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李净  陈红兵  王波  王涛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11):1970-1970,1972
目的:总结肠结核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20例肠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并相关文献。结果:肠结核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须结合辅助检查及纤维肠镜加活检来帮助诊断,须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鉴别。结论:肠结核虽然误诊率较高,但注意其疾病特点及完善检查,也不难确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对肠壁病灶多病灶、多块活检对肠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诊断明确的158例肠结核患者的肠镜活检标本病理检查及抗酸杆菌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8例患者抗酸杆菌检测阳性率为53.2%,明显高于常规活检,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阳性率为25.3%。结论肠镜下多病灶、多块活检标本检测抗酸杆菌能够提高抗酸杆菌阳性率,对肠结核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肠结核的诊断及治疗,以减少肠结核的误诊、误治.方法 回顾分析近7年来21例肠结核患者的肠镜及临床资料.结果 肠结核以腹痛、大便形状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乏力、低热、消瘦、便血,易误诊为肠肿瘤、克罗恩病等.结论 结肠镜检查结合病变组织活捡加结核分枝杆菌特殊染色是诊断肠结核最有效的方法,结合胸片、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可提高诊断率.大多数患者药物治疗可治愈,少数患者因严重并发症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汤海涛  刘传勇 《安徽医学》2010,31(2):162-163
目的通过对16例肠结核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提高对肠结核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调查了肠结核病患者16例,分析结核病既往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及手术治疗情况。结果肠结核主要表现为腹痛(11/16例)、腹泻(5/16例)、消瘦(5/16例)、右下腹包块(4/16例)等症状。7例肠结核伴有肺结核。6例经腹部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10例经结肠镜检查发现病灶,结合PPD皮试、结肠造影、腹部CT、病理学检查抗结核治疗后随访,肠镜复查病灶消失而诊断。结论肠结核没有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在鉴别诊断中不能忽视。结肠镜检查加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肠结核的较好方法,但较难获病理学确诊;结合PPD皮试、结肠造影、腹部CT、组织细菌学等,可以提高肠结核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16例肠结核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提高对肠结核病的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调查了肠结核病患者16例,分析结核病既往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及手术治疗情况.结果 肠结核主要表现为腹痛(11/16例)、腹泻(5/16例)、消瘦(5/16例)、右下腹包块(4/16例)等症状.7例肠结核伴有肺结核.6例经腹部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10例经结肠镜检查发现病灶,结合PPD皮试、结肠造影、腹部CT、病理学检查抗结核治疗后随访,肠镜复查病灶消失而诊断.结论 肠结核没有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在鉴别诊断中不能忽视.结肠镜检查加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肠结核的较好方法,但较难获病理学确诊;结合PPD皮试、结肠造影、腹部CT、组织细菌学等,可以提高肠结核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回顾分析一例误诊为肠结核的复发性肓升结肠憩室炎临床资料,提示结肠憩室炎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极易被误诊;肠镜检查及腹部增强CT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双气囊小肠镜在胶囊内镜检查阴性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双气囊小肠镜对胶囊内镜检查阴性疾病的诊断,探讨胶囊内镜在不同小肠病变的诊断作用。 方法对156例疑诊为小肠疾病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随后对87例阴性患者进一步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 结果156例患者中69例胶囊内镜检查阳性,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52例,有警报症状和体征17例,总体阳性诊断率44.2%(69/156),检出的主要病变有:小肠炎症(粘膜糜烂、溃疡)32例,小肠肿瘤24例,小肠血管发育不良9例,小肠憩室1例,白塞病2例,小肠结核钙化灶1例。87例胶囊内镜检查阴性患者经双气囊小肠镜检查额外检出小肠病变12例,对于胶囊内镜检查阴性患者双气囊小肠镜诊断率为13.8%(12/87),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9例,有警报症状和体征3例,检出病变有:小肠憩室5例,小肠血管发育不良4例,小肠溃疡1例,小肠肿瘤2例。 结论胶囊内镜对于表现为隆起性、浸润性、溃疡和多发性病灶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的诊断能力,但对小肠憩室和病变局限病灶较小的小肠血管发育异常者诊断能力有限,与双气囊小肠镜有效结合运用能大为提高小肠疾病的诊断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增殖型、溃疡型肠结核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对该病例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肠结核多见于中老年人,患者多同时合并肺结核,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病变肠组织肉眼检查有一定的形态学特征,显微镜下观察见典型的结核结节形成。结论:肠结核病变肉眼形态有一定特点,肠镜检查可以借此特点提出建议与意见,病理诊断结合细菌学检查可做出最终诊断。  相似文献   

9.
