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7 毫秒
1.
黄豆苷元、染料木素对葛根素小肠吸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睿锐  沈琦 《中成药》2011,33(8):1323-1326
目的 通过黄豆苷元、染料木素对葛根素小肠吸收影响,研究中药葛根成分间的相互作用.方法 利用雄性SD大鼠小肠作为透析膜,采用扩散池法研究观察葛根素小肠吸收行为以及表观渗透系数.以及黄豆苷元和染料木素存在时对吸收的影响.结果 黄豆苷元、染料木素均能促进葛根素吸收、抑制外排,随着黄豆苷元、染料木素浓度增加效果增强.结论 黄豆苷元、染料木素能够影响葛根素小肠吸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胶囊,以市售黄豆苷元胶囊为参考,考察两者对小肠吸收与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沉淀法联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其处方,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P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粒径,多分散指数和Zeta电位等指标对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进行表征。采用外翻肠囊法研究自制制剂与市售黄豆苷元胶囊的体外肠吸收情况,考察了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在体内胃肠道的分布,并通过HPLC测定大鼠体内黄豆苷元的血药浓度,以考察口服给药后的生物利用度。结果:以市售黄豆苷元胶囊内容物为参比制剂,自制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胶囊的小肠吸收促进率2. 49(P 0. 01),胃肠道生物分布评价证实了纳米混悬液的生物黏附性,相对生物利用度294%。结论:沉淀法联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的黄豆苷元纳米混悬剂冻干后可用于胶囊剂等剂型的生产,有益于增加药物的小肠吸收并改善口服以后的体内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鉴于葛根黄酮类成分间溶解性与渗透性的自调节作用,以泊洛沙姆407(Pluronic F127,F127)和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脂(Solutol HS15)为载体材料制备共载葛根素与大豆苷元的聚合物混合胶束(puerarin and daidzein co-delivery polymer mixed mic...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聚乙二醇硬脂酸酯15(Solutol HS15)对厚朴酚在中链甘油三酯(MCT)油溶液中溶解度、溶出度及口服生物利用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厚朴酚在MCT和含有不同比例Solutol HS15的MCT复合油溶液中的溶解度;采用转篮法分别测定厚朴酚油溶液和复合油溶液液体胶囊的体外溶出;进一步通过大鼠生物利用度实验,判断Solutol HS15对厚朴酚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影响。结果:厚朴酚在MCT和含有1%、5%、10%Solutol HS15的复合油溶液中的溶解度分别为(29.40±0.05)、(31.92±0.09)、(44.12±0.11)、(57.33±0.12)g/L;在p H=1.2、6.8的溶出介质中,60min内相应的体外累积溶出率分别为21.80%、75.00%、87.00%、90.69%、20.80%、73.83%、80.82%、90.81%。生物利用度实验中,与厚朴酚组比较,复合油溶液组Cmax提高了3.11倍,AUC0–∞提高了2.43倍。结论:Solutol HS15能够显著增加厚朴酚在MCT中的溶解度,提高厚朴酚液体胶囊的体外溶出,同时能够提高厚朴酚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芍药苷的大鼠小肠吸收,探讨芍药苷的吸收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采用肠外翻模型,测定不同质量浓度芍药苷溶液在大鼠空肠和回肠的吸收,同时观察加入聚山梨醇酯-80和P-糖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对芍药苷吸收的影响。结果在20~120mg·L-1内,芍药苷吸收未饱和,呈线性吸收,在低质量浓度下空肠与回肠吸收速率无明显差异,中、高质量浓度时回肠吸收速率要高于空肠,2g·L-1的聚山梨醇-80对空肠吸收有促进作用,维拉帕米对芍药苷吸收有显著促进作用。结论芍药苷在小肠外翻模型中吸收遵循一级动力学,芍药苷在不同肠段的吸收有差异,芍药苷是P-糖蛋白的底物,聚山梨醇-80有利于提高芍药苷的吸收。  相似文献   

6.
