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诊断价值。方法:怀疑冠心病的住院患者74例,发病在20h内,除外心肌梗死,经冠脉造影确诊UAP 58例、冠脉阴性16例,分别于症状发作后16-18h、症状缓解96h检测血浆NT-proBNP浓度,并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NT-proBNP对UAP的诊断价值。结果:UAP组患者症状发作后16-18h、症状缓解96h的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冠脉阴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组患者症状发作后16-18h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症状缓解96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为92.79pg/ml时诊断UAP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8%和81.2%。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对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础心脏病是扩张型心肌病(DCM)或冠心病的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蛋白水平和外周血单核细胞(MNCs)中GDF-15 mRNA水平,并评估它们是否能够成为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和长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方法 收集261例DCM患者,251例冠心病患者和132例无心力衰竭的健康对照空腹静脉血标本并对这些患者进行门诊随访。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GDF-15的血浆水平。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NCs中GDF-15 mRNA的表达水平,并对比分析GDF-15在不同NYHA分级患者中的表达情况,用ROC曲线评估GDF-15 mRNA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能力。结果 DCM和冠心病患者血浆中GDF-15水平及MNCs中GDF-15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心功能Ⅳ级(NYHA)心衰患者的血浆 GDF-15水平显著高于Ⅱ和Ⅲ级患者。心功能Ⅲ级和Ⅳ级心衰患者的 MNCs中 GDF-15 mRNA水平远高于Ⅱ级患者(P<0.01)。此外,心血管事件的ROC曲线分析显示,与单独用NT-proBNP预测相比,加入GDF-15 mRNA后曲线下面积从0.73(95% CI:0.69~0.77,P<0.001)增长为0.83(95%CI:0.79~0.86,P<0.001)。结论 血浆GDF-15水平和MNCs中GDF-15 mRNA水平均可以作为心力衰竭的生物标志物,血浆中GDF-15水平对预测心功能IV级的心衰患者更为敏感,而MNCs中GDF-15 mRNA水平则更能预测心功能II级的心衰患者。NT-proBNP联合GDF-15 mRNA水平能更准确地预测长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的浓度与患者预后情况的关系,研究NT-proBNP血浆浓度在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非急性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住院后48h内血浆NT-proBNP的浓度,观察2组患者住院期间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在发生心梗后显著比对照组升高,并且NT-proBNP血浆浓度越高,住院期再发心血管事件的机率越大。结论 NT-proBNP的血浆浓度关系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情况,是心梗患者早期心血管事件的重要预测因子,在心梗中可作为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判断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入院24 h血浆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进行危险分层的最佳阈值,同时评价NT-proBNP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临床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STEAMI患者106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入院24 h、72 h、7 d和30 d时血浆氮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同时于患者入院24 h、术后72 h和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随访6个月,记录住院和随访期间的心血管事件(死亡、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情况,根据有无心血管事件分为事件组(28例)和非事件组(78例).结果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的NT-proBNP水平显著增高(1972.4±742.6 vs 896.7±517.3,P<0.05).将入院24 h的NT-proBNP阈值定为860ng/L时,其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敏感度为88.3%,特异度为70.1%.把患者分为高NT-proBNP组(46例)和低NT-proBNP组(60例),高NT-proBNP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低NT-proBNP组[20例(43.47%)vs 8例(13.33%),P<0.05].NT-proBNP和LVEDD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1和0.476,只有NT-proBNP有预测价值.单因素分析显示,NT-proBNP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r=0.801 7,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是近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2,OR=11.318,95%可信区间1.869~4.127).结论急诊PCI可明显降低血浆氮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并减轻左心室重塑,氮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临床结果的预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NT-proBNP(N末端脑钠肽前体)浓度和hs-CRP(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免疫抗原抗体结合法和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BNP浓度(正常值〈300fmol/ml)和血清hs-CRP水平(正常值〈3mg/L),并平均随访246天,观察随访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果患者hs-CRP〉3.5mg/l,NT-proBNP〉500pg/l比低于次2项数值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出11%。