29例肠结核内镜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振华  李蕾  石川  高晋华 《重庆医学》1999,28(3):181-181
肠镜检查是诊断肠结核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对内镜下表现不熟悉,常易造成误诊。现将我院近几年来内镜诊断的29例肠结核内镜下表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991年~1997年6月本室共作肠镜检查2506例,发现肠结核29例,检出率1.16%。其中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14~68岁,平均35.7±14.7岁。临床症状:腹痛19例,占65.5%,多为右下腹或下腹轻度阵发性痛。暗红色或紫褐色血便14例,有3例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共17例,占58.6%。腹泻糊状便12例,占41.4%。右下腹包块8例,占27.6…  相似文献   

10.
肠结核、皮肤结核作为常见的肺外结核,早期常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易误诊、漏诊,引发严重并发症。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肺结核合并肠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该例患者以左上腹胀痛伴腹泻反复发作为主要症状,且伴有皮肤脓肿,入院后完善肺CT、肠镜、病理等检查,肺结核合并肠结核诊断明确,皮肤结核尚缺乏病理学诊断依据。根据CT、肠镜及病理结果,采用规律抗结核治疗后有效,且预后较好。由于确诊较难,肠结核与皮肤结核如未能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肠穿孔、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并且易遗留瘢痕甚至并发肿瘤,预后不佳。本病例通过全面掌握患者临床资料,诊断明确,对于肺外结核抗结核治疗效果显著,可供临床参考,从而降低误诊、漏诊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比较胃肠道造影检查方法和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在临床诊断小肠疾病中的差异,为临床小肠疾病诊断实践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52例经过手术病理诊断确定为小肠肿瘤、克罗恩病、肠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胃肠道造影检查方法和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定位符合率上,胃肠道造影检查方法低于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定性符合率上,胃肠道造影检查方法低于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诊断小肠类疾病的实践过程中,与传统采用胃肠道造影技术进行诊断的方法相比较,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诊断小肠类疾病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2.
朱金波 《河北医学》2014,20(2):246-248
目的:通过整理肠结核及克罗恩病患者的X线和内镜检查结果,明确X线及内镜检查在鉴别肠结核和克罗恩病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收治我院的肠结核和克罗恩病患者共121例,比较裂隙形溃疡、环形溃疡、息肉样改变、鹅卵石样改变、肠腔狭窄等典型的临床检查症状在两种疾病中发病情况,并比较两者发病部位的差异。结果:X线和内镜下的检查结果显示:肠结核组病人与克罗恩组患者在裂隙形溃疡、环形溃疡、鹅卵石样改变、末端回肠病变及回盲部病变的发病情况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P〈0.05),从发病例数及发病率来看,肠结核组以环形溃疡、回盲部病变为主,P〈0.05;而克罗恩组病人的裂隙形溃疡、鹅卵石样改变为主,发病部位以末端回肠病变为主,P〈0.05。结论:X线和内镜检查在肠结核和克罗恩的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试验性抗结核治疗的本质是菌阴肺结核及肺外结核的诊断问题。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但有潜在风险的鉴别诊断方法,缺乏相应的标准、指南、专家共识等规范性文件的指导,临床上仍以专家的个人经验为主,极不规范,误诊、漏诊时有发生。我们根据临床体会,对诊断性抗结核治疗适应证的初步建议如下:1肺结核疑似病例,诊断性抗感染治疗方案治疗10天无效者;2肺结核疑似病例,T.SPOT.TB阳性者;3临床诊断病例;4不明原因发热(FUO),T.SPOT.TB阳性者;5多发性浆膜腔积液,初步排除结缔组织病和肿瘤或T.SPOT.TB阳性者;6出现意识障碍和/或神经、精神症状,高度怀疑结核性脑膜炎者。在临床实践中,一定要严格遵照诊疗程序,对确诊的病例要果断地采取针对性的抗结核治疗;对疑似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要慎重地采取试验性的抗结核治疗,并继续积极地寻找细菌学、病理学依据,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格地定期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方法将我院2002年1月~2011年1月确诊的肠结核和克罗恩病患者作为人选对象,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肠结核23例,克罗恩病共116例,作为对比分析病例资料。