豆腐果苷在大鼠小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卓  蒋学华  任静  刘太明  李夏 《中草药》2008,39(12):1851-1853
目的研究豆腐果苷小肠吸收动力学及吸收促进剂对吸收的影响。方法以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酚红和豆腐果苷质量浓度,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注实验研究吸收过程。结果4.464、13.393、40.179μg/mL不同质量浓度豆腐果苷小肠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059 7、0.057 7、0.058 3 h-1;加入促进剂0.5%牛胆盐、1.0%牛胆盐、十二烷基硫酸钠、卡波姆、冰片时,豆腐果苷小肠(ka)分别为0.113、0.163、0.060 2、0.124、0.072 5 h-1。结论不同药物质量浓度对豆腐果苷大鼠小肠吸收无显著影响,药物吸收属于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豆腐果苷在大鼠肠道吸收较差,吸收促进剂促吸收能力为:1.0%牛胆盐>卡波姆>0.5%的牛胆盐>冰片>十二烷基硫酸钠。  相似文献   

7.
高进  易红  孙立亚  杨华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3):3126-3128
目的:应用自动滴定仪联用激光粒度仪的方法考察不同表面活性剂的品种、用量对中药芳香水增溶的影响.方法:分别选取聚氧乙烯(35)蓖麻油(EL-35),聚乙二醇15-羟基硬脂酸酯(Solutol HS15),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Tweell-80),泊洛沙姆188(PL-188)和EL-35/丙二醇混合液的水溶液为滴定液,用马尔文MPT-2自动滴定仪对中药芳香水进行滴定,同时联用Nano-ZS激光粒度仪测定含有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的中药芳香水的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结果:EL-35对中药芳香水的增溶效果最好,其次为Solutol HS15,Tween-80;Pl-188不适用于中药芳香水的增溶.结论:采用自动滴定仪联用激光粒径仪考察表面活性剂对中药芳香水的增溶效果是一种新颖、简便的方法,可为中药芳香水或挥发油的增溶剂筛选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栀子苷为指标成分测定栀子提取物油水分配系数,研究栀子提取物肠吸收动力学.方法:采用经典摇瓶法测定栀子提取物中栀子苷的油水分配系数;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研究栀子提取物中栀子苷的肠吸收情况,考察其在小肠各段的吸收情况及药物浓度对吸收的影响.结果:栀子提取物中栀子苷的油水分配系数P=0.1077,logP=-0.967 8;质量浓度为0.2,0.8,2 g·L~(-1)的栀子提取物(分别含栀子苷0.078,0.311,0.780 g·L~(-1))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125±0.012)h,(0.058±0.004)h,(0.034±0.008)h.药物浓度不同时吸收速率常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栀子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19±0.003),(0.015±0.002),(0.012±0.002)h,不同肠段吸收速率常数有显著性差异(P<0.02).结论:栀子苷在正辛醇一水两相体系中的logp为负值,根据经典理论推测为吸收较差物质;栀子苷在大鼠小肠的吸收速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提示药物的吸收机制除了被动扩散外,可能有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因素;栀子苷在大鼠整段小肠内均有吸收,在十二指肠中吸收速率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何首乌主要成分二苯乙烯苷在胃肠道的吸收。方法:通过大鼠在体胃肠灌流模型,采用酚红标记法校正肠循环液体积,HPLC法同时检测各时间点二苯乙烯苷和酚红的浓度,研究不同浓度二苯乙烯苷体内吸收情况。结果:质量浓度为60,30,10μg·mL~(-1)的二苯乙烯苷在胃内每小时的吸收百分率(PA)分别为(28.65±9.75)%,(17.04±3.98)%,(13.75±5.94)%;在小肠内的PA依次为(3.36±0.40)%,(3.36±0.79)%,(4.54±0.95)%。结论:二苯乙烯苷主要在胃内被吸收,在小肠段吸收较少。在胃酸环境下,随浓度的升高,吸收率显著增加,推测二苯乙烯苷在胃内的吸收机制为被动转运。不同浓度二苯乙烯苷在小肠内的吸收率无显著性差异,其机制可能为主动转运,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牛蒡子苷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方法建立牛蒡子苷大鼠肠吸收模型,考察牛蒡子苷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情况,计算牛蒡子苷的吸收速率常数(Ka)、吸收半衰期(t1/2)、单位时间吸收率(P)、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 牛蒡子苷10~50 μg/mL在肠道吸收的Ka、t1/2、P,Papp值不随质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基本保持恒定.结论 牛蒡子苷在大鼠体内的小肠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转运.  相似文献   

11.
