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前期研究证明:以百会、神阙、涌泉为主穴的"三才益智"灸法能改善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的综合认知功能,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但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以艾灸热、光、烟三方面的特性来探讨灸法治疗MCI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进一步完善灸法治疗MCI的理论体系及研究成果,最终指导MCI的中医治疗,也为MCI防治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杨雪艳  王永霞  张虹 《光明中医》2016,(10):1506-1508
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介于正常老化和痴呆之间的一种认知缺损临床临界状态。痴呆属于针灸治疗优势病种范畴,近年来,用灸法干预MCI和痴呆的临床效果和相关机制研究都取得了一定进展。现从MCI和痴呆的中医认识、灸法治疗MCI和痴呆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等研究概况进行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3.
艾灸干预血管内皮功能的启动机制尚未明确。搜集整理近年来相关文献,总结艾灸干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主要涉及抗氧化应激、抗炎症反应、调节Hcy浓度、调节ox-LDL含量、调节多种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等方面,为临床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艾灸通过温热剌激作用来防病治病,高脂血症是灸法临床治疗的优势病种,不同的艾灸温度,可以诱导不同的生物学效应,最终实现不同的艾灸疗效。目前对艾灸温度和艾灸疗效之间的联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较为缺乏从艾灸温热刺激作用特点来探讨艾灸调脂的作用机制。皮肤是艾灸直接的作用部位,皮肤感受器是通过皮肤组织温度的变化来调整人体的相关机能活动。现代神经生物学表明TRP家族感受器的温度感受范畴及分布特点与临床艾灸治疗的温度较为契合,据此探讨基于艾灸温热刺激效应的灸法调脂机制的研究思路,以期实现艾灸治疗的客观化和科学化,提高艾灸的疗效,具有创新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明确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影响因素,控制危险因素对MCI的防治作用,探讨积极的护理干预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情绪、生存质量的影响,观察其疗效,为临床预防和延缓老年性痴呆提供方法和依据,得出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情绪、生存质量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该文归纳和分析了艾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文献,发现艾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起效快捷,疗效持久;择时艾灸,提升疗效;未病先防,前期干预;既病防变,降低风险的疗效特点。其疗效特点与艾灸降压的作用机制密切相关。抑制中枢和交感神经兴奋、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应激、减少炎症反应是艾灸调控高血压的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总结了近10年艾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文献,归纳和整理了艾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机制、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发现艾灸可以减轻慢性肾脏病机体炎症反应、延缓肾纤维化、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干预能量代谢、减少氧化应激和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中医认为艾灸可以温通经络且艾灸疗法具有简便验廉等特点,目前运用艾灸可以改善肾功能,缓解消化道不适及纠正营养不良,体现了艾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良好优势。本研究为艾灸干预慢性肾脏病的靶点及机制研究开拓思路,以期更好地扩大艾灸疗法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前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缺乏理想手段,而艾灸治疗该病显示出独特优势,但其起效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代谢组学是一种整体性的研究方法,与艾灸的整体性调节效应相契合。目前已有研究证实将代谢组学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诊断及鉴别诊断、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可行性。笔者认为可以从探索艾灸治疗该病的腧穴配伍规律以及通过临床与动物实验分析溃疡性结肠炎相关代谢物谱或特异性生物标记物等方面着手,探讨将代谢组学技术应用于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旨在为揭示其调控机制及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临床疗效,以指导针灸治疗MCI的临床实践。方法:通过检索针灸治疗MCI相关的文献及现代研究报道,从选穴、配穴、结合其他疗法等对其疗效及优势作总结。结果:针灸治疗MCI,不论是单纯针刺,还是结合其他疗法,皆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针灸治疗MCI的疗效确切,本研究对针灸治疗MCI疗效的探讨,可为临床运用针灸治疗该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正常老年化和老年期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过渡阶段。据统计,10%~15%MCI患者会转变为AD,转化率是正常老龄化的10倍。针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疗效和安全性已经过国内大量临床验证,其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和多层面的作用特点,安全、有效,在临床中广泛用于治疗MCI。笔者对针刺治疗MCI的机制和临床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发现针刺可以抑制Aβ沉积、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调节胆碱能系统,发挥治疗作用;在临床治疗中,针药结合治疗MCI的疗效更好,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严重损害人类健康。大量研究证明艾灸防治高血压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且无不良反应,足三里作为艾灸治疗高血压的常用选穴,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学者从多角度、多层面对艾灸足三里穴降压机制进行了探索,但尚未见有综述对相关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现从调控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应激以及改善血液循环情况等方面,整理艾灸足三里穴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并加以总结,以期为临床艾灸足三里穴治疗高血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穴位按摩干预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艾灸配合穴位按摩干预;对照组仅给艾灸干预,疗程均为15d.