结论ACS患者hs-CRP和NT-proBNP的升高水平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访期内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206例患者不同时间的血浆NT—proBNP浓度,分析不同病因及不同分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的比较结果,并分析NT—proBNP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不同病因患者的NT-proBNP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NT—proBNP浓度随心力衰竭的分级增大而升高(/9〈0.05);随访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者(P〈0.05);NT-proBNP浓度与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明显相关(P〉0.05);死亡组入院时血浆NT-proBNP浓度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NT—proBNP浓度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时显著升高,其检测值越高,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越大,其对心力衰竭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背景:识别心血管事件高危个体对于一级和二级预防的优化利用十分重要。目的:研究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能否独立预测心血管事件或死亡。设计、地点和参与者:该前瞻性队列研究(2000-2002年)纳入加利福尼亚州参与心脏与精神研究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987例,随访3.7(极差0.1~5.3)年。主要观察指标:基线NT-proBNP水平与死亡和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卒中或心力衰竭)的关系。校正传统临床危险因素、超声心动图指标、缺血、其他生化指标及NYHA心功能分级,以确定NT-proBNP是否具有独立于其它预后因素的预测价值。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T-proBNP联合其他预后指标的增加预测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浆4种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并探讨这种变化与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验组)分别于入院时、出院时测定N末端B型脑钠尿肽(NT-proBNP)、白细胞介素-33(IL-33)、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2蛋白(sST2)、半乳糖凝集素-3(Gal-3)水平。根据患者出院后半年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这4种标志物对心力衰竭患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的预测能力。另选取同期30例正常体检患者(对照组)作为对照。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sST2、NT-proBNP、Gal-3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IL-33水平低于正常人(P<0. 05)。事件组在住院治疗前后,sST2、Gal-3水平无明显变化,而非事件组治疗后sST2、Gal-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 05);两组治疗后NT-proBNP均较前降低,而IL-33水平则变化不明显。通过ROC曲线分析,只有NT-proBNP变化比值具有预测短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能力。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4种标志物均较正常人有所差异,高sST2、NT-proBNP、Gal-3水平提示预后不佳。NT-proBNP变化比值具有较强预测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南京普朗FIA8000系列免疫定量分析仪测定12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住院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不同组别及不同冠脉病变支数的血浆NT-proBNP水平,对血浆NT-proBNP水平与Gensini积分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AP、UAP、AMI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UAP组(P<0.05);UAP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0.05);3支病变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2支病变,2支病变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1支病变;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Gensini评分与血浆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r=0.534,P<0.05)。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能用于评估ACS病情,可作为评价ACS患者心肌缺血或坏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杜令  高翠菊  聂戎剑  姚明辉  何进  代亨华  龚涛 《广东医学》2012,33(13):1986-1988
