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娟  张智滔  姜卫华 《中国药房》2015,(10):1303-1306
目的:了解2010年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中制药用水系统应予关注的重点,解决企业、特别是新建企业对制药用水系统检查存在的疑惑。方法:比较《中国药典》《美国药典》和《欧洲药典》制药用水质量标准,解析2010年版GMP、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相关检查内容,讨论制药用水系统GMP检查的特点与发现的主要问题。结果与结论:《中国药典》在制药用水质量标准上与《欧洲药典》基本一致,较《美国药典》则更为详细、严格。在2010年版GMP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明确了制药用水质量标准、系统装置的要求与重点关注项、系统管理中质量回顾和偏差控制理念;制药用水系统GMP检查具有全面、严谨、连续的特点,其检查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包括制药用水系统的设计、施工与后期运行管理。建议企业应注意制药用水系统的细节管理,以利于相关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制药用水是药品生产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原料和溶剂,大量用于器具、设备设施和系统的清洗、消毒过程等,参与药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制药用水是药品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因此制药用水的微生物安全对药品质量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介绍制药用水系统微生物菌群及特性,并进行生物膜分析。因制药用水系统中微生物具有寡养、生长缓慢等特性,本文也进一步探讨制药用水微生物检查方法及培养方法,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微生物检测体系提供参考,也为深入研究难培养微生物的培养提供思路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制药用水广泛用于药品生产过程和药物制剂的制备,同时也被用作溶剂、冲洗剂等。制药用水的质量直接影响药品的质量,与药品的安全息息相关。概述分析了中国、美国和欧盟制药用水的管理、质量控制要求及其差异,同时探讨了制药用水分类、注射用水制法及制药用水微生物控制,为国内制药用水相关技术标准建设及科学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于2018年11月发布了"制药用水质量指导原则(草案)",详细介绍了在人用、兽用制剂和原料药生产时,不同情况下注射用水的选择。介绍EMA该文件中对不同用途的水质要求,并与国内的相关要求进行对比,期望引起有关各方关注和思考,保障我国制药用水的质量,进而保证药品质量,保护用药者安全。  相似文献   

5.
美国药典24版中有关制药用水质量及检测方法的新规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USP24对制药用水质量及检测的新规定。方法:对USP24中有关制药用水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的修订情况进行综合介绍并与中国药典的相关规定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USP24除新增了灭菌纯化水这一品种并在附录中收载了“<643>总有机碳”和“<645>水的电导率”两种新的检查方法之外,还对纯化水、注射用水等制药用水的质量标准进行了较大的修改。这些新规定与中国药典的相关规定有所不同,可供检测及研究各种制药用水的质量以及修订中国药典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制药用水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其质量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我国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备制药用水的方法,由于各种制备方法存在不同的污染的町能性.这就要求整个系统的设计概念和所有的零部件都要符合系统功能上的要求,其系统中水处理设备的选用需考虑到从控制原水质量到最后使用点的整个水处理过程中的各方面影响因素。不同的处理方法能有效控制系统内微生物、细菌内毒素、有机物、无机物等化学和生物污染的程度,以达到几个不同等级制药用水水质的要求。制药用水的污染主要有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本结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药学部制剂室水处理系统的实际情况,就其可能污染的途径和采取的预防措施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7.
