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谈“胃不和则卧不安”河北省涞水县医院 (074100)刘兴武关键词胃失和降,失眠症,中医药疗法“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源于《素问·逆调论》:“人有逆气……不得卧……是阳明之逆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不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  相似文献   

2.
1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不利则卧不安”语出《索问·逆调论》篇。经云:“不得卧而患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认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对此论中的“卧不安”,历代注家多有分歧、有认为指手卧不安或不能平卧的,如高峰’一氏云:“卧当解释为争卧较为适宜,并非睡眠之谓、不安当为辗转不宁,起居不安之状。据此,’‘胃不和则卧不安”可释为由于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胃气便不能循常道而下行,所以使人不得手卧而…  相似文献   

3.
“胃不和则卧不安”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篇》:“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意思是说,胃病或胃肠不适可使人入睡困难。  相似文献   

4.
正"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原文为:"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愿闻其故。岐伯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原文意为阳明经气逆,脾胃功能失调,可致卫气不能按时入阴,卫气流行不从其道,阳不入阴,故而出现不得安寐的现象。"卧不安"已成为当今较普遍的现象,同时"卧不安"致"胃不和"也成了临床上  相似文献   

5.
"胃不和则卧不安"一语出自《素问·逆调论篇》:"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按原文其意指阳明经气上逆,呼吸有声,不能平卧的病症。后人多把"卧不安"看成是"不寐"、"失眠"。而把"胃不和"泛指胃气的纳降失常引起的病症。中医学认为,"寐本乎阴,神为主也,卫气内入则寐,外出则寤"。  相似文献   

6.
<正>《内经》中"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开阔了从脾胃角度开启治疗不寐的先河。现代研究也表明失眠患者中有胃肠病约占13.6%[1],近一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肠易激综合患者存在失眠的症状[2],由此可见对有胃肠道疾病的失眠患者,病因大多可概括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引《下经》原文,"人有逆气不得卧,……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古今各位医家  相似文献   

7.
失眠的发生多因脾胃为患。《素问·逆调论》云 :“胃不和则卧不安” ,“阳明者 ,胃脉也 ,胃者六腑之海 ,其气亦下行 ,阳明逆 ,不得从其道 ,故不得卧也”。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不得卧》中又进一步阐述了其原因 :“脉数滑有力不眠者 ,中有宿食痰火 ,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胃不和者 ,多因痰阻中焦。起因多端 ,或因饮食不节 ,食滞中焦 ;或因中土失运 ,积湿生痰 ;或情志郁结 ,气郁生痰 ;痰郁生热 ,痰热中阻。失眠主要病变在心 ,心主藏神 ,心神被扰则神不安宁而致不眠。因足阳明胃经通过足太阴牌经而交接于心 ,又有足阳明经别属胃 ,散之脾 ,…  相似文献   

8.
过去有些医家论失眠因素之一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一语。医师写脉案常引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用“半夏汤”,这是转引的误解。原来《素问·逆调论》的不得眠不指睡眠(失眠),指的是不得平卧,今所谓“端坐呼吸”,原文如下:“不得卧而息有音者(喘鸣)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  相似文献   

9.
正原文夫逆气者,因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食而气逆上。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能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能卧,卧而喘者,皆有所起。其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阳明者,为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气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夫"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络脉之气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此络脉之疾人,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  相似文献   

10.
《灵枢·邪客篇》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足乔)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治之奈何?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秫米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得和者也”。又《素问·逆调论篇》云:“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  相似文献   

11.
陈昫  胡玲 《新中医》2011,(11):132-133
《素问·逆调论》云:“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已明确指出,胃气以下行为顺,反之则“不得安卧”的发病特点。针对于此,临床多采用健脾益气、平肝和胃之法治疗取效。然而,近年来笔者在临证中发现,慢性非萎缩性、萎缩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等脾胃疾病患者常伴心烦易怒、夜寐不安等症,  相似文献   

12.
“胃不和则卧不安”,始见于《素问·逆调论》,这是中医学对“卧不安”病机的最早记载。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不得卧》中又进一步阐述了其原因:“脉数滑有力不眠者,中有宿食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历代医家大多认为,饮食不节,肠胃受损,宿食停滞,痰火上扰...  相似文献   