目的研究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判断慢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试验(ECLIA)测定98例慢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计算中位数血浆NT-proBNP浓度,将患者分为>中位数血浆NT-proBNP浓度组(A组)和≤中位数血浆NT-proBNP浓度组(B组),前瞻性观察两组6个月病死率、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的发生。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血浆NT-proBNP浓度是否是慢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评价血浆NT-proBNP浓度在判断慢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价值。结果两组血浆NT-proBNP浓度均明显升高,但A组6个月病死率、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明显高于B组(P<0.05),回归分析表明血浆NT-proBNP浓度是慢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独立预测因素,依据ROC曲线,血浆NT-proBNP浓度>5 000 pg/mL的慢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6个月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加。结论 NT-proBNP明显升高的慢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尤其是血浆NT-proBNP浓度>5 000 pg/mL的慢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6个月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重度及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 67例COPD患者根据肺功能分成中度组(35例)与重度及以上组(32例)。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ECLIA)检测血浆中的NT-proBNP水平。两组数据间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用ROC曲线进行诊断价值的判定。结果两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FEV1及FEV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T-proBNP与FEV1%间存在负相关。NT-proBNP的诊断界点为1 105 pg/ml,敏感度0.906,特异度0.943,曲线下面积0.934。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可作为预测COPD患者肺功能程度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儿茶酚抑素(CST)含量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1月—2012年1月诊治CHF患者128例。入院后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及用药情况,测定血浆CST水平,并对患者出院后常规随访18个月,失访8例,依据随访期内出现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与否分为MACE组(n=84)与非MACE组(n=36),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探寻CST对于CHF患者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2组患者性别、收缩压、血肌酐(SC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率(HR)、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C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ST、NT-proBNP、LVEF、LVEDD是CHF患者18个月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ACE组CST水平与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r=0.697,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784,P<0.05)。使用ROC曲线判定CST预测CHF患者18个月内发生MACE的几率,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836(95%CI 0.7740.886,P<0.05),CST水平为0.83μg/L时预测价值最高,灵敏度为69.41%,特异度为82.22%。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CST水平≥0.83μg/L的CHF患者MACE发生率高于CST水平<0.83μg/L者(X0.886,P<0.05),CST水平为0.83μg/L时预测价值最高,灵敏度为69.41%,特异度为82.22%。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CST水平≥0.83μg/L的CHF患者MACE发生率高于CST水平<0.83μg/L者(X2=3.89,P<0.05)。结论血浆CST水平升高是CHF患者18个月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CST水平可对CHF患者的预后转归进行有效预测。  相似文献   

13.
罗奇智  苟秋军  陈群 《河北医学》2011,17(2):193-195
目的:观察不同病变程度的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NT-proBNP水平.方法:根据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1冠心病(CHD)患者不同程度的病变,将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与对照健康组的hs-CRP和NT-proBNP水平进行比较,同时CHD各组之间也进行对比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入院时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NT-proBNP)对远期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检测122例住院的慢性心衰患者入院时血浆NT-proBNP浓度。随访2年,记录发生的心脏事件。结果:(1)共入选慢性心衰患者122例,随访时间平均(279±237)d,发生心脏事件50例,其中死亡17例,心衰失代偿再入院33例,72例随访期间无心脏事件发生,心脏事件组的NT-proBNP[5 059.00(965.80~27 793.00)pg/mL]明显高于非事件组[1 897.50(65.18~12928.00)pg/mL,P<0.01)];(2)NT-proBNP>2 917 ng/L组的死亡14例(21.21%)、再发心衰20例(30.30%),NT-proBNP水平≤2 917ng/L组死亡3例(5.35%)、再发心衰13例(23.21%);Chi-Square检验显示,>2 917 ng/L组心脏事件发生率高于≤2 917 ng/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2 917 ng/L组的生存曲线高于NT-proBNP>2 917 ng/L组,而且两条曲线在各时点都没有发生交叉,log-rank检验P=0.001,Chi-Square10.28;(3)根据是否发生心脏事件,做NT-proBNP对预后判定的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为0.755(95%CI:0.671~0.839)(P=0.000),对心衰患者心脏事件的阳性预测价值为75.5%,阴性预测值为24.5%;(4)COX回归分析表明,血浆NT-proBNP是慢性心衰患者再发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结论:血浆NT-proBNP可以用于对慢性心衰患者进行心衰后心脏事件再发的预后分析。  相似文献   

15.
