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伴局部冠状面失平衡(local coronal imbalance,LCI)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影像学特征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3月在本院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手术(TLIF)治疗且随访2年的114例L4/5退变性滑脱患者,其中男21例、女93例;年龄39~73岁(平均50.50岁)。根据在术前腰椎X线片上是否伴LCI现象将患者分为非LCI组和LCI组。于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测量矢状面和冠状面参数。矢状面参数包括滑脱率、滑脱角、椎间隙相对高度和腰椎前凸角;冠状面参数包括冠状面侧凸角、L4倾斜角、椎间隙楔变角、冠状面失平衡。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影像学的差异。[结果]本组患者15例(13.16%)伴有LCI现象。术前LCI组和非LCI组滑脱率分别为(21.35±4.12)%和(24.27±4.70)%、椎间隙相对高度分别为(0.27±0.03)和(0.23±0.09)、腰椎前凸角分别为(47.39±10.54)°和(42.11±11.6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LCI组冠状面侧凸角、冠状面失平衡、L4倾斜角和椎间隙楔变角均显著高于非LCI组(P0.05)。经TLIF术后,两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各影像学指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但术后和末次随访时LCI组滑脱率改善显著低于非LCI组(P0.05),滑脱角、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比较未见差异(P0.05);术后LCI组冠状面失平衡显著高于非LCI组,冠状面侧凸角、L4倾斜角和椎间隙楔变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参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LCI的DS患者伴有腰椎侧凸和椎间隙塌陷,TLIF术式可有效矫正伴LCI患者冠状面侧凸和失衡,但其滑脱改善率低于非LCI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65岁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患者与同年龄段无滑脱人群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14年1月间于本院就诊,影像学资料完整,无峡部裂、椎体肿瘤,椎体结核、椎体压缩性骨折等疾病,且无腰椎手术史的≥65岁的DLS患者50例为滑脱组。以相同纳入标准选择5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无腰椎滑脱的老年人为对照组。测量滑脱组患者腰椎滑脱椎间盘角和滑脱率均值,再测量并比较2组患者的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滑脱组内再按性别分组比较各参数,并分别计算2组患者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滑脱组患者滑脱椎间盘角为7.4°±5.2°,滑脱率为(22.5±9.5)%。滑脱组患者的LL、PI、PT、S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滑脱组内分性别比较时,滑脱参数和腰椎矢状面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DLS患者较同龄无腰椎滑脱人群有着更大的LL、PI、PT、SS。性别因素可能对老年DLS患者的滑脱参数和主要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林小龙  王黎明  严飞  沙卫平 《颈腰痛杂志》2021,42(2):151-154,159
目的 对比双节段与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双节段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2年1月~2019年12月行双节段或单节段TLIF治疗的L4-5、L5-S1双节段腰椎滑脱患者,记录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滑移参数(包括滑脱距离、滑脱角、滑脱率);测量腰骶参数(包括L4-S1高度、L4-S1前凸角、L4-SVA、腰骶角、L4斜坡度、L5斜坡度);;测量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记录腰痛和腿痛VAS评分、ODI指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3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2例接受双节段TLIF治疗,14例接受单节段TLIF治疗.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的滑脱参数均明显减少(P<0.001),骨盆倾斜角显著降低(P<0.001),骶骨倾斜角显著升高(P<0.001),L4-S1高度(P<0.001)和L4-S1前凸(P<0.001)显著升高.与单节段TLIF相比,双节段TLIF L4-S1高度显著增加(P<0.001),双节段TLIF组腰骶矢状面平衡得到较好的纠正.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双节段与单节段TLIF手术对腰椎双节段滑脱患者均有良好的影像学和临床改善效果,双节段TLIF可更有效地改善L4-S1高度、局部腰椎前凸和腰骶矢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显微内窥镜辅助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风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本院行显微内窥镜辅助OLIF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随访1年后,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冠状面失平衡,分为冠状面失平衡组(A组)37例,冠状面平衡组(B组)67例.测量患者术前及随访1年后的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平衡距离(CBD)、顶椎偏距(AVT)、顶椎旋转(AVR)、腰骶弯(LSC)Cobb角和L5倾斜角(L5 TA).计算上述影像学参数变化值.对两组影像学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影响因素.再将上述初步筛选的影响因素和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像学参数变化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1年后,A组患者术前冠状面Cobb角、CBD、AVT、AVR、LSC Cobb角、L5TA显著大于B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L5TA、LSC Cobb角是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L5 TA≥15°和LSC Cobb≥15°是术后发生冠状面失平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L5 TA≥15°和术前LSC Cobb角≥15°是OL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发生冠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建议医生术前关注患者L5 TA和LSC Cobb角.