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薄角膜瓣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采用薄角膜瓣LASIK治疗高度近视且随访观察6月以上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薄瓣LASIK术后反应轻,术后裸眼视力恢复快,术后第一天裸眼视力即明显提高,术后6个月时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有183眼占77.2%,0.5—0.8者有48眼占2013%,小于0.5者有6眼占2.5%。屈光度数稳定在±1.00D以下者193眼(84.1%)。术中、术后无发生严重并发症,其并发症主要为角膜瓣细微皱褶。结论:薄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的安全陛及疗效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LASIK治疗高度近视381例(635眼),按术前屈光度分成2组,A组-6.00~9.75 D285例(467眼),B组-10.0~20.0 D 96例(168眼)。观察术后视力、角膜厚度、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3个月,2组的裸眼视力达0.5以上者分别为459眼(98.3%)和145眼(86.3%);1.0以上者分别为318眼(68.1%)和18眼(10.7%)。结论应用LASIK方式矫治高度近视效果良好,但仍有并发症发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3.
LASIK术后屈光度数回退因素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r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屈光回退的各种可能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795例1515只眼在我院接受LAISK治疗的患者中,发生屈光回退的39例67只眼与未发生屈光回退的756例1448只眼术前及术后1年的随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中低度近视(-1.00~-6.00D)回迟率为0.57%,高度近视(-6.12~-12.00D)回退率为4.62%,超高近视(-12.25~-25.00D)的回退率为35.92%,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72.36,P<0.01);近视的回退量与术后角膜基质床厚度成负相关,与术前预矫屈光度成正相关。结论 LASIK(术后回退与术前预矫屈光度、术后角膜基质床的厚度、术后时间及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不完全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是屈光手术的主流,因其术后反应轻、恢复快、矫正屈光范围大和屈光回退少等优点在临床广泛应用,是目前角膜屈光手术中较理想的术式。近年来,有文献报道使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治疗LASIK的角膜瓣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超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73例(134眼)超高度近视进行LASEK手术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度、眼压及Haze的变化。结果 术后随访12个月,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或更好者占61.9%;屈光不正度数在1.00D以内者占89.6%;术后结果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所有患眼的Haze都控制在2级之内,其中0级占83.6%。结论 LASEK是治疗超高度近视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央角膜厚度≤500um近视患者LASIK手术剩余基质床厚度的安全标准,与术后角膜扩张及继发性圆锥角膜之间关系。方法:80例150只眼,中央角膜厚度平均值为484.62±11.03;术前等值球镜度平均值为5.84±2.27D;曲率K值平均值为42.76±2.42D,眼压平均值为14.62±2.42mmHg。平均观察期为61.32±5.72月。结果:角膜瓣厚度平均值为125.62±10.22um,激光角膜切削深度平均值为66.52±15.38um,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平均值为292.33±17.65um,术后患者视力〉1.0者为82.46%,0.8者为16.25%,0.5者为1.25%,术后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83.82%。屈光度实际矫正度在预定±1.00D在范围内占92.36%,回退为8.32%,术后眼压平均值为8.52±1.90mmHg。结论:平均随访期61.32月所有患者未发年术后角瞄扩张砖同锥角随丰7R相对寄仝斯旱茹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角膜地形图引导准分子激光个性化切削(TOSLA)手术治疗高度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TOSCA对散光度为-2.50~-5.50 D的56例106眼进行治疗,观察术后临床治疗结果。结果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UCVA)≥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105眼;残留散光度(0.38±0.51)D;散光轴位偏斜度均≤4.5°;角膜地形图检查图形对称性好,无偏心切削和不规则切削105眼;无光晕、眩光等现象104眼。结论 TOSCA治疗高度散光近视视患者视力恢复快,术后视力好,残留散光少,角膜地形图分析均称。  相似文献   

8.
