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为瓜蒌薤白颗粒的制备选择最佳防潮辅料。方法以瓜蒌薤白60%醇提物与不同辅料混合制备颗粒,以颗粒的吸湿性、成型性及临界相对湿度为指标,优选出制备瓜蒌薤白颗粒的最佳辅料种类及其配比。结果将乳糖、微晶纤维素和甘露醇按2∶1∶1的比例混合制成的瓜蒌薤白颗粒在防潮性和成型性上均较好,其临界相对湿度为85%。结论筛选出的防潮辅料能满足瓜蒌薤白颗粒制备工艺的要求,为其生产及贮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粉末包衣法改善小儿麻甘方口感与吸湿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小儿麻甘方进行防潮和掩味研究。方法:以吸湿速率和临界相对湿度为指标,考察辅料和干燥方式对小儿麻甘方吸湿性的影响;以溶出度评价掩味效果,吸湿速率评价防潮效果,扫描电镜检评价包衣粉末形态学特征,采用流化床粉末包衣技术,来改善小儿麻甘方提取物的不良口感和吸湿性。结果:提取液采用减压干燥,选用优特奇E100加入14%优特奇NE30D,对浸膏粉和乳糖的混合物进行流化床粉末包衣。包衣粉末衣膜完整致密,平均粒径为130μm,在口腔中无明显沙砾感;在25℃,RH75%时,平衡吸湿量仅为13%;1min内黄芩苷的体外累积溶出度仅为35.7%。结论:达到防潮效果和掩味目的。  相似文献   

3.
黄芪多糖颗粒防潮辅料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优选黄芪多糖颗粒的最佳防潮辅料及其配比。方法:以黄芪多糖为模型药物,单因素法考察单一辅料和混合辅料对黄芪多糖吸湿性的影响,筛选出辅料的种类及配比,并测定其临界相对湿度。结果:综合吸湿性、成型性和外观性状,以乳糖-微晶纤维素-甘露醇(2∶1∶1)的防潮效果最好,并测其临界相对湿度为66%。结论:筛选出的防潮辅料能有效的降低多糖类成分的吸湿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防潮辅料及内容物形态对益心舒胶囊吸湿性的影响,改善益心舒胶囊防潮性能。方法以吸湿率和临界相对湿度为指标,比较可溶性淀粉、玉米淀粉、糊精、乳糖、甘露醇、磷酸氢钙、乙基纤维素、微晶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和低取代羟丙纤维素10种辅料对益心舒胶囊内容物吸湿性的影响,考察优选辅料与胶囊内容物制粒后对益心舒胶囊吸湿性的影响。结果益心舒胶囊内容物的平衡吸湿率为18.04%,其最佳的防潮辅料为乳糖、微晶纤维素和甘露醇,药辅比为1∶0.1(wt%),制粒前其平衡吸湿率分别为14.87%、14.39%、15.38%,制粒后其平衡吸湿率分别为10.75%、10.29%、11.13%。结论筛选出的防潮辅料能有效降低药粉的吸湿性,制粒后可有效提高益心舒胶囊的防潮性。  相似文献   

5.
