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1 毫秒
1.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研究二至丸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筛选二至丸的有效成分及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将靶点名称校正为标准的基因名。通过Gene Cards和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数据库检索更年期高血压的疾病靶点,通过韦恩图得到交集靶点。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有效成分-交集靶点"网络,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进行聚类分析。运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通过Cytoscape3.7.1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图。通过Autodock vina软件对筛选的靶点和有效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经筛选得到二至丸中有效成分共23个,其靶点共192个,疾病靶点1189个,取交集后获得126个靶点。根据GO和KEGG富集分析,涉及的主要生物过程有细胞增殖和凋亡、对一氧化氮生成的正调控等,主要通路包括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MAPK1、RELA、AKT1与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有较高的结合活性。结论二至丸中可能主要通过抗炎、抗氧化、抗平滑肌增殖等作用来改善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丹皮酚治疗结直肠癌的靶点与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和TargetNet数据库检索丹皮酚的药物靶点,使用Genecards、OMIM和TTD数据库检索结直肠癌的疾病靶点,通过Venny在线工具获得交集靶点。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完成交集靶点的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数据库(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交集靶点经STRING数据库与Cytoscape软件分析其相互作用关系并筛选枢纽节点。采用LeDock与CB-Dock2软件完成丹皮酚与枢纽节点的分子对接,以筛选丹皮酚的核心药物靶点。结果 经筛选得到21个药物靶点。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丹皮酚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涉及癌症通路、Ras信号和Rap1信号等通路,而其涉及的生物过程包括细胞对缺氧的反应以及调控激酶活性等。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发现9个靶点为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枢纽。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丹皮酚和枢纽节点中的SRC、EP300、MMP9具有最高亲和力,提示SRC、EP300以及MMP9可能是丹皮酚治疗结直肠癌的核心靶点。结论 丹...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寻白藜芦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关键靶点及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查找白藜芦醇的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数据库搜索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蛋白。将白藜芦醇作用靶点和溃疡性结肠炎靶点取交集,即为白藜芦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潜在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找出靶点的作用关系,使用Cytoscape 3.9.2软件筛选核心靶点。使用基因微生信网站进行GO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以Cytoscape3.9.2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使用SwissDock进行分子对接。结果:从SwissTargetPrediction得到69个白藜芦醇作用靶点,GeneCards数据库得到的533个溃疡性结肠炎相关靶点,两者取交集后共得到22个白藜芦醇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靶点。在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中EGFR、SRC、MMP9、MMP2处于核心位置。在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中,EGFR、SRC、MMP9、MMP2均存在于内分泌抵抗、松弛素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中。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白藜芦醇与核心靶点均有较强的相互作用。结论:白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八宝丹的活性成分及其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TCM-PTD、Swiss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收集八宝丹的活性成分与靶标信息,采用Cytoscape 3.8.0软件和String数据库构建八宝丹"成分-靶点"网络,并利用GeneCards数据库搜索病毒性肝炎相关靶点,绘制韦恩图找到八宝丹作用靶点与病毒性肝炎靶点的交集,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将交集蛋白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以及GO功能富集分析,使用Pymol、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总计找到八宝丹化合物110个,药物作用靶点463个,选取疾病靶点200个,通过韦恩图找到交集靶点54个;通过富集分析得到KEGG通路107条,GO生物过程386条,细胞组成39条,分子功能52条。