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5 毫秒
1.
  目的  探讨7~17岁儿童青少年宏量营养素摄入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方法  1997—2011年基于“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6轮调查数据,纳入膳食及BMI数据完整的7~17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依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标准判定超重肥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宏量营养素摄入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6 360名研究对象,其中7~<12岁儿童青少年3 529人(55.5%),男生3 360人(52.8%),超重肥胖1 060人(16.7%)。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脂肪供能比 < 25%组相比,≥30%组增加20%肥胖风险(OR=1.20, 95% CI:1.03~1.41, P=0.023);与蛋白质供能比 < 10%组相比,≥15%组增加61%肥胖风险(OR=1.61, 95% CI:1.25~2.04, P < 0.001);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 < 55%组相比,55%~ < 65%组降低20%肥胖风险(OR=0.80, 95% CI:0.68~0.95, P=0.011),≥65%组降低21%肥胖风险(OR=0.79, 95% CI:0.66~0.94, P=0.010);脂肪及蛋白质供能比越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越低,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越高(P < 0.05);男生摄入过量蛋白质更可能发生肥胖(P=0.034)。  结论  儿童青少年摄入过量脂肪和蛋白质可增加超重肥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含糖饮料摄入与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的关系。  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公开数据库中1997—2011年的横断面调查数据,分析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摄入与中心性肥胖的关系。根据腰围划分为正常组和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组,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含糖饮料对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的影响。  结果  1 916名7~17岁儿童青少年中,含糖饮料摄入频率≥3次/周、1~2次/周、1~3次/月和<1次/月分别为389人(20.3%)、712人(37.2%)、563人(29.4%)和252人(13.2%)。共计731例(38.2%)发生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摄入含糖饮料<1次/月组相比,≥3次/周组增加68.0%的肥胖风险(95% CI:1.194~2.346,P=0.003);年龄、性别对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和中心性肥胖的关系无统计学影响。  结论  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增高会增加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江苏省成人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为制定肥胖及高血压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6年1月22日―2019年4月8日对江苏省8个项目点117 691名35~75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  结果  高血压患病率为57.79%,标化后患病率为26.79%。在调整混杂因素后,超重和肥胖、中心性肥胖增加了高血压患病风险;与既无超重肥胖又无中心性肥胖人群相比,单纯超重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了90.7%(OR=1.907,95% CI: 1.849~1.968),单纯中心性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了69.2%(OR=1.692,95% CI: 1.566~1.828),既有超重肥胖又有中心性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了2.171倍(OR=3.171,95% CI: 3.075~3.270)。  结论  江苏省≥35岁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增加了高血压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深圳市成年居民肥胖和向心性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18年在深圳市对常住居民开展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抽取10 046名常住深圳市成年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分析肥胖与向心性肥胖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结果  调查人群的肥胖率和向心性肥胖率分别为8.65%、38.04%,性别、年龄和吸烟均是影响肥胖率和向心性肥胖的主要因素(均有P<0.05),男性、中老年人和吸烟是肥胖和向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OR=1.411, 95% CI: 1.115~1.725, P=0.001; OR=1.155, 95% CI: 1.010~1.321, P=0.036),中强度职业性体力活动是向心性肥胖的保护因素(OR=0.856, 95% CI: 0.775~0.946, P=0.002)。  结论  虽然深圳市成年居民肥胖、向心性肥胖率略有降低,但仍有改善空间,相关部门应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预防肥胖,尤其是向心性肥胖。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肥胖和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流行病学研究进行Meta分析,以探究儿童青少年孤独症谱系障碍和肥胖之间的关联,为改善ASD儿童青少年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提供一定指导作用。  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CNKI(2010年1月—2022年1月)中与肥胖、ASD相关的文献,采用Meta分析报告OR值。并对权重、体质量指数(BMI)获得方式、年龄等分类指标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  共筛选11篇文献纳入分析,总样本包括336 830名参与者,其中ASD患者58 187名,正常发育者278 643名。经Meta分析,与正常人相比,ASD儿童青少年有更高的肥胖发病风险(OR=1.80,95%CI=1.74~1.86)。根据BMI获得方式分组后,与正常人相比,BMI由客观测量、从病历中获得、父母报告获得的ASD患者有更高的肥胖发病风险,OR值(OR值95%CI)分别为1.43(1.04~1.96),5.23(4.44~6.16),2.57(1.79~3.69)。根据年龄分组后,与正常人相比,14~20岁ASD儿童青少年患者有更高的肥胖发病风险,OR值(OR值95%CI)=2.19(1.21~3.94)。  