因的比例超过80%[1],占疾病负担的68.6%[2].因此,慢性病的防控刻不容缓.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后,政府加大了对慢性病的投入,将高血压、糖尿病的健康管理纳入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畴,对慢性病的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圳市慢性病的防控自1996年开始,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在防治网络建设、防控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是生活方式疾病。在全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迅速上升。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表明,1998年,全世界约60%的死亡和45%的疾病负担是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造成。估计到2020年,因慢性病死亡将占全部死亡的75%。慢性病在当前主要是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心理疾病等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通常为终身性疾病,  相似文献   

13.
合理安排城市三级医院慢性病住院病人的治疗,减少其对三级医疗服务的盲目需求和过度利用,这与开展慢性病预防一样,是控制未来慢性病卫生费用上涨的两条重要途径。本文以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胃癌、脑血管病、冠心病5种慢性病为代表,在全国6城市12所三级医院进行了住院病人费用及可分流性的调查。结果显示:全部636名住院病人中,在不影响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有61.63%的病人可分流到一、二级医院,可因此节省病人的住院费用46.20%;在开展慢性病预防的基础上,再分流城市三级医院慢性病住院病人,对控制未来卫生费用的增长,有着更加显著的效果。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到203O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可由24.04%下降到8.80%,这一比例相当于90年代发达国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浅谈提高慢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社会、心理和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据统计显示,我国漫性病的患病率巳由1984年的237‰增加到1994年的323‰,各种慢性病的死亡数占全部死因死亡数的70%以上,城市地区竟高达85%以上,全国平均每天有1.3万人死于慢性病。有关专家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群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我国慢性病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继续呈上升的趋势。加强慢性病的防治固然重要,但是重视慢性病患者的康复,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揭示我国慢性病的疾病负担,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 用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卫生经济学及社会医学方法。结果 1990 年中国慢性病残疾调整生命年损失为116.6 百万人年,占全部疾病负担的58% ,由此造成的间接社会损失为754.41 亿元。1994 年全国慢性病的治疗费用为418.8 亿元。慢性病的无形负担较其他疾病更为严重。结论 应加强对慢性病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健康体检自测量表在健康体检机构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3年1至10月到本院体检中心参与健康测评的8 083名体检者,应用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推荐的“健康体检自测量表”进行自我测评,并采用SPSS软件对测评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等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应用健康体检自测量表调查显示,慢性病检出率前5位依次为胃和十二指肠疾病(14.57%),高血压病(11.58%),乳腺疾病(8.04%),血脂异常(7.16%)及前列腺疾病(6.54%),这5种疾病总的疾病构成比为43.38%.慢性病总检出率为57.83%(4 674/8 083),男性慢性病总检出率为59.26%(2 466/4 161),女性为56.29%(2 208/3 922),男性高于女性(χ2=7.287,P=0.007).有慢性病家族史者占69.27%,有慢性病现病史者占57.83%,调查人群中小良状态分别为:躯体不适75.03%,饮食偏好60.15%,只吃细粮54.84%,缺乏运动46.07%,饮酒41.50%等,可见半数以上人群有躯体不适、饮食偏嗜,近半数人群饮酒、缺乏运动.结论 该健康体检自测量表可反映慢性病发病情况及不良状态情况,包括病史、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方式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清远市清新区社区居民主要慢性疾病患病与健康危险因素状况和卫生知识知晓水平.方法 2012年2-9月,在辖区内随机抽取4020户10581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有60岁以上老年人生活质量,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等,对15岁及以上人群进行体格检查等.结果 居民慢性病的患病率为11.10%,主要慢性病为骨关节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35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21.41%.35岁以上居民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3.60%.15岁及以上居民中,总吸烟率为33.18%,饮酒率为13.06%,体重指数(BMI)值在13.16 ~42.26 kg/m2之间,超重率或肥胖率为30.13%,主动锻炼率为35.18%.居民日常饮食每天均吃早餐者占90.50%,基本不吃奶类及其制品者占87.76%,每天饮奶达200 ~400 ml者占2.92%,人均每天新鲜蔬菜摄入量为302.14 g,人均摄入食盐9.68 g.居民对“高血压患者相关卫生知识”、“糖尿病患者相关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46.67%、63.43%.结论 针对该区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居民不良生活方式,应进一步加强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推广适宜干预技术,开展慢性病社区综合干预与控制管理应成为今后慢性病防治和科研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导致的主要死亡原因和健康寿命损失年,与相关国家比较发现我国主要慢性病的危害程度与疾病负担特点.方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各国因病(伤害)的死亡人数、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健康寿命损失年、每10万人健康寿命损失年、每10万人年龄标准化健康寿命损失年,按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伤害进行大类分类,按疾病(伤害)类别进行中级分类,按病种进行小类分类后按照类别,选用R2.15分析软件绘图比较.结果 我国慢性病疾病死亡的绝对数每年约737.6万人,健康寿命损失1.41亿年,年龄标化死亡率627人/10万人,年龄标准化健康寿命损失10 829年/10万人.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全死因死亡数的79.4%,健康寿命损失年占全死因健康寿命损失年的70.3%.结论 我国慢性病死亡率与健康寿命损失前三位分别为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与神经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感官疾病.在中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印度7个国家中,我国疾病负担仅次于印度,其中食管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健康寿命损失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倍、2倍,糖尿病患病人数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主要慢性病的流行特点及疾病负担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 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近几十年来,我国疾病谱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当前以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并成为医疗费用过度增长的重要原因。据卫生部统计资料显示,近20年来我国人口总死亡率下降了20.05%(标化死亡率下降了31.39%),但这期间疾病死亡率变化趋势是以传染病、肺结核死亡率大幅下降和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不断上升为特点的。慢性病引起的死亡比例不断增加,已成为我国居民最重要的死因,我国15岁以上人口死亡中,慢性病的死亡是传染病的4.5倍。全国每天约1.4万人死于慢性病,占全国总死亡人口的70.00%以上,城市地区高达85.00%以上。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明确诊断的慢性病患者超过2.6亿人。慢性病占我国人群死因构成的85%、疾病负担的69%。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是慢性病患病率上升的因素之一。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社会问题,而老龄化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应对持续增长的慢性病。对于慢性病人群,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固然重要,但是,合理用药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