静电干法包衣构建复方丹参片防潮包衣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馨怡  袁凤  史楷岐  杨根生  杨庆良 《中草药》2020,51(20):5148-5153
目的应用超细粉羟丙基纤维素(HPC)作为包衣材料,通过新型静电干法包衣技术制备复方丹参防潮包衣片,探究包衣处方及工艺参数对包衣效率及包衣膜性能的影响,为复方丹参片等水敏性中药的防潮包衣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静电粉末沉积技术制备防潮游离包衣膜,考察增塑剂对其机械性质和透湿性的影响;采用静电干法包衣技术制备复方丹参防潮包衣片,评价防潮包衣片质量和防潮性能,并考察包衣处方和工艺参数对包衣效率及防潮包衣片质量性能的影响。结果通过调节静电喷枪的充电电压和液态增塑剂的用量可以控制包衣效率;相比静态固化工艺,动态固化工艺制备的包衣膜性能更优,更有助于降低防潮包衣片的吸湿性;薄膜最佳工艺参数是增塑剂喷涂时间3min、二氧化钛添加比例1%,当包衣增重为6.7%时,包衣膜具有良好的防潮性能。结论以超细粉HPC为包衣成膜材料,利用新型静电干法包衣成功制备了复方丹参防潮片,为水敏性药物的干法包衣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中药包衣颗粒,优化制剂工艺。方法采用流化床切线喷方法与流化床底喷工艺包衣对复方老鹳草结肠靶向颗粒进行制备工艺研究。结果优化后的制剂处方为浸膏粉与羧甲基淀粉钠、微晶纤维素的比例为8∶1∶1,流化床切线喷工艺参数为进风温度30℃,风机频率15Hz,转盘转速500r/min,滚圆时间60min;底喷包衣工艺条件为流量2ml/min,雾化压力为0.1MPa,风机频率为25Hz,进风温度30℃。结论该工艺合理可行,球形颗粒成型性好,包衣成品率高。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17,(7)
目的制备黄芪Astragali Radix多糖防潮颗粒。方法测定多糖和7种辅料混合粉体的吸湿性后,混料设计优化混合辅料配比。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干燥温度、干燥时间为影响因素,吸湿率和未成型率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绘制多糖、混合粉体、颗粒的吸湿曲线后,比较其临界相对湿度。结果混合粉体中多糖与混合辅料(乳糖46.3%、甘露醇14.5%、微晶纤维素39.2%)的最佳比例为1∶2,在168 h内吸湿率为11.6%。最佳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70%,用量0.125倍,干燥温度55℃,干燥时间60 min,在168 h内吸湿率8.1%,未成型率11.46%。与多糖和混合粉体比较,颗粒的吸湿初速度和加速度绝对值较低,临界相对湿度较高。结论该方法制备的黄芪多糖颗粒具有良好的防潮性能。  相似文献   

8.
吴怡  尤献民  邹桂欣  姜鸿 《中成药》2013,35(1):64-67
目的筛选化胃舒颗粒剂的最佳防潮工艺处方。方法采用单因素法考察不同辅料的吸湿率,选择化胃舒作为模型药物,制备不同辅料组成及配比的化胃舒颗粒,测定各处方的临界相对湿度。结果对颗粒的成型率及吸湿性进行综合考察评价,其中以主药-微晶纤维素-糊精(2∶1∶1)的处方防潮效果最好,其临界相对湿度为67%。结论筛选出吸湿性低且可以有效防潮的化胃舒颗粒处方。  相似文献   

9.
《中成药》2019,(6)
目的优化复方五花颗粒制备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混合稀释剂(乳糖-甘露醇)与稠浸膏比例、乳糖与甘露醇比例、矫味剂(阿司帕坦)用量为影响因素,成型率、吸湿率、休止角、口感分值为评价指标,响应面法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结果最佳条件为混合稀释剂与稠浸膏比例4∶1,乳糖与甘露醇比例1.5∶2,矫味剂用量0.25%,成型率、吸湿率、休止角分别为96.63%、4.11%、23.20°。所得颗粒口感微甜,乐于接受。结论该方法合理可行,可用于制备复方五花颗粒。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阿胶颗粒薄膜包衣前后的理化性质分析,为阿胶颗粒进行薄膜包衣的必要性、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阿胶颗粒进行薄膜包衣前后的溶化性、外观性状和吸湿性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颗粒包衣前后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薄膜包衣对阿胶的溶化性、外观性状的影响比较小,但不同薄膜衣对阿胶颗粒的吸湿性影响比较明显,其中薄膜包衣预混剂英依美防潮效果较好,在相对湿度75%条件下84 h的吸湿率为0.84%,而薄膜包衣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的吸湿率为0.98%;两种包衣颗粒的临界相对湿度无明显差别,约在70%,但均比未包衣颗粒的临界相对湿度50%大。结论薄膜包衣预混剂英依美防潮效果较好,且不干扰阿胶颗粒的质量,车间环境的相对湿度控制在约60%可更好地保证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流化床制粒法以糊精为辅料制备了泽泻汤颗粒,研究其水分吸附和扩散特征。方法:采用粒径、扫描电镜法(S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对泽泻汤颗粒进行表征,采用饱和盐溶液法测定泽泻汤颗粒的吸湿等温线、平衡吸湿量、水分扩散系数和扩散能量。 