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后腰椎前凸指数(lumbar lordosis index,LLI)对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术后矢状面平衡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单一后路矫形术的57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9例,女48例,年龄56.3±10.8岁(48~70岁)。纳入标准为年龄45岁以上、内固定节段≥5个节段且随访≥2年的患者。在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矢状面垂直轴(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计算腰椎前凸指数(LLI=LL/PI)。根据末次随访时患者矢状面平衡情况分为正常组(A组,末次随访时SVA≤5cm且PT≤25°)和失代偿组(B组,末次随访时SVA5cm或PT25°)。应用相关性分析研究57例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LLI与其他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A组和B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的矢状面参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患者41例,B组16例。术后随访时间4.4±1.9年(2~8年),其中A组随访4.3±1.8年,B组随访4.6±1.9年,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725)。57例患者LLI与相应时间点的PI、LL、PT、SVA和LL丢失值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但与TK和SS无相关性。两组间术前LL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5±0.18 vs.0.47±0.21,P=0.638);A组术后即刻LLI为0.89±0.13,显著大于B组术后即刻的LLI(0.61±0.14)(P=0.005)。A组末次随访时SVA为2.73±2.62cm、PT为20.34°±4.28°,而B组患者末次随访时SVA为7.81±3.26cm、PT为29.81±5.13°,两组间SVA和PT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后即刻LLI重建不良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在随访中可能出现矢状面失代偿的风险,而良好的术后LLI重建可以降低随访中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凸(DL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特点,探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对DLS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DLS患者术前资料,男36例,女67例,年龄62.6±7.4(43~78)岁,并选取139例正常青年人群作为正常青年对照组,145例单纯颈椎病患者作为成年对照组,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各组冠状位、矢状位参数,包括L3倾斜角、侧凸Cobb角、冠状位平衡(CVA)、腰椎前凸角(LL)、矢状位平衡(SVA)、胸椎后凸角(TK)、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DLS组与两对照组的各矢状位参数,并用Pearson相关分析DLS组各参数间相关性。结果:DLS组PI为50.4°±10.2°,显著高于正常青年对照组(45.1°±9.6°,P0.01)和成年对照组(46.9°±9.1°,P0.01)。与青年及成年对照组相比,DLS组LL、SS较小(P0.01),PT、SVA较大(P0.01);TK小于成年对照组(P0.01)。DLS组中合并退变性腰椎滑脱者37例(占35.9%),PI为53.1°±8.8°;无退变性腰椎滑脱者66例,PI为48.9°±10.6°,二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且均显著高于正常青年对照组(P0.05)。DLS组侧凸Cobb角与PT显著相关(P0.05),余冠状位参数与矢状位参数间未发现相关性;LL、PI、SS、PT两两之间显著相关(P0.01),LL、PT与TK显著相关(P0.01),SS与TK显著相关(P0.05),LL与SVA显著相关(P0.01)。结论 :DLS患者PI高于正常青年及颈椎病患者,高PI可能参与了DLS的发病机制;DLS患者退变、侧凸的腰椎仍存在调节矢状位平衡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对腰椎生理前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BAK融合手术治疗低度(Ⅰ~Ⅱ度)腰椎滑脱症的临床与放射学结果的变化。方法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融合器BAK融合者共26例。峡部不连性18例,退变性8例。L4滑脱14例、L5滑脱12例。测量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最后一次随访的站立位侧位X线片,测量项目包括腰椎曲线指数(irldex of lumbar spinal curvaturc,LCI)、L4、5、L5S1节段前凸角、全腰椎前凸角。结果排除1例未融合数据,术后融合节段的节段前凸角明显改善,且经随访后无明显丢失。术前、术后、随访时全腰椎前凸角与LCI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BAK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可以有效改善并维持腰椎的正常生理曲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短节段后路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合并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2004年9月~2007年8月经PLIF手术治疗的57例退变性腰椎疾病合并腰椎侧凸的矫正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整组病例术后平均随访40个月(24~60个月),腰椎侧凸矫正率为98.2%,腰椎矢状面前屈曲度矫正率78.9%,麻木疼痛缓解率91.2%,无假关节形成,本组患者围手术期没有出现切口感染,2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症状,5例残余下肢麻痛症状,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随访期间腰椎冠状面及矢状面序列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无丢失,融合器无移位.