结果:痊愈率治疗组为80%,对照组为5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配合穴位按摩干预面瘫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三才益智"灸法早期干预轻度认知障碍(M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210例MCI患者随机分为灸法组和药物组,每组105例。灸法组采用艾灸百会、神阙和涌泉穴,每次20 min,隔日1次,共治疗8周;药物组口服尼莫地平30 mg/次,1次/d,连续服用8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及治疗结束后12周随访时评价各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临床记忆量表(CMS)无意义图形再认评分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分析评价两组治疗的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MMSE评分、CMS无意义图形再认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P0.05),P300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与同时点药物组比较,灸法组治疗后MMSE评分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及随访时P300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结论:"三才益智"灸法可改善MCI患者认知障碍,是改善MCI患者认知功能的有效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14.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主要是指记忆力下降和/或其他认知域出现的轻微受损,多见于老年人群,亦可视之为正常老年化与阿尔茨海默病(AD)之间的过渡阶段,若未予以及时、有效的诊治,随着病情不断进展,可引发AD,继而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因此,早期识别MCI并进行积极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刺疗法已广泛应用于MCI的治疗中,然而针刺治疗MCI的具体机制尚未彻底阐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新型的无创性、无辐射性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有效反映患者的早期脑功能变化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的神经中枢反应,已被用于MCI的早期诊断及针刺治疗机制的相关研究中。该文就针刺治疗MCI的静息态f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轻度认知障碍(MCI)是介于正常衰老与痴呆之间的状态,是对认知衰退过速早期干预的最适合阶段。MCI患者常伴情志异常,多为研究者所忽视。益智名方孔圣枕中丹兼具调节情志功效,且已有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基础,因此较适合对MCI患者进行干预。而借助f MRI、ERP、MRS等技术,可客观化评测孔圣枕中丹对MCI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加穴位艾灸对慢性盆腔炎影响以及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均给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穴位艾灸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加穴位艾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艾灸是一种应用广泛、操作简便、疗效显著、不良反应低的中医疗法,治疗脾胃病能克服西药短期疗效好但不良作用大的缺点。对近年来艾灸治疗不同类型脾胃疾病的文献进行整理,综述艾灸治疗脾胃病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疗效,总结出艾灸治疗脾胃病疗效确切,有抗炎、修复胃肠黏膜、增加胃肠动力等作用,这些作用多通过调控炎症因子释放、增加胃肠黏膜血流量、改善相关蛋白的表达实现。同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艾灸治疗脾胃病的临床应用及其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穴位艾灸对肾虚血瘀型早期先兆流产血栓前状态患者子宫动脉血流、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肾虚血瘀型早期先兆流产血栓前状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血海、足三里、涌泉穴位艾灸干预,每日1次,干预14天。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凝血纤溶相关指标、子宫动脉阻力指数、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及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子宫动脉血流RI值、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艾灸对肾虚血瘀型早期先兆流产保胎效果较好,能改善血栓前状态,减轻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化疗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综合治疗手段之一,防治化疗性骨髓抑制对于疗效和生活质量有保障。目前应用骨髓生长因子(MGF)来防治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已成为指南,但不良反应明显。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属中医"虚劳""血虚"范畴,在治法上采用"虚则补之""劳则温之"。艾灸防治恶性肿瘤化疗性骨髓抑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取穴大多从足太阳膀胱经穴和督脉穴,灸法包括温和灸、隔物灸、艾灸联合穴位敷贴和艾灸联合穴位注射等。临床研究发现艾灸能平稳持久地提升白细胞(WBC),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全身状况。基础研究发现艾灸能够从促进骨髓细胞DNA修复,影响骨髓细胞增殖周期,干预骨髓细胞信号通路,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等方面发挥作用。但艾灸防治化疗性骨髓抑制仍存在研究设计缺陷的问题,从而迫切需要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s),为形成艾灸升白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临床应用规范和专家共识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应用广泛,通过热效应、光效应、艾烟及药物作用4种起效机制发挥治疗作用,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集中在调节内分泌激素、调节免疫功能、调节神经相关因素、改善子宫微循环等方面,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研究仍存在问题和不足,应当加强艾灸起效机制研究,重视灸法光效应之中的光谱范围及波峰治疗痛经的机制探索,完善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和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