结果:粒径大小从6.04 μm(泽泻汤浸膏粉)增加到 1201.47 μm(泽泻汤颗粒);糊精、泽泻汤浸膏粉和泽泻汤颗粒的玻璃态转变温度(Tg)分别为107.13 ℃, 94.82 ℃和126.25 ℃。制粒后,泽泻汤颗粒的平衡吸湿量和水分扩散系数均显著降低(p<0.01),临界相对湿度和水分扩散能量均高于泽泻汤浸膏粉,能量壁垒的提高阻碍水分在颗粒中的扩散。结论:以糊精为辅料进行流化床制粒能够降低泽泻汤浸膏粉的吸湿性,抑制水分扩散,这可能与流化床制粒改变颗粒的微观组织结构和糊精的抗塑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流化床包衣工艺制备速释型伊曲康唑固体分散体载药微丸。方法 以常见的亲水性辅料为载体材料,溶剂法制备水不溶性药伊曲康唑的固体分散溶液,然后将其喷雾干燥共沉淀于流化床底喷锅内的蔗糖丸芯表面上,直接形成速释型伊曲康唑固体分散体载药微丸,并对其药物溶出度、晶型表征、外观性状、以及溶剂残留等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制备的伊曲康唑载药微丸外观光洁美观,药物以无定形或分子态存在于载药层中,符合固体分散体结构特征。HPMC E5/伊曲康唑(1.5∶1,w/w)固体分散体载药微丸的药物溶出迅速,15 min可达80%以上。为保证溶剂残留在药典规定的限度内,制备的伊曲康唑载药微丸需要在真空80 ℃干燥6 h以上。结论 采用流化床底喷上药包衣技术制备速释型伊曲康唑固体分散体载药微丸,质量可控,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13.
流化床包衣法制备灯盏花素前体脂质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灯盏花素口服生物利用度,考察流化床包衣法制备灯盏花素前体脂质体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灯盏花素前体脂质体;超滤-HPLC法测定灯盏花素前体脂质体的包封率,考察了载体、药脂比、进口温度、喷雾速率和喷雾风量对前体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结果以山梨醇为载体,药脂比小于1∶3的前体脂质体包封率较高,进口温度、喷雾速率和喷雾风量对包封率均有一定影响;在较优条件下制备的前体脂质体颗粒流动性较好,粒径分布较均匀;重建的灯盏花素脂质体平均粒径为98nm,包封率为(63.1±2.8)%(n=3)。结论流化床包衣法制备灯盏花素前体脂质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挤出滚圆法及流化床包衣制备盐酸奈福泮缓释微丸和萘普生钠肠溶缓释微丸,并对各自性质进行考察。 方法 采用国产挤出滚圆机制备盐酸奈福泮微丸和萘普生钠微丸,运用L9(34正交设计实验优化工艺条件;用微型流化床包衣设备,将盐酸奈福泮微丸包缓释衣、萘普生钠微丸包肠溶衣和缓释衣,分别考察两种微丸的粉体学性质及不同包衣增重微丸的体外释放实验。 结果 制得的盐酸奈福泮缓释微丸和萘普生钠肠溶缓释微丸圆整度好,大小均匀,体外释放也比较理想。结论 应用挤出滚圆机制备盐酸奈福泮微丸和萘普生钠微丸工艺简便,圆整度好,硬度适宜,收率较高;采用适当的包衣工艺,可制得质量良好的盐酸奈福泮缓释微丸和萘普生钠肠溶缓释微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及贝叶斯网络(BN)对影响中药流化床制粒过程中的因素进行风险评估,以有效控制风险因素,提升产品质量。方法:通过FMEA对流化床制粒过程进行风险分析,然后将筛选出的中风险和高风险因素作为主要控制点并建立相应的BN,运用敏感性分析筛选出影响颗粒流动性、粒度均匀性、溶化性及产品洁净度的主要风险因素,并以颗粒质量不合格为证据确定各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最后以三叶片流化床制粒过程为例,将FMEA与BN结合应用到其风险评估过程中,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结果:在通过FMEA筛选出流化床工艺、原料粒径、原料含水量和吸湿性、投药量、黏合剂浓度和加入量、捕集袋清洗程度和完整性、喷嘴位置等风险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因果关系的流化床制粒风险网络,其中原料吸湿性、黏合剂浓度及加入量、进口温度和雾化压力为大概率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分别为55%,63%,59%和58%;根据贝叶斯风险关系网络控制三叶片流化床制粒分析结果显示,在影响因素与颗粒粒度均匀性的回归模型中,进口温度、雾化压力及黏合剂浓度的P分别为0. 003 4,0. 032 6,0. 041 8,表明三者与颗粒质量间均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与FMEA-BN方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结论:FMEA和BN相结合对流化床制粒进行可视化风险评估有助于对制粒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降低产品质量风险,为中药制粒工艺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选肝尔舒微丸的成型工艺.方法:以微丸得率、圆整度、堆密度、脆碎度等为指标,采用流化床侧喷制丸法,考察影响肝尔舒微丸成型过程中的处方、工艺因素.结果:优选的微丸成型处方及工艺参数为药液相对密度1.12 ~1.167g·mL-1,6%滑石粉为抗黏剂,泵速4 r·min-1,雾化压力300 kPa,转盘高度5 mm,转盘速度300 r·min-1,进风温度75℃,风机频率25~35 Hz.采用流化床侧喷制备的肝尔舒微丸外观光滑,圆整度高;粒径在600 ~ 900μm的微丸得率为86.7%.结论:优选的微丸成型工艺合理、稳定.  相似文献   

17.