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双眼调节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近视眼双眼调节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接受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54例(108只眼)分为高度近视组和中低度近视组。患者术前戴框架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并阅读离角膜顶点35cm的视标,用自行研制的分光检影装置测定双眼调节距离;术后1月复查.仍戴框架眼镜矫正剩余屈光不正,检查方法同术前。正视眼20例(40只眼)为对照组。结果 术后双眼调节反应大于术前(P〈0.001),调节滞后小于术前(P〈0.01)。高度近视组眼调节反应的改变量大于中低度近视组(P〈0.01),双眼调节反应的改变量与等效球镜度呈正相关(r=0.345,P〈0.05);与正视眼相比,双眼调节反应术前小于正视眼(P〈0.001)。术后与正视眼差异无显著性(P〉0.05);调节滞后术前大于正视眼(P〈0.01),术后与正视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LASIK术后双眼调节反应大于术前,双眼调节反应的改变量与等效球镜度的改变量呈正相关;术后调节滞后小于术前,调节状态趋同于正视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LASEK矫治中、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LASEK矫治中、高度近视患者52例104只眼,观察术后症状、视力、屈光状态、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及角膜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术眼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随访1年以上,无屈光回退。结论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安全性高,有效性和稳定性强,术后视觉效果好。尤其是对于角膜薄、近视度数高、LASIK制做角膜瓣有一定难度的近视患者,既能降低手术风险,又能扩大近视治疗的范围,是较为安全和首选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术后角膜瓣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4例(15眼)角膜瓣并发症进行及时妥善处理,分析引起并发症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除1例(1眼)角膜瓣上皮缺损较大,术后1个月视力0.8,较术前矫正视力下降1行外,其余患者对视力恢复均感满意。结论应规范术前准备;术中医护配合默契,出现并发症时镇静、不慌乱,同医生一起做好解释工作;术后定期随访复诊,强调眼睛防护的重要性,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是一种新型的激光治疗屈光不正的手术方法,其安全有效性得到广大眼科医师的认可。本文对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的手术适应证、禁忌证、角膜上皮瓣制作、术后疼痛、角膜修复、术后haze现象、角膜后表面形态等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是治疗屈光不正的有效方法之一,术后可发生感染性角膜炎,严重危及视力。本文就其发病率、致病菌、症状、体征、致病因素、治疗和预防等有关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LASIK手术角膜瓣相关的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LASIK手术角膜瓣相关的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处理及预防措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随着角膜屈光性手术的飞速发展,准分子激光手术因其精确、术后恢复快的特点,解决了众多患者摘除眼镜的需求,已经成为目前主流的屈光性手术。其中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是在1990年Pallikaris等将准分子激  相似文献   

15.
LASEK术后Haze的防治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准分子激光矫正手术的广泛开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后出现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病例亦逐渐增多,一直是眼视光学医生面临的一大难题.研究表明,Haze的出现与很多因素有关,如高度近视、过敏症、自身免疫疾病等高危因素、角膜细胞凋亡机制、手术方式、角膜损伤修复过程.对其防治及LASEK术后合理使用中药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并逐渐成为了近几年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LASIK对于全眼高阶像差在0.3μm以上的近视散光眼患者术后视力及全眼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收集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30例(6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一眼随机纳入波前像差引导组,对侧眼纳入波前像差优化组,每组30眼。术后6个月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度及全眼高阶像差的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波前像差引导组与波前像差优化组分别有27眼(90%)及26眼(87%)患者术眼裸眼视力≥5.0,术后等效球镜值在±0.5D范围内者分别为25眼(83%)及24眼(80%),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术后均未出现最佳矫正视力丢失2行或以上的情形。2组术后总高阶像差、球差、慧差均较术前明显增大(P均0.05),但波前像差引导组增幅显著低于波前像差优化组(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LASIK治疗术前全眼高阶像差大于0.3μm的近视散光眼患者具有同样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但波前像差引导LASIK可更好地降低术后高阶像差的增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眼的有效性、预测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眼患者按近视的程度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用NIDEK EC-5000Ⅱ型准分子激光仪进行LASIK手术治疗.结果各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多≥1.0;散光度数多在±1.00D内;近视度数多在±1.00D内;术后视力无下降;无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眼是有效的、可预测的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