[结论]短节段PLIF手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合并腰椎侧凸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单纯前外侧腰椎间融合术(antero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LIF)与后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回顾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68例L4/5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32例行ALLIF,男20例,女12例,年龄51.3±11.9岁(40~65岁);36例行TLIF,男22例,女14例,年龄50.3±8.6岁(42~63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参数、并发症、术前和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影像学参数[腰椎前凸(LL)、手术节段椎间高度(DH)、手术节段前凸角(SLA)和滑脱百分比(Slip%)]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骨盆指数、术前腰腿痛VAS评分、ODI、影像学参数和随访时间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LLIF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分别为69.97±11.06min和133.40±23.71ml,TLIF组分别为106.42±8.47min和249.48±30.16ml,ALLIF组均显著性低于TLIF组(P0.05)。术中未出现大血管损伤、硬膜撕裂、神经功能损害、腹膜撕裂、腹部脏器损伤,术后无切口疝、内固定或假体松动、断裂等并发症。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DH、LL、SLA、Slip%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术后各个时间点的Slip%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LLIF组术后各个时间点的DH、LL、SLA均优于同时间点TLIF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获骨性融合,ALLIF组5例(15.6%)出现融合器沉降。结论:与TLIF相比,ALLIF治疗Ⅰ度退行性腰椎滑脱同样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并具有手术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可以更好地恢复椎间隙高度以及腰椎前凸角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0月~2015年4月接诊的39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均给予后路椎管减压并固定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观察术后腰椎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影像学指标(Cobb角、腰椎前凸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改善情况,并采用SRS-22标准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评估。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经过手术治疗,患者腰椎侧凸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术后JOA评分显著增大(P<0.05),且术后1年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后半年和术前JOA评分(P<0.05);术后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术后1年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后半年和术前VAS评分(P<0.05);术后患者Cobb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显著降低(P<0.05),且术后1年Cobb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显著低于术后半年和术前(P<0.05);而术后腰椎前凸角显著增大(P<0.05),且术后1年的腰椎前凸角显著高于术后半年和术前(P<0.05);术后SRS-22评分良好。2例患者切口感染、3例硬脊膜破裂。[结论]后路椎管减压并固定融合术能明显缓解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症状,无严重并发症,对退变性腰椎侧凸有明显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侧路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3月~2014年6月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55~71岁,平均(65.7±13.58)岁。采用侧路融合术Cross-Fuse假体置入。[结果]平均随访22个月(10~34个月),随访期间腰椎冠状面及矢状面序列矫正度数及椎间孔平均高度、椎间隙平均高度未见明显丢失,融合器无移位,未见假关节形成。末次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术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腰痛及腿痛等症状经手术治疗后有所改善。手术后腰椎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较手术前有所降低,而术后腰椎侧方滑移度、椎间孔平均高度和椎间隙平均高度则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侧路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行腰椎退变性滑脱手术复位的回顾性研究,并与70岁以下的患者进行比较,以此评估老年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提拉复位加椎间融合术的疗效。[方法]对103例腰椎退变性滑脱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2组,A组年龄≥70岁,B组年龄﹤70岁。其中A组33例(32.0%),平均年龄74.3岁,B组70例(68.0%),平均年龄57.6岁。临床结果采用VAS和JOA进行评估。手术节段滑移百分比和局部腰椎前凸角的测量值术前术后进行比较。[结果]本组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34.6个月(24~48个月)。各种术前合并症在A组的28例(84.8%)患者中存在,明显多于B组。在相同的随访时间点上两组的VAS、JOA和JOA的恢复率评分没有显著差异。A组滑脱程度显著下降,由术前18.8%降至术后2.1%(P<0.001)同时局部腰椎前凸角由术前12.1°增加到16.4°(P<0.01)。在最后的随访中未发现影像上不愈合的迹象。术后并发症:A组11例(33.3%),明显高于B组。但在最后的随访中发现并发症并未影响术后临床结果。[结论]对老年腰椎退变性滑脱椎弓根螺钉提拉复位加椎间融合技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关节面方向和终板倾斜角度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退变性L4-5滑脱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测量L4~5关节面与椎体冠状面角度和L5终板倾斜的角度,并与同年龄组没有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腰痛患者作对照,对有退变性滑脱病人的L4~5关节面与椎体冠状面角度和L5终板倾斜的角度与椎间隙的高度,腰椎的生理曲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有L4~5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患者L4关节面较对照组更偏向于矢状位,L5终板倾斜度的增大,L4~5关节面的角度变大与椎间盘高度的降低及L5终板倾斜角度增大与腰椎曲度的减小有相关.