吲哚美辛肠溶包衣微丸的制备及其释放度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吲哚美辛肠溶包衣徽丸,考察其释放特性。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徽九的处方、工艺参数,用滚动凝聚法制备素丸,用沸腾包衣技米制备微丸,通过溶出试验考察其释放特性。结果:以优选处方、工艺制备 的徽丸在规定的酸性介质中几乎不释放,而在碑酸盐缓冲液中则释放80%以上。结论:本品处方合理,制备工艺简单,能达到肠溶目的,可降低或消除吲哚美辛在临床上使用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芦丁缓释微丸,建立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Surelease)为缓释材料,空白丸芯为载体,采用低喷流化床包衣技术制备芦丁缓释微丸,单因素考察隔离层增重、控释层增重、致孔剂种类和用量对释放度的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体外释放度。结果:最优包衣处方工艺为隔离层增重10%,控释层增重18%,15%的乳糖为致孔剂。所得缓释微丸的体外释放度接近一级释药模型。结论:以流化床包衣技术制备的缓释微丸体外释放效果理想,工艺简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可用于其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SD大鼠颅骨原代培养成骨细胞研究四物汤的雌激素样效应及其分子机理。方法:40只未性成熟SD大鼠,体重50 g,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雌激素组和四物汤高、中、低剂量组。四物汤灌胃给药,持续4天后腹主动脉取血,制备含药血清。利用出生72 h内的乳鼠提取并培养原代成骨细胞(rats osteoblast,ROBs),并选取第2或3代的细胞进行实验研究。用四物汤含药血清作用ROBs细胞,并分别加入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的特异性激动剂G1和特异性拮抗剂G15作为工具药,通过MTT法检测各组含药血清对ROBs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含药血清对ROBs PI3K、AKT、p-Akt表达的影响。结果:显微镜下形态学观察和ALP结果表明,原代ROBs提取和培养成功;四物汤含药血清可促进ROBs增殖(P<0.05或P<0.01),该促增殖作用在加入拮抗剂G15后明显减弱(P<0.01),加入激动剂G1后明显增强(P<0.05或P<0.01);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发现四物汤含药血清可提高PI3K、p-Akt在ROBs细胞的荧光表达强度,且该效应在加入G1后增强(P<0.05或P<0.01),加入G15后减弱(P<0.05)。结论:四物汤可通过GPER通路发挥雌激素样效应,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提高GPER介导下游信号分子PI3K、p-Akt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辅料(糊精、可溶性淀粉、甘露醇、微晶纤维素)种类及其不同配比对清毒消瘀颗粒粉体学性质的影响,并优选该制剂的制粒工艺。方法:以颗粒吸湿性、溶化性、成型性、流动性为指标,采用粉体学的研究方法筛选最佳辅料及其配比,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考察清毒消瘀方浸膏粉与辅料的配比、乙醇体积分数及用量对清毒消瘀颗粒制粒工艺的影响。结果:选择糊精-甘露醇(1∶1)为混合辅料,清毒消瘀方浸膏粉与混合辅料的配比1∶2,乙醇体积分数85%,乙醇用量13%;清毒消瘀颗粒的成型率、休止角、平衡吸湿率、溶解率分别为94.01%,33.72度,3.562%和97.3%,RSD依次为0.6%,1.6%,1.7%,1.9%。结论:甘露醇的阻湿效果好,与糊精联合使用后制成的清毒消瘀颗粒成型率高、吸湿率低、流动性好、溶解率高,且甘露醇可有效改善颗粒的口感。优选的制粒工艺条件稳定可靠、重复性好,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