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中医全科医学是基于中医思维的临床二级学科,它是以中医学为核心,移植现代全科医学的理念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发展方向。中医学医学思想中贯穿着全科医学的印记,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医全科医学的精髓。中医古代就扎根于基层,服务于社区和家庭,多采取各科兼通的医学教育,登堂入室的行医模式。笔者从中医全科医学的思想,教育和实践模式阐述其内涵。  相似文献   

2.
康复医学是继,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之后的第三医学,是20世纪中期才出现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康复医学的发展是人类医学事业进步的重要趋势。康复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各种有效的功能训练,辅以药物、手术、饮食疗法。中医康复医学是运用针灸推拿、药物食疗、导引吐纳、药浴熏蒸、自然疗养康复法的一门中医应用学科,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学能够充分发挥中西医的长处,能够促进中西医之间取长补短,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中医性医学的学科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10月召开的中国传统性医学大会上,北京中医药大学康力升教授代表中国性学专业委员会作了《论中医性医学的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学术报告,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医性医学的学科理论,总结了4年来中医性医学学科发展的医学实践。1 中医性医学的学科理论的提出与其主要内容1.1 中医性医学的学科概念 中医性医学以人类性与生殖及其性关系为研究对象,有自己独特的基础医学理论,临床中有相对独立的病种和独特的诊治疾病的方法,所以从这样一个学术标准说,中医性医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临床医学。中医性医学是中医学的二级学科,其中医男性学、中医女性学、中医性病学、中医性养生学等则是中医性医学所属的三级学科。  相似文献   

4.
医学影像学是现代的影像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的一门学科,本身无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中医现代化是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医,使其更完善,更具有科学性。因此医学影像同中医的结合,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的结合,尤其是中医望诊的延伸和现代化;医学影像学在中医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与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医学是一门与西医学互补的生命科学学科,应使之继续独立发展。传统中医理论的现代化,核心是实现数字化表达,建立中医理论数字化体系。中医四诊的数字化及四诊相关辅助仪器的研究开发,是中医学、中医、中医院以及中药功效现代化的重要关键。  相似文献   

6.
在临床医学中,护理学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古代医、药、护不分,医学经典中载有许多有关护理的内容。中医护理学现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文拟从中医护理学特点、发展方向、及其科研选题三个方面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医理论的学科特点及其现代化、数字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与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医学是一门与西医学互补的生命科学学科,应使之继续独立发展,传统中医理论的现代化,核心是实现数字化表达,建立中医理论数字化体系,中医四诊的数字化及四诊相关辅助仪器的研究开发,是中医学,中医,中医院以及中药功效现代化的重要关键。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末叶,中医全科医学的发展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视与推进,临床培训工作有序、渐进地开展起来。随之,在21世纪,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中医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也得到呈现,并在全国部分中医药高等院校(试点)中率先展开,并逐渐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喜可贺,可鉴可承可赞!然而,我国中医全科医学作为中医学特殊的分支学科,其临床发展空间巨焉,其学科教育开拓潜力深焉。尤其是中医全科医学教育,直接关乎中医全科医学这一特殊中医学分支学科的发展,现就一些不大成熟的思考与各位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9.
中医古典文献学既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也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分支学科,是中医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交叉形成的一门学科。同时,中医古典文献学也是中医文献学的分支学科,是中医文献学中以古典中医文献为研究对象,以古典文献学方法,如目录、版本、校勘及训诂、文字、音韵等为工具,进行中医古典文献整理研究,并探索研究其产生、发展规律以及利用方法的学科。从研究领域看,中医古典文献学应包括中医古典文献学理论与方法、中医古典文献学史、古典中医学术和中医古典文献整理等方面。中医古典文献学理论与方法指其学科属性、学科体系及研究方法等。中医古典文献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潘月丽  吕璐 《中医教育》2006,25(1):80-81
1夹缝中的专业思想教育 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医学,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但目前中医学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这种关系.中医是一个文科学偏重的学科,但高等教育却多从理科招生,这让习惯于逻辑思维的中学生突然面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抽象性思维极强的专业术语而感到茫然,导致专业思想形成伊始就受到了阻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2.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3.
丁香苦苷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并比较丁香苦苷单体两种给药途径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考察丁香苦苷单体口服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和灌胃给予丁香苦苷水溶液,采集血样,固相萃取小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3P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静脉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α为2.41min,T1/2β为15.38min。灌胃给药后丁香苦苷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Cmax为17.91min,T1/2(α)为9.642min,T1/2(β)31.748min。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9%。结论:丁香苦苷单体经口服和静脉两种给药途径给药后,吸收和消除均较快。  相似文献   

14.
病性的变化和转化以及疾病的传变是中医病理学的2个核心问题。它们可分别从阴阳五行数学的公理1和公理2、3得到圆满的解释。病性变化,其症结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病性转化,其症结则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正负号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6.
对中医学科建设与学科带头人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沿革回顾,提出了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总体构思,指出要发展一个大的一级学科,首先要有教育,这是发展学科的基础;其次是科研来提高教育水平,并指导临床;再次是临床;三者缺一不可。同时提出了学科带头人应具备的条件及如何培养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脘痛证候的量化诊断规律。方法:以因子分析方法对808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因子分析从胃脘痛临床症状中提取12个因子,分别代表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肝胃气滞、气阴两虚、胃热炽盛、胃阴亏虚、肝胃郁热、脾胃气虚等8个证候,同时对各个证候进行量化。结论:因子分析所得的胃脘痛的常见证候分类及量化诊断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胡方林 《中医教育》2010,29(1):37-39
传统的闭卷考试不能很好地反映方剂学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试行了以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改革,考试成绩由笔试、机试、平时3个方面组成。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带动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全面进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成立以来,确立了以中医综合治疗结、直肠癌为主攻方向,不断探索具体治疗方法和建立系统评价体系的成长历程。他们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结直肠癌专病建设组长单位,牵头联合全国26家医院以及挪威国家补充替代医学研究中心,进行的中医结直肠癌的诊疗方案的验证工作,牵头制定《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以及探索建立辐射社区医院的结直肠癌中医三级防治网络等工作,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具有典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白花前胡地上各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白花前胡新鲜地上部分各部位的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其化学组分。结果:花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氧化石竹烯(26.590%),2,6,6-三甲基双环[3.1.1]-2-烯(13.605%);果中为石竹烯(34.589%),1R-α-蒎烯(14.444%);叶柄中为(1α,4aα,8aα)-1,2,3,4,4a,5,6,8a-八氢-7-甲基-4-亚甲基-1-(1-异丙基)-萘(33.671%),[s-(E,E)]-1-甲基-5-亚甲基-8-(1-异丙基)-1,6-环己烯(22.474%%),1R-α-蒎烯(11.479%);茎中为1R-α-蒎烯(15.544%),[s-(E,E)]-1-甲基-5-亚甲基-8-(1-异丙基)-1,6-环己烯(14.212%),石竹烯(11.551%)。结论:白花前胡地上部分挥发油中,石竹烯类、1R-α-蒎烯含量较高,茎和叶柄挥发油中萘类成分含量较高,在考虑综合利用的同时,应防止人畜中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