结论在有L4~5退变性滑脱的病人中,L4~5关节面的方向更接近矢状位,L5椎体终板的倾斜度更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发生冠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研究2011年8月—2016年7月行后路选择性经腰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结合Ponte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手术的41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临床资料,按末次随访时是否出现冠状面失平衡分为失平衡组(A组,11例)和平衡组(B组,30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以下影像学参数: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顶椎偏距(apical vertebra translation,AVT)、顶椎旋转(apical vertebra rotation,AVR)、腰骶弯(lumbar sacral curve,LSC)Cobb角和L5倾斜角(L5 tilt angle,L5TA),计算术前与末次随访时上述影像学参数变化值。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骨密度T值、固定椎体数、上端固定椎、下端固定椎、TLIF椎间融合器植入节段数、减压节段数、Ponte截骨节段数,以及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术前影像学参数连续变量转换为二分类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影响因素。再将上述初步筛选的影响因素和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像学参数变化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 A、B组随访时间分别为(3.76±1.02)年和(3.56±1.03)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7,P=0.587)。A组患者术前冠状面Cobb角、AVT、LSC Cobb角、L5TA显著大于B组(P0.05);末次随访时,A组各影像学参数均显著大于B组(P0.05)。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AVT、LSC Cobb角变化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D、L5TA和AVR变化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L5TA是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L5TA≥15°是术后冠状面失平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前后AVR变化值是冠状面失平衡的保护因素。结论术前L5TA≥15°是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发生冠状面失平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学变化在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发生中的病因学意义。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L4,5 DLS患者中随机选取115例作为观察组,男28例,女87例;年龄41~76岁,平均57.3岁。自体检人群(无脊柱滑脱及腰腿痛表现)中随机选取与DLS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15例作为对照组,男31例,女84例;年龄45~77岁,平均56.4岁。两组均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CT平扫及多层面重建检查。于侧位X线片测量DLS组患者腰椎滑脱程度(Taillard指数),CT图像分别测量滑脱组及对照组L3,4、L4,5节段两侧关节突关节角并评估两组小关节不对称程度,矢状面CT重建图像测量两组L3,4、L4,5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pedicle facet angle,P?F角),对两组相应节段所测角度进行比较分析;CT横断面骨窗下对两组L4,5关节突关节进行退变程度分级并比较,且对DLS组不同退变等级之间的滑脱程度进行分析。对DLS组L4,5的关节突关节角、P?F角与滑脱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DLS组L4,5均为Ⅰ度滑脱。DLS组L3,4、L4,5节段关节突关节角与对照组相应节段相比明显偏向矢状位;P?F角均较对照组大,更倾向于水平位。小关节不对称程度,L4,5节段DLS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L3,4节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L4,5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LS组患者L4,5关节突关节不同退变等级之间,滑脱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LS组L4,5滑脱程度与其关节突关节角、P?F角无相关性。结论关节突关节形态学变化(更小的关节突关节角、水平化的P?F角、小关节不对称)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病因学意义,但其作用不应被夸大;关节突关节退变是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继发性改变,而腰椎滑脱加剧了小关节的退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手术策略、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68例DLS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冠状面躯干偏移及矢状面躯干偏移。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60个月。Cobb角术前12°~28°(15.9°±4.6°),末次随访3.6°~9.8°(5.2°±3.1°);腰椎前凸角术前1.2°~3.3°(1.9°±2.9°),末次随访-28.1°~4.6°(-23.6°±3.7°);冠状面躯干偏移术前8.2~13.7(10.8±5.2)mm,末次随访2.8~5.6(4.3±1.8)mm;矢状面躯干偏移术前10.2~15.6(12.6±3.7)mm,末次随访3.1~6(4.6±2.2)mm;ODI评分术前25.2~29.8(27.6±2.1)分,末次随访2.1~4.2(3.6±1.3)分。以上各项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3%。末次随访时未发现钉棒松动或断裂等情况。结论对于冠状面Cobb角30°且躯干失平衡较小的DLS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行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可获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文杰  杨阳  张辉  刘林  刘亚龙  刘琰  王栋  王增平 《中国骨伤》2019,32(3):199-206