选取活性成分麝香酮、石胆酸、胆红素、槲皮素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分子-蛋白间存在稳定连接结构。结论:八宝丹可能通过调控AKT1、IL-6、IL-1β、CASP3、INS、MMP9等靶点,以及乙型肝炎相关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发挥抗病毒性肝炎作用,为诠释八宝丹临床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八珍益智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潜在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TCMSP、BATMAN-TCM、TCMID、中国知网(CNKI)和Pubmed数据库检索八珍益智方8味组方药材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查询AD的相关靶点;利用R语言3.6.3得到药物和疾病的交集靶点;借助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 tools 1.5.6、AutoDock vina 1.1.2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八珍益智方共收集到200个化学成分和226个靶点,Cytoscape 3.7.2软件筛选出包括AKT1、MAPK3、IL-6、VEGFA、CASP3等37个核心靶点,槲皮素、山柰酚、柚皮苷、豆甾醇、7-甲氧基-2-甲基异黄酮等15个核心化合物。GO富集分析得到1 331个条目(P<0.05),KEGG通路富集得到相关通路65条(P<0.05)。分子对接结果显示15个核心化合物和AKT1、MAPK3、IL-6、VEGFA、CASP3具有较好的亲和力。结论 八珍益智方治疗AD的通路主要涉及癌症的途径、MAPK信号通路、前列腺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等,研究结果为八珍益智方治疗AD作用机制的进一步阐明提供了指引。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双氢青蒿素(DHA)治疗干燥综合征(SS)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从PubChem、GeneCards、OMIM和TTD数据库中获取DHA和SS的交集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8.2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与KEGG通路富集,最后使用AutoDock Vina对DHA和SS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共筛选出31个交集靶点和EGFR、ERBB2、 CASP1和MMP9等12个核心靶点。分子对接结果表明,DHA与EGFR、CASP1和MMP9之间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合KEGG和GO分析显示细胞坏死性凋亡、内分泌抵抗等通路可能影响SS细胞异常凋亡和免疫炎症反应。结论 青蒿素衍生物DHA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通路”的方式调控细胞异常凋亡,减轻免疫炎症反应,发挥治疗SS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锦灯笼(PCF)在白血病发生发展过程的作用,阐明其生物活性成分主要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相关机制。 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以“锦灯笼”为关键词检索其生物活性成分及对应的潜在靶点,并采用蛋白质数据库(PDB)和小分子药物靶点预测在线平台(Swiss Target Prediction)网站对其潜在靶点进行评估预测。采用GeneCards、OMIM和DrugBank数据库以“Leukemia”为关键词对相关靶点进行检索。利用Draw Veen Diagram在线软件将PCF生物活性成分靶点与白血病靶点交集,得到的交集靶点即为PCF作用于白血病的靶点;利用基因/蛋白相互作用检索搜查工具(STRING)数据库获取交集靶点蛋白的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信息并进行可视化处理;采用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数据库(DAVID)对交集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生物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对PPI网络进行拓扑分析筛选核心靶点和核心活性成分,采用 AutoDock 和PyMo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 结果 对TCMSP数据库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后得到6个PCF活性成分,收集PCF与白血病的共同靶点29个。GO富集分析主要涉及造血或淋巴器官的发育、蛋白代谢调控和细胞凋亡等生物进程;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主要包括癌症通路、肿瘤坏死因子 (TNF)和T细胞受体 (TCR) 等信号通路。拓扑网络分析得到蛋白激酶B1 (AKT1)、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 (Caspase-3) 等10个核心靶点,结合KEGG信号通路筛选出核心活性成分谷甾醇和禾本甾醇。分子对接,PCF活性成分谷甾醇与原癌基因 JUN及禾本甾醇与AKT1和Caspase-3对接能均<-6.0 kcal·mol-1,表明对接较好。 结论 PCF的主要活性成分谷甾醇和禾本甾醇可能通过调控JUN、AKT1和Caspase-3等基因参与癌症通路和TCR等信号通路,进而影响白血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析通冠益心方防治冠心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TCMSP数据库检索通冠益心方组成药物,获取药物活性成分与对应靶标;GeneCards数据库检索冠心病靶标;获取通冠益心方治疗冠心病交集靶标;STRING数据库对交集靶标行PPI网络构建;Cytoscape软件制作“中药复方-活性成分-潜在靶标”图;DAVID软件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分子预处理后用PyMOL软件行分子对接。