结论  相较于正常发育同龄人,ASD儿童青少年患者发生肥胖的风险更高。应在饮食、体力活动方面正确引导ASD患者,尤其是在青春期,避免其发生肥胖及肥胖引起的其他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中国7省市中小学生腹型肥胖与家长肥胖相关知识、信念、行为的关联性, 为制定儿童青少年腹型肥胖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于2013年9月从中国7省市抽取17 307名正常腰围学生, 进行9个月的随访, 最终14 118名6~18岁儿童青少年纳入分析。通过自制问卷调查收集家长肥胖相关知信行情况, 测量学生基线和随访腰围指标。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家长知信行与子女腰围变化值以及腹型肥胖发生风险的关联性。  结果  6~18岁儿童青少年腹型肥胖前期和腹型肥胖的9个月累积发病率分别为6.67%, 0.85%, 不同性别、年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家长的知识、信念、行为得分率分别为80.17%, 78.17%, 50.50%。校正混杂因素后, 家长信念得分与学生腰围变化值(β=-0.18, 95%CI=-0.26~-0.10)及腹型肥胖前期/腹型肥胖发生风险均呈负相关(OR=0.90, 95%CI=0.82~0.98)(P值均 < 0.05)。  结论  家长对子女肥胖持积极正确的信念与子女腹型肥胖发生风险呈负相关。家长建立正确的健康信念有利于预防儿童青少年腹型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天津市宝坻区60岁及以上老年居民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以及腰围身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 WHtR)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联。   方法   本研究对2018年4-5月参加天津市宝坻区口东卫生院体检的老年人(≥60岁)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分层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BMI与WC(或WHtR)对高血压的联合作用和交互作用。   结果   共邀请1 692人, 1 417人(83.75%)参与本研究。老年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6.36%、BMI超重和肥胖者占66.50%、WC中心型肥胖者占74.66%、WHtR超重和肥胖者占75.38%。与BMI或WC正常相比, BMI超重(OR=1.65, 95% CI:1.19~2.30)和肥胖(OR=3.41, 95% CI:2.23~5.20)及WC中心型肥胖(OR=1.49, 95% CI:1.00~2.23)均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BMI联合WC超重/肥胖(OR=2.49, 95% CI:1.78~3.46), 或BMI联合WHtR超重/肥胖(WHtR超重: OR=2.05, 95% CI:1.41~2.99;WHtR肥胖: OR=2.37, 95% CI:1.50~3.76)的患病风险高于后者单独作用的风险(WC超重/肥胖: OR=1.39, 95% CI:0.90~2.15;WHtR超重: OR=1.02, 95% CI:0.62~1.66;WHtR肥胖: OR=1.44, 95% CI:0.55~3.81)。   结论   三项指标中, BMI与高血压患病的关联性最强, 且BMI超重/肥胖增强WC(或WHtR)与高血压的关联, 提示控制BMI相关体重指标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广州市6~11岁儿童生命早期因素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 为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线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于2017年抽取广州市5所小学共5 17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2年的随访, 最终纳入学生3 315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生命早期因素, 并测量基线和随访中身高和体重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生命早期因素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广州市6~11岁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为8.7%。校正混杂因素后,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母亲孕前消瘦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比母亲孕前正常体重的儿童降低了46%(OR=0.54, 95%CI=0.38~0.76);母亲孕期增重过多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比孕期增重正常的儿童增加了55%(OR=1.55, 95%CI=1.14~2.10);与自然分娩儿童相比, 剖宫产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增加了30%(OR=1.30, 95%CI=1.00~1.68)(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孕期增重过多和剖宫产增加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母亲孕前消瘦降低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为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深圳市宝安区8所小学三至五年级儿童6 298名,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儿童汉语阅读障碍量表》《儿童学习障碍筛查量表》和《儿童抑郁量表(简版)》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共检出阅读障碍儿童174名, 检出率为2.76%。阅读障碍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37.36%)高于非阅读障碍儿童(18.1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4, P < 0.01)。与非阅读障碍儿童相比, 阅读障碍儿童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升高(OR=2.65, 95% CI=1.87~3.75, P < 0.01)。母亲每天与儿童相处时间的长短也是儿童抑郁的影响因素之一, 母亲每天相处时间≥3 h儿童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较相处时间 < 1 h儿童降低(3~4 h: OR=0.54, 95% CI=0.36~0.81;5~6 h: OR=0.51, 95% CI=0.34~0.78;≥7 h: OR=0.47, 95% CI=0.32~0.69, P值均 < 0.01)。  结论  阅读障碍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 增加母亲每日的陪伴时间有助于预防儿童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9(histone deacetylase 9, HDAC9) rs2074633及钙调神经磷酸酶催化亚基A(calcineurin catalytic subunit A, PPP3CA) rs17030795的多态性与中国老年人衰弱发生的关联。  方法  本研究纳入衰弱组665例,对照组3 388例。基于基因型频率及五种遗传模型(共显性、加性、显性、隐性和超显性),评估rs2074633及rs17030795多态性与衰弱之间的关联。  