天麻苷元肠吸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考察天麻苷元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特性,为其口服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应用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模型与在体肠灌流模型,考察天麻苷元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采用UPLC测定样品浓度,并计算相关肠吸收参数。结果:外翻肠囊实验结果表明,天麻苷元在各肠段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其累积吸收量随药物浓度升高呈线性增加,高质量浓度(400 mg.L-1)时,天麻苷元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与结肠的累积吸收量(Q)分别为224.33,225.81,233.18,189.25μg;在体肠灌流实验结果也证实天麻苷元的吸收不存在肠段差异性,药物在各肠段的吸收率(A)分别为45.8%,48.39%,47.00%,54.35%。结论:天麻苷元在肠道中主要以被动转运的方式进入体内,在各肠段中吸收均较好,不存在肠段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药单体丁香苦苷的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运用单向灌流模型、采用HPLC对药物的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分别研究吸收部位、药物质量浓度、pH以P-糖蛋白抑制剂对丁香苦苷吸收的影响。结果:丁香苦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02 55,0.006 30,0.009 00,0.007 99 min-1;不同的药物质量浓度0.090,0.180,0.360g·L-1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03 70,0.007 08,0.006 94 min-1;不同的pH 7.4,6.8,5.0时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07 33,0.007 47,0.003 62 min-1。P-糖蛋白抑制剂对丁香苦苷肠吸收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丁香苦苷在肠道下部吸收较好;药物浓度低时,吸收速率常数小,中、高浓度时,吸收速率常数增大;在pH 5.0~7.4,pH 5.0吸收速率常数较小,pH 6.8,7.4吸收速率常数增大,丁香苦苷为P-糖蛋白底物。  相似文献   

13.
金丝桃苷油水分配系数及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媛  马兴苗  恽菲  范玲  王宁  刘志辉 《中草药》2012,43(5):934-939
目的 测定金丝桃苷的油水分配系数,并考察金丝桃苷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情况.方法 采用经典摇瓶法测定金丝桃苷的油水分配系数: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研究金丝桃苷的肠吸收情况,考察其在小肠各段的吸收情况及药物浓度对吸收的影响.结果 在正辛醇-水体系中,金丝桃苷的油水分配系数logP为0.43;在正辛醇-缓冲液体系中,油水分配系数随pH值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质量浓度为5、10、20μg/mL的金丝桃苷在大鼠肠道内均有较好的吸收,在不同质量浓度下金丝桃苷吸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用摇瓶法能准确测定金丝桃苷的油水分配系数,由此推测的体内吸收情况通过大鼠肠灌流试验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4.
莱菔子提取液中萝卜苷的大鼠肠吸收特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莱菔子水提液中萝卜苷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考察不同药物质量浓度(0.02,0.05,0.1 g·mL-1)对萝卜苷肠吸收特性的影响,计算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采用HPLC测定萝卜苷含量,流动相0.1%磷酸溶液-乙腈(87∶13),检测波长225 nm。结果:萝卜苷在pH 5.12的K-R试液中稳定性最好。不同质量浓度的莱菔子水提液中萝卜苷在大鼠小肠的Ka分别为(7.750±1.744)×10-3,(7.204±1.045)×10-3,(7.148±0.837)×10-3min-1,Papp分别为(1.519±0.507)×10-3,(1.504±0.617)×10-3,(1.592±0.345)×10-3cm·min-1,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萝卜苷为易吸收成分,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5.