结果 ⑴获得通冠益心方潜在靶标668个,冠心病靶标592个,交集靶标114个,有效治疗活性成分48个;⑵通冠益心方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活性成分有槲皮素、木犀草素、水蛭素B、十六碳烯酸甲酯、山奈酚等,核心靶标有STAT3、AKT1、PIK3CA、MAPK1、MAPK14等;⑶GO功能富集显示通冠益心方防治冠心病可能通过基因表达的正向调控、RNA聚合酶Ⅱ启动子的转录正调控、信号转导等方式;KEGG通路富集表明可能通过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途径;⑷分子对接反映槲皮素、木犀草素、水蛭素B与关键靶标STAT3、AKT1的结合力较强,为主要防治冠心病的成分。结论 通冠益心方防治冠心病可能通过槲皮素、木犀草素、水蛭素B等化合物,经过基因表达的正向调控、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等途径,作用于STAT3、AKT1等靶标而发挥效应。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究解郁方治疗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的作用机制。方法:挖掘TCMSP和BATMAN-TCM筛选解郁方有效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TTD、OMIM、PharmGKB、Drugbank数据库获取治疗PSD的相关靶点,两者交集得到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在String12.0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通过Cytoscape3.9.1筛选出核心成分与靶点。利用R语言对核心基因进行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 vina1.5.6分子对接,并利用Pymol 2.5进行可视化。结果:解郁方活性核心成分为汉黄芩素、甘草查尔酮A、木犀草素等,核心靶点为TP53、MYC、STAT3、MAPK1、MAPK3、AKT1、ESR1、BCL2、FOS、HSP90AA1、CDKN1A,主要通路为PI3K-Akt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分析显示,木犀草素与MAPK1、汉黄芩素与TP53结合最为稳定。结论:解郁方能够治疗PSD,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MAPK1、TP53、STAT3核心靶点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抑制体内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反应,改善神经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对艾迪注射液治疗鼻咽癌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从TCMSP 及TCM Database@Taiwan 数据库中收集和分析艾迪注射液的有效化学成分,在TCMSP 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 网站预测作用靶点,在GeneCards、DisGeNET、OMIM 和TTD 数据库中检索鼻咽癌的相关靶点。绘制艾迪注射液治疗鼻咽癌的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运用拓扑学方法筛选其核心化学成分。将二者交集靶点在STRING 数据库和Metascape 数据库分别进行蛋白质互作分析、GO 富集及KEGG 富集分析。最后运用Auto Dock软件对核心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经筛选整理得到艾迪注射液有63 种活性成分和对应的852 个靶点,鼻咽癌有1989 个潜在靶点,其中二者共同靶点有308 个。应用GO 数据库功能富集分析得到310 个GO条目,应用KEGG 数据库富集筛选得到198 条有关通路,其中包含PI3K/AKT 信号通路、HIF-1α信号通路、TNF 信号通路等已报道与鼻咽癌相关的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艾迪注射液的核心化学成分(quercetin、kaempferol、isorhamnetin、7-O-methylisomucronulatol 及Jaranol)对SRC、STAT3、MAPK1、PIK3R1 及RELA 蛋白具有良好的亲和力。结论:对艾迪注射液治疗鼻咽癌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对其药效物质基础进行了预测,为进一步明确艾迪注射液治疗鼻咽癌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Xuebijing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VID-19 by using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Methods Corresponding target genes of all the active ingredients of Xuebijing injection were obtained by using the pharmacological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 of TCM System (TCMSP). And intersections with the COVID-19 gene-related targets in GeneCards database, OMIM database, PharmGkb database, TTD database and DrugBank database using the R programming language. Thus, the core target of Xubijing injection in COVID-19 treatment was obtained; Cytoscape 3.7.2 software was used to construct TCM - compound - target network; PPI network of intersection target was obtained by STRING; Utilized data packets to perform gene ontology (GO) functional enrichment analysis and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 pathway enrichment analysis to predict the mechanism of overlapping targets. Finally, molecular docking technology was implemented to dock key active ingredients with PPI core protein. Results GO functional enrichment analysis included 1 818 biological processes (BP), 20 cellular components (CC) and 89 molecular functions (MF). The