目的:探讨Quadrant通道系统下微创TLIF(MIS-TLIF)在治疗Ⅰ、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中的优势。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手术治疗的100例Ⅰ、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MIS-TLIF手术治疗50例(观察组),男19例,女31例;年龄44~73(49.83±15.46)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22.18±4.74)个月;L_4滑脱30例,L_5滑脱20例,滑脱椎体椎弓根均完整;Meyerding分级Ⅰ度滑脱29例,Ⅱ度滑脱21例。采用开放性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术(Open-TLIF)治疗50例(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40~77(50.67±14.36)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20.56±5.37)个月;L_4滑脱33例,L_5滑脱17例,滑脱椎体椎弓根均完整;Meyerding分级Ⅰ度滑脱34例,Ⅱ度滑脱16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第1天血清肌酸激酶(CK-MM)水平;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的V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JOA评分(腰椎评分标准)、ODI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根据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第12个月(末次随访)的滑脱率、椎间隙高度及滑脱角;根据术后第6、12个月随访时的腰椎X线片和CT评价椎间融合情况;根据术后12个月腰椎功能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12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118.48±21.97)min,手术切口长度(3.74±0.74)cm,术中出血量(148.78±32.32)ml,术后引流量(84.85±16.37)ml,CK-MM水平术前(72.31±9.79)μ/L、术后第1天(415.12±25.89)μ/L;对照组手术时间(115.40±11.94)min,手术切口长度(8.46±0.69)cm,术中出血量(219.27±48.33)ml,术后引流量(157.69±31.61)ml,CK-MM水平术前(75.48±10.73)μ/L、术后第1天(506.69±37.86)μ/L;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第1天CK-MM水平均小于对照组(P0.05),但手术时间及术前CK-MM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ODI、VAS、JOA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ODI、VAS、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术后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同一组内滑脱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12个月椎间融合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腰椎功能MacNab评定标准,观察组优40例,良7例,可3例;对照组优35例,良10例,可5例。观察组50例患者中1例发生切口渗出、延迟愈合;对照组50例患者中1例出现L_5椎体右侧局部肌肉坏死、渗出,不同时间的3次分泌物细菌培养均提示阴性,再次手术彻底清创后取出右侧内固定装置,最后获得延迟愈合。结论:Quadrant通道下的MIS-TLIF在手术治疗Ⅰ、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中创伤小、出血少、功能恢复快和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5年12月,在内镜辅助下经椎间孔入路行腰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35~68岁,平均47.6岁。L4椎体滑脱11例,L5椎体滑脱6例;根据Meyerding滑脱分类:Ⅰ度滑脱10例,Ⅱ度滑脱7例。伴有L4、5椎间盘突出7例、椎管狭窄5例,L5S1椎间盘突出4例。[结果]17例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160min;术中失血量平均120ml;平均住院时间8d;无神经损伤,无中转开放手术。围手术期发生椎间隙感染1例。17例病人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2个月。融合率100%。ODI评分术前平均为48.3%,术后3个月平均为16.5%,术后6个月平均为14.0%,优良率97.5%。[结论]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手术切口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选择性减压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采用选择性减压、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19例DL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减压固定节段、失血量等相关情况,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侧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评分的差异。结果手术减压1~4个节段,固定融合5~9个节段,椎间融合15例患者,共24个节段。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Cobb角、腰椎前凸角度、冠状面失平衡、矢状面失平衡、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至少1年手术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12例患者表示愿意再次接受手术治疗。术后9例出现并发症,其中硬脊膜漏2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结论对于伴有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失平衡的DLS患者,有限减压和长节段固定融合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退变性L4-5滑脱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测量L4-5关节面与椎体冠状面角度和L5终板倾斜的角度,并与同年龄组没有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腰痛患者作对照。对有退变性滑脱病人的L4-5关节面与椎体冠状面角度和L5终板倾斜的角度与椎间隙的高度,腰椎的生理曲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有L4-5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患者L4关节面较对照组更偏向于矢状位,L5终板倾斜度的增大,L4-5关节面的角度变大与椎间盘高度的降低及L5终板倾斜角度增大与腰椎曲度的减小有相关。结论:在有L4-5退变性滑脱的病人中,L4-5关节面的方向更接近矢状位,L5椎体终板的倾斜度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