杨武  侯佳  陆苑  陈鹏程  廖尚高  黄勇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1):4281-4287
利用大鼠在体循环灌流模型,采用UPLC-ESI-MS/MS测定灌流液中头花蓼提取物主要活性指标成分没食子酸、原儿茶酸、杨梅苷、金丝桃苷和槲皮苷的含量,并计算出吸收速率常数和累积吸收百分率。分别考察不同药物浓度、不同肠段、胆汁及P-糖蛋白抑制剂对头花蓼提取物中没食子酸等成分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机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头花蓼提取物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杨梅苷、槲皮苷在高浓度下存在饱和现象(P<0.05);胆汁对原儿茶酸的吸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对杨梅苷和金丝桃苷的吸收具有促进作用(P<0.05);P-糖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能显著增加原儿茶酸的吸收(P<0.05);各成分的吸收总体趋势为小肠优于结肠。表明头花蓼提取物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几种成分在整个肠段都有吸收,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原儿茶酸可能是转运蛋白P-gp的底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合成4个新的黄豆苷元酯类化合物和1个黄豆苷元醚类化合物并研究其抗脑缺氧活性.方法 以黄豆苷元(DZ)为先导化合物,通过酰化、烃化、缩合反应合成4个新的黄豆苷元酯类化合物和1个黄豆苷元醚类化合,通过小鼠常压耐缺氧模型对化合物进行药理活性评价.结果与结论 5个目标化合物结构均经MS、1H-NMR确证.化合物Ⅰ和Ⅳ较阳性对照药(尼莫地平)具有更好的抗缺氧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橄榄苦苷与其苷元羟基酪醇的大鼠在体胃肠吸收差异,分析橄榄苦苷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为女贞子酒蒸增效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胃肠灌流模型,以HPLC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胃与小肠灌流流出液中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的含量,流动相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0 min,10%~20%A;10~25min,20%~35%A),检测波长240 nm。计算二者的吸收速率常数和累计吸收率;通过已知橄榄苦苷、羟基酪醇对照品定位,分析橄榄苦苷在大鼠胃和小肠中的代谢产物。结果:羟基酪醇在大鼠胃和小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和累计吸收率均显著高于橄榄苦苷;在橄榄苦苷的大鼠胃和小肠代谢物中均检出羟基酪醇。结论:羟基酪醇较橄榄苦苷更利于机体吸收,橄榄苦苷在大鼠胃和小肠中均可代谢为羟基酪醇。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608-2610
目的:比较女贞子酒蒸前后质变与量变特征化合物(女贞苷G13、oleonuezhenide、红景天苷)的大鼠在体胃肠吸收差异。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模型,以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胃和小肠灌注流出液中3种化合物的质量浓度,通过计算吸收速率常数和4 h累计吸收率比较三者在大鼠胃和小肠的吸收差异。结果:女贞苷G13、oleonuezhenide与红景天苷在胃和小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及4 h累计吸收率的顺序为:红景天苷oleonuezhenide女贞苷G13。结论:红景天苷较女贞苷G13、oleonuezhenide更利于胃肠吸收。研究结果为阐明女贞子酒蒸增效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7,(3):637-639
目的:比较女贞子酒蒸前后3种质变与量变特征化合物(女贞次苷、oleopolynuzhenide A、红景天苷)的大鼠在体胃肠吸收差异。方法:用大鼠在体胃肠灌流模型,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胃和小肠灌注流出液中各化合物的质量浓度,比较三者在大鼠胃和小肠的吸收差异。结果:大鼠胃和小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和4 h累计吸收率顺序为:红景天苷>女贞次苷>oleopolynuzhenide A。结论:红景天苷较女贞次苷与oleopolynuzhenide A更利于机体吸收。研究结果为阐明女贞子酒蒸增效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高山红景天挥发油、氮酮及丙二醇对黄芩苷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以离体小鼠腹部皮肤为透皮屏障,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装置进行透皮吸收实验;黄芩苷为指标性成分,用HPLC法测定黄芩苷在不同促渗剂下的透皮浓度,计算累积渗透量和透皮吸收动力学参数。结果不同促渗剂对黄芩苷的透皮吸收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在单一促渗剂含量低时,1%高山红景天挥发油对黄芩苷的促渗效果最好;在单一促渗剂含量高时,5%氮酮对黄芩苷的促渗效果最好;氮酮与高山红景天挥发油对黄芩苷的透皮吸收有协同作用,在使用联合促渗剂时,1%高山红景天挥发油3%氮酮对黄芩苷的促渗效果最好。结论高山红景天挥发油是一种可开发的新型促渗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