first 30 KEGG related pathways involved inflammation and immune response, such as rheumatoid arthritis signaling pathway, IL-17 signaling pathway, Th17 cell differentiation pathway,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HIF-1) signaling pathway, 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signaling pathway, NF-κB signaling pathway, etc. Quercetin, cryptotanshinone, luteolin, β -carotene can affect IL1B, STAT3, AKT1, VEGFA and other overlapping targets. Meanwhile, quercetin may exert anti-inflammatory, antiviral and immune responses through IL1B binding to treat COVID-19. Conclusion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chemical components in Xuebijing injection are involved in multiple biological processes and pathways in COVID-19 treatment through binding to key target proteins. © 2022. China Tropical Medicine.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探讨茵陈蒿汤调节阻塞性黄疸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并用分子对接及免疫组化进行验证。方法:首先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和UniProt数据库检索并筛选茵陈蒿汤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 Cards数据库检索阻塞性黄疸的作用靶点;利用R语言将疾病与药物的有效靶点进行分析,确定交集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利用R语言进行基因本体论(GO)生物学过程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_vina软件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茵陈蒿汤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最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验证茵陈蒿汤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组织中eNOS和iNOS的影响。结果:研究共筛选获得茵陈蒿汤中29个有效成分及177个作用靶点,阻塞性黄疸的2 183个疾病靶点,茵陈蒿汤和阻塞性黄疸的交集靶点123个;经GO和KEGG富集分析得到133个GO生物过程和127个相关信号通路,主要涉及Hepatitis B、流体剪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肝细胞癌、低氧诱导因子(HIF)-1等信号通路;拓扑属性分析发现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等主要成分和Akt1、TP53、白细胞介素(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eNOS和iNOS等关键靶点。分子对接验证表明,eNOS和iNOS蛋白与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有较好的亲和能力;IHC实验证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肝组织中eNOS表达水平降低,而iNOS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茵陈蒿汤组肝组织中eNOS表达水平升高,iNOS表达水平降低(P<0.01)。结论:茵陈蒿汤对阻塞性黄疸的作用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茵陈蒿汤对阻塞性黄疸氧化应激的调节可能与改变eNOS、iNOS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益气补肺颗粒对肺癌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公共化合物数据库(PubChem)、药物靶点预测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及人类基因数据库(the Human Gene Database,GenCards)分别获得药物成分、药物潜在靶点和肺癌相关靶点,将二者交集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平台进行药物-疾病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进而利用Cytoscape软件筛选出关键药物成分和核心靶点。通过Webgestalt数据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益气补肺颗粒含有潜在活性成分129个,主要成分包括3-甲氧基光甘草定、甘草酚、菜豆醇、7-甲氧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借助网络药理学联合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高良姜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 检索高良姜有效成分及靶点,使用GeneCards数据库获取抑郁症疾病靶点基因,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9.1 软 件构建PPI网络图并获取蛋白互作关系,筛选出高良姜治疗抑郁症的核心靶点;借助David数据库对相交靶点进行GO功 能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高良姜治疗抑郁症的潜在作用通路。结果 筛选出高良姜 13 种活性成分和 169 个高良姜治疗抑郁症的潜在作用靶点,包括JUN、MAPK1、AKT1、RELA、ESR1、IL6、MAPK14、MAPK8、RXRA等核心 靶点;GO功能解析得到 654 个生物相关过程、85 个细胞组分及 147 个分子功能;KEGG富集解析获得 171 条相关通路, 分子对接验证了核心靶点与高良姜主要成分具有较强结合力。