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五脏藏神的理论内涵探讨五脏俞治疗失眠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金凤 《中国针灸》2006,26(1):69-71
根据导师东贵荣教授内伤病“脏腑、阴阳、气血、虚实”辨证法则及调五脏神辨证立法治疗失眠症的学术思想,查阅古今中医文献,从五脏神的含义及其功能、五脏神的整体调控机制、邪致五脏神之太过或不及的失眠症的病因病机、依据五脏藏神分型辨证、配穴立法论治不寐的理论及取穴原则,分析五脏神对机体整体的调控功能以及与心神、脑神之间的关系。阐述针刺五脏俞穴调节五脏神志治疗失眠症的立法依据,从而建立并提出针刺膀胱经五脏俞穴治疗失眠症的方法和理论。  相似文献   

2.
从脑与五脏生理、病理及经络相关理论,探讨针刺五脏俞治疗中风病的机理和方法。认为中风病的病位在脑,病性为五脏亏虚。五脏俞为五脏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针刺五脏俞可调节气血阴阳平衡,脑病与脏腑病可相互论治。针刺五脏俞为治疗中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博超 《河南中医》2014,(5):943-944
郁证主要是情志不遂导致的五脏功能失调。五脏俞为五脏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针刺五脏俞可以调节五脏气血,调畅五脏气机;"五志穴"可以调节人体的五神——魂、神、魄、意、志,继而达到调节情志的作用。针刺五脏俞配合"五志穴"为治疗郁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病因病机与五脏功能失调相关。五脏俞是五脏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是五脏之气转输流注于全身的枢纽,且五脏俞接近内脏,作用直接,五脏之病当取五脏背俞穴来进行治疗。调五脏之背俞穴可调五脏气血阴阳,而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内守、气血调和以安五脏之精神。现从五脏相关论就五脏俞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理论、临床及机理研究作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5.
东贵荣教授在30余年的临床教学与实践中,对岐黄医术,造诣颇深,并将西医学知识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相结合,提出"针刺五脏俞穴调五脏神"针法治疗失眠症。重点阐述了东贵荣教授针刺治疗失眠症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背腧穴为五脏六腑经气输注出入之场所,针刺五脏俞可以调节五脏气血阴阳,调畅五脏之气机;"五志穴"可以调畅人体之五神,即神、魂、意、魄、志,继而达到调节情志之作用。故笔者认为以针刺五脏俞配合"五志穴"的方法治疗失眠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7.
纵观古今中风病的针灸治疗,多以通经活络为主,故多选用手足三阳经四肢部的阳经穴,而很少使用能调整脏腑功能的背俞穴。过分强调经络为邪阻滞、肌肉筋脉失养所致肢体废而不用,而忽视了邪之所来、气血不养的根本原因。近年来笔者参考古人所论,在针治中风病时以“和脏腑,通经络”为治则,即以五脏背俞为主调节脏腑功能,以四肢部阳经穴为主疏通经络,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根据中风病的主要病机,结合现代临床研究,就五处背俞穴用于中风治疗作一探讨,以求证于同道。l病机根据中风病的病机历代虽有外风、内风之争,但均强调与脏腑功能…  相似文献   