90例冠心病患者N末端脑钠肽原检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检测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4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0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25例。采用快速免疫荧光法(RAMP)分别测定其NT-proBNP数值。结果对照组(40.2±76.3)ng/L,SAP组(73.6±98.6)ng/L,UAP组(298.3±367.9)ng/L,AMI组(1295.6±1841.2)ng/L,SAP组和对照组NT-pro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高于UAP组(P0.05),UAP组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SAP组(P0.05)。结论 NT-proBNP水平与冠心病临床严重程度、心肌缺血严重程度相关,可能是冠心病临床严重程度、心肌缺血严重程度的一个较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左室收缩功能不全(LVSD)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慢性心衰患者107例,其中左室射血分数(LVEF)≤50%的患者63例,LVEF>50%患者44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人群61例.分别检测入选人群的NT-proBNP和HCY血清浓度,比较三组人群中血清标志物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根据ROC曲线判断两者水平对LVSD慢性心衰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 LVSD患者中血清NT-proBNP和HCY水平均高于非LVS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LVSD患者的NT-proBNP浓度与HCY呈正相关(r=0.267,P<0.05).NT-proBNP和HCY对LVSD患者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和0.72,根据ROC曲线确定cut-off值,NT-proBNP为406.99 pg/mL时,诊断灵敏度93.3%,特异度57.6%;HCY水平为15.98 μmol/L时,诊断灵敏度76.7%,特异度60.6%.结论 NT-proBNP和HCY水平均能作为LVSD慢性心衰患者的风险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胡晖  卢孔杰  袁高辉 《当代医师》2013,(11):1502-1504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清内脂素(Visfatin)及肌钙蛋白I(cardiacTroponinI,cTnI)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8例UAP经PCI的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24、72h及50d测定血清Visfatin水平及cTnI水平。入选同期52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随访3年,观察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与Visfatin和cTnI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UAP患者Visfatin和cTnI水平PCI术后24h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Visfatin水平在术后30d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cTnI水平在术后30d显著低于术前水平(P=0.02);Visfatin与cTnI水平呈正相关(r=0.523,P=0.01);发生MACE的PCI患者术后血清Visfatin与cTnI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MACE患者(P:0.03);Visfatin与cTnI是MACE独立危险因素(OR=3.27,2.85,P〈0.05)。结论UAP患者PCI术后血清Visfatin与cTnI水平均一过性升高,且与发生MACE相关,两者在UAP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预测方面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血清中1型辅助性T细胞(Thl)(包括IL-2、IFN-γ)和2型辅助性T细胞(Th2)((包括IL-10)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其在UAP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对近期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UAP患者40例(UAP组)及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38例(SAP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24例(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中的IFN-γ、IL-2和IL-10水平,并观察UAP患者3个月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UAP组血清中IFN-γ、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均〈0.05),而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SAP组(P均〈0.05)。UAP患者中,有心脏事件患者血清IFN-γ、IL-2水平明显高于无心脏事件患者(P均〈0.05),IL-10水平明显低于无心脏事件患者(P均〈0.05)。结论外周血中Thl和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可能与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性斑块的存在有关,可反映冠心病患者临床病情,对判断UAP患者近期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注射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112例急性心力衰竭且行无创正压通气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其年龄、性别、既往史、入院第1、2、3、5、7、10天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氧合指数、无创正压通气时间等.根据患者是否使用rhBNP,分为药物组58例,对照组54例,比较2组患者NT-proBNP、氧合指数、无创正压通气时间.根据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绘制拟合曲线,并分析NT-proBNP及氧合指数的单位时间内变化率与无创正压通气时间的相关性.结果:药物组患者单位时间内NT-proBNP下降水平、氧合指数的上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74,95%CI(1.797,1.910),P〈0.01]、NT-proBNP变化率[OR=1.363,95%CI(1.936,2.358),P〈0.05]、氧合指数变化率[OR=2.088,95%CI(1.273,1.847),P〈0.05]均与无创正压通气时间呈相关关系.进一步绘制NT-proBNP的变化率与无创正压通气时间的拟合曲线,提示存在线性相关关系(P〈0.05),氧合指数的变化率与无创正压通气时间的拟合曲线亦提示存在线性相关关系(P〈0.05).结论:早期静脉注射rhBNP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力衰竭可以较快降低NT-proBNP水平,并使氧合指数上升,且缩短患者的无创正压通气时间,临床疗效快速安全,对于心力衰竭症状的改善均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106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36例,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NSTEMI组)37例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STEMI组)33例;同期正常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ACS组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STEMI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高于UAP组(P〈0.05);STEMI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NSTEMI组和UAP组(P〈0.05);NSTEMI组与UAP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判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对其诊治及预后评价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