结论 高良姜可通过多个靶点、多条通路治疗抑郁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三七抗急性肺损伤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获取三七的活性成分,再通过药物动力学参数筛选出主要活性成分,并通过文献予以补充;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各活性成分靶点;通过Gene Cards、OMIM、Dis Ge NET数据库获取急性肺损伤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采用Cytoscape3.7.2构建PPI网络并挖掘出其潜在蛋白质功能模块;采用Metascape平台对三七抗急性肺损伤靶点进行GO分类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9个活性成分,槲皮素、人参皂苷Rh2和人参皂苷Rg1等可能为三七抗急性肺损伤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核心靶点有PIK3CA、AKT1、PIK3R1、VEGFA、EGFR等。三七抗急性肺损伤作用可能涉及的通路有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三七抗急性肺损伤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参芪地黄汤治疗膜性肾病(MN)的作用,并阐明其机制。 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筛选参芪地黄汤中7味中药所含有效成分及相应的靶蛋白,采用GeneCards数据库、孟德尔OMIM数据库和Drugbank数据库获取MN的相关基因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靶点”网络,采用STRING 数据库和 Cytoscape 软件制作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进行拓扑学分析寻找核心靶点,采用分子对接软件对核心靶点与作用于核心靶点的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筛选出参芪地黄汤治疗MN的核心成分,采用 Bioconductor R 软件进行靶点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结果 经筛选后获得参芪地黄汤的有效活性成分55个,药物作用靶点214个,MN相关靶点3 655个,获得药物疾病共同靶点144个,其中核心靶点5个,分别为蛋白激酶B1(AKT1)、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肿瘤蛋白P53(TP53)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筛选出3个潜在核心成分,包括槲皮素、木犀草素和薯蓣皂素;GO富集分析得出2 268个生物学过程、53 个细胞组成、175个分子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169条相关信号通路。 结论 参芪地黄汤可能通过降低炎症水平、抑制肾脏纤维化和维持肾小球滤过屏障的完整性等机制发挥对MN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四妙丸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 TCMSP、SEA、Swiss 和PharmMapper数据库预测四妙丸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运用GeneCards和TCD数据库检索与高尿酸血症相关的疾病靶点。使 用Cytoscape 3.6.1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通过STRING平台对四妙丸治疗高尿酸血症的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利用SwissDock平台进行分子对接,预测主要化合物与关键靶点的结合度。结果 本研究共筛选出四妙丸中的28种活性成分及429个潜在靶点,与高尿酸血症相关的疾病靶点有494个,得到四妙丸与高尿酸血症的共同靶点有118个,并筛选出其中几个关键靶点AKT1、IL-6、JUN、TNF和CASP3进行分子对接,对接结果显示AKT1、IL-6、JUN、TNF和CASP3与小檗红碱、表小檗碱、豆甾醇、谷甾醇等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预测AKT1、IL-6、JUN、TNF和CASP3可能是四妙丸治疗高尿酸血症的关键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四妙丸可能通过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治疗高尿酸血症。结论 四妙丸是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和多途径协同治疗高尿酸血症,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四妙丸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联合GEO基因芯片数据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索刺芒柄花素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潜在分子作用机制。 方法 在PubChem等数据库获取刺芒柄花素的作用靶点,在GeneCards、DisGeNET等数据库获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靶点基因,与GEO芯片筛选的差异基因合并去重后得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靶点基因;通过构建韦恩图,得到药物与疾病共有靶点;利用R软件包对共有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利用String在线平台构建共有靶点蛋白互作网络,运用Cytoscape软件对网络进行拓扑学参数筛选得到核心靶点;再运用分子对接技术将筛选出来的核心靶点分别与刺芒柄花素的结合活性进行验证。 结果 筛选出413个刺芒柄花素作用靶点及1 244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达差异基因,两者取交集后得到55个刺芒柄花素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潜在靶点,KEGG富集分析显著富集于PPAR信号通路、MAPK信号等通路,并显示基因功能与炎症及细胞凋亡相关;运用Cytoscape筛选得到核心靶点CAP1、CXCL8、EGFR、FOS、CTSS、IGF1、MMP9、PPARG;分子对接模拟验证显示,CAP1、CXCL8、EGFR、FOS、IGF1、MMP9、PPARG等核心靶点与刺芒柄花素结合强,有较好的结合活性。 结论 刺芒柄花素作用于CAP1等多个核心靶点调节炎症相关信号通路,进而发挥抗动脉斑块形成的作用,可为后续临床用药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