8.
五脏神的功能活动广泛地涉及内脏、肢体、语言、五官以及全身的各种生命活动.五脏神系统是脏与脏、脏与腑及各器官组织之间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五体、五官、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气血津液精等互相联系沟通,组成的整体性网络调控体系.背俞穴临床应用的机理就是其对五脏神系统的整合效应.应用背俞穴治疗身心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赖新生教授治疗面肌痉挛注重调神、养神、安神、固元,认为其与心、脑情志功能相关,病位与胃经、肝经、膀胱经等相关。"通元针法"是赖新生教授在继承老一辈针灸学家司徒铃、靳瑞教授学术精髓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建立的科学有效的针灸取穴和操作方法,该法以督脉穴位(印堂、百会、前顶和后顶等)及五脏背俞穴(心俞、膈俞、肝俞和肾俞等)通督养神,腹部穴位(中脘、天枢、关元、气海和中极等)引气归元,配伍五输穴及辨证选穴调节气血、脏腑功能,配合补泻手法,以改善面肌抽动症状,故起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骨关节炎的发病与五脏密切相关,从病因病机看,五脏失调可致骨关节炎的发生。心阳虚则血流不畅,命火虚衰;心肾不交,水火相克,则骨髓枯虚;心主神明失用,运动失控,易致筋失气养,出现关节疼痛。肝血不足,血不濡筋;或肝血亏虚,筋失濡养,则出现四肢倦怠无力,甚至肌肉萎软。脾主四肢肌肉,脾病则四肢肌肉功能障碍;脾之调节水液功能失调,则湿邪留滞于关节则肿胀;阳明虚衰则诸经不足,不能濡养宗筋,出现关节不稳、腿软等;脾主运化,脾病不能为胃行其精液,则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四肢出现酸痛麻之感。肺热伤津,气血精微输布不足,筋失濡润,发为骨痿、骨痹。肾主骨而藏精,肾虚则骨病,肾虚是形成骨关节炎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探讨记忆力减退与中医五脏的关系,认为记忆力减退是一个病变涉及多个脏腑,又与气血痰浊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复杂病症。其病位主要在心、脾、肾,与肝、脑、肺有一定联系。病性有虚实之分,虚者多是心虚、肾虚、脾虚、气血衰少和脑髓不足;实者多为瘀血、痰浊、肝气郁滞、心经浊火。病因以内伤居多,病机较为复杂,与五脏功能失常密切相关,通过多脏腑的演变,最终导致邪扰心神或心神失养两端,心脾肾的亏损是其内在的病理基础,痰浊瘀血蒙蔽清窍是其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产后抑郁症属于中医学“郁病”范畴,认为肝气失常、神失所养为产后抑郁症的主要病机,提出疏肝调神的治则治法,并据此制定整合针灸治疗方案,即综合运用针刺、精灸、刺络、埋针等中医特色疗法,以“一针二灸三巩固”为方案。一针指针刺时主辨肝气虚实,肝气实则平肝气、调神志,主穴选取四关穴(太冲、合谷)、百会、印堂;肝气虚则补肝气、安神志,主穴选取太冲、内关及引气归元四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百会、印堂。二灸指精灸和刺络法,其中精灸取细小的艾绒精准刺激穴位,以补为通,选取位于任脉的引气归元四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及巨阙、膻中为主穴;刺络为泻以调脏腑,选取五脏俞之心俞、肝俞为主穴。三巩固指运用耳穴和背俞穴埋针,其中耳穴多选取心、肝二穴,背俞穴多选取刺络五脏俞对应的五志穴。  相似文献   

13.
正神志病是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受扰、气血津液变动而引起脑神功能失常,导致神志功能活动障碍的一类疾病[1]。齐传厚教授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治疗疑难病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用推拿拔罐等外治法治疗神志病。现将齐老治疗经验总结介绍如下。1首重背俞穴的应用齐传厚认为,背俞穴治疗神志病具有特殊意义。根据"气在腹者,止之背俞[2]"和"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3]"可知背俞穴与脏腑之气有密切的联系,而神志病则多因脏腑功能紊乱所致,故通  相似文献   

14.
《素问·脉解》中首次提出"鼻鼽",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等可归属为此范畴,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功能失调均密切相关。临床采用中药、针灸等治疗,疗效颇佳。辨证当先从八纲辨表里、寒热、虚实,再辨病性,最后辨脏腑病症或脏腑兼病症。临床多见素体不足之虚证、寒证,亦可见外邪初犯之表证、热证、实证;外邪多责于春之风邪、秋之燥邪和冬之寒邪,气虚、阳虚、津亏者多见;五脏以肺、脾、肾为主,与心、肝亦相关。临床治疗补虚为要、泻实为辅。针灸应基于五脏相关理论,益气升阳穴加局部取穴辨证加减,明辨缓急,分期论治;重用灸法,扶正祛邪;针刺调神,形神兼治;穴位埋线,长效刺激。气血冲和、形神俱安,邪乃无处可犯,病当自愈。  相似文献   