结果肠结核组发生发热及血便的比率与克罗恩病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结核的血沉明显高于克罗恩病(P〈0.05)。两组的Hb、ALB及ANCA、ASCA及PPD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分别进行比较(P〉0.05)。肠结核的内镜表现主要为充血水肿、糜烂、节段性改变及肠腔狭窄比较多见。克罗恩病内镜下表现主要为糜烂、充血水肿、节段性改变、裂隙状溃疡较多见。两组在充血水肿、糜烂、节段性改变、假性息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的炎症和肉芽肿形成无统计学差异,干酪性肉芽肿仅见于肠结核,裂隙样溃疡、淋巴结肿大聚集仅见于克罗恩病。肠结核并发肠腔狭窄并肠梗阻比率较高,而克罗恩病并发瘘管、上消化道出血较多(P〈0.05)。结论肠结核与克罗恩病二者在诊断上常出现误诊,临床医生应综合分析二者的临床发病特征,结合内镜及病理对其鉴别诊断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h17/IL-23免疫轴相关细胞因子在克罗恩病和肠结核患者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为二者的鉴别诊断寻找新指标。方法 选取2003年6月—2009年2月住院确诊的克罗恩病55例、肠结核患者55例,免疫组化ABC法测定克罗恩病、肠结核患者病变肠黏膜组织IL—17、IL-23P 19、ROR-γt的蛋白表达,10例正常肠黏膜组织作对照。结果 IL-17、IL-23P 19、ROR-γt在克罗恩病组、肠结核组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但在克罗恩病组和肠结核组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h17/IL-23免疫轴在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组织中均高表达,可能参与了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发病过程;但在蛋白水平尚难于对克罗恩病和肠结核作出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应用噬菌体生物扩增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噬菌体生物扩增法对416例肺结核和168例非结核性肺部疾病患者的痰标本进行检测,评价其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及同细菌学检查方法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噬菌体生物扩增法诊断菌阳肺结核的敏感度为98.5%,诊断菌阴肺结核的敏感度为63.3%,诊断肺结核的总敏感度为75.0%;诊断肺结核的特异度为95.2%;噬菌体生物扩增法阳性检出率为75.0%,高于细菌学检查方法33.2%(P<0.005)。结论:噬菌体生物扩增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在诊断肺结核中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是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肺结核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和探讨老年肺结核病患者的诊治新进展。方法:对82例老年肺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对比分析和探讨。结果:老年肺结核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结核病变范围大,以浸润性病变为主;并发症或合并症多;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在诊断中应针对老年肺结核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合理地选择痰菌、X线胸片、CT、支气管镜检查等辅助检查,全面综合对比至关重要。结论: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并将逐年加剧,进一步做好老年肺结核病的研究、诊治工作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X线结合CT扫描在鉴别诊断各型肺结核与转移性肺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3月在本院进行救治的61例肺结核和26例转移性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盲法对参与实验患者的X线片和CT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其影像结果进行分析和诊断,统计分析X线、CT以及X线结合CT在诊断上的诊出率、可疑性诊断率及误诊率,并进行比较。结果:根据患者在X线或/和CT所表现出的病灶特征的不同,X线结合CT相比单纯的X线或CT对肺结核及转移性肺肿瘤的鉴别诊断更加确切,其诊出率分别可达77.14%和7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X线结合CT扫描能有效提高对各型肺结核与转移性肺肿瘤的鉴别诊断诊出率,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