制药用水在药品生产中用量大、应用广,其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用药安全。本文概述比较了中国、美国、日本和欧盟对制药用水的分类,分析了各国家/地区制药用水分类制法和应用范围的差异,探讨了我国制药用水分类合理性并提出建议,为加强我国制药用水质量控制及科学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某高风险注射剂生产企业制药用水系统微生物数据库,为企业制药用水系统污染微生物的有效控制和溯源调查提供指导。方法 连续4个季度对某大容量注射剂生产企业的纯化水系统和注射用水系统监控收集微生物,采用基于16S rRNA和ITS rDNA序列比对等方法鉴定污染微生物,结合微生物种属和来源信息进行分析,建立企业制药用水系统的微生物菌库。结果 共分离鉴定1 499株细菌和20株真菌,注射用水系统和纯化水系统的微生物分别占比9.0%和91.0%。纯化水系统中鞘氨醇单胞菌和甲基杆菌最多,分别占全部分离菌的28.9%和25.2%。注射用水系统中葡萄球菌和微球菌较多,分别占全部收集菌的24.9%和18.2%。纯化水系统中污染的微生物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占污染微生物总数的67.0%。注射用水系统中污染的微生物主要为革兰氏阳性菌,占污染微生物总数的60.3%。制药用水系统中较为常见的真菌为杂色曲霉菌和产黄青霉。此外,经分析发现,纯化水系统的微生物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数量占比较多,占全年微生物总量67.8%,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微生物数量则下降;注射用水系统微生物数量则在第二季度较多,其余3个季节数量差不多。结论 建立制药用水系统微生物菌库可指导制药用水系统的运行维护及消毒灭菌,同时也为高风险药品生产企业的微生物污染事件提供溯源调查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制药领域中,注射用水将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其分配系统的低温(70℃以下)使用点设计是决定注射用水整个系统设计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常见低温点设计的分析,提出了几种并联结构的低温使用点设计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USP24对制药用水质量及检测的新规定。方法:对USP24中有关制药用水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的修订情况进行综合介绍并与中国药典的相关规定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USP24除新增了灭菌纯化水这一品种并在附录中收载了“<643>总有机碳”和“<645>水的电导率”两种新的检查方法之外,还对纯化水、注射用水等制药用水的质量标准进行了较大的修改。这些新规定与中国药典的相关规定有所不同,可供检测及研究各种制药用水的质量以及修订中国药典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田迎久  王雪梅 《中国药业》2006,15(19):21-22
简述药品生产中工艺用水的分类、工艺用水的水质要求及用途,并根据影响工艺用水系统的各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设计措施.对注射用水系统的一些典型设计根据生产实际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陈泽嘉 《中国药业》2006,15(11):23-24
介绍药厂净化空调设计前的准备工作和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重点介绍净化空调系统的划分、风量设计以及气流组织和房间压差设计如何满足制药工艺的要求,并对此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制药用水是制药企业的重点控制对象,本文对制药用水的分配系统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了研究探讨,希望能够对控制制药用水水质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臭氧在制药用水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臭氧是一种化学灭菌剂,常用于对空气的消毒。本文通过对臭氧的理化性质及功效,产生臭氧的方法以及臭氧在制药用水中的最适浓度等介绍,为制药用水的消毒方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院内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温催化氧化-非色散红外气体检测法(NDIR)对样品中总有机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总有机碳分析仪系统适应性响应值为93.63%,符合<中国药典>2010版检测条件要求;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平均含量为0.165 2 mg·L-1,平均回收率97.67%(RSD=0.66%,n=6).结论:总有机碳分析流程简单、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准确度可靠,可以用于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以近几版《中国药典》为基础,从概念、标准及系统等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制药用水的不断发展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几种膜技术制备制药用水工艺。方法:依据中国药典2000年版检测系统制水质量。结果:水质符合中国药典2000年版注射用水标准。结论:膜技术制备达到注射用水标准的制药用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制药用水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药用水是制药业的生命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关制药用水的内容及制备方法也在逐步更新和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药典>( 2000年版)与<美国药典>( 2000年第 24版,简称 USP24)有关制药用水的概念、检测方法的比较以及对制水工艺进展的论述,揭示制药用水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不影响注射用水循环系统水温的基础上,降低用水点注射用水的温度(50℃以下或常温),保证注射用水质量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耗。方法对注射用水输送系统及用水点进行改造,比较改造前后用水点水温变化、注射用水的质量(常规检查项目,特别是微生物和细菌内毒素)、相同时间用水时的能源消耗情况。结果改造后注射用水循环系统用水点水温能控制在50℃以下(可接近20℃);注射用水的质量符合规定;相同时间(2 h)用水时蒸汽减少0.5 MPa,1.5 h。结论对注射用水输送系统用水点的改造可行,降低用水点水温,保证注射用水的质量,保障生产工人的安全,同时节约能源和生产成本,值得在制药企业中推广。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版GMP规范有关验证的增补指南,重点介绍指南中有关空调净化系统验证、制药用水系统验证、清洁验证、分析方法验证、计算机化系统验证、系统和设备确认、非无菌工艺验证等七个验证附录内容以及我国GMP规范中有关验证的内容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