结果  在共显性模型中,与携带rs2074633 TT基因型相比,携带TC型(OR=1.99,95% CI: 1.36~2.90)、CC型(OR=2.15,95% CI: 1.48~3.13)的个体发生衰弱的风险增加;在加性(OR=1.28,95% CI: 1.11~1.47)、显性(OR=2.07,95% CI: 1.44~2.98)及隐形模型(OR=1.21,95% CI: 1.01~1.45)中rs2074633多态性均增加衰弱的发生风险;在共显性模型中,与携带rs17030795 AA基因型相比,携带AG(OR=1.72,95% CI: 1.19~2.51)、GG(OR=1.98,95% CI: 1.37~2.87)型的个体发生衰弱的风险增加;在加性(OR=1.28,95% CI: 1.11~1.48)、显性(OR=1.85,95% CI: 1.29~2.66)及隐性(OR=1.25,95% CI: 1.04~1.50)中rs17030795多态性均增加衰弱的发生风险。   结论  HDAC9 rs2074633及PPP3CA rs17030795多态性与中国老年人衰弱发生风险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潮州市居民肥胖状态与高血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为提出适宜的血压控制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潮州市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讨BMI、腰围与高血压患病的关联;采用基于限制性立方样条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BMI、腰围与高血压间剂量-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泸州市青少年膳食模式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为青少年的膳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于泸州市抽取3 869名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膳食习惯,并通过膳食频率法获取调查对象近1年内摄取各种食物的频率以及每次的摄入量;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泸州市青少年的膳食模式,并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儿童非故意伤害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以同班级、同性别和年龄相差不超过两岁为原则,对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发生非故意伤害的的332例儿童进行1:1的匹配。调查以问卷为基础,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3.0软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表明,看护人在儿童考试前施加压力、看护人的性格为外向型和中间型、看护人的文化程度为文盲和小学、儿童的神经症行为是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儿童发生非故意伤害的危险因素。其调整后的比值比(odd ratio,OR)和95%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分别为2.086(95%CI:1.263~3.444)、2.074(95%CI:1.275~3.372)、1.796(95%CI:1.158~2.784)、1.867(95%CI:1.280~2.722)、2.458(95%CI:1.169~5.168)、1.466(95%CI:1.012~2.124)。  结论  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儿童非故意伤害与其看护人以及儿童自身的危险行为有关,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非故意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视屏和睡眠状况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体型提供参考和借鉴。  方法  2019年11月借助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参考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指南对京津冀地区4 262名中小学生进行体力活动、睡眠状况、视屏时间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超重肥胖之间存在的关联。  结果  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2.03%;其中超重检出率12.01%,肥胖检出率10.02%。男生(26.09%)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1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7,P < 0.01);城市(24.09%)和汉族(22.74%)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乡村(21.05%)和少数民族(17.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00,7.63,P值均 < 0.05)。体力活动时间合格率为24.85%,视屏时间合格率为38.69%,睡眠时间合格率为57.09%。体力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睡眠时间3项均不合格的比例为21.68%,1项合格和2项合格分别占42.80%和28.77%,3项均合格的仅占6.7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时间合格与超重肥胖发生的风险呈负相关(OR=0.72,95%CI=0.52~0.98);与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均未合格者相比,2项合格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OR=0.57,95%CI=0.36~0.87)。  结论  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时间合格率较低,保障睡眠时间将对超重肥胖的发生起到保护作用。应注重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并在以后的防控和干预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获得大学生不同肥胖类型与心血管疾病代谢指标之间的关联性,为有效控制青少年肥胖、预防心血管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本次研究以芜湖市某高校2018级3 450名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测。使用BMI及腰围身高比(waist height ratio, WHtR)作为判断肥胖的指标。  结果  符合条件的3 349名调查对象中复合型肥胖、中心型肥胖和外周型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6.51%、4.93%、0.53%。除了载脂蛋白A(apolipoprotein A, APOA)外,各心血管疾病代谢异常检出率在不同肥胖类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除APOA外,复合型肥胖发生心血管疾病代谢异常的风险较非肥胖人群均有增加(均有P<0.05)。与非肥胖人群相比,复合型肥胖的青少年出现指标异常数≥2的可能性是6.86倍(OR=6.86, 95% CI: 4.54~10.39)。  结论  复合型肥胖青少年发生心血管疾病代谢异常的风险较高,联合使用BMI和WHtR可提高对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