13.
庞德湘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2):909-910
失眠在中医学属“不寐”范畴,亦称“不得眠”、“不得卧”。《素问·逆调论》中云:“胃不和则卧不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亦有“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张景岳阐述了不寐的病因:“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多虚”。连建伟教授在临床上治疗失眠症,有独到的经验,临床颇多验案,现特选数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胃不和"所致哮喘因机证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篇》 ,在大多数中医内科书中 ,被用来解释失眠或不寐的一种病因病机。笔者重温《内经》原文 ,并证之临床 ,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阐述的并非不寐 ,而是哮喘 (相当于现代医学支气管哮喘中夜间性哮喘 )的病因病机。这一型的哮喘有其特殊的原因和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中医治疗一般从脾胃入手。1 “胃不和”所致哮喘的病因病机《素问·逆调论篇》云 :“帝曰 :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 ,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 ,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 ;有得卧行而喘者 ,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 ,有不得卧卧而喘者 ,皆何藏使然 ?…  相似文献   

15.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振强  沈建平 《吉林中医药》2009,29(10):916-918
慢性心力衰竭病名首见于宋·赵佶编著的《圣济总录·心脏门》,其余论述多散见于“痰饮”“喘证”“水肿”“心悸”“怔忡”“心水”等病证中。《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则喘。”《素问·逆调论》云:“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客也。”宋·《三因方·水肿》谓:“短气,不得卧,为心水。”《证治准绳·杂病》谓:“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心水者,其人身重而少气,  相似文献   

16.
“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历代医家将“不能卧”释为“不能寐”。如明代李中梓之《医宗必读》云:“愚按《内经》及前哲诸论,详考之而知不寐之故,大凡有五,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清代陈国彭也说:“有胃不和则卧不安者,胃中胀满疼痛,此积食也,保和丸主之。”《张氏医通》又说:“脉滑数有力不眠者,中有宿食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  相似文献   

17.
一、火热扰心,神不守舍《素问·热论》云:“……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火性炎上,不论感受外邪都而化火,还是七情化火等,皆可上扰神明,引起失眠等症。临床常可遇到由于肝热、胃火等波及心神,火热内窜而致夜寐不安的病人,根据其临床表现选用朱砂安神丸等方药化裁而获效,可谓此论之佐证。二、胃失和降,痰浊中阻“胃不和则卧不安”,为人所共知,然其病机何在?《素问·逆调论》云:“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  相似文献   

18.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卧不安”,历代医家多认为是不得安寐,近代又有“不能平卧”之释。然对“胃不和”之因,则多从《医学心悟》“食积所致”之说。笔者对此难以苟同。“胃不和则卧不安”应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胃气逆调,而表现为不能平卧或不得安寐。既可以是独立的病证,又可兼见于其它病证之中。兹就其证机探析如下:1酒食所伤胃腑阻滞《素问·厥论》:“酒入于胃,……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医学心悟》说:“有胃不和则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胃者,水谷之海,主受纳、熟腐水谷,以降为顺,以通为…  相似文献   

19.
“胃不和则卧不安”最早载于《素问·逆调论》,该理论为失眠症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然医家们对其解读却不尽相同。通过研读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深入探讨其原理。“胃不和”指足阳明胃经经气不顺,逆而上行; 而“卧不安”,既有医家认为是指喘而不得卧,亦有医家认为指睡眠不安,而后者更令人信服; 中医病机方面,主要从气血失调、实邪壅滞、肝胃不和、足阳明胃经逆乱等方面进行论述; 西医原理方面,主要探索了脑肠轴系统中脑肠肽、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影响睡眠的机制。通过探讨何为“胃不和” “卧不安”以及“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论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失眠拓展诊疗思路,更好地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20.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长期以来被误解为因胃肠功能失调而导致的睡眠不好。笔者载思之余 ,勉图蚊负 ,对该句试作诠释 ,以就教于大方之家。“逆调”者 ,失调之谓也 ,也即逆乱之意。张志聪曰 :“调 ,和也 ,顺也 ,言人之阴阳水火 ,营卫气血 ,表里上下 ,皆当和调 ,逆调则为病矣。”该篇主要论述因人体阴阳、水火、气血、营卫、脏腑、经络功能逆乱失调而致的寒热、逆乱等病证。经文如下 :“帝曰 :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 ,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 ,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 ,有不得卧行而喘者 ,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 ,有不得卧卧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