15.
寻常型银屑病是临床中最常见的银屑病类型,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表面出现红色斑丘疹,覆有银白色鳞屑,拭去可见出血点,伴有瘙痒等症状。银屑病与中医“白疕”相对应,病虽发于体表,然司外揣内。肝主疏泄,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脾主运化,肾为先天之本,五脏精津、气血共同作用于肌肤才使得皮肤润泽。五脏之关键脏腑在于肝,以肝为切入点,结合五脏一体观进行整体辨治。文章提出肝脾湿热、肝心火旺、肝火犯肺、肝郁肾虚的寻常型银屑病主要病机,并施以相对应治法,协同治疗,祛邪补虚,和五脏,实肌肤。经临床验证,治疗上以治肝为主,兼顾他脏,基于五脏一体观思想,从肝辨治寻常型银屑病顺应整体观念,调和气血,调整阴阳,辨证施以对应治法,以达肝畅条达,五脏清明,从而使皮肤疮消肌愈,“屑”去肤安,取得良好疗效。因考虑到本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患者多伴有抑郁、精神焦虑等情志问题,在治疗时重视调肝治肝,运用疏肝解郁、清热解毒、清心凉血等法随证治之,基于五脏一体观进行辨证论治,使郁遏得疏,脏虚得养,疏泄有序,阴平阳秘,诸脏平和,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重症肌无力归属为"痿证""睑废""大气下陷"等范畴,"五脏使人痿",分为"痿蹙""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等,以脾胃虚损为主,兼有肝肾气血亏虚或湿热、风邪等外邪侵犯;病位在筋脉肌肉,根本在于五脏虚损,以脾胃、肝、肾等脏腑最为常见;病性以热证、虚证为多,以虚为本。扶正补虚,兼以祛邪,"治痿独取阳明",古方补中益气汤、二妙汤等;自拟方有复肌宁汤、滋肾调肝汤;中成药强肌健力饮、黄芪复方颗粒;其它疗法如针灸、温针、电针、隔物灸等,都有良好的效果。经典名方运用、辨证分型、疗效标准无统一规范,自拟方缺乏严格对照和统计分析,中成药方药固定、治疗证型单一,中医外治法接受度高,疗效与操作手法、临床经验有关,有待系统性规范和拓展。  相似文献   

17.
失眠基本病机为阳盛阴亏,阳不交阴,气血失衡,神失所主。常因心、肝、脾、肾与阴血不足所致,治当调和脏腑阴阳,调畅气血。对临床常用穴:百会穴、背俞穴、神阙穴、涌泉穴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指以病邪凝结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为主要病机之结病,可针刺大肠俞和二间两个穴位。经络腧穴理论中,大肠俞属足太阳膀胱经,是大肠之经气转输、聚结体表所在,有疏调肠胃、宣导气血之功,二间为大肠经的水穴,可针泻用以治疗大肠经的各种实证。标本气街理论中,大肠俞属于背俞穴,位于标部,二间穴属于五输穴,位于本部,本部与标部穴位相配可流转十二经气,利于气血运行。气街与标本关系密切,大肠俞位于背部,可治疗相应脏腑疾病。气血津液与脏腑学说中,针刺二间穴可以使大肠传化糟粕,调节津液代谢的功能恢复正常。针刺大肠俞可宣泄水液,调节膀胱的津液代谢。基于以上理论探讨“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中选穴及配穴方法切实可行,可为临床治疗结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杜耀文  王珑 《陕西中医》2024,(3):369-372
形神一体是人的基本特征,内则为神,外则为形,形神相倚密不可分。形神的联系建立在五脏藏神的基础上,脏气平和、不盛不虚是神志安而不乱的根本。此外,五脏与六经表里沟通,生理相因,病理相传,六经经气疏调才能保证五脏之气畅达。然人的七情过激、饮食不节或过于烦劳,会直接导致六经气机逆乱,日久必内传脏腑致脏气不调,引起神志不安,发生各种精神情志疾病。郁证是其中之一,其症状特点不仅涉及“神伤”,更包括诸多“形坏”,是形神共病的典型。其发病机制复杂,常涉及五脏失调、六经紊乱,临床诊治十分棘手。故在其治疗中应突出整体观,从形神一体、五脏协同、六经一气三个层面总体把握,利用针刺内调脏腑、外通经络的特殊作用,主取五脏背俞穴,直调五脏之气,又能通太阳经,同时取少阳经之外关,阳明经之合谷,厥阴经之太冲,少阴经之神门,太阴经之三阴交等各经调气安神之穴,则五脏六经皆顾。考虑其兼证、变证繁多,根深难拔,辅以膻中、百会、丰隆,强化全方理气化痰安神之功,实现形神并调。诸穴相配而刺,可使五脏六经之气机条畅,形与神俱,郁证自愈。  相似文献   

20.
肾性骨病在祖国医学中通过症状表现可对应为“骨痹”“骨痿”等病名,其与五脏的密切程度以肾、脾、肝三脏为要,心肾的水火既济、肺肾的金水相生也发挥重要作用。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肾精不足、脾化源不足使得成骨的根基不足,肝主筋之功能减弱,影响约束骨节的功能;标实为脾失健运、肺失通调而蕴结湿浊,君火相火焦灼血液、肝气郁结而瘀血阻滞。本文通过详解肾性骨病的五脏相关病机、